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對許多收藏者來說,古陶瓷是一個熱門品種。因此,如何鑑別古陶瓷的真偽,就成了收藏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從器型方面,贗品則側重於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探索其演變的規律。僅以舉玉壺春瓶為例,自宋代始創以至晚清,歷朝均有製作,而風格卻代有變遷。

教你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瓷器的鑑別方法大致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究:

胎釉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鑑別中必不可少的,應多加以體會,總結。

鑑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出顏色深淺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

教你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如玉;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塗或浸,但釉面蒼白,在放大鏡下見傷痕。(2)用獸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狀紋。(3)用茶水加少量食鹼久煮或煙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教你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器型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係,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複,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樸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裡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裡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於胎體厚,燒製不易,難免有翹稜,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頸、耳、柄、腹、底、足、 流、系、以至器裡。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更為有利。

教你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瓷器紋飾,真者用筆(刀)流利自然,偽者則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這裡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以雍正時期為例,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緻。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繪畫紋飾有:纏校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臺殿閣等。由雍正開始琺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