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法正,孔明,谁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

五金员工陈可为


论信任,我认为非孝直莫属。

庞统应该是三人里面军师才能最为出色的,但是刘备做不到对他言听计从,就被是一个一旦下了决心就很执拗,很难改变的上级领导。庞统让刘备取西川,刘备碍于皇室宗亲不肯,庞统多忠诚!用自己的性命帮刘备下了攻蜀的决心!可想而知刘备对庞统再死前做不到绝对信任。

孔明,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军事能力比较普通,不用跟我争,孔明做事稳扎稳打,就称不上兵家,所谓兵者诡道也,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知管仲乐毅从不打呆仗,和这两位老前辈差了不知道几个赵括,打仗这块我觉得我对赵括的欣赏都在孔明之上,孔明北伐目的不简单是北伐。

最后说法正法孝直,绝对的一流谋士,他的谋略就复合我所说的诡道,甚至可以说,他的谋略像极了当年的郭嘉,甚至他骨子里还有点贾文和的样子。当年刘备称帝后执意伐吴,违反了隆中对时孔明联吴伐魏的战略,败走夷陵后,孔明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太重要了,像不像当年曹操感叹奉孝?

所以综上种种可以说明,论刘备的信任,法正首席,孔明次之,士元末之。




Mr月老


当年在白帝城,刘备身染重病,那时候刘备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了。刘备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就将诸葛亮召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我希望你能辅佐我的儿子,要是我的儿子不争气,那你就蜀国的王吧,只要不伤我儿子的性命。这句话将诸葛亮吓得够呛,直接跪地磕头,表示自己对蜀汉皇室的忠心。从刘备到死的时候还敲打诸葛亮能看得出来,刘备并不是那么信任诸葛亮,敲打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地位。


南朝灬


我觉得若论为将,刘备最信任的当然是关张;若为谋士,刘备应该最信任法正;若论管理内政,刘备最信任的应该是诸葛。

所以刘备在得到庞统、法正后,诸葛基本都是在管理内政,比较重要的战役打仗,用的谋士是法正和庞统。即使是刘备死后也没有把兵权全部交给诸葛,而是又安排了一个李严来分诸葛兵权.只不过,后来诸葛抓李严一事之失,把他贬为庶民,这才真正掌握了蜀汉的兵权,可见,刘备也不放心让诸葛全掌兵权。

法正,字孝直,世代名士,他亦是当时顶尖的谋士。为刘备屡献奇计,最终成为了刘备最信任的谋士,那法正献了哪些计策?

其一:刘备层无路可走之时,法正献策要刘备入蜀,并设法取代刘璋在属地的统治地位。法正认为刘璋为君无能,不善用人,非明君人选,刘备可先夺取益州,以此为据,逐步获得属地大权,刘备也因采取此计建立了蜀国,成就三国鼎立之势,法正的这一计策,对当时的刘备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其二:说服刘备迎娶吴氏,通过联姻拉拢当地势力,以稳固在属地的地位。吴氏本是刘璋长兄刘瑁的遗孀,刘备顾虑刘瑁为同一族姓,有违人伦礼法,法正知道后力谏刘备打消顾虑,尽快迎娶吴氏,最终为蜀国争取了有利的帮助

最后,法正以一计声东击西,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使刘备在属地的霸主地位真正确立下来,进而有实力与曹操、孙权他们对峙。

不幸的是法正很早便去世了,享年45岁,法正的去世让刘备非常痛心,痛哭数日后追谥法正为翼侯。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确实不一般,而刘备如此看重法正,肯定离不开法正屡献奇策,助其成就伟业的忠心。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不是庞统,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屡献奇策的法正了吧?

而法正逝世后,刘备也少了一个能够直言指出他的伙伴的直臣,一旦没有人劝阻得了刘备,他就会犯大错了,后来的惨败等于一个铁证,所以孔明才会叹,假如法正还在,说不定能够劝阻得了主上。


新世纪农村困局


三国时,刘备的手下有几个有名谋士,孔明、庞统、法正等,此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孔明,庞统的才气也不容小看,只是可怜他英年早逝,所以没能像孔明一样扬名世界。

但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其实是法正。

法正是刘备手下不容轻忽的存在,他亦是当时顶尖的谋士,他的军事才气其实不比庞统等人差,可惜他本人有脾气弊病,过甚注重小我私家的私怨,还为此杀了几小我私家,不过,在战乱年代,这类搭档也不算大年夜大事了,他仍旧是刘备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蜀汉功勋出色的贤臣,他逝世往后,刘备也少了一个能够直言指出他的伙伴的直臣,一旦没有人劝阻得了刘备,他就会犯大年夜大错了,后来的惨败等于一个铁证,所以孔明才会叹,假如法正还在,说不定能够劝阻得了主上。

