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这件事情一定是这样的,

他充满自信的一锤定音,全然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神色。

脸上的自豪与自得,使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结论中充斥着的偏见与谬误,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

但我们可能均是如此,

无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没有分界的

博学与无知

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柏拉图

我们可能均是如此无知,但我们却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或者说是我们不愿去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我们可能均是如此无知,我们终究是无法像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认为的那样,愈学习,愈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谬误,却无法自知,从而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对事物虚假、错误或是荒谬的认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源自于博学与无知之间并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01 博学

人因为博学才谦逊,因为勇于牺牲才力量无比——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不断学习、积累的经验与知识,这些经验、知识可以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具备价值。

当我们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经验、知识,那么对于处于领域外的人来说,我们便具备了被称为博学的基本条件。

但经验与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更新,不断对经验与知识进行更新与改善的。

在对领域内经验与知识保持着不断更新,并逐渐延伸至多个其他领域,最终便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博学的人由于对知识具备谦虚态度,可以认识到世界中知识的无穷,反而会随着知识掌握的丰富,从而更加的认为自己“无知”。

遗憾的是,相较于博学的“无知”,我们在本领域具备一定经验、知识后,却很难对现有知识进行更新与改善,反而认为自己是“无所不知”的。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02 无知

如果你是聪明的话,你会了解自己的无知;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就是愚昧——让·雅各·卢梭

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都在社会中学习到了各种经验与知识,我们得以凭借这些经验与知识参与到社会的价值交换之中。

这些经验与知识除了为我们带来金钱、情感上的收益外,也使我们志得意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这使得我们敢于对我们并不完全深入的领域、知识、事件发表意见,并固执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无知,但无知可能并不是最可怕的,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不仅无知,还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我们不是在拒绝改变、拒绝反对的声音、拒绝他人的怀疑,而是坚信自己是完美的、正确的、毫无错误的。

但我们并非“无所不知”,而是“一无所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无所不知的

一无所知

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博学的“无知”,无知的“无所不知”,衍生出了两种极端对立的群体,一方推进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一方自怨自艾,抱怨着世界的不公。

但我们并不是生来便无知的“无所不知”,相反我们生来便清晰的知道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我们抱着谦卑的态度学习这个世界。

但当我们得以在这个世界中,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甚至于地位后,便不再认为自己“一无所知”。

许多人认为,这是诉诸权威所导致的非形式谬误,出现于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后,受社会评价影响导致的“自身权威化”延伸。

但实际上,这可能并不仅仅是诉诸权威导致的非形式谬误,而是出自于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多重谬误。


01 被高估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们在感知外部环境中的事件、人物与场景时,往往由于心理、生理与情境等因素,而使我们的知觉过程、结果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出于我自选择性的。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处于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往往由于思维的欠考虑,而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无法客观的评价他人能力,从而进入了自我营造的膨胀之中。

正如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说的,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使人产生自信,因为我们能力、思维的受限,从而无法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他人,所以固执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这种固执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不仅是来自于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毕竟我们的心理会受社会影响因素而产生变化。

这种“无所不知”,显然是不会受到社会评价认可的,因此无知的“无所不知”会受到他人的不断排挤、否定甚至是打压。

但即使是受到排挤、否定甚至是打压,我们仍坚定的相信这是来源于他人的嫉妒,而非我们自身的“无知”。

显而易见这种心理与社会的抗衡,是会使我们利益、情感受损的,但为何我们仍无法从中挣脱?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02 被高估的自我评价

有趣的是,那些固执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并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做出的滑稽伪装。

他们并非伪装,而是真真切切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并且他们在高估自己水平的同时,也在降低对他人能力的认可。

但虽然他们在降低对他人能力的认可,并不代表着这是出自于认知中,他人能力低下对自身的衬托。

“他们是由于认为自身无所不知,从而降低了对他人能力的认可,而非是由于对他人能力的认可降低后,衬托出的自身能力很强。”

心理学认为,个体总会高估自身的实际水平,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更倾向于对自身能力的“拉抬”,这种现象被称为乌比冈湖效应,又称自我拉抬偏差。

这种自我拉抬偏差,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各个层面,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与综合治安的提高,我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倾向于获取更为高级的情感需求。

而人类的社会性,使我们需要从他人的认同、赞美中获取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为了获取情感上的慰籍,倾向于评价自身具有更好的能力,从而产生使我们去追寻更多的生活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高估,但大部分人不会将自己高估至“无所不知”的程度。

但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固执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归因模式。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03 偏差的归因推理

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我们在世界上生活,不仅需要与世界进行接触从而对世界产生认知,我们还在时刻的观察自身,对自身进行认知。

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他人或是自己的行为、心理,对其产生的过程进行归因推理,从而找到解释我们行为与因果的推论。

但这种解释与推论,很多时候并非是客观、准确的,由于心理防卫机制的存在,我们的解释与推理,常常是具有偏差的。

我们需要通过心理防卫机制,来避免我们受各种有意、无意的焦虑、痛苦、紧张、尴尬等负面心理的影响。

而心理防卫机制中的自私归因偏差,为了服务于我们自身的自尊与荣耀,则可能会使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人类具有社会性,他人的负面评价会使我们自尊心受损,而他人的正面评价会使我们具有荣誉感。

我们倾向于保护自尊、获取荣耀,但自身的能力可能无法填补我们的欲望,这便是我们产生了认知失调。

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私归因,来将积极、正面的内容归因于我们自身的品质特点;将负面、消极的工作失误或是外界贬低,归因为外界的嫉妒、环境、运气。

任何外界的打压、不屑或是反对,都被我们归因至嫉妒;我们的所有失误、错误都被归因为环境与运气,长此以往,我们真切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我们从来便是

一无所知

那些不曾被表达的情绪并没有死去,它们被活着埋进土里,注定在某一天要以更丑陋的面目爬出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于心理防卫机制,使我们陷入自我拉抬偏差的邓宁-克鲁格效应之中,不仅外界对我们进行了负面的评价。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自身陷入了志得意满的危险境地,使我们长久的受限于成长停滞的状态之中。

这种成长停滞,是个体将被社会逐渐淘汰的先兆,随着竞争力的不断下滑,最终使我们失去现有的地位、知识与经验。

这是一个不断退行的过程,每个人都将在这种退行中感受到真实的痛苦,但当我们感受到痛苦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01 接纳自己

有时候你必须跳出窗外,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

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大部分人毫无疑问的会说出遇到问题,便去解决问题,这是大部分人的处事思路。

遇到问题便去解决问题,这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便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我们不可能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一一的解决,那些涉及到先天、环境、他人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无能为力的。

但如果我们固执的认为,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应被解决,那么我们便会进入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之中。

我们将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归因到自身能力不足,则会使我们产生痛苦与焦虑,于是出于心理防卫机制,我们产生了自利归因偏差,使我们认知重新协调。

但这种认知协调,却导致了我们的退行与痛苦,因此,为了避免触发这种具有偏差行的心理防卫机制。

面对我们努力后却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释然,我们必须承认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科学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便无法成功,如今社会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数不胜数,我们何必执着于不适合的,而去放弃属于我们的?

接纳自己,便是接纳问题不会都被解决,便是接纳我们力所不能及,便是接纳我们永远不会完美。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职场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们自信的“无所不知”

周围喧嚣的声音逐渐增高,人群中是不屑的面孔,

他终于败下阵来,承认、接纳自己的“无知”,

所幸,这还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