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战败之后被刘封救下来,那会不会有好的结果?

创造者放映


如果关羽战败之后被刘封救下来,那会不会有好的结果?

从《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我个人认为应该会有好结果:①关羽未死、蝴蝶效应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就不会有,这样张飞不会死黄忠不会死刘备不会发起夷陵之战,也不会让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国大败元气大伤,刘备也不会死。这样放缓了蜀国人才凋零速度。②如果关羽未死,刘备和孙权对于荆州还有谈的余地,所谓有借有还,有可能谈钱谈物资总之并非要倾全国之力,使蜀国保持这种上升的元气,吴蜀两国与魏国的抗衡的实力,不至于向一方倾斜。③丢掉荆州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样蜀国就避免了两线作战,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力进行北伐,孙权能不能守住荆州未为可知,但是曹操想轻易占有也是不可能的,必然消耗相拒成为拉锯战,这样给蜀国创造了机会,一旦凉州纳入版图,这样良马就有了就无惧曹魏的骑兵,这样魏国对蜀国在战场上就无明显优势,加上耗在荆州的兵力,两线作战使曹魏疲于奔波,限制了其发展。④关羽未死,能稳定蜀汉内部政权,关羽被刘封所救这样两者关系缓和,经此一役,也许让关羽有所醒悟,他的傲娇有所收敛,不在高傲自大看不起人,与各个集团搞好关系,从刘备夷陵之战可以看出刘备信关羽比信诸葛亮强多了,这样也解决了内部集团矛盾的问题,关羽的荆州集团加入会使蜀国内部空前统一团结。

(图片采用网络)


闵游记


  如果关二爷败走麦城,被坚守上庸的刘封领一支偏师救援,对于蜀国,有何变化?

  其实,对于西蜀而言,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拯救的只是关二爷一个人,荆州这个九省通衢的要害之地已经被东吴、曹魏瓜分,西蜀注定只能够偏安一隅,兴复汉室只是一个梦而已。

  也许你会说,关二爷忠勇无双,只要留得青山在,总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没错,关羽的勇武令人信服,但是西蜀的马超、黄忠、赵云,并不比关羽逊色,后期也没有多少建树。在版图之争的大势面前,个人的勇武决定不了多大的影响。乱世出英雄,到了三国的后期,势力相对稳定,进一步弱化的影响主义,需要的是政治经济的比拼。

  对于西蜀而言,关二爷的最大价值在于镇守荆州,只要保住了荆州,刘备集团就可以做到进可攻北魏、东吴,退可守两川,简直就是一块天然的跳板。前期关羽多次覆灭了东吴、曹魏的阴谋,名声鹊起。因为荆州,成就关二爷。倘若守荆州的换成是赵云、马超,那么,封神的人,也将换人。

  因而,就算刘封救了关羽,可是丢了荆州,对于西蜀,战局没有多大的变化。

  出于兄弟情,刘备这个虚伪的君子,多半是不会杀了关羽,但是关羽的地位肯定是一落千丈,说不定与马超一个待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色的行动。最后在西蜀某个偏僻的关城,懊悔地度过余生。

  而刘备的义子刘封,可能因为拯救关羽有功,封赏必不可少,名望大增,但作为刘禅的潜在威胁者,就算没有因为这事儿丢了性命,也会被大耳朵刘备找个理由咔嚓掉。毕竟,血浓于水,刘封这个捡来的娃娃,怎么可能登堂入室,成为继任者呢。

  因此,救与不救,改变不了历史的轨迹。除非刘封千里驰援,与关羽共进退,守住了荆州,天下的局势才会发生变化。


樱花如歌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在蜀国引起了很强的蝴蝶效应。

可以说张飞、刘备、黄忠的死,以及蜀国在夷陵之战中的失利都和关羽的死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果当时关羽从荆州逃出来时,刘备的养子刘封当时出兵救了关羽,那么闯下大祸的关羽会有一个好结果吗?蜀国命运又会如何呢?

