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来了!谈谈防水市场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当前,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迎来了第38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行为就像一颗颗“毒瘤”一样,侵害着广大消费者权益,侵蚀着我们的社会环境,阻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病毒”无情,制造市场“毒瘤”的行为很无耻。

在防水行业,同样存在着一些“毒瘤”一般的现象。在3.15来临之际,我们就一起来谈一谈防水市场那些不得不防的“毒瘤”,以帮助大家擦亮眼睛,绕道而走!

3.15来了!谈谈防水市场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毒瘤1:假冒伪劣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建筑渗漏率饱受世人诟病,各地渗漏事件更是频发。究其根源,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大肆泛滥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些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大量生产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认知,对此防不胜防,往往只能把苦果往肚子里吞。此外,还有“以次充好,仿造名牌”的山寨行为,通过隐晦的修改产品商标标识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损害了消费者和名牌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让防水市场更加混乱。

毒瘤2:偷梁换柱

虽然防水行业在快速发展,但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相关部门与行业对防水市场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也存在某些机构缺失公正、抽检欠缺周全等现象。有一些不法商家抓住检测机构只对送检的产品负责,而不去工地抽查的漏洞,采用“偷梁换柱”的伎俩。

比如,抽检和送检的产品是合格的,而卖给消费者的却是以次充好的防水材料。还有一些无证企业从正规企业购进一批合格产品专门用于检测,而后伪造鉴定证书以次充好,将大批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应用于防水工程。

毒瘤3:偷工减料

为了节省成本、抢工期,一些小公司和游击队会把“心思”用在材料和工序上,防水材料采用非标产品,防水工序能减则减。比如在施工时,卫生间、浴室墙面的防水层一般至少要刷三遍,但有的施工人员偷工只刷一遍。还有基层处理不到位、阴阳角未做圆弧角,不做防水附加层、不做闭水测试等,严重不符合标准的施工工艺,即便是使用再好的防水材料,也不可避免地为建筑物留下了渗漏的隐患。

3.15来了!谈谈防水市场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切除市场“毒瘤”,必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今年消费维权的主题是“凝聚你我力量”,旨在通过凝聚社会、消费者、经营者共识,推动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3.15来了!谈谈防水市场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比如,对政府而言,应该发挥政府力量,完善行业标准和市场约束机制,规范行业行为;整顿材料市场,打击“挂羊头卖狗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严管施工资质;建立健全行业监督体系等。

对消费者而言,要擦亮眼睛,谨防掉入消费“陷阱”。如在购买时应选择相对知名的品牌。真正的环保防水材料应有十环认证或CTC环保认证和产品合格证;另外,购买防水涂料时应留意厂家的服务措施。一般正规的厂家在销售产品时都会有相对规范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选购,如建材超市、品牌旗舰店等明码标价,货源比较正规,因此产品不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另外退换货等纠纷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

对企业而言,应加强企业自律,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雨虹防水自觉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面对工人数量缺乏和技艺参差不齐的问题,雨虹防水很早就开始重视工人职业技能,特别是新型防水材料施工方面技能的培训,为防水行业培养出大批精英型蓝领人才。

3.15来了!谈谈防水市场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多年来,雨虹防水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开发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驱动自身和行业进阶。发展二十余年,雨虹防水在变化中前行,但变的是更迭升级的产品和技术、与时俱进的思维,不变的是严格把控的品质、真诚周到的服务、以及肩上沉重又自豪的责任使命。

消费者权利保护,并非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针对防水行业质量问题的措施,需要各方尤其是防水人长期坚持贯彻执行。让我们“凝聚你我力量”,共筑良好消费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