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那會不會有好的結果?

創造者放映


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那會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三國演義》小說裡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會有好結果:①關羽未死、蝴蝶效應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就不會有,這樣張飛不會死黃忠不會死劉備不會發起夷陵之戰,也不會讓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使蜀國大敗元氣大傷,劉備也不會死。這樣放緩了蜀國人才凋零速度。②如果關羽未死,劉備和孫權對於荊州還有談的餘地,所謂有借有還,有可能談錢談物資總之並非要傾全國之力,使蜀國保持這種上升的元氣,吳蜀兩國與魏國的抗衡的實力,不至於向一方傾斜。③丟掉荊州也不一定是壞事,這樣蜀國就避免了兩線作戰,節省了人力物力,大力進行北伐,孫權能不能守住荊州未為可知,但是曹操想輕易佔有也是不可能的,必然消耗相拒成為拉鋸戰,這樣給蜀國創造了機會,一旦涼州納入版圖,這樣良馬就有了就無懼曹魏的騎兵,這樣魏國對蜀國在戰場上就無明顯優勢,加上耗在荊州的兵力,兩線作戰使曹魏疲於奔波,限制了其發展。④關羽未死,能穩定蜀漢內部政權,關羽被劉封所救這樣兩者關係緩和,經此一役,也許讓關羽有所醒悟,他的傲嬌有所收斂,不在高傲自大看不起人,與各個集團搞好關係,從劉備夷陵之戰可以看出劉備信關羽比信諸葛亮強多了,這樣也解決了內部集團矛盾的問題,關羽的荊州集團加入會使蜀國內部空前統一團結。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如果關二爺敗走麥城,被堅守上庸的劉封領一支偏師救援,對於蜀國,有何變化?

  其實,對於西蜀而言,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拯救的只是關二爺一個人,荊州這個九省通衢的要害之地已經被東吳、曹魏瓜分,西蜀註定只能夠偏安一隅,興復漢室只是一個夢而已。

  也許你會說,關二爺忠勇無雙,只要留得青山在,總有東山再起的那一天。沒錯,關羽的勇武令人信服,但是西蜀的馬超、黃忠、趙雲,並不比關羽遜色,後期也沒有多少建樹。在版圖之爭的大勢面前,個人的勇武決定不了多大的影響。亂世出英雄,到了三國的後期,勢力相對穩定,進一步弱化的影響主義,需要的是政治經濟的比拼。

  對於西蜀而言,關二爺的最大價值在於鎮守荊州,只要保住了荊州,劉備集團就可以做到進可攻北魏、東吳,退可守兩川,簡直就是一塊天然的跳板。前期關羽多次覆滅了東吳、曹魏的陰謀,名聲鵲起。因為荊州,成就關二爺。倘若守荊州的換成是趙雲、馬超,那麼,封神的人,也將換人。

  因而,就算劉封救了關羽,可是丟了荊州,對於西蜀,戰局沒有多大的變化。

  出於兄弟情,劉備這個虛偽的君子,多半是不會殺了關羽,但是關羽的地位肯定是一落千丈,說不定與馬超一個待遇,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色的行動。最後在西蜀某個偏僻的關城,懊悔地度過餘生。

  而劉備的義子劉封,可能因為拯救關羽有功,封賞必不可少,名望大增,但作為劉禪的潛在威脅者,就算沒有因為這事兒丟了性命,也會被大耳朵劉備找個理由咔嚓掉。畢竟,血濃於水,劉封這個撿來的娃娃,怎麼可能登堂入室,成為繼任者呢。

  因此,救與不救,改變不了歷史的軌跡。除非劉封千里馳援,與關羽共進退,守住了荊州,天下的局勢才會發生變化。


櫻花如歌


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後,在蜀國引起了很強的蝴蝶效應。

可以說張飛、劉備、黃忠的死,以及蜀國在夷陵之戰中的失利都和關羽的死有很大關係。

那麼如果當時關羽從荊州逃出來時,劉備的養子劉封當時出兵救了關羽,那麼闖下大禍的關羽會有一個好結果嗎?蜀國命運又會如何呢?