关羽之死,让蜀国失去多位领导人,蜀国从此由盛转衰。

如果关羽不死,暴脾气张飞也不会逼迫部下范疆和张达,那么也就不会被他们杀害了。

如果关羽不死,张飞也不死,那么刘备的蜀汉战略依旧是联合东吴,抗击曹魏。

既然关羽不死,张飞也不会死于意外,刘备就不会那么心急攻打东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没有夷陵之战,那么七十多岁的黄忠也就不会在富池口与韩当、周泰大战。那么黄忠也就不会被乱箭射死了。

没有夷陵之战,刘备也不会在白帝城气死,蜀国更不会国力衰退。

那么如果在关羽请求刘封和自己一起出兵攻打樊城时,刘封出兵了,或者是在关羽败逃时,刘封援助了,关羽活了下来,那么他失去荆州,结局会如何呢?

关羽就算是得救,恐怕前途也到头了。

其实刘备攻打东吴时,打着为关羽和张飞报仇的幌子,但是明眼人都清楚,刘备更在意的是荆州。

如果真是为了报仇,那么完全可以先去谈判,没必要直接动手,毕竟两家是盟友。

当时如果刘封出手,其实荆州还是没办法保住,但是关羽应该是可以得救的。

那么刘封为何不安关羽的意思,和关羽攻打樊城呢?关羽兵败时,他又为何不救关羽呢?

我们先来捋一捋关羽和刘封两人在蜀汉的地位,关羽是刘备的好兄弟,战功显赫。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也是个能征善战的人。所以让刘封服关羽不大可能,让他听关羽指挥更不可能。

甚至在关羽兵败时,刘封会想,如果关羽死了,那么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就更上一层楼了。

此外,如果刘封当时真的救了关羽,那么关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关羽失去了荆州,等于丢了蜀汉三分之一的江山,就算是刘备原谅他,那么不军事处罚的话,下面的人能服吗?所以关羽即使活着,可能手里也不再会有什么兵权了。但是为了让大家不寒心,关羽的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的。


斯幽说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分析刘封和当时的背景,有没有条件让刘封帮了关羽之后,迎来一个相对好的结果?



刘封在蜀汉里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因为他的身份是刘备的义子,而刘备进位汉中王又封了刘禅为太子,刘封自然而然有了“嗣子之争”的嫌疑。当然,这一点刘备也知道,也做了安排,就是趁着孟达攻取房陵,部下杀了蒯琪(荆州大族,三蒯之一)的错误,派刘封以副军中郎将接管了队伍,并镇守东三郡。刘备这么做,一石三鸟,第一,刘封算心腹,又骁勇,镇守一方合适;第二,由此刘封远离成都这个敏感的地方,让刘禅也放心;第三,孟达杀了三蒯之一,得罪了蜀汉荆州集团,刘封本身又是荆州集团的人,由他统领东三郡,可以消除很多不良影响。这是关羽北伐前,刘封的客观背景,再补充一点,当初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翻遍史书没有找到关羽反对的只字片语,所以这是小说里的杜撰,正史里关羽和刘封并无恩怨。



关羽北伐之后,刘封有好几次机会援助关羽,“关羽兵围襄阳,樊城,连呼封,达……”《三国志.刘封传》。也就是说北伐襄樊开始不久,关羽就已经找刘封,孟达帮忙了。但是毕竟东三郡到襄樊战场有距离,所以,假如刘封支援,到达时在水淹七军之前,那么襄阳或者樊城之一地会被拿下来,刘封功劳不小;假如到达时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分兵三路,一路围襄阳,一路围樊城,一路在偃城对抗徐晃军,所以,刘封赶到也会对关羽任何一个战场带来帮助;最后一种情况,荆州已经被东吴偷袭,关羽败退麦城,刘封假如赶到,是肯定救得了关羽的。那么,关羽得救后,只能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和刘封回东三郡,第二,拿下襄阳,当时曹魏襄阳太守吕常差不多要去世了。而且,关羽在襄阳,许多荆州蜀汉外围部队会汇集到关羽麾下,参考《陆逊传》,有几万人之多,这就有机会反攻江陵。



