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生,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但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机会都没有,怎么办?

得之我幸166


【玛维】观点:对这个问题感受颇深,因为当初我跟提问者一样,也是对自己这样评价的,院校情况几乎也一样。我理解的“反应敏捷”一词代表的是处理事情速度及思维活跃、点子多。做事能力强代表的是沟通能力强。其次,对于找工作确实很多大型企业看中学校,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第一毕业的第一步不是找工作,第一步是要先做好职业规划,不能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否则3年后你会后悔。第二,看中院校的一般都是大型传统企业,如没有特殊需求,可以选择大型互联网企业。沟通能力强,思维敏捷这是优势,但不是资本。可以说明的是无论在大型/小型企业职业发展都不会差(本人亲身证明),但是要想发展好这样还不够。

第一,做好职业规划,赢在第一步。

1、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首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不仅是应届毕业生的通病,对于身在职场的人也是通病。如果不做职业规划有哪些不好的影响,给大家一一列举一下:

  • 价值感不足,虚度光阴。第一感觉是工作没有意义,第二感觉是工作无聊,因为不知道该学什么,例如销售工作,如果目标是做管理层,那一定会重点观察领导的方式方法,对销售技巧稳扎稳打的学习,这样就感觉自己有价值。相反,没有目标,就会感觉销售是最普通的工作,没有门槛的工作,我要跳槽,我要换工作,这样的心态非常影响个人发展。
  • 温水煮青蛙的结果。不做职业规划就会在温水里慢慢变老,可能自己找到了收入不错的第一份工作,但1年以后,2年以后,工资还是这样,职位还是如此。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规划,不知道该向哪方向发展。温水比冷水更可怕,冷水至少还能让你冷静思考。

得过且过的状态对职业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不仅让你难在目前工作中做出成绩,更让你长期发展陷入0-1的无限循环,难以突破。

2、做职业规划,现在为时不晚

首先,特别羡慕提问者是应届毕业生,因为做职业规划的最好时期就是在毕业前。学生时代的目标规划最接近理想化。此后在各个时期,都在阶段性的做出目标和规划,并且一段比一段更与理想拉开距离,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和职场时机,因为这时的规划在不断向现实和可行性方向修正,并且有时想规划,确身不由己,或条件不允许。

特别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不早下手,就要晚就业。职业规划就是自己给自己设定方向,毕业就是个十字路口,方向定了,向前奔跑就行了,无论什么公司,大型也好,小型也罢。只要不偏离航线,我们始终扬帆向前,风雨无阻。

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第一次的规划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肯定是最有用的,因为做了规划,意识性就会强。无论是职场规划还是人生规划乃至于找对象的规划都是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但是如果没有规划,那未来是迷茫的。

3、做生涯规划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如果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计划,也没做过规划。第一步我建议做个职业测评,建议使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也就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根据第四军医大学的苗丹民和黄甫恩在1999年进行的、针对其依据美国1987年版MBTI-G量表修订后的中文版MBTI测试的2399份(2123名大学、中专学生,239名陆军初级军官)样本数据的信效度分析表明:1.该版本的MBTI测试内容效度良好。测试结果会建议你选择那些行业和职业,但是结果仅供自己参考,不是绝对的。当然,测评有很多,但是根据经验和实践我认为此测评是最符合大学生的一个,自己再根据参考在结合自身实际想法进行职业规划。

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从而把荣格的类型理论付诸实践。迈尔斯在荣格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主导功能和从属功能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等级等概念,并有效的为每一种类型确定了其功能等级的次序,又提出了类型的终生发展理论,形成四个维度。约翰.毕比博士在《类型与原型》中,将心理类型理论和原型理论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将心理类型引进了中国并加以扩展这四个维度就是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哪个端点,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哪方面的偏好。

