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冯道,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人。冯道生于882年,卒于954年,一生几乎横跨整个五代时期。众所周知,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老百姓生活最痛苦的一个时期。诸侯连年混战,政权数度易手,短短的五十三年间,有八家姓氏共计十四个皇帝粉墨登场。

面对如此残酷的政治环境,冯道却能相继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及契丹为官,侍奉过十个君王。《旧五代史》说他,“三为司空,两为中书”,位不离三师三公,做了近三十年的高官,享尽了荣华富贵。

冯道能做到这一步,固然与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但主要还在于他深谙“事当务实”之道。

大约在天佑年间(704年),冯道在幽州(又称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作参军,年轻气盛的冯道反对刘征伐易、定二州,惹怒了刘守光被执下狱,后来还是托人求情,才侥幸不死。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刘守光为人庸愚,品性低劣。幽父杀兄,骄横益甚。后唐庄宗在晋王任上时,与梁连年争斗,刘守光趁机自立,封为燕帝,改元应天。三年后,兵败被捕。后唐庄宗李存昮监斩他时,他悲伤哭泣,祈求赦免。他的两位夫人看不下去便骂他:“事已至此,活着还有什么益处呢?妾等请求先你一步而死!”

冯道自经历过这次的牢狱之灾后,开始变得乖巧机灵起来,再不去做劝谏的傻事,“事当务实”的思想在他心中也慢慢生根发芽。

从监狱里被放出来后,冯道逃往太原,为宦官张承业办事。张承业监督河东军时提拔冯道当巡官,后因为冯道的文章写得好,而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昮,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勗称帝,建立后唐,委冯道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冯道从此飞黄腾达。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后唐庄宗李存勗】

934年,唐潞王李从珂征讨闵帝李从厚。即皇帝位还不到二个月的李从厚见势不妙,逃往河北,朝廷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此时的冯道审时度势,对战争的走势做出了精准判断:闵帝必败,李从珂必胜。为了争得拥立新君的头功,他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迎立潞王的打算,并安排中书舍人卢道负责起草劝进文书。卢道不明觉厉,说:“天子尚在河北,人臣岂可轻率劝进?”

冯道则回答道:事当务实”。说话的语气看似慢里斯条,但态度却是旗帜鲜明、毋庸置疑的。诚然,冯道有这样的政治敏锐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他在多年的官场历练中,首先通过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再加以融会贯通从而掌握的一门本领。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930年正月,大旱无雪。后唐明宗李嗣源辗转反侧,问冯道怎么办才好?冯道说:只要皇上恭行俭德、顺乎天意,不出几天必将普降瑞雪。几天过后,果然下雪。明宗回忆冯道说过话,心里觉得格外高兴。

又过了两年,三月时节阴雨连绵。李嗣源问冯道是怎么回事?冯道答道:“久晴不雨或久雨不晴,其实都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但三月春季反常到行起秋令来,实在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罪孽啊!”如此冠冕堂皇的话,试问这世上有不爱听的人吗?

这就是冯道说话的技巧。你可以认为他采取的不过就是模棱两可、敷衍含糊的小伎俩。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令人不屑一顾的小伎俩,却让冯道在官场创造了长盛不衰的奇迹。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936年,石敬瑭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许诺每年进贡帛三十万匹,得契丹扶助推翻了后唐,自立为帝,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

石敬瑭为了向契丹表示效忠,拟派冯道为册礼使出使契丹,又担心冯道不肯受命,于是一个劲地夸赞冯道的能力与才干,在得到冯道貌似勉为其难的应允之后,石敬瑭又假惺惺地一再叮嘱他去去就回,“卿官崇德重,切不可深入沙漠。”

而实际的情况则是,早已得“事当务实”之法精髓的冯道,知道皇命不可违。他的一番拿腔作势,不过是想在新皇帝面前增强些许存在感罢了。当然话说回来,跟皇帝讨价还价一要看自身份量够不够,二要把握好尺度。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老于世故的冯道见好即收,很爽快地答应前往,并且迎合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出使)?”

冯道的一番话说得龙颜大悦,从此,石敬瑭对冯道另眼相看、恩宠日隆,到他病危时,还将幼子石重睿交给冯道,希望他能用心辅佐幼主。

冯道当时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不负重托。但是在石敬瑭死后,朝中诸多大臣认为,“国家多难,宜立长君”,提出应该由石的侄儿石重贵来继任新君,再说石重贵还是契丹方面很看好的“大眼仔”。

石重贵也暗地里下功夫,同时向冯道许诺,登上大位之后要拜他为相。以冯道的智商,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会逆天而行,去扶持幼主?他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将石敬瑭的托付丢到九宵云外,安心在出帝手下做起了宰相。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但石重贵“宁愿称孙而不愿称臣”的对外政策,让契丹很是不爽。羽翼未丰,贸然开战,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契丹灭晋后,冯道转而投靠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问他:你为什么要来投奔我呢?冯道说:“眼下已无城无兵,怎敢不来!”耶律德光故意挖苦他:说说看,你是什么样的人。

冯道先是唯唯诺诺,继而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个无才无德,冥顽不堪的糟老头。耶律德光仰面大笑,随即委任他为“太傅”。又问他,当下谁可救天下苍生?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不仅性命无虞,还得位列三公,让冯道一下子有了底气,开始进一步施展他溜须拍马的绝活。他答道:现在的情形看来,除了皇帝你能解救得,就算佛祖转世也是救不了的……

洋洋洒洒一番话说下来,既讨得了耶律德光的欢心,又给大殿两旁站立的旧臣们,留下一副忧国忧民的好印象。

这样,在耶律德光死后,汉兵群起反抗契丹。冯道闻风而动,赶紧跑到汉兵军队里去安抚、鼓劲。于是,在汉兵赶走辽将麻答,收复了失地之后,居然有人推冯道为首功。

在冯道的潜意识里,从来就没有忠君观念,也没有人臣礼节,一切遵循“事当务实”的原则,及时舍弃失败或弱小的一方,把握准奉迎胜强一方的时机。

950年,后汉隐帝欲杀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被迫揭竿而起,率军攻入汴梁,反杀了隐帝。这时的冯道审时度势,没有奉表劝进,而是率百官谒见,并且还接受了郭威的拜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就当时而言,阿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忠武节度使刘信在许州,武宁节度使刘赟在徐州。如果这三人联手复兴后汉的话,郭威断然没有胜出的机会。

冯道丨皇帝轮流做,他凭什么能四朝为官卅年宰相,换得一生荣耀?

局势暂时还一片混沌,冯道自然不会贸然劝进。但郭威在杀入汴梁后,采取了先假意迎立刘赟然后伺机捕杀,再对刘崇、刘信各个击破的策略。

郭威特意委派冯道去徐州“奉迎”刘赟,这就是郭威的高明之处。刘赟行到宋州时被拘捕,他咬牙切齿地对冯道说:我之所以敢来,全是因为你是为官三十年的老宰相。“信而有余,不疑有诈”。

多么痛的领悟,可惜一切于事无补。951年,郭威灭掉后汉建立后周。冯道因诱杀刘赟有功,被任命为太师、中书令。

所以说,冯道不上表劝进,还接受郭威的拜礼,并不是要抵制郭威。实在是当时朝局错综复杂、吉凶难卜,唯以“事当务实”的原则行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冯道的政治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深谙“事当务实”之法,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巧妙的方式,说最得体的话,办最合适的事。这样,在送旧迎新的紧要关头,每一个建立新朝代的君王,才会将他看成开国功勋,许以高官厚禄。冯道的处世哲学,直到现在也还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