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導語:"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詞是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從詩詞的標題來看,是李白的朋友王昌齡被貶,為了表達對其處境的感傷,李白特意寫了這首詩詞。

在王昌齡被貶龍標之前,一直在江寧任官(今丹陽地區)。並在此地,與數位文人墨客,進行文化交流。在與李白會面時,正是在江寧。所以,王昌齡所處的江寧地區,無疑成為了當時的一個文化聖地。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唐代詩人

李白詩文的豁達,讀來飄逸自然。在字行間,沒有太多的感傷,反而還有一絲輕快的味道。直到李白晚年,自己也被貶夜郎時,李白才明白了其中的苦楚。對於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文,對許多人而言,不必做太多介紹。那麼這首詩文究竟作於何時,還有待討論。

想要進一步瞭解丹陽地區的文化盛況,除了從王昌齡與李白的生平中找突破口,還需要對當時參與的人物,進行解讀。有幸參與這種文化上的大場面,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難以遇見的機會。而在江寧地區中,劉復這個名字在當時應該也不陌生。那麼劉復與當時的文壇盛況,有何關聯呢?

一、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的文化交流

許多文化聖地,都取決於此地出現過哪些歷史文化名人。如現在的北京故宮,正是因為歷代帝王居住於此,成就了它聞名海內外的名聲。還有南陽地區,以及定軍山地區,與諸葛亮的威名難以割捨。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王昌齡畫像

所以一個文化聖地,其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來源於歷史文化名人。因為許多有名的文人雖死,但他的的名聲依舊存在,他的文章也將繼續被人們銘記與朗讀。在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就出現一位歷史文化名人——王昌齡。

除了王昌齡以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等文化名人。在江寧地區,正是因為這些文人的出現,使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在唐朝詩文的風潮下,不少文人駐足於此,吟詩作對,飲酒作詩,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王昌齡與李白的友誼,無疑一筆重墨。

1、江寧丞王昌齡

在世人的評價中,王昌齡是一位優秀的邊塞詩人。可是當王昌齡任職江寧丞時,也是他人生中,相對安逸的日子。在江寧地區,已經屬於王昌齡的晚年時期。也正是因為這段時期,王昌齡對自己的詩文,進行了適當的總結,並著有《王江寧集》。

作為江寧地區的長官,在平日無事時,便會想到文壇上的朋友。在唐朝的盛世之中,文人的交往也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並推動了唐詩的進一步發展。也正是在盛唐時期,唐詩各類題材的詩文都得到了豐富。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王昌齡畫像

因為文人在交往之中,或於山水之間,抒發自己的感慨;或於酒席之上,即興賦詩以表豪邁;或於離別之時,表達相互思念的感傷。正是因為這些細膩的感情,使唐代文人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在詩文的影響下,傑作倍出。

2、李白的遊居之地

在李白還沒有入京任官時,李白心中滿是為官的抱負。可是當李白真正任官時,現實的殘酷與政治的手段,都無法讓李白的內心滿足。所以,在天寶三年(744)之後,李白離開長安,開始繼續雲遊天下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李白像

在雲遊之中,李白還與杜甫、高適等漫遊宋州、齊州及河北諸地。在旅途之中,李白也曾在魯郡臥病修養。痊癒之後,李白開始遊歷江南,途中還經過揚州、金陵等地。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正是在其下江南之後所作。所以李白與王昌齡的重逢,一定是在江寧。

正是在江寧,王昌齡與李白再次重逢,以敘感情。也正是因為江寧相會之後,李白與王昌齡的關係更近一步。所以江寧還是李白與王昌齡友誼的見證之地,成為了他們回憶兩者感情的一個地標。

3、餘有的疑惑

雖然李白與王昌齡再次相會,但是在整個唐朝歷史中,這無疑是一小筆。可是對江寧地區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想要進一步瞭解這段歷史,要從何而起呢?

在許多歷史名人的歷史中,單一的從名人的宏大角度去探索其中的經歷歷程,難免會有疏忽,而且疑點重重。因為在大角度下,所需要觀察的事物有很多。

這就像一張絢爛的照片,無法找到其中的主題與重點,顯得異常凌亂。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唐代詩人

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攝像藝術上,想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淋漓盡致的表達,便需要給這個事物一個特寫。所以想要進一步瞭解李白與王昌齡相識的歷史片段,便需要拿起放大鏡,來尋找其中的線索。

二、劉復是什麼人?