關羽之死,讓蜀國失去多位領導人,蜀國從此由盛轉衰。

如果關羽不死,暴脾氣張飛也不會逼迫部下範疆和張達,那麼也就不會被他們殺害了。

如果關羽不死,張飛也不死,那麼劉備的蜀漢戰略依舊是聯合東吳,抗擊曹魏。

既然關羽不死,張飛也不會死於意外,劉備就不會那麼心急攻打東吳。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戰。

沒有夷陵之戰,那麼七十多歲的黃忠也就不會在富池口與韓當、周泰大戰。那麼黃忠也就不會被亂箭射死了。

沒有夷陵之戰,劉備也不會在白帝城氣死,蜀國更不會國力衰退。

那麼如果在關羽請求劉封和自己一起出兵攻打樊城時,劉封出兵了,或者是在關羽敗逃時,劉封援助了,關羽活了下來,那麼他失去荊州,結局會如何呢?

關羽就算是得救,恐怕前途也到頭了。

其實劉備攻打東吳時,打著為關羽和張飛報仇的幌子,但是明眼人都清楚,劉備更在意的是荊州。

如果真是為了報仇,那麼完全可以先去談判,沒必要直接動手,畢竟兩家是盟友。

當時如果劉封出手,其實荊州還是沒辦法保住,但是關羽應該是可以得救的。

那麼劉封為何不安關羽的意思,和關羽攻打樊城呢?關羽兵敗時,他又為何不救關羽呢?

我們先來捋一捋關羽和劉封兩人在蜀漢的地位,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戰功顯赫。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也是個能征善戰的人。所以讓劉封服關羽不大可能,讓他聽關羽指揮更不可能。

甚至在關羽兵敗時,劉封會想,如果關羽死了,那麼自己在蜀漢的地位就更上一層樓了。

此外,如果劉封當時真的救了關羽,那麼關羽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關羽失去了荊州,等於丟了蜀漢三分之一的江山,就算是劉備原諒他,那麼不軍事處罰的話,下面的人能服嗎?所以關羽即使活著,可能手裡也不再會有什麼兵權了。但是為了讓大家不寒心,關羽的榮華富貴肯定是少不了的。


斯幽說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分析劉封和當時的背景,有沒有條件讓劉封幫了關羽之後,迎來一個相對好的結果?



劉封在蜀漢裡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因為他的身份是劉備的義子,而劉備進位漢中王又封了劉禪為太子,劉封自然而然有了“嗣子之爭”的嫌疑。當然,這一點劉備也知道,也做了安排,就是趁著孟達攻取房陵,部下殺了蒯琪(荊州大族,三蒯之一)的錯誤,派劉封以副軍中郎將接管了隊伍,並鎮守東三郡。劉備這麼做,一石三鳥,第一,劉封算心腹,又驍勇,鎮守一方合適;第二,由此劉封遠離成都這個敏感的地方,讓劉禪也放心;第三,孟達殺了三蒯之一,得罪了蜀漢荊州集團,劉封本身又是荊州集團的人,由他統領東三郡,可以消除很多不良影響。這是關羽北伐前,劉封的客觀背景,再補充一點,當初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翻遍史書沒有找到關羽反對的隻字片語,所以這是小說裡的杜撰,正史裡關羽和劉封並無恩怨。



關羽北伐之後,劉封有好幾次機會援助關羽,“關羽兵圍襄陽,樊城,連呼封,達……”《三國志.劉封傳》。也就是說北伐襄樊開始不久,關羽就已經找劉封,孟達幫忙了。但是畢竟東三郡到襄樊戰場有距離,所以,假如劉封支援,到達時在水淹七軍之前,那麼襄陽或者樊城之一地會被拿下來,劉封功勞不小;假如到達時在水淹七軍之後,關羽分兵三路,一路圍襄陽,一路圍樊城,一路在偃城對抗徐晃軍,所以,劉封趕到也會對關羽任何一個戰場帶來幫助;最後一種情況,荊州已經被東吳偷襲,關羽敗退麥城,劉封假如趕到,是肯定救得了關羽的。那麼,關羽得救後,只能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和劉封回東三郡,第二,拿下襄陽,當時曹魏襄陽太守呂常差不多要去世了。而且,關羽在襄陽,許多荊州蜀漢外圍部隊會彙集到關羽麾下,參考《陸遜傳》,有幾萬人之多,這就有機會反攻江陵。



