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一只土木攻城狮


唐代宗李豫,大唐盛世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且脱颖而出的人物,以其才能足够成为历代皇帝之模范!

收复两京、平定叛乱

说起安史之乱,各位看官肯定是耳熟能详。玄宗老爷子在西安一天到晚浑浑噩噩、不问政事。安禄山起兵之后,丢下一句“如之奈何?”便和情人杨玉环向西跑路,将太子李享丢下殿后“擦屁股”。李享因为这个苦差事而愤愤不乐。其一,由于唐玄宗的声色犬马而导致国政危机,李享肯定心有怨恨;二来殿后一事,要兵无兵,要将无将,在安禄山大军面前,实属送死。鉴于此两点,李享心中愤恨难消,虽然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且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但实在是个烫手山芋,谁拿谁倒霉。

李隆基一路西逃,狼狈不堪,积怨已久的李享与玄宗分别,北上与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杀死杨氏兄妹。他也是唐朝唯一一个在长安外称帝后入京的皇帝。李享启用其子李豫(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与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一同抵挡叛军。

当时掌握在李豫手中的兵力约为五万,与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抗衡无异于送死,这是的李享接受了回纥与西域的要求,提供十五万兵马,双方合并共计二十余万,摆开阵势要与安禄山决一死战,最终在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之地,大破唐朝叛将张通儒,斩敌六万有余。李豫乘胜追击,一举收复长安。

拿下长安之后,一个问题便提上议程,那就是答应给回纥的报酬——长安金帛、子女全部归回纥。回纥要按照先前与肃宗的约定,掠走长安城子女,李豫确认为不可。他说道:“现在我们刚刚克服长安,东京(洛阳)的叛敌固然会死守,如果我们此刻执行回纥的条件,那会深深伤害百姓之心,到时候东京上下军民齐心,恐怕难以再取。”

李豫百般说辞之下,回纥将领叶护非常吃惊,下马跪拜,随后答应李豫,立刻率军前往东京,扎营东岸,城中百姓无不称赞广平王李豫,说李豫“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主人!”唐肃宗李享得知后也称赞李豫道:“朕不如广平王!”不日,洛阳城破,两京收复。

唐代宗李豫于727年1月9日继位,当政之后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国力逐渐恢复,779年6月10日逝世,在位十七年。

总结:李豫算是文治武功兼备的皇帝之一,其领兵大战颇有谋略,文治天下颇具韬略,在位十七年逐渐恢复国力,百姓赞扬爱戴。尤其是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足可成为“扶大厦之将倾”的皇帝。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

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


秦风汉韵论古今


肯定有,而且不止一位,在此我就讲讲有代表性的一位皇帝:唐肃宗李亨,他在位期间唐王朝经历了一次足可以倾覆江山导致灭国的大叛乱:安史之乱,肃宗皇帝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起恢复河山、消灭叛乱的重任,最终使唐王朝转危为安。



生逢盛世、盛世之下却隐藏着改变大唐命运的巨大危机,年轻的李亨能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生死存亡之中?

原本储君之位与李亨无关,他的次兄李瑛早在开元三年(715年)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不料却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遭到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而被废杀,太子之位因此空缺。玄宗于当年六月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忠王李亨。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李亨依然战战栗栗不敢怠慢,一直站在武惠妃和寿王李瑁后面的李林蒲、杨国忠等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太子的各种陷害。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已经经过了高祖、太宗、高宗等数代皇帝的悉心经营,已经是承平日久,海内皆和。这一场变乱发生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玄宗查人不徽、滥用胡人、骄傲自满需对安史之乱负最主要责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已然成为气候的叛乱首领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这场兵变的核心人物里少不了一个叫陈玄礼的左龙武大将军。

发动马嵬驿之变,杀死祸国之根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于唐王朝危难之际入承大宝,李亨的第一次表现令人欣慰。



得知玄宗仓皇出逃的李亨,此时还在前方督导勤皇之师抗击叛军,但他也没忘了万恶之源杨国忠和杨玉环,于是命心腹宦官李辅国去联络随驾玄宗身边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授意他在前往成都途中以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李亨如此有把握,也是因为当时随驾玄宗出逃的军士(约3000人),有2000人是归太子统领的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队行至马嵬驿这个地方后,陈玄礼为防夜长梦多怕途中生变,于六月十四日夜砍死杨国忠父子,进而带领禁军前往玄宗所在行辕,面圣请求交出杨贵妃,玄宗思虑良久才颜面摆手,当夜杨贵妃即被谥死。