在刘备手下的谋士中,法正是深得刘备信任和痛爱的,就连孔明和庞统等人都不及,所以若论庞统和法正谁凶悍,那自然是法正了。


笑话精选


人与人之间信任,无不与相处时间、心中地位等因素相关,身为人主的刘备欣赏一个人肯定首先考虑其才干。故此,从三人与刘备的相处时间、才干、心中地位三个方面上,进行相对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其一才干,水镜先生司马徽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凤雏庞统;曹操叹惜“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的法正;被陈寿誉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卧龙诸葛亮,三位都是三国时代超一流谋士,故此,三人在才干上不相上下、半斤八两,差不多打个平手。

其二相处时间,从年龄上讲,刘备(161)为当时的60后,法正(176)、庞统(179)为70后,诸葛亮(181)为80后,刘备为三人的叔叔辈;跟随刘备时间为庞统(209-214)为5年,法正(211-220)为9年,诸葛亮(207-223)为16年。人的寿命是老天决定,由不得你,相处时间上诸葛亮最长,庞统最短才5年。

其三心中地位,先看一下三人加入刘备团队的情景,刘备“三顾茅庐”盛情邀请之下,诸葛亮加入团队,毕竟当时连立锥之地也没有的刘备,没有摆谱的资本;庞统是刘备领荆州牧之后,加入到团队,以从事身份试守耒阳令,说白就不是正式员工而是试用期员工,看来刘备对他的第一印象相当不好;法正加入团队之时,就向刘备献出取益州之计,之所以在明面上不知刘备是什么表情,但心底里绝对欢喜若狂。

之后,庞统不务正业而被免官,在鲁肃、诸葛亮的再三推举之下,刘备跟庞统进行一番交流之后,认可庞统的才能而重用他。随之,庞统与刘备一起入蜀,在期间两人闹过矛盾,当时刘备攻占涪城之后,大摆酒席庆祝,庞统认为不太合适,就对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有点醉意的刘备大怒而赶走庞统,之后或许刘备醒酒了,重新召唤庞统,算是两人和好。但有句话说得好,“酒后吐真言”,从而推测刘备心底里不是特别欣赏庞统。

还从庞统去世之时,“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去世之时,“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流泪是感情的自然表现,无法藏匿,不难看出,相比庞统刘备更欣赏法正,刘备在世时,加封谥号的唯一属臣为法正,也说明此点。

由此,三人中先排除与刘备共事最短的庞统,再比较一下法正和诸葛亮。事情的真相,往往当事人最清楚不过,我们从诸葛亮的一些行为中,可见一斑。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但法正其人性格上有些缺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于是有人向诸葛亮告状,但诸葛亮心里清楚,法正深得刘备宠信,劳苦功高,没有再过问,不了了之。

还有,夷陵之战中惨败于东吴之后,刘备退还白帝城,此时,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知,法正在刘备心目之中的地位。

故此,法正虽然跟随刘备时间上无法与诸葛亮相比,但其刘备心目中地位更高,综合比较刘备最欣赏的人为法正。


叙三国


公元222年8月,刘备率领的东征大军在夷陵被吴国大将陆逊击败,差点儿全军覆没。消息传到成都后,负责留守的诸葛亮叹息之余不由得说道:“如果法孝直还在世,就一定能阻止主公东征;即使决定东征,有法正随军也一定不会溃败!”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决定的事情连诸葛亮都无法改变,为何诸葛亮会说法正能左右刘备的东征?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因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并不是后人所认为的卧龙凤雏,恰恰就是这位法孝直!他不仅深受刘备的信任与倚重,也让曹操是悔恨不已。

法正,字孝直,176年生于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他的祖父法真号称“玄德先生”,对阴阳谶纬之学非常精通。自幼跟着祖父学习的法正,在少年时期就展露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尤其擅长谋略和用兵。建安初年,天下动荡不已,法正便和好友孟达一同入蜀,依附当时的益州刺史刘璋。不过这个刘璋不太会用人,只让法正当了个新都县令,不久又让他调任军议校尉。

法正本来就因怀才不遇而郁闷,结果又被当地士族诽谤,于是愈发苦恼。益州别驾张松和法正交好,二人时常交流,一致认为刘璋难成大事。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回来后,就建议刘璋结交刘备。刘璋于是就问谁负责出使刘备比较好,这时候张松就拼命推荐法正。等到法正见到了刘备,令他意外的是,刘备“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刘备在法正心里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加上多次交谈,法正愈发觉得刘备是个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法正立即和张松密谋投靠刘备,暗中一直保持着联络。

3年后,因张鲁作乱,刘璋的压力很大,于是张松建议迎接刘备,让他帮忙讨伐。这时,有成功出使经验的法正于是再次担任使者,和好友孟达各自率领两千人迎请。一见面,法正就直接向刘备献策,劝他把刘璋的益州抢过来。刘备听了,是激动不已,他正因为地盘狭小无法施展而发愁,法正的话无疑给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益州的大门,成功似乎就在眼前。

214年,也就是入蜀的三年后,刘备果然成功占据了益州,论功行赏的时候,法正、诸葛亮、张飞、关羽这四个人的赏赐最高,具体有多高呢?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大家要知道,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三个人可是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而法正才跟随刘备三年罢了,对其的信任倚重可见一斑。此外,这位法正还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可谓是大权在握。加上法正这人又睚眦必报,有人看不过去,就对军师诸葛亮说法正太过骄纵,请他禀告刘备,压压他的风头。

