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大家都知道吗?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块大洋”究竟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从市场买回来多少东西吧。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在民国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大洋”主要就是袁大头,而他可是民国时期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出现这种货币,是在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而制定出来的,在民国过三年的时候颁布《国币条例》之后,北洋政府就决定使用银来作为货币的制作材料。而在《国币条例》中还规定了,在1914年12月到1915年2月在造币总厂江南造币开开始铸造一元银币。

没错!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其实,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当然,对于银元的设定,因为上面刻着的是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很多人都称之为“袁大头”后者“袁头币”,而且从此之后,大洋就这样形成了。那么在袁大头,作为民国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外,其实还有铜制的钱币,而铜币的面值只有一文。而这种铜币在和大洋的兑换方式也是比较接近的,基本上一千文就可以兑换一块大洋了。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总而言之,所以说之前的钱真的很值钱,就拿民国的一块钱来说,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客吃一顿涮羊肉火锅了,哪像现在的北京,一顿没有两三百是下不来的。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