李亨冒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危险处死了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宠臣杨国忠,父子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亨算是略占上风。随着叛军先后攻下长安、洛阳,玄宗只有一路向前往蜀地而去,但此时已经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皇太子李亨却不能随父皇一起走,他需要以大唐储君的身份,承担起消灭叛军、还都长安的重任。但皇帝远在成都,而太子号召力又有限,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的李亨再一次和臣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年,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成都,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与玄宗分道扬镳后,肃宗亲历前阵无惧叛军,指挥有度收复两京,虽终他一世不能尽除乱军,但唐朝已得重生。



此时的安史叛军已从星星之火达燎原之势,北方大部已落入叛军之手,大唐已是累卵之危、覆国将至。刚刚继位的肃宗皇帝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中央军、朔方镇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浩浩荡荡东讨叛军。进军至长安西的香积寺后,于此大破叛军,斩首六万余级,一战而收复长安,在长安休整三天后即联合回纥军收复洛阳,安庆绪仓皇出逃。两京收复对唐朝君民上下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弑父自立。安史之乱首恶身死,叛军人心不稳,这为唐军反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肃宗起用不懂兵法的心腹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至使唐军在相州几近全军覆灭遭到惨败。至同年十月唐军未有太多的突破,肃宗下诏意欲御驾亲征史思明,群臣劝止,此后大将李光弼多次出击,叛军力量大大削弱,至肃宗驾崩时,安史之乱早已成为强弩之末,唐朝得到重生。



唐肃宗在位的短短七年,发动马嵬驿兵变,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杨玉环兄妹。非常时期登基称帝,于国家危难之济承担起复国大任,最终使差点遭受灭国之灾的唐王朝重焕生机,但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李国辅、鱼朝恩,使他们分掌禁军,行监军之权,导致唐王朝中后期陷入永无休止的宦官之乱,这成为他一生政绩中最大的污点之一。


大国布衣


电视剧里的皇帝总是可以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那么,真实历史上又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个,有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的唐肃宗,皇太极,宋高宗等人。在这里,分享另一个同样传奇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可能说到明代宗,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他在位时得到重用的大臣——于谦,想必大家便会倍感熟悉,没错,于谦便是那稀世名诗《石灰吟》的作者。而明代宗能够将岌岌可危的国家挽救,其中于谦功不可没。

明代宗朱祁钰的登基可以说就是在接手一个烫手山芋,彼时明正统十四年(1449),大明历史的奇耻大辱——土木堡之变发生。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带给大明的不仅仅是明英宗被俘虏的耻辱,更是明五十万大军的全军覆没以及朝中大半朝臣被杀的巨大损失,京城人人自危。而当时被英宗委以监国大任的朱祁钰,面对文武百官剩不足十分之三的亡国之相,朱祁钰在于谦、王文等的拥立下,改元景泰,即位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

在当时的朝堂上,被吓坏了的一众朝臣纷纷上书建议此时应当暂时迁都回南京避难,但这样的话便是重蹈了南宋的覆辙,吸取了教训的明代宗坚持住了这个王朝的底线,听从于谦等主战派的决议,特许于谦“提督各营兵马”的权利,直接指挥所有军队,更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重用战败而独自回朝的败将石亨,而后者在北京保卫战中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明代宗对于大明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戍军改为十团营制,极大的避免了军队上的混乱状况。

而在朝堂方面,朱祁钰整顿朝堂,重用于谦、高谷、彭时、商辂等清廉之臣,严惩了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等宦官党羽,同时招贤纳士,补充朝纲,他在位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复了一片清明。

正是由于朱祁钰的努力与坚持,让大明帝国避免了亡国的危险,顺利度过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极端恶劣局面,可以说得上是挽大厦于将倾了。

但是,朱祁钰被戏称为大明的历史上“过客皇帝”。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谁料时不我与,重病期间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回归。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已是太上皇的朱祁镇,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与文武百官一起等待朱祁钰升朝。令人遐想的是当朱祁钰听闻朱祁镇回来后,只是平淡的说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这史称“夺门之变”。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在夺门之变的第二日,就把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和一些太监全部下了监狱,朱祁钰也被废为郕王,朱祁镇把他软禁在了西内永安宫。一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他死后,拥立他的大臣例如于谦等人,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至此,为期7年的明朝景泰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朱祁钰的力挽狂澜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只是朱祁钰有于谦这些好臣辅佐罢了?可优秀的能力需要伯乐来相,一个领导者的一大条件就是识人,在统领的基础上必须目光长远。朱祁钰,一个不被世人重视的皇帝,以一手枯木逢春的本事惊艳了一段时光,又怎么能被称为“过客”呢,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