總之,假如劉封援救關羽,幾乎所有的結果都對蜀漢有利,特別是最後一種情況,劉封不但有莫大的功勞,而且可能讓關羽的死棋走活,即改變了蜀漢,關羽的命運,也會極大的改變自己命運。因為,劉封此人的個性適合為將,不適合帥,無論得救後的關羽在荊州還是在東三郡,依然有絕對的領導權,對有功又有恩的劉封不會虧待,而劉封最適合的就是跟著關羽混,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封和孟達鬧翻後,孟達還發了一封書信,大意就是“嗣子之疑”,雖然孟達是勸降的,但是說的也有道理。劉封既然不能擔任領導的重任,丟失了東三郡,就更不能回成都,違背了劉備的初衷,幾乎是必死無疑。所以,劉封最好的歸宿,就是在關羽的羽翼之下。

但是,歷史畢竟沒有如果,劉封作為領導,本來就不該欺凌孟達,又不救關羽,最後還丟失了東三郡,又跑回對他身份最敏感的成都,幾乎所有的忌諱都犯了,只能落得個斬首的結果。


大飛熊騎士


關羽敗死,荊州失守,這是關乎蜀漢命運的一大轉折點。關羽覆敗時,距離他最近的蜀漢佔領區就是東三郡,即房陵、西陵和上庸。這三郡是孟達從宜都出兵攻佔的,戰後劉備派劉封從漢中出發,到達東三郡,成為東三郡的主將。

劉封從漢中到上庸時,並沒有帶兵,上庸的軍隊仍然是孟達從宜都帶去的四千人,以及當地豪強申儀申耽兄弟的一部分軍隊。東三郡當時的開發程度並不高,人口數量有限,軍隊規模也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當時孟達佔領東三郡也沒多久,人心不穩,一旦率軍離開,還能不能回去,就不一定了。

從隸屬關係來說,孟達原來是宜都太守,屬於荊州戰區,歸關羽指揮。但因為宜都是保證荊州和益州的主要水路交通安全的,所以孟達還是由劉備直接指揮。一直到關羽北伐看上去形勢比較好,有可能拿下襄樊的時候,孟達才奉命北上進攻上庸、房陵和西陵三郡。但這三郡原本在漢朝時期,在行政上是隸屬於漢中的,蜀漢佔領後才分別設郡。

但劉封從來不隸屬於關羽,而是直接隸屬於劉備的。按照漢中之戰後劉備調整防線的安排,漢中太守為魏延,東三郡雖然分別設太守,但仍然由劉封和孟達統一指揮,成為一個獨立的區域,既不隸屬於荊州,也不隸屬於漢中。如果關羽能夠攻佔襄樊,襄陽就可以通過東三郡和漢中連成一線,把江漢平原的大片地區鞏固起來。

所以,以當時的客觀形勢來說,關羽兵敗之後,如果劉封救援,這是不太現實的。原因就是前面說過的,上庸是新佔領區,需要軍隊鎮守,以防生變。以當時上庸軍隊的數量來說,可以控制的只有孟達的四千人,既要鎮守當地,又要出兵救援關羽,能夠派出去的兵力不會太多。就算是能夠全軍出動,要擊退追擊的魏軍和吳軍,也是很困難的,並沒有勝算。

所以,唯一有可能的辦法就是關羽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直接率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地區。而吳軍在偷襲荊州的時候,陸遜就已經率兵沿江西進,佔領了三峽以東的秭歸、宜都等地,這就意味著,東三郡在荊州失守之後已經了三面被魏吳雙方包圍的地區,難以堅持,只能撤退。

而要想撤退,向南撤退再撤回益州的路已經被堵死了,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只能向西撤回漢中。實際上,關羽在兵敗之後的撤退路線,也是在向東三郡方向走,半路上遇到伏擊被俘。這說明吳軍當時也很清楚,關羽在荊州失守之後唯一的逃亡路線就是向西進入東三郡,既然能夠在半路上設伏,也就不可能不提前預防東三郡出兵救援。

如果關羽能夠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馬上全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仍然有希望在益州的援助之下在東三郡穩住陣腳,再試圖配合益州的軍隊奪回荊州。但關羽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猶豫不決,一直在不斷的派人打聽荊州方面的消息,試圖奪回荊州。正是他的猶豫,讓他手下的軍隊潰散,就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在向西撤退了。這樣,即便他到達東三郡,也對局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而且,也是因為關羽的軍隊潰散,荊州又失守,讓東三郡的孟達軍隊成為了孤軍,失去了退路,導致孟達率軍降魏。這樣,就算關羽能夠逃到東三郡,也難以改變東三郡面臨的形勢,即便是最好的方案,也不過是關羽和劉封、孟達一起率軍繼續向西撤退,進入漢中地區,這樣才能徹底安全。