在李白與王昌齡相會的過程中,其中還有一位能力不錯的文人,名叫劉復。其的功績與能力,雖然無法與王昌齡與李白相比,但是能出席其中,不僅有運氣的成分,其學識亦不算低。

在劉復年少的時候,對於文學的造詣也比較高。十二歲學習《古文尚書》與《周易》,每日所要誦讀的內容,有萬餘字。由此,在與其他儒家進行討論時,劉復總能滔滔不絕,講述他對儒學深奧的理解。

正是因為劉復深奧的文化底蘊,才能與李白、王昌齡一起,共同飲酒作樂。在文壇之上,在命運中,許多機會總是會留給有充分準備的人的。瞭解劉復,在這次相會中,或許可以獲得瞭解李白與王昌齡關係的新視角。

1、水部員外

與李白與王昌齡相比,劉復的官運應當穩定一些。雖然劉復沒有出名,但是劉復的才學也獲得當時唐代文人的認可。甚至還有人認為,其才名可能與陳子昂、宋之問、韋應物等人相比。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唐代詩人

可是事實是,劉復的才名與他的官運一樣穩定。在相關文集中,可以看到,劉復名字的出現,後面總有幾個固定的名詞。"尚書水部郎劉復為之銘","水部員外劉復為周作傳"等等。從這些線索裡,可以得知劉復的官職——水部員外。

在唐代官職中,劉復的職位不高不低,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威名。如孟郊落第之後,就曾寫詩,向劉復求助。"因緘俗外詞,仰寄高天鴻"。

2、《全唐詩》中,亦有一席

雖然劉復在唐朝時期,有穩定的職位與一定的才名,可是劉復的文集並沒有流傳於後世。在《唐書》與《唐才子傳》中,都沒有找到劉復的傳記。所以劉復的存在似乎成為了"黑戶"。但是在《全唐詩》中,證明了劉復的存在。

在《全唐詩》中,其中收錄了劉復的16首詩。雖然數量較少,但是能在《全唐詩》中留有一席,也不失為一種肯定。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全唐詩》

雖然在一些文獻中,沒有找到有關劉復的文章。可是在與李白、王昌齡等人的交流中,並沒有影響其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劉復即使獲得了與李白、王昌齡的見面,依舊沒能成就他的功名,這或許是命運吧。

3、可能是王昌齡的徒弟

在王昌齡為官江寧時,《唐才子傳》說到"詩家夫子王昌齡"。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呢?詩家夫子,古人所稱的夫子,其職能與老師差不多。由此可以推測,王昌齡在江寧任職中,還有招收弟子的可能。而劉復之所以獲得了與李白、王維等名家的見面,很有可能就是王昌齡鼓勵的。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唐代文人

在其他地方,還有文人寫到"王江寧率其徒"的文字。所以劉復作為王昌齡的徒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雖然王昌齡與劉復都沒有可靠的文字加以證明,但是這種推測也沒有有效的證據來推翻。

三、劉復與丹陽詩壇的交往

不論其中有何經過,劉復與李白、王昌齡等人有過交往,這是無法推翻的事實。也正是在王昌齡的鼓勵下,劉復與丹陽的文壇也有了進一步的聯繫。

在劉復的墓誌中,以及相關詩文中,只要稍加提示,都可以發現其中關係的進展。所以劉復的歷史價值,進一步推動了李白與王昌齡關係的深入。這也說明,每個小人物,都有他特定的歷史價值,不要忽略每個人的人文價值。

在介紹丹陽詩壇時,劉復作為一位文人,也證明了他的文學價值。那麼劉復有過什麼樣的經歷與感受呢?在其墓誌與詩文中,就可以獲得答案。

1、墓誌中的記載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面對人間生死的大是大非中,都會回顧自己的一生,來感悟人生的真諦。劉復在生病之後,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所以在殘餘之際,親自撰寫了墓誌銘。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古代碑文

在總結一生後,劉復寫到"江寧縣丞王昌齡、劍南李白、天水趙象、琅耶王偃多所器異"。在這一句中,劉復提到了四個,而這四個人,曾對劉復的才名進行稱讚過。由此可知,劉復在文人之中,也獲得了不小的認可。