邓海春


历史上有很多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皇帝,比如唐肃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钰。不过两个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盖过了他们的风头。



今天说一个挨骂的人吧——赵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昏庸无道、软弱无能,而且还擅杀忠良岳飞,所以他在历史饱受骂名。在越关的眼中他也确实是一个无道而且擅杀忠良的人,但他却并不是一个软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北宋因此灭亡。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国人的手中,宋廷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分裂势力,南方爆发诸多起义事件,全国各地土匪横生。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称帝后,慑于金国的军威选择了南逃。1129年赵构逃至临安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并且强迫赵构退位。由于各地将领的支持,最终这次兵变被赵构平定了下来。

1130年,赵构终于取得了喘息之机,腾出手来抽调、安排军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巩固南宋的政权。之后在防御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地区的防务。

但赵构吸取了苗刘兵变的教训,为了防止将领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员平衡在外的将领。



1132年,南宋政权初步稳定,在整个南方站稳了脚跟。在其后的几年间,赵构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军在对金的战争中不断取胜。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将领之中有一些功大势重,而且当时的南宋财政已经接近枯竭,为了避免这些将领做大,也为了稳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绪,最终赵构停止了北伐。

1141年,赵构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国屈膝求和,并且制造了冤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飞。



总结来说,赵构是一个精通厚黑学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齿,是一个典型的宵小之辈。但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击退了当时强大的金国军队,稳定了南宋内部各派势力,还平定了南宋境内了农民起义。应该算是一个力挽狂澜的皇帝。


我是越关


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皇帝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而爆史君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则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现在人们一提到明朝的危机,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崇祯时期。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明朝就经历过一次大的危机。如果不是景泰帝朱祁钰帮着挺过去,那明朝很有可能不到百年便灭亡了。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本来他是一辈子也没机会当皇帝的,但他那个不着调的哥哥却给了他这个机会。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当时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内阁是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导。在三杨的辅佐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家繁荣兴盛。但好景不长,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的相继离世,明英宗开始重用宦官王振。

这王振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啥本事没有,只知道拍皇帝马屁。当时瓦剌太师也先,常常以进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巨额赏赐,派往明朝的使者也越来越多。王振对也先不满,便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借口,挥师南下,直逼大同。明英宗年轻气盛,渴望像先祖一样建功立业,将蒙古人赶的远遁漠北。王振看出了明英宗的心思,便怂恿他御驾亲征。明英宗瞬间像打了鸡血似的,立马就将此事定了下来。大臣对他进行哭谏,他都不理。封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弟弟朱祁钰监国,然后他带着临时拼凑的20万大军开拔了。

结果在出征期间,一路阴雨连绵,到了大同关又是尸横遍野,明英宗的大军开始军心动摇。御驾亲征的主意是王振给明英宗出的,如果战没打就回来,那皇帝的面子往哪搁?于是他建议明英宗绕道他老家蔚州。蔚州距大同非常近,诸将都反对,但明英宗因宠信王振便答应了。后来王振又担心大军踩坏他老家的庄稼,让军队绕了更远的路。就在这时,瓦剌趁机攻打明军,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

大明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有君王被敌酋俘虏。一时间,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主张议和的,有主张南迁的,也有主张死战到底的。当时作为监国的朱祁钰,其实是心乱如麻的,因为他不知道该听谁的。后来朝堂上不仅开始斗殴,而且还打死了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奏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得到孙太后的支持后,朱祁钰登基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本还想扣着明英宗待价而沽,结果朱祁钰直接给边关守将下令,不得听信瓦剌借口,利用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也先恼羞成怒,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最后成功击退瓦剌,取得了胜利。也先看朱祁钰是块硬骨头,便故意把明英宗放回去与他争权。为了国家大局,也为了个人私利,朱祁钰在哥哥一回来后就把他关了起来。

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夺回了皇位。明英宗复位后,立刻逮捕和处死了于谦等人。而挽救大明江山于危难之际的朱祁钰也被他斥责为“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后来明英宗又废掉朱祁钰的帝号,并赐他谥号“戾”,称“郕戾王”,他也成了明朝至迁都北京以来,唯一没有被葬入帝王寝陵的皇帝。直到后来,明宪宗才恢复他的帝号,但也没有完全为他平反。