這樣做,即便不能改變荊州已經失守的現實,至少還可以為蜀漢保留一部分軍隊,可以減少一些損失。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失地存人,這是唯一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但關羽的猶豫讓他失去了機會,最後人地兩失,蜀漢的損失被最大化了。


緣塵


關羽敗就敗了,救不救回去無關緊要。

周瑜讓諸葛亮氣死了,王郎讓諸葛亮罵死了。

關羽之死一點兒也不委屈,一隻偏師,打出了威振華夏的戰績,夠了。

關羽面對兩個國家,兩個國家豪華的陣容,在三國中,任何一個武將,放在關羽的位置上都是一樣的結果。

誰要是不服,可以挑三國中的任何一個人來面對,關羽這種情況。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劉封這個年輕人其實挺可憐的,認劉備這麼個梟雄當乾爹,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劉封以前不姓劉,他姓寇,家族是有爵位的。劉備依附在荊州劉表時期,與當地的大族交際往來,認識了寇家,有人就把寇封這個年輕人介紹給了劉備。按照咱們中國古代傳統的規矩,長子不能過繼給別人。說明寇封他不是長子,家族的財富和爵位沒有他繼承的份兒。寇封這小夥子武藝不錯,跟著劉備也許能混出點前程來,所以就認了劉備當乾爹,改名為劉封。

大家知道,劉備這個人的眼光一向毒辣,他能瞧上的人都差不了。劉封這個年輕人相當不錯,“有氣力”,在劉備的培養下,帶兵能力也提高很快,在劉備入川的各次戰役中“所在戰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收劉封為義子後不久,劉禪出生了,劉封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想繼承劉備的基業已經不可能了,這一點劉封自己心裡也很明白。但劉備怎麼安置劉封是個大問題。劉備收取益州,自領益州牧,繼續向外擴張,派小狐狸孟達向北攻擊房陵和上庸。孟獲很快獲取了房陵,正兵圍上庸,劉備趕緊將劉封派去接管了孟達的指揮權,搶去大部分功勞。

劉備的這個安置還是很妥當的。劉封在外,地處上庸,連結荊益兩州,有關羽在荊州盯著,還與孟達互相牽制,不可能有什麼異動,對劉禪的地位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劉備奪取漢中,自立漢中王,立劉禪為世子。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從法理上擁有對戰區內一切軍隊的調動權,劉封頭上就又戴上了一付枷鎖。

關羽北征襄樊,水淹七軍,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卻不料東吳偷襲其後,導致關羽腹背受敵,全局失敗。

如果關羽此時率領部下緊急向西,往上庸劉封處靠攏,那麼至少主力部隊能夠保住,關羽父子和部下將領們都能逃出生天。但關羽卻選擇了繼續南下。

關羽想幹什麼?荊州目前是什麼形勢他自己心裡沒點數?當然不可能。這個選擇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關羽一向高傲自矜,非常愛面子,北征襄樊欲建奇功,沒想到搞成現在的局面,還丟了荊州,就這樣不要說去益州向劉備沒法交待,在張飛、趙雲這些老戰友面前也抬不起頭來,若遇到黃忠那個“老卒”,簡直不要太丟人現眼。

所以關羽要給找個臺階下,證明荊州之失非戰之過,自己確實努力過了。於是他向上庸的劉封求援。

從軍事角度來分析,劉封援救關羽毫無意義:不要說路途艱險,時間上來不來得及,劉封的兵力也不足以破圍而入這些因素了,難道當東吳都是傻子?東吳能幹出奇襲荊州這種事來,難道就沒有防著劉封的援軍?劉封如果去救,東吳伏兵肯定早已張網已待。

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上出發,劉封必須去救:首先,關羽有“假節鉞”,從法理上能夠轄制調動他;其次,如果不發援兵,劉封可就開了蜀漢大軍見友軍有難不救的先河;最重要的一點,劉封他是劉備的義子,他的行為在眾人眼中將代表劉備的態度。

所以說,劉封必須要帶兵去救。哪怕他擺出一個援救的姿態出來,無論能否成功,他也必須要去。如果幸運,救出了關羽,劉封的功勞不小,地位也將更加穩固;就算是救不出來,只要和東吳軍隊交上了手,幾場廝殺能夠證明自己確實有過救援的行動,就足夠了。

