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说:“深度工作就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能抵得住多大的干扰,就能有多大的成就。然而现实是,我们工作的时候,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接电话、找资料、回邮件、回消息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不知不觉中,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没了。

《深度工作》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工作,远离低质量的忙碌,进而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人才,分析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如何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远离社交网络等。

如果有邮件就回复,有会议就参加,有人聊天就一起聊,确实会让一个人显得特别忙碌,有些人可能还特别享受这样的忙碌。

可实际上,这样的忙碌其实是浮浅的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工作,是不能创造太多价值的工作。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浮浅工作主要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这样的工作通常不能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例如,回复电子邮件、开会议、打印资料等。

在过去的工业时代,忙碌代表了生产力,但这种理念现在已经过时了。信息时代,我们能够从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的重点不是追求忙碌,而是要问自己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是一位深度工作的爱好者。他平时非常忙碌,根本无法做到深入思考。于是,他在瑞士的一个小村庄里修建了一座简单的石头房子,开辟了一处私人办公室,专心致志地写作,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他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研究发现,在专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往往具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另一种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而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那么你就能轻松掌握复杂的体系和技能。而这些体系和技能,正是取得成功所必须的。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既然深度工作那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

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记得之前有个年轻人参加一档求职类节目,当来自名牌企业的评委问到他的专长时,他讲到,他对北京的路很熟悉,能够设计出最适宜的出行方式,比网络上推荐的还要好。

大家不信,就当场做了试验。这个年轻人没有吹牛,他的确非常,确切的说是超常,熟悉北京的路况。

这个年轻人也得到了他心仪的岗位。

我记得当时评委讲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信息的网络时代,我们随时都可能被各种信息打断,可以说,“专注力”变成了稀缺品。这个年轻人身上具备这种稀缺品。”

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纳斯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网络,就是现在最容易让人分心的事物之一。无论是工作或娱乐,我们都需要依靠手机和网络来进行。渐渐地,离开手机,离开网络,我们就会感觉到很无聊;然后,我们又会在网络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分心去做一些价值不高的事情。

与之对应的,深度工作的意义很大,价值很高,但想要做到又是很难的。因为困难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赋予其所有的注意力和专注力,远离网络。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番茄工作法”最近很流行——下载一个番茄钟,专注做事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果事情没做完,我们可以继续循环设置。

在实际的操作中,你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离线时段刚刚开始,但是为了继续推进当前的工作,你又需要上网查资料。如果不马上查询,工作可能会陷入停滞状态。

面对此种情况时要切记,即使工作陷入停滞,也不能马上放弃离线时段。如果可以的话,进行另一种离线活动。如果实在不可以,那么你可以改变时间安排。从行为主义角度来讲,这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样做就把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了。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为了对抗无聊,作者提议我们做“有成果的冥想”——有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亲子育儿内容创作领域有位成功创业的二胎妈妈,她开始开始也常常陷入到育儿的琐碎中而难以自拔。后来,她开始反思,整合时间,比如在上下班途中构思选题,待孩子睡熟后就可以快速整理成稿。现在她的事业风生水起,另无数宝妈艳羡。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因为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所以这个难题也不一样。它可以是一篇文章的提纲,可以是一篇演讲稿,也可以是一个商业策略等。有成果的冥想可以迅速提高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它会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迫使你抵抗分心,帮助你提高专注能力。

深度工作决定了你最终工作成效。

软件公司37signals做了一个实验:将每周5天工作制度缩短成4天。实验结果是,没有想到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大家做的工作量竟然一点都没有少。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公司的发起人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 对于不可避免的浮浅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让它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就好了。“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智慧地利用时间。”

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调整好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关系,要在行动前问问自己,现在要去做的工作是不是最有意义的,不要让琐事占据了你一天的工作时间。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预先计划好一天的工作,好处在于可以判定有多少时间用在浮浅工作上。

但事实上要在日程计划上贯彻这一策略却有点棘手,因为一个既定任务是否浮浅是难以判断的。

有些活动非常符合这个定义,像查收电子邮件、安排一个电话会议,这些事情从本质上讲显然是浮浅的。但有些活动要判断它是否浮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参加一个讨论某重要工程进度的会议,并就下一步方案达成一致。

那到底怎么判断这个会议是不是浮浅的工作呢?

作者卡尔·纽波特介绍了一个评判的小技巧:看到任务后你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比如说,“参加一个讨论某重要工程进度的会议,并就下一步方案达成一致”这项工作,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需要了解公司的人际关系和项目实施情况,他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我们开的是例会,大学生不需要去培训就能参加,需要的时间大概也就1小时。这样一看,“参加讨论工程进度的会议并给出下一步方案”这个活动明显比开会需要的时间多得多。

用这种方法就能对活动做出判断了,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那么这样的工作就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

你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吗?

让我们从现在起,减少浮浅工作,专注深度工作,形成改变自己职业生涯的超级力量,从而撬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