Boss爆史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问题啊!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逆天的开国君主,也有不少优秀的守成之君,不过最为难得的,毫无疑问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君主,这里就得提出一位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君主了——唐宪宗李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王朝,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大盛世,但是唐朝从安史之乱之中国力大损,近乎于崩盘,整个唐朝危机重重,各地藩镇割据,朝廷宦官专权,党争四起,中央萎靡不振,整个唐朝一派亡国景象。


虽然唐肃宗李亨凭借着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扫平了安史之乱,消灭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但是他们的部将,唐朝已经无力消灭,为此不得不进行妥协让他们割据一方,也就是后来的河北三镇。之后淮西、山南东道等地出现了强藩,朝廷无力剿灭还串通一气,连成一线,几乎形成了割据唐朝东方的“东朝”。河南河北到湖北几乎完全成为唐朝的国中之国,从唐代宗到唐德宗四十年的时间,唐朝对此不仅毫无办法,还只能坐视藩镇日益强大。

不过与此同时,朝廷上的危机和边疆危机比藩镇还要危险,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得不依靠宦官执掌的神策军作为中央军,所以宦官势力异常强大,李辅国鱼朝恩等超级大太监陆续出现,他们专权专断,权势堪比天子,西部的吐蕃趁着唐朝衰弱的契机蚕食陇右,长期威胁长安,而朝廷上的奸臣如卢杞等也不断出现,唐朝的灭国危机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不过天佑大唐,唐宪宗李纯适时的出现了,他虽然即位不太正常,是趁着唐顺宗病重在宦官的拥戴下即位,但是一上台就展现了他的能力与权术。元和元年,李纯刚刚即位,四川节度使刘辟就发动叛乱。李纯毫不犹豫,一概德宗朝对藩镇姑息养奸的政策,直接出兵清扫,屡战屡胜,最终抓住流弊,整个四川因此成为唐朝稳定的后方。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在未禀报朝廷的情况下,继承了自己父亲吴少阳的位置,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经过三年血战,淮西被彻底攻破,吴元济被俘。这一胜利直接扭转了唐朝藩镇形势,全国藩镇纷纷对唐廷效忠,淄青等节度使纷纷被部将杀死投降唐朝,就连最为强大的河北三镇都纷纷入朝,表示臣服,唐朝重新统一了全国。

不仅仅是军事上节节胜利,经济上元和时期的唐朝经济繁荣,史称元和中兴,米价也几乎恢复到开元时期水平,可以说唐宪宗成功实现了唐朝的中兴,逆转乾坤。

只可惜晚年的唐宪宗出现了严重的误判,沉迷丹药,他死后唐朝昏庸相继,河北三镇恢复割据,否则唐朝重现开元的辉煌也不是不可能的。


冷兵器研究所


开国之君听说过,亡国之君也不少,唯独这个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所见不多,好在不多不等于没有,仔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还真有那么一位,也可能是仅此的一位,那就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族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刘秀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经是个小小的县令一级了!

这里先说说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历史课本中了解这一政策,汉初分封诸侯王,王国拥有独立的财权和武装,护佑中央,但是这些全是熏天的诸侯王基本上都会在经过短暂发展后势大难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让当政者看到了诸侯国对于中央王朝的威胁,因此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一代就想着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推恩令应运而生,不过话说回来推恩令是一个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来“削藩”不动用武力不打仗的,还真就唯有这个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把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沾的分给诸侯王的儿子,汉朝的规矩,侯以下的爵位归郡管辖。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武帝是用的“赏赐”的表述,也就是说把原来只分给嫡长子的土地和人口,见者有份的分给诸侯王所有的儿子,这不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战乱,反而给汉武帝刘秀带来了声名。

到了汉光武帝这,他爷爷的爷爷是长沙定王,他爹一辈只是个县令,汉光武帝充其量就是个豪族了这就是推恩令实施下来的效果。不过不像大家普遍认识的那种宗室子弟多纨绔,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外。

在西汉经过王莽二十余年的动乱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为了续上刘氏宗兴,刘秀特意把国号定为“汉”,后世称东汉,以与刘邦的西汉区别。


