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這兩天,我的右臉上長了個大大的膿包,又紅又硬,摸上去有些痛。

女兒看到後,說:“媽媽,我送你去醫院吧,醫生會救你的。”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我笑著答:“沒事的,過幾天就好了”。

女兒用手指在嘴巴里蹭了下,拿出沾滿口水的手指均勻地擦在我的膿包上,然後說:“好了,不疼了。”

我欣慰地說:“謝謝你,真的不疼了。”

女兒這麼暖心的畫面不僅表現在現實中,還表現在夢裡。

晚上睡覺後,女兒吵醒了我三次,本睡眠不足的我有些生氣,但看到女兒的一個動作後,我泫然欲泣。

女兒把我也帶進了夢裡。她嘴裡說著夢話:“媽媽,不疼了,”舉著剛從嘴裡抹了一下口水的手指擦在我的膿包上,然後又繼續睡去。

女兒做這些時,全程都是閉著眼的,她是在做夢,在夢中也不忘給媽媽療傷,減少痛苦。

這一夜喚醒了我三次,雖然很困,卻被女兒暖的睏意全無了。

有個暖心的女兒真好。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女兒從小就這樣,凡事都想著別人,吃東西想著別人,做事想著別人,是個很乖順的孩子。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家孩子自私嗎?怎樣才能讓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

回答者中不乏有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他們眼中孩子的自私呈現多樣性:比如:隔壁家淘寶,吃哈密瓜把最好吃的部分吃掉,把不甜的部分留給爸爸吃。

還有一個,草莓也是吃個紅尖尖,剩餘的丟給老媽吃,吃別的東西也是撿最好的吃,也不會去禮讓父母。

家長變成了孩子的垃圾桶。

有個寶媽說得還很氣憤:“自己腿痛的坐在地板上起不來,兒子八歲了連扶一下都不扶,嘴裡還說:“誰讓你以前打我的”?

其實,這樣的孩子培養出來是自私的,沒有同情心的,我們該如何培養一個心中有他人不自私的孩子呢?

要讓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不自我,暖不暖心,其實就是一個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這就要看家長的做法了。

若做到以下幾點:我想孩子肯定也很出色。

01 家長要以身作則(家庭氛圍要和諧)

不管吃什麼東西,家人都在一起的話,要讓孩子學會禮讓,先長輩後晚輩。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在我家,按著家裡長輩的順序來分吃的,先分爺爺奶奶,再分爸爸媽媽,然後哥哥,最後輪到女兒。

從小吃東西就這樣分的,按著順序來。讓她心裡想著別人,這樣她才不會吃獨食,也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

家長一定要做好引導,有些話孩子雖然不會講,但她會看會聽,都會記錄到腦子裡。

02 讓孩子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不管分東西,還是吃飯,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

兒子小時候很喜歡吃可樂雞翅,我經常做給他吃,可是他的做法實在令我想發火。

他把一盤雞翅都端在他的面前,想獨吃一盤,我和兒子說:“你愛吃的東西,別人也許也喜歡吃,你吃的這麼香,爺爺奶奶肯定也想吃,就由你分給他們吧。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兒子聽我這麼一講,不情願地把雞翅夾給爺爺奶奶,然後又夾給爸爸媽媽,自己可憐巴巴地看到盤裡僅剩下的一個雞翅。

奶奶笑著說:“可可夾的雞翅太好吃了,可惜我這幾天牙疼,不敢吃肉,你替我吃了它吧。”

爺爺也附和著說:“這次可可在幼兒園表現很棒,爺爺這個雞翅就獎勵給你吃了。”

兒子聽到這些話,心裡高興了,還不停地和爺爺奶奶說謝謝。

其實家長不會和孩子去搶吃的,但是要讓孩子養成心中有長輩,有規矩的好習慣。

我家裡兩個孩子,偶爾也會為了爭玩具什麼的鬧的雞飛狗跳。

我交給了他們一個方法,就是相互交換,一人玩一會兒,平等地對待他們。

在外面也是,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和圖書,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溝通能力,還很好的鍛鍊了孩子的處事能力。不但學會了分享,還交到了朋友。

03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

孩子若是拿東西給家長吃時,家長最好要吃,還要禮貌地表揚一下孩子,說聲謝謝。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孩子吃東西想到了你,是個很好的開端,假如你選擇不吃,次數多了,就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也許以後吃東西孩子就不會想到你,這樣反而促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

女兒給我東西吃時,我都會鼓勵她,表揚她,說:“謝謝寶寶,把最大的拿給了媽媽或者說把最甜的那塊西瓜分給了我。”

這樣孩子在鼓勵中表揚中就會更喜歡去做這件事,就慢慢的養成了分享的好習慣。

女兒半夜三次把我吵醒,她的一個動作把我暖的哭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過一段話:“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係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

如果我們站在江邊只是為了等一隻船的到來,體會的往往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壺茶搖一柄蒲扇,坐在江邊欣賞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暉默默水悠悠”的美景。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大法,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高宗旨。

李玫瑾教授說:自私是孩子天性,但是我們要讓孩子形成一個性格與別人相處,那麼就涉及到他人,所以你要讓她形成一個他人的意識。

要讓孩子感受到,她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責任和使命,要讓孩子知道去考慮別人的想法,考慮別人的感受。

若要讓孩子做到這些,家長也要堅持,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