总之,假如刘封援救关羽,几乎所有的结果都对蜀汉有利,特别是最后一种情况,刘封不但有莫大的功劳,而且可能让关羽的死棋走活,即改变了蜀汉,关羽的命运,也会极大的改变自己命运。因为,刘封此人的个性适合为将,不适合帅,无论得救后的关羽在荆州还是在东三郡,依然有绝对的领导权,对有功又有恩的刘封不会亏待,而刘封最适合的就是跟着关羽混,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封和孟达闹翻后,孟达还发了一封书信,大意就是“嗣子之疑”,虽然孟达是劝降的,但是说的也有道理。刘封既然不能担任领导的重任,丢失了东三郡,就更不能回成都,违背了刘备的初衷,几乎是必死无疑。所以,刘封最好的归宿,就是在关羽的羽翼之下。

但是,历史毕竟没有如果,刘封作为领导,本来就不该欺凌孟达,又不救关羽,最后还丢失了东三郡,又跑回对他身份最敏感的成都,几乎所有的忌讳都犯了,只能落得个斩首的结果。


大飞熊骑士


关羽败死,荆州失守,这是关乎蜀汉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关羽覆败时,距离他最近的蜀汉占领区就是东三郡,即房陵、西陵和上庸。这三郡是孟达从宜都出兵攻占的,战后刘备派刘封从汉中出发,到达东三郡,成为东三郡的主将。

刘封从汉中到上庸时,并没有带兵,上庸的军队仍然是孟达从宜都带去的四千人,以及当地豪强申仪申耽兄弟的一部分军队。东三郡当时的开发程度并不高,人口数量有限,军队规模也不会太大。更重要的是,当时孟达占领东三郡也没多久,人心不稳,一旦率军离开,还能不能回去,就不一定了。

从隶属关系来说,孟达原来是宜都太守,属于荆州战区,归关羽指挥。但因为宜都是保证荆州和益州的主要水路交通安全的,所以孟达还是由刘备直接指挥。一直到关羽北伐看上去形势比较好,有可能拿下襄樊的时候,孟达才奉命北上进攻上庸、房陵和西陵三郡。但这三郡原本在汉朝时期,在行政上是隶属于汉中的,蜀汉占领后才分别设郡。

但刘封从来不隶属于关羽,而是直接隶属于刘备的。按照汉中之战后刘备调整防线的安排,汉中太守为魏延,东三郡虽然分别设太守,但仍然由刘封和孟达统一指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既不隶属于荆州,也不隶属于汉中。如果关羽能够攻占襄樊,襄阳就可以通过东三郡和汉中连成一线,把江汉平原的大片地区巩固起来。

所以,以当时的客观形势来说,关羽兵败之后,如果刘封救援,这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上庸是新占领区,需要军队镇守,以防生变。以当时上庸军队的数量来说,可以控制的只有孟达的四千人,既要镇守当地,又要出兵救援关羽,能够派出去的兵力不会太多。就算是能够全军出动,要击退追击的魏军和吴军,也是很困难的,并没有胜算。

所以,唯一有可能的办法就是关羽在得到荆州失守的消息之后,直接率军向西撤退,进入东三郡地区。而吴军在偷袭荆州的时候,陆逊就已经率兵沿江西进,占领了三峡以东的秭归、宜都等地,这就意味着,东三郡在荆州失守之后已经了三面被魏吴双方包围的地区,难以坚持,只能撤退。

而要想撤退,向南撤退再撤回益州的路已经被堵死了,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只能向西撤回汉中。实际上,关羽在兵败之后的撤退路线,也是在向东三郡方向走,半路上遇到伏击被俘。这说明吴军当时也很清楚,关羽在荆州失守之后唯一的逃亡路线就是向西进入东三郡,既然能够在半路上设伏,也就不可能不提前预防东三郡出兵救援。

如果关羽能够在得到荆州失守的消息之后马上全军向西撤退,进入东三郡,仍然有希望在益州的援助之下在东三郡稳住阵脚,再试图配合益州的军队夺回荆州。但关羽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犹豫不决,一直在不断的派人打听荆州方面的消息,试图夺回荆州。正是他的犹豫,让他手下的军队溃散,就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在向西撤退了。这样,即便他到达东三郡,也对局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且,也是因为关羽的军队溃散,荆州又失守,让东三郡的孟达军队成为了孤军,失去了退路,导致孟达率军降魏。这样,就算关羽能够逃到东三郡,也难以改变东三郡面临的形势,即便是最好的方案,也不过是关羽和刘封、孟达一起率军继续向西撤退,进入汉中地区,这样才能彻底安全。