历史三日谈


唐肃宗李亨应该算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叛。

叛军很快攻下洛阳,击破潼关,兵锋直指长安。得到消息的唐玄宗李隆基假称要亲征平叛,点齐兵马离开长安后并不是向东迎击叛军,而是撒腿往西逃跑。唐朝首都长安随后便被叛军占领。

太子李亨随驾在李隆基身边,也被裹挟在逃跑的队伍当中。队伍行进到马嵬坡时,禁军和杨国忠发生冲突,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皇帝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继续向大后方四川逃跑,太子李亨选择北上寻找大军平叛,父子两在马嵬坡分道扬镳。

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朔方诸将拥护,自行登基为帝。随后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对叛军展开反攻。七年后,唐肃宗李亨在胜利前夕,安史之乱平定前几个月病逝。

李亨一生做了六年皇帝,而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叛乱爆发后不久李亨登基,叛乱平定前夕李亨病逝。

由于李亨是自立为帝,(自己宣布自己当皇帝,然后派人通知父亲,恭喜您,您当太上皇了)类似政变的性质。所以历史评价不高,但当时的李隆基已经吓破了胆,只知道逃跑。如果没有李亨站出来主持大局,可能唐朝当时就已经灭亡了。

每天写一个历史小故事,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哦:)


雷老师说历史


苍茫大地依据《资治通鉴》,给你讲个高平战役,周世宗柴荣力挽狂澜的故事。

周太祖郭威正月十七去世,二十一日郭威义子、晋王柴荣上位。

北汉国主刘崇,见后周新君接位,率大军南下,打算一举荡平后周政权,还派使者到契丹国请兵,二月,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一万铁骑兵临晋阳。刘崇亲率三万大军,任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联军,直取潞州。

北汉兵驻扎在梁侯驿,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派穆令均率步骑兵二千人迎战,自己在潞州城西北太平驿筑垒坚守。穆令均有勇无谋,被诱入伏击圈,令均被杀,手下被杀被俘千余人,李筠逃归上党,龟缩不出。

周世宗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三月初一,北汉军进逼潞州,初三周世宗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率部兵发磁州固镇,抄到北汉军后方,以镇宁节度使郭崇为副帅;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兵发晋州,向东北进军截北汉军的归路,以保义节度使韩通为副帅;令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节度后人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任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先率部赶到泽州待命,令宣徽使向训为监军。

十一日,世宗兵发大梁,十六日到怀州,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通事舍人郑如谦力主避敌锐气,被押往怀州监狱。十八日,柴荣赶到泽州前线。

北汉刘崇不知柴荣驾到,十九日世宗前锋遭遇北汉部队,一个冲锋,北汉军后撤,柴荣催促各路追击,刘崇率中军扎巴公原,列阵,张元徽居左,杨衮居右,全军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此时,世宗刘词的后军未到,世宗将士心里发怵。世宗意气奋发,指挥若定,令白重赞、李重进率左路军列阵西侧,樊爱能、何徽率右路军列东侧,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列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卫军保卫世宗。世宗顶盔贯甲,坐骑也罩上防护铠甲,亲自督阵。刘崇见周军数量不多,暗自后悔带了契丹后援团参战。杨衮观望周军后劝刘崇不要贸应进攻。

张元徽奉令率千骑进攻周方樊爱能、何徽的右军,樊、何不敌,逃跑,千余步兵投降,周世宗率亲兵向右军督战,禁军将领赵匡胤大喊:皇上危急,我们拚命上吧!张永德率部从高处向下,以左翼冲杀北汉军,赵匡胤率部以右翼冲杀北汉军,士兵们以一当百,马仁瑀大喊,接连射死汉兵数十名……刘崇催北汉勇将张元徽乘胜追击,不料元徽坐骑倒下,元徽倒地被斩,北汉军士气低落,此时南风越刮越大,周兵大反攻,杨衮见周兵士盛、恨刘崇不听劝戒,一赌气撤出高平战场。樊爱能、何徽二将率几千人马南逃,边逃边抢劫,还冲散了军需部队,世宗派侍臣拿了诏书制止未果,甚至有的使者被杀,樊何还散发谣言说官军败了,世宗后军统领刘词不听谣言,率军北上,至此刘崇还有一万多残兵,隔涧列阵,以防周军攻击。傍晚,刘词军赶到,奉诏渡涧攻击,北汉枢密副使王延嗣被杀。周兵追到高平城,北汉兵尸满山谷,军用物资、牲畜等堆积如山。

刘崇率百骑、穿粗衣一路狂奔,总算回到晋阳。世宗捕杀樊爱能、何徽以下、军使以上军官七十余人,全部处死。从此,骄扬跋扈的将领、纪律松驰的士兵夹紧尾巴,二十六日,封赏赵匡胤等有功人员。

史称周世宗“应机决策,出人意表”,“不爱其身而爱其民”,后周在柴荣时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周世宗奋发有为,本最有希望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可惜执政六年就英年早逝,继承者赵匡胤靠一条镔铁大棍终于扫平天下!





