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來了!談談防水市場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當前,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我們迎來了第38個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行為就像一顆顆“毒瘤”一樣,侵害著廣大消費者權益,侵蝕著我們的社會環境,阻礙著各行各業的發展。“病毒”無情,製造市場“毒瘤”的行為很無恥。

在防水行業,同樣存在著一些“毒瘤”一般的現象。在3.15來臨之際,我們就一起來談一談防水市場那些不得不防的“毒瘤”,以幫助大家擦亮眼睛,繞道而走!

3.15來了!談談防水市場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毒瘤1:假冒偽劣

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建築滲漏率飽受世人詬病,各地滲漏事件更是頻發。究其根源,假冒偽劣防水材料的大肆氾濫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些廠家為了追求利潤,大量生產假冒偽劣和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水產品。一些消費者由於缺乏對防水材料的基本認知,對此防不勝防,往往只能把苦果往肚子裡吞。此外,還有“以次充好,仿造名牌”的山寨行為,通過隱晦的修改產品商標標識達到魚目混珠的目的,損害了消費者和名牌企業利益的同時,也讓防水市場更加混亂。

毒瘤2:偷樑換柱

雖然防水行業在快速發展,但市場約束機制還不完善,相關部門與行業對防水市場缺乏有力、有效的監督,也存在某些機構缺失公正、抽檢欠缺周全等現象。有一些不法商家抓住檢測機構只對送檢的產品負責,而不去工地抽查的漏洞,採用“偷樑換柱”的伎倆。

比如,抽檢和送檢的產品是合格的,而賣給消費者的卻是以次充好的防水材料。還有一些無證企業從正規企業購進一批合格產品專門用於檢測,而後偽造鑑定證書以次充好,將大批劣質產品源源不斷地應用於防水工程。

毒瘤3:偷工減料

為了節省成本、搶工期,一些小公司和游擊隊會把“心思”用在材料和工序上,防水材料採用非標產品,防水工序能減則減。比如在施工時,衛生間、浴室牆面的防水層一般至少要刷三遍,但有的施工人員偷工只刷一遍。還有基層處理不到位、陰陽角未做圓弧角,不做防水附加層、不做閉水測試等,嚴重不符合標準的施工工藝,即便是使用再好的防水材料,也不可避免地為建築物留下了滲漏的隱患。

3.15來了!談談防水市場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切除市場“毒瘤”,必須動員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等多方力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今年消費維權的主題是“凝聚你我力量”,旨在通過凝聚社會、消費者、經營者共識,推動實現消費者權益保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3.15來了!談談防水市場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比如,對政府而言,應該發揮政府力量,完善行業標準和市場約束機制,規範行業行為;整頓材料市場,打擊“掛羊頭賣狗肉”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嚴管施工資質;建立健全行業監督體系等。

對消費者而言,要擦亮眼睛,謹防掉入消費“陷阱”。如在購買時應選擇相對知名的品牌。真正的環保防水材料應有十環認證或CTC環保認證和產品合格證;另外,購買防水塗料時應留意廠家的服務措施。一般正規的廠家在銷售產品時都會有相對規範的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通過正規的渠道進行選購,如建材超市、品牌旗艦店等明碼標價,貨源比較正規,因此產品不容易出現假冒偽劣產品,另外退換貨等糾紛問題相對比較好解決。

對企業而言,應加強企業自律,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產業升級。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雨虹防水自覺做好帶頭示範作用。面對工人數量缺乏和技藝參差不齊的問題,雨虹防水很早就開始重視工人職業技能,特別是新型防水材料施工方面技能的培訓,為防水行業培養出大批精英型藍領人才。

3.15來了!談談防水市場不得不防的那些“毒瘤”

多年來,雨虹防水一直與時俱進,不斷開發和應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驅動自身和行業進階。發展二十餘年,雨虹防水在變化中前行,但變的是更迭升級的產品和技術、與時俱進的思維,不變的是嚴格把控的品質、真誠周到的服務、以及肩上沉重又自豪的責任使命。

消費者權利保護,並非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針對防水行業質量問題的措施,需要各方尤其是防水人長期堅持貫徹執行。讓我們“凝聚你我力量”,共築良好消費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