这样做,即便不能改变荆州已经失守的现实,至少还可以为蜀汉保留一部分军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失地存人,这是唯一能够争取的最好结果。但关羽的犹豫让他失去了机会,最后人地两失,蜀汉的损失被最大化了。


缘尘


关羽败就败了,救不救回去无关紧要。

周瑜让诸葛亮气死了,王郎让诸葛亮骂死了。

关羽之死一点儿也不委屈,一只偏师,打出了威振华夏的战绩,够了。

关羽面对两个国家,两个国家豪华的阵容,在三国中,任何一个武将,放在关羽的位置上都是一样的结果。

谁要是不服,可以挑三国中的任何一个人来面对,关羽这种情况。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刘封这个年轻人其实挺可怜的,认刘备这么个枭雄当干爹,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刘封以前不姓刘,他姓寇,家族是有爵位的。刘备依附在荆州刘表时期,与当地的大族交际往来,认识了寇家,有人就把寇封这个年轻人介绍给了刘备。按照咱们中国古代传统的规矩,长子不能过继给别人。说明寇封他不是长子,家族的财富和爵位没有他继承的份儿。寇封这小伙子武艺不错,跟着刘备也许能混出点前程来,所以就认了刘备当干爹,改名为刘封。

大家知道,刘备这个人的眼光一向毒辣,他能瞧上的人都差不了。刘封这个年轻人相当不错,“有气力”,在刘备的培养下,带兵能力也提高很快,在刘备入川的各次战役中“所在战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在收刘封为义子后不久,刘禅出生了,刘封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想继承刘备的基业已经不可能了,这一点刘封自己心里也很明白。但刘备怎么安置刘封是个大问题。刘备收取益州,自领益州牧,继续向外扩张,派小狐狸孟达向北攻击房陵和上庸。孟获很快获取了房陵,正兵围上庸,刘备赶紧将刘封派去接管了孟达的指挥权,抢去大部分功劳。

刘备的这个安置还是很妥当的。刘封在外,地处上庸,连结荆益两州,有关羽在荆州盯着,还与孟达互相牵制,不可能有什么异动,对刘禅的地位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立刘禅为世子。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从法理上拥有对战区内一切军队的调动权,刘封头上就又戴上了一付枷锁。

关羽北征襄樊,水淹七军,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却不料东吴偷袭其后,导致关羽腹背受敌,全局失败。

如果关羽此时率领部下紧急向西,往上庸刘封处靠拢,那么至少主力部队能够保住,关羽父子和部下将领们都能逃出生天。但关羽却选择了继续南下。

关羽想干什么?荆州目前是什么形势他自己心里没点数?当然不可能。这个选择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关羽一向高傲自矜,非常爱面子,北征襄樊欲建奇功,没想到搞成现在的局面,还丢了荆州,就这样不要说去益州向刘备没法交待,在张飞、赵云这些老战友面前也抬不起头来,若遇到黄忠那个“老卒”,简直不要太丢人现眼。

所以关羽要给找个台阶下,证明荆州之失非战之过,自己确实努力过了。于是他向上庸的刘封求援。

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刘封援救关羽毫无意义:不要说路途艰险,时间上来不来得及,刘封的兵力也不足以破围而入这些因素了,难道当东吴都是傻子?东吴能干出奇袭荆州这种事来,难道就没有防着刘封的援军?刘封如果去救,东吴伏兵肯定早已张网已待。

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上出发,刘封必须去救:首先,关羽有“假节钺”,从法理上能够辖制调动他;其次,如果不发援兵,刘封可就开了蜀汉大军见友军有难不救的先河;最重要的一点,刘封他是刘备的义子,他的行为在众人眼中将代表刘备的态度。

所以说,刘封必须要带兵去救。哪怕他摆出一个援救的姿态出来,无论能否成功,他也必须要去。如果幸运,救出了关羽,刘封的功劳不小,地位也将更加稳固;就算是救不出来,只要和东吴军队交上了手,几场厮杀能够证明自己确实有过救援的行动,就足够了。