但劉封居然聽從了孟達的主意,拒不發兵,這一下就將關羽失荊州父子敗亡的責任攬到了自己的頭上。

儘管如此,劉封仍然有機會,劉備還想保他,並沒有打算往死裡收拾他,因為還有個現成的替罪羊――孟達。把所有的罪過往孟達頭上一推,劉封就能摘掉大部分責任,至少保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孟達這隻小狐狸嗅出了風頭不對,劉封這個笨蛋又看得不緊,讓孟達給跑了,還賣了城池。

這下壞事了,劉備就是為了摘清自己的責任

也必須要拿劉封開刀。我們分析,劉封是個再適合不過的替罪羊了,搞掉劉封,符合所有人的願望。劉備解脫了,劉禪放心了,重臣們也不用擔心將來的關係處理了。

劉封真是挺不容易的,自從跟隨了劉備以後,就在戰場上拼命,“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赤壁之戰後好不容易在荊州守了幾天,又隨軍遠征西川,一路上槍林箭雨裡穿梭,立下不少功勞,幾乎就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關羽敗亡其實和劉封沒有半點關係,但偏偏就被牽涉了進來,而且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都想讓他死,劉封居然孤獨無助到了如此地步。

實話說,要按實際分析,劉封從頭到尾真沒有犯什麼錯,但卻落入絕境,確實很不公平。還是那句話:

“無情最是帝王家”!


饞嘴肥貓鏟史官


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關羽不死,對於關羽就是一個好結果,張飛不用因為報仇心切被害,即使要重振旗鼓討伐東吳,也是兄弟齊心一起上。雖然劉備久借荊州不還在先,但東吳背棄盟約偷襲在後,這種背後捅刀子的事情尤為讓人不齒,如果關羽張飛夾怒而來,東吳怕是要掂量掂量,以孫權的個性,為了息事寧人,很有可能主動讓出荊州,荊州失而復得。而且這回就再也不存在還不還的問題了,也更不會有夷陵之戰。

退一步講,東吳佔領荊州,劉備自知理虧不伐東吳,忍著這口氣。全力北伐。要知道漢中之戰沒有關羽,劉備已經贏下一場。這時候關羽再加入,大可以再一次擴張地盤,向東挺進暫時有困難,但向西借馬超之勢攻取西涼還是有很大可能的。然後向西北西南方向發展,鞏固地盤。走秦王掃六合的路子。諸葛亮以殘兵敗將都可以北伐,有五六員大將在手,可操作性就多多了。大事可期。


星塵夢羽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在整個三國之中,都是一個非常悲壯的故事,一代英雄關羽就這樣在東吳的偷襲之下俘虜被殺,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蜀漢勢力徹底退出了荊州,奇怪的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直到最後兵敗被殺,蜀漢沒有發一兵一卒來救關羽。

如果說身在益州成都的劉備因為太遠以漢中之戰的巨大損耗無法救援關羽的話,那麼身在上庸的劉封是離荊州最近的蜀漢勢力了,上庸到麥城有560里路左右,而正是劉封的不救,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劉封在上庸兵敗回到成都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逼死了劉封。

關羽大意失荊州

早知道如此,劉封當初救關羽不就好了,也不至於連自己性命也丟了,為何劉封見死不救呢?

劉封是劉備派出去攻打上庸的將領,他的任務完成了,劉備之所以派劉封攻打上庸,是因為劉備在拿下漢中後之後,想要打通漢水,漢水從漢中流出,流經上庸,然後再到襄陽,最後經荊州流到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漢,包括關羽都是劉備派出攻打襄樊的,而襄樊同樣是漢水邊上的重要城池。

上庸三郡已經被劉封和孟達佔領了,劉封完全有理由救援上庸,再說了關羽的任務不也是劉備派去的嗎,雖然關羽和劉封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但同屬一個政權之下,無論是道義還是道理,劉封都應該救關羽,可劉封偏偏不救,因為劉封不想做關羽的手下

劉封

關羽是劉備手下情同兄弟的大將,是劉備之下的蜀漢第二地位的將領,為人又傲氣,一般人相處不來,關羽尤其看不起士大夫,而劉封也是一個脾氣剛硬的人,不僅敢欺負孟達,而且仗著是劉備的養子,驕橫慣了,跟關羽是互相看不對眼,關羽向劉封求救,也是迫不得及的事,可劉封脾氣也不小,所以就是不救關羽。

再說了,就算劉封發兵親自去救關羽,能不能救回來也是個未知數,但有時候道理就是這樣,救不救是一回事,願不願意救是另一回,劉封顯然是不願意救,這也是他被殺的藉口,諸葛亮也說劉封是剛烈勇猛的性格,事實劉封也確實如此。

劉備

如果劉封願意救關羽,並且成功地救了回來,會發生什麼?

