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大家都知道嗎?現今,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這小小的一塊錢了。但是,在民國小小的一個大洋卻是值很多錢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一塊大洋”究竟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從市場買回來多少東西吧。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在民國時期,我們所看到的“大洋”主要就是袁大頭,而他可是民國時期最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出現這種貨幣,是在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為了統一全國的貨幣而制定出來的,在民國過三年的時候頒佈《國幣條例》之後,北洋政府就決定使用銀來作為貨幣的製作材料。而在《國幣條例》中還規定了,在1914年12月到1915年2月在造幣總廠江南造幣開開始鑄造一元銀幣。

沒錯!在那期間,一個大洋可以買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塊大洋拿去買棉布,可以買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錢。白糖一斤6分,油貴一些,一斤8分。那時候的鹽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說,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大概就是45元。

其實,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一些日常用品的價格來比較計算。然後,我們就能夠算出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了。不過,我們也知道,物價的高低也是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我們在這裡也只能做一個大概的統計了。

當然,對於銀元的設定,因為上面刻著的是袁世凱的頭像,所以很多人都稱之為“袁大頭”後者“袁頭幣”,而且從此之後,大洋就這樣形成了。那麼在袁大頭,作為民國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外,其實還有銅製的錢幣,而銅幣的面值只有一文。而這種銅幣在和大洋的兌換方式也是比較接近的,基本上一千文就可以兌換一塊大洋了。白糖一斤6分,油貴一些,一斤8分。那時候的鹽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說,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大概就是45元。

總而言之,所以說之前的錢真的很值錢,就拿民國的一塊錢來說,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客吃一頓涮羊肉火鍋了,哪像現在的北京,一頓沒有兩三百是下不來的。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