但刘封居然听从了孟达的主意,拒不发兵,这一下就将关羽失荆州父子败亡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

尽管如此,刘封仍然有机会,刘备还想保他,并没有打算往死里收拾他,因为还有个现成的替罪羊――孟达。把所有的罪过往孟达头上一推,刘封就能摘掉大部分责任,至少保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孟达这只小狐狸嗅出了风头不对,刘封这个笨蛋又看得不紧,让孟达给跑了,还卖了城池。

这下坏事了,刘备就是为了摘清自己的责任

也必须要拿刘封开刀。我们分析,刘封是个再适合不过的替罪羊了,搞掉刘封,符合所有人的愿望。刘备解脱了,刘禅放心了,重臣们也不用担心将来的关系处理了。

刘封真是挺不容易的,自从跟随了刘备以后,就在战场上拼命,“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赤壁之战后好不容易在荆州守了几天,又随军远征西川,一路上枪林箭雨里穿梭,立下不少功劳,几乎就没有过几天好日子。

关羽败亡其实和刘封没有半点关系,但偏偏就被牵涉了进来,而且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都想让他死,刘封居然孤独无助到了如此地步。

实话说,要按实际分析,刘封从头到尾真没有犯什么错,但却落入绝境,确实很不公平。还是那句话:

“无情最是帝王家”!


馋嘴肥猫铲史官


如果关羽战败之后被刘封救下来,关羽不死,对于关羽就是一个好结果,张飞不用因为报仇心切被害,即使要重振旗鼓讨伐东吴,也是兄弟齐心一起上。虽然刘备久借荆州不还在先,但东吴背弃盟约偷袭在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事情尤为让人不齿,如果关羽张飞夹怒而来,东吴怕是要掂量掂量,以孙权的个性,为了息事宁人,很有可能主动让出荆州,荆州失而复得。而且这回就再也不存在还不还的问题了,也更不会有夷陵之战。

退一步讲,东吴占领荆州,刘备自知理亏不伐东吴,忍着这口气。全力北伐。要知道汉中之战没有关羽,刘备已经赢下一场。这时候关羽再加入,大可以再一次扩张地盘,向东挺进暂时有困难,但向西借马超之势攻取西凉还是有很大可能的。然后向西北西南方向发展,巩固地盘。走秦王扫六合的路子。诸葛亮以残兵败将都可以北伐,有五六员大将在手,可操作性就多多了。大事可期。


星尘梦羽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在整个三国之中,都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一代英雄关羽就这样在东吴的偷袭之下俘虏被杀,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蜀汉势力彻底退出了荆州,奇怪的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直到最后兵败被杀,蜀汉没有发一兵一卒来救关羽。

如果说身在益州成都的刘备因为太远以汉中之战的巨大损耗无法救援关羽的话,那么身在上庸的刘封是离荆州最近的蜀汉势力了,上庸到麦城有560里路左右,而正是刘封的不救,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刘封在上庸兵败回到成都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逼死了刘封。

关羽大意失荆州

早知道如此,刘封当初救关羽不就好了,也不至于连自己性命也丢了,为何刘封见死不救呢?

刘封是刘备派出去攻打上庸的将领,他的任务完成了,刘备之所以派刘封攻打上庸,是因为刘备在拿下汉中后之后,想要打通汉水,汉水从汉中流出,流经上庸,然后再到襄阳,最后经荆州流到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汉,包括关羽都是刘备派出攻打襄樊的,而襄樊同样是汉水边上的重要城池。

上庸三郡已经被刘封和孟达占领了,刘封完全有理由救援上庸,再说了关羽的任务不也是刘备派去的吗,虽然关羽和刘封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同属一个政权之下,无论是道义还是道理,刘封都应该救关羽,可刘封偏偏不救,因为刘封不想做关羽的手下

刘封

关羽是刘备手下情同兄弟的大将,是刘备之下的蜀汉第二地位的将领,为人又傲气,一般人相处不来,关羽尤其看不起士大夫,而刘封也是一个脾气刚硬的人,不仅敢欺负孟达,而且仗着是刘备的养子,骄横惯了,跟关羽是互相看不对眼,关羽向刘封求救,也是迫不得及的事,可刘封脾气也不小,所以就是不救关羽。

再说了,就算刘封发兵亲自去救关羽,能不能救回来也是个未知数,但有时候道理就是这样,救不救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救是另一回,刘封显然是不愿意救,这也是他被杀的借口,诸葛亮也说刘封是刚烈勇猛的性格,事实刘封也确实如此。

刘备

如果刘封愿意救关羽,并且成功地救了回来,会发生什么?