在墓誌之中,也進一步證實了李白、王昌齡的相會。在劉復眼中,王昌齡的位置應該比李白重要。所以劉復是王昌齡的徒弟,也不無可能。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唐代詩人

正是這樣一段簡單的記載,使丹陽地區見證了唐朝文壇的精彩一幕。李白在酒桌中喝的酩酊大醉,而王昌齡卻在旁,一手指著李白大笑,一手端著酒杯一飲而盡。劉復看著李白與王昌齡狼狽的樣子,只是低頭淺笑,看著桌上的酒杯。

2、詩作的相仿

除了墓誌上的訴說,在詩文之中,也可以看到劉復詩文與李白、王昌齡的關係。如劉復所作的《長相思》與《長歌行》,就是最好的佐證。

在《長歌行》中,劉復與王昌齡都用了相同的題名。只是王昌齡的詩文是古風,而劉復的詩文是歌行。雖然格式不一,但詩的主旨與主題都相同。都是借用漢朝的興衰,來表達自己對世間的看法。兩者取材立意相同,在本質中,是相通的。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長安

而在《長相思》中,其文意與李白的《長相思》也非常相似。"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蹄金井欄",這是李白所寫的詩文。而劉復的同名之作,其詩體、語言風格還有意境,都非常相似。

從以上的簡單比較中,就足以證明劉復曾經與李白與王昌齡接觸過。或許是在一次酒宴中,三位詩人相聚一地,共同賦詩,來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抒發自己的人生困苦。借古諷今,借物移情。

3、王昌齡的評價

在與丹陽文壇交往的過程中,劉復最主要的交流,是與王昌齡之間的。因為王昌齡並沒有李白那樣的豁達,雲遊天下,自在逍遙。王昌齡選擇在官位之上,繼續施展自己的抱負。雖然其最後被貶,因故被殺,但是在江寧這段時間裡,是王昌齡人生中,相對安穩的日子。

劉復一生安穩,做官安穩,功名也"安穩",所以其品性與王昌齡更加相似。即使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劉復是王昌齡的徒弟,但是劉復肯定向王昌齡請教過。在文壇之中,對詩文有獨特見解,才能獲得應有的功名。劉復的安穩,或許是失去了對詩文的"衝擊"。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王昌齡畫像

但是在與王昌齡交談中,善於發現他人優點的王昌齡並沒有打擊劉復,而是"江寧雲:'後來主文者子矣。'"在王昌齡眼中,劉復的學識足以掌握之後的大唐文脈,可是劉復並沒有太大的信心,以至於自己失去了功名的榮耀。

四、唐朝丹陽地區的文壇盛況

丹陽地區,正是因為有了王昌齡,以及王昌齡與其他文人交往的經歷,才使丹陽地區的文壇,獲得了一定的地位。文人所過之跡,並非是用文詞來粉刷自己,而是用文字,來表達並寄託自己的真情實感。

文壇之中,或許是文筆的交流,或許是相坐而談的簡單,或許是酒宴歌舞,無論哪種形式,都寄託了文人的高尚情懷。倘若盡是粗鄙的心事,那麼文壇便成為了江湖。好在有文化撐腰,使江湖風氣,無法插手文脈運轉。

唐朝天寶年間,丹陽地區詩人的交往軼事與劉復的身世之謎

王昌齡畫像

正是唐朝時期,文人的積極交流。在各個地區,以"官主民輔"的形式,開展了文化的交流。而在丹陽地區,以王昌齡為首的文人集團,開闢了丹陽地區的文壇盛況。這或許是劉復美好的記憶,也是丹陽美好的記憶。

結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這種真情實感之中,是李白對王昌齡的無限想念。或許是第一次相見,或許是江寧相會的快樂。但是在面對現實時,記憶又是多麼的無助與可憐。

劉復作為王昌齡與李白友誼的見證者,作為當陽文壇盛況的見證者,劉復有太多值得懷念,值得感傷的地方。由此,在他的墓誌與詩文之中,在回溯他的一生之中,都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相會的無限留戀。是什麼使劉復這麼留戀,或許是文化吧。

參考文獻:

韓愈《韓昌黎全集》

《全唐文》

《舊唐書》

《唐才子傳》

《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