苍茫大地顾炜斌


汉光武帝刘秀绝对算个一,大家都知道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就是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就是刘秀,刘秀是真真正正的刘邦的后人,确切地说,他是汉景帝儿子刘发的孙子的孙子。

所以,他在建国之后,依然用了大汉的国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汉是如何亡国,刘秀又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刘邦建立的西汉,到了西汉末年,被外戚派出身的王莽给篡夺了。老刘家的江山,一下就变成了老王家的江山了。

因为王莽上台了,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新朝。王莽当上了皇帝,所以姓王的人,就不负责给姓刘的人,发皇粮吃了。

这时候像刘秀这样的皇室后代,就由皇室的后裔,沦落为普通的老百姓了。但是,他们的影响力还在,毕竟当时王莽篡权还没有多久。

王莽的点比较笨,在他执政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大面积的灾害,可以说那时候关中之外的人,根本就没有吃的东西。

因为没有吃的,大家就开始纷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时候造反的军队有很多。以绿林军和赤眉军最为盛名。

刘秀和他的哥哥刘yan,一看机会来了,是恢复他们大汉江山的时候了。所以,刘秀的整个家族,加上他们的门客,大概有一万多人,开始起义了。

因为他们这些人马,势力实在是太小了。

所以,他们就投靠了当时势力比较大的绿林军。刘秀在绿林军之中,官职也不大,充其量就是一个偏将军,刘秀的哥哥因为威望比较大,在军中任了高官之职。


王莽开始派大军镇压绿林军,刘秀的姐姐和很多亲人,在战役之中都去世了。

战争是残酷的,王莽派了四十万大军来剿灭绿林军,当时的刘秀是在昆阳,他们的军队仅仅只有不到两万人,而敌人是四十万。

这个仗似乎怎么打,刘秀都是必败无疑。

可是,偏偏他就出现了奇迹,因为刘秀的卓越领导能力,再加上王莽军团里的人,犯了混。被刘秀这些人,打了一个大败。

王莽的大军几乎被歼灭了,没过多久,绿林军杀到了都城把王莽的人头给砍了下来。就此经过二十多年的王莽新朝覆灭了。

但是,这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好戏刚刚开始。刘秀依然是军中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距离他当皇帝的路还有很远。


因为刘秀和大哥刘yan是一起加入到绿林军的。灭掉王莽集团绿林军出的力比较大,所以,原绿林军里的人,就在他们绿林军里挑选了一个叫刘玄的人,来当皇帝。

实际上灭掉王莽,出力最大的人是刘秀的哥哥刘yan,这个皇帝应该有他来当才名正言顺。但是刘秀的哥哥太猛了,所以,绿林军里的人都不想选他当皇帝。

新上任的皇帝刘玄,也明白刘yan的实力,所以,他就找了一个理由,把刘秀的哥哥刘yan给杀害了。

刘秀的哥哥一死他就没了靠山。可以说这个时候,是他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哥哥被杀,他也受到了牵连。刘玄特意冷落刘秀,若是刘秀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来,那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条。

还好,刘秀掩饰的比较好,没有被刘玄发现,算是逃过了一劫。


刘秀真正开始发迹是从去河北开始的,那时候刘玄派刘秀去河北做招抚工作。谁知,河北这一代有一个算命先生冒充是汉成帝的儿子,然后开始在河北登基当皇帝了。

这样刘秀到了河北就遇到了麻烦,这时候是他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舅舅帮了他,郭圣通的舅舅是河北地方的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帮刘秀的前提就是让刘秀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

这件政治婚姻刘秀答应了,他自从娶了郭圣通之后,军队的规模开始壮大了,先是把河北的皇帝给杀掉。然后开始发展培植自己的力量,一边和山东起家的赤眉军作战,一边和刘玄做斗争。

最后赤眉军席卷长安,把刘玄给灭掉了。

然后刘秀带领他的部下,又把赤眉军给灭了。至此,刘秀算是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东汉帝国的霸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