那样的话, 历史将改写。

首先,关羽和刘封都不会死,其次张飞也不会被杀,最后刘备也不会因为夷陵之战这么早就去世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蝴蝶效应,因为关羽之死而导致一系列的事件都不会发生或者会改变,关羽活着回来之后,天下人都会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无疑就是关羽、张飞会率领大军东征孙权,也许还有刘封,这些可都是蜀汉政权一等一的猛将,然后刘备就用御驾亲征了,他只要身居二线,或者在过境附近统筹大局就行了。

刘关张三人

周瑜评价关羽和张飞是熊虎之将,为世虎臣,吕蒙也有同样的评价,曹魏方面评价关羽和张飞是万人敌,可见关羽和张飞无论是武力、还是智力,或者是统兵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夷陵之战一定会发生,但关羽张飞绝对不会像刘备那样全军覆没的。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关羽是蜀汉内部唯一熟悉水军的大将,刘备这个北方人其实根本没有统领过水军,在荆州时也都是关羽统领水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放弃了水军,让水军全部上岸在树林中扎营,东吴用水军载人绕到刘备军的身后形成包围,才导致全军覆没,关羽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夷陵之战

如果让关羽张飞来领导夷陵之战,结果就会不同,最终的可能就是蜀吴双方以夷陵为界,谁也吃不了谁,因为夷陵地势险要,陆逊在夷陵准备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很难攻破,这是天险,非人力一时半会能攻破的,但双方在夷陵对峙,蜀汉等于抢回来了部分领土,虽然离当初被东吴偷袭的荆州三郡还差得远,但好歹是收复一点损失,总比刘备全军覆没强。

如果是这样,接下来三国就精彩了,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将继续与东吴为敌,而东吴又在蜀汉与曹魏之间游走,时合时叛,孙权也不是真心归队曹魏的,曹丕也不是傻子,只能被忽悠一时,不能忽悠一世,不过在蜀汉持续与东吴为敌的情况下,孙权还真是会把自己儿子当牺牲品送到曹操去的,因为孙权是个政治人物。

然后三国争夺的焦点还是荆州,三国在荆州每两国都有交界,而且都是敌人,战争会不断,尤其是关羽,想要夺回荆州的渴望那是相当强的,同时,内心也有相当多的内疚,因此关羽战死沙场的可能性比较大,除非关羽能攻破陆逊的防线,但看起来比较难。

三国地图

这样的话,至少刘封不会死,诸葛亮没有理由劝刘备杀刘封,也没有借口,同时由于刘封救了关羽,关羽一定会护着刘封,那样的话,刘备也不会杀刘封了,更重要的是,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要夺回荆州发动战争,用人之际,而不是权力承袭,没有必要因为刘封的身份而杀他。

然后诸葛亮的北伐会推迟到取消,这取决于关羽、张飞、刘封等人的寿命长短,因为他们不支持北伐的话,诸葛亮可能还北伐不了,就会影响蜀汉几十年的国运。

其实蜀吴争斗,最高兴的还是曹魏,如果曹魏能抓住机会,击跨蜀吴中的任何一方,那么天下也会提前统一了,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大家都不傻,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只要东吴作出让步,蜀吴再次结成表面的聪明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三国。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抛开真实的历史情况,单纯从小说的角度看。关羽失荆州对蜀国的最大影响,是失去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个人的理解之所以叫大意失荆州,一方面是关羽本身自傲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也说明荆州当时的防御措施、兵力都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失掉荆州是蜀国上下没有人想得到的。

即使关羽不死,对蜀国后续的综合实力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了。只是张飞之死、被陆逊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等可能不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