那樣的話, 歷史將改寫。

首先,關羽和劉封都不會死,其次張飛也不會被殺,最後劉備也不會因為夷陵之戰這麼早就去世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蝴蝶效應,因為關羽之死而導致一系列的事件都不會發生或者會改變,關羽活著回來之後,天下人都會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無疑就是關羽、張飛會率領大軍東征孫權,也許還有劉封,這些可都是蜀漢政權一等一的猛將,然後劉備就用御駕親征了,他只要身居二線,或者在過境附近統籌大局就行了。

劉關張三人

周瑜評價關羽和張飛是熊虎之將,為世虎臣,呂蒙也有同樣的評價,曹魏方面評價關羽和張飛是萬人敵,可見關羽和張飛無論是武力、還是智力,或者是統兵能力,都是數一數二的,雖然夷陵之戰一定會發生,但關羽張飛絕對不會像劉備那樣全軍覆沒的。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是蜀漢內部唯一熟悉水軍的大將,劉備這個北方人其實根本沒有統領過水軍,在荊州時也都是關羽統領水軍,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放棄了水軍,讓水軍全部上岸在樹林中紮營,東吳用水軍載人繞到劉備軍的身後形成包圍,才導致全軍覆沒,關羽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夷陵之戰

如果讓關羽張飛來領導夷陵之戰,結果就會不同,最終的可能就是蜀吳雙方以夷陵為界,誰也吃不了誰,因為夷陵地勢險要,陸遜在夷陵準備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很難攻破,這是天險,非人力一時半會能攻破的,但雙方在夷陵對峙,蜀漢等於搶回來了部分領土,雖然離當初被東吳偷襲的荊州三郡還差得遠,但好歹是收復一點損失,總比劉備全軍覆沒強。

如果是這樣,接下來三國就精彩了,以劉備為首的蜀漢將繼續與東吳為敵,而東吳又在蜀漢與曹魏之間遊走,時合時叛,孫權也不是真心歸隊曹魏的,曹丕也不是傻子,只能被忽悠一時,不能忽悠一世,不過在蜀漢持續與東吳為敵的情況下,孫權還真是會把自己兒子當犧牲品送到曹操去的,因為孫權是個政治人物。

然後三國爭奪的焦點還是荊州,三國在荊州每兩國都有交界,而且都是敵人,戰爭會不斷,尤其是關羽,想要奪回荊州的渴望那是相當強的,同時,內心也有相當多的內疚,因此關羽戰死沙場的可能性比較大,除非關羽能攻破陸遜的防線,但看起來比較難。

三國地圖

這樣的話,至少劉封不會死,諸葛亮沒有理由勸劉備殺劉封,也沒有藉口,同時由於劉封救了關羽,關羽一定會護著劉封,那樣的話,劉備也不會殺劉封了,更重要的是,當時蜀漢的情況是要奪回荊州發動戰爭,用人之際,而不是權力承襲,沒有必要因為劉封的身份而殺他。

然後諸葛亮的北伐會推遲到取消,這取決於關羽、張飛、劉封等人的壽命長短,因為他們不支持北伐的話,諸葛亮可能還北伐不了,就會影響蜀漢幾十年的國運。

其實蜀吳爭鬥,最高興的還是曹魏,如果曹魏能抓住機會,擊跨蜀吳中的任何一方,那麼天下也會提前統一了,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大家都不傻,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只要東吳作出讓步,蜀吳再次結成表面的聰明也不是不可能,這就是三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拋開真實的歷史情況,單純從小說的角度看。關羽失荊州對蜀國的最大影響,是失去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個人的理解之所以叫大意失荊州,一方面是關羽本身自傲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也說明荊州當時的防禦措施、兵力都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失掉荊州是蜀國上下沒有人想得到的。

即使關羽不死,對蜀國後續的綜合實力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了。只是張飛之死、被陸遜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等可能不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