诸葛亮清楚法正是刘备信任的人,不便开口,于是作罢。需要指出的是,法正为人虽然比较专横,但对刘备真的称得上是竭尽心力。217年,法正献策刘备率众往讨伐汉中,曹操亲统大军与刘备争夺,靠着法正的建议,刘备守扼险要之处,不与曹操正面交锋,因粮草消耗太快,曹操不得已撤军,刘备于是成功攻占汉中。

其后在定军山之战,法正仔细观察敌势,建议刘备出兵,刘备于是让黄忠率兵出战,果然大败敌军,夏侯渊——这位曹操的心腹爱将被当场斩杀。曹操听到消息后,是又悲又怒,当他通过进一步探听,得知是法正的计策后,充满遗憾的感叹说:“我收尽了天下英雄豪杰,怎么就没有得到法正呢?”

公元219年秋天,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遂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这年冬天关羽败亡,被东吴俘杀。可惜厄运还在继续,第二年法正便因病去世,终年45岁。刘备闻讯后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法正比诸葛亮大四岁,刘备一向视诸葛亮为股肱,视法正为谋主。虽然他们俩的性格兴趣不尽相同,但二人都能以大局为重,诸葛亮负责总理后方,法正则是随军征讨,配合相当默契。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这时候庞统、法正、关羽、张飞均已离世,按理说应当予以追封,但只有法正一个人得到了封号(翼侯),其他几人是后来刘禅追封的,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至仁小哥


1,不需看正史,所谓的正史也不过是后来人根据前人的只言片语汇编而成。我们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待。

2,诸葛,庞统,法正。诸葛善行军布阵,庞统喜奇谋诡计。法正,演义上没啥特点,但作用细思极恐。

3,诸葛就不说了,没什么争议性。遇到司马懿之前攻无不克,为了政务呕心沥血(这是短板,操劳而死)。庞统,在刘备收下当县令时一个月的政务愣是被他几天完成。(政务无双),却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杀。(好听点就叫时运不济,不好听直说军事才能全无,顶多做个幕僚,出出计谋)

4,重点是法正,作为川中流派的代表,政务肯定牛的,诸葛曾说,论政务自己远不及孝直,他若在世,自己不至于如此操劳。论行军布阵,定军山战役首功,致使夏侯渊被黄忠居高临下斩杀。刘备夷陵大败亡命白帝城,诸葛又说,若孝直在世,定能劝住主公伐吴,不至于此败。

5,综合上述,法正是个神奇的存在,演义不多写,但作用巨大。但单以信任度来说。还是诸葛,毕竟托孤白帝城只有诸葛一人,基业大半功劳全靠诸葛。刘禅称之为相父,,霸王项羽对范曾喊过亚父类似的词。。能让一国君主这样对待的,古代也没有谁有如此待遇了。


有故事的剧


庞统,法正,孔明三人都是刘备手下顶级的谋士。其中有名的就起诸葛亮,其实庞统的能力也不容小看,只是可怜英年早逝,所以没有像孔明一样名扬天下。

庞统是个十分有个性的人,虽然长相有点丑,但他却志向远大。是个不折不扣的怪才,可惜他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虽然他辅佐刘备很短时间,但是为蜀汉做出许多贡献。

法正也是刘备手下当时顶尖的谋士。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比孔明,庞统差。可惜他本人性格有缺陷,太过看重个人私怨,还为此杀了几人。他去世后,刘备也少了一个能够直言指出他缺点的人。一旦没有人能劝阻住刘备,他就会犯大错误。后期不听群臣劝阻,执意率领倾国之兵伐吴,结果兵败身亡。孔明才会说:法正法孝直若在,一定可以阻止陛下东征。

所以说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就连孔明和庞统都不及,刘备占领西川后,封法正蜀郡太守,足见刘备对法正的信任与宠爱。





一鸣惊人影视城


这个不能简单的说出谁更受信任的问题,庞统死得早,入伙时间短,暂且不表。而诸葛亮和法正二人是现在争论得比较多的一个地方,但从二者地位来看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三国志·法正传》: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注意,此时刘备为左将军,而诸葛亮的地位就其实已经相当于刘备军政中枢中的大佬。我们不能简单得说法正是谋主,所以受信任比较多。从官职安排来看,诸葛亮更多的是从事宏观战略上的事情,而法正是微观战术上的事情。正因为这样,法正才能日常跟在刘备身边,和刘备显得更加亲近,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法正更受信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会说法正可以劝刘备。实际上来说二人负责方向不一样,也各有所长,不能单纯来看比较信任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庞统的所谓受信任程度是不如诸葛亮和法正的。


金高南山买君顾


在刘备手下的谋士中,法正是深得刘备信任和宠爱的,就连孔明和庞统等人都不及,所以若论庞统和法正谁厉害,那自然是法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