②考虑自身兴趣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兴趣是人生的导师,是前进的动力,很对提问者会发出现在收入不错,但自己工作的不开心,这各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自己没有做职业规划,为了工作而找工作的结果。按照兴趣匹配职业,根据社会环境匹配行业,这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选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计划和记录。

做职业规划不是1个小时,2个小时的事情,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去做功课,去做思考,毕竟此规划至少影响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很多伙伴的第一份工作影响自己了5年甚至10年的生活。还有一个点叫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所以,无论是职业锚,还是职业规划,只要方向选对,做计划及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2年,当到达了某个车站,你再回过头看,你就会发现,你走的是直线,而不是弯路。

第二,不断提升职场必修技能。

在职场中需要很多项素质及技能,但是对于初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养成习惯。习惯,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出路。对于必修能力列举了以下四点:

①首当其冲的是沟通能力,也就是提问中所说的“在校园中办事能力强”,但是职场与校园有很大不同,职场中在沟通方面有三个要素,第一听明白,第二说清楚,第三能反馈。善于倾听,是第一步,并且能理解领导华中的含义。这样才能表达清楚,得到想要的效果。从而提交自己工作效率,顺利完成本质工作。

②注重原则,避免情绪化。在校园中不存在利益关系,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在职场中是主雇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有很大区别,所以处理好工作中的冲突,控制好情绪,但是这意味着不发脾气吗?不是这样的,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善意的脾气是好的催化剂。

③时间观念一定要强。能力强态度差的人是大多数领导不愿意要的,但是态度的体现就是时间观念,例如迟到这件事,虽然事件不大,但是影响深远。因为工作的需要,可能延长工作时间,适当加班,不要抱怨。如果因为其他原因那可以另说。一定时刻警醒自己时间观念这一点。

职业形象,老生常谈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应届生,而是大部分职场人的问题。形象价值百万,印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挽回的。对于影响,这个还要分领导及公司,但是做到自己对工作态度的另外一种体现,不一定每天西装革履,但至少要配得上正式一词。

最后总结

当今我们处于变革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地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解列地竞争中脱颖而并利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地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无论将来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需要记住一点,对于职业要负责,一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认真对待,自己选择的路,怎样都要把它走完。勇于承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并且,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变化,并且,适应变化,不管周围环境以及人生某一段出现怎样的变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加油,未来可期!


我是【玛维】,一名互联网职场培训人,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有用,希望多多点赞,或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关注我,每天分享职场知识,谢谢。


职场玛维


1、第一先从企业招聘的角度和你分析一下把。大企业有一个叫人才画像的东西。比如你是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大公司通过多年的经验,基本确定了从事这个岗位的人基本要求,这是从历年优秀员工上总结出来的特点,比如学历、性别、农村还是城市的,甚至还有长相、身高等。公司把他们需要的人才画出画像,然后从应聘者中有种选优。越高的岗位越是如此。而学历又是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2、针对你这种情况,基本建议就是,可以先去一些一般的公司,通过你的能力,完成一些一些针对性的项目,或成为团队负责人,有出色的项目经验。之后找准机会跳槽大公司。以前,我个朋友,从事软件开发项目,因为院校一般的原因,在宜家普通创业公司上班。但因为工作出色,负责了几个不错的项目,后来有猎头来挖去京东公司,虽然工资还是和原来工资一样,级别较低,但朋友还是去了。镀金两年后,又去了美团3年。现在基本一些公司面试,几乎都不用说什么学校毕业,只要说是负责过哪些项目,面试几乎没有不成功的。

3、所以,还是很有机会的。只要确实有成功的项目经验,而且已经证明了你的行业能力,还是有很多公司会需要这样的人才的。

祝你好运


零悠然自得


2020年的2月即将结束,还有4个月的时间,将有8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初看这个数据,似乎比往年最高值1000多万少了许多,竞争压力要小一些,其实不然,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大专院校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国家经济大环境疲软,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作为就业主力军的它们不得不压缩人员规模,度过严冬。一直以来全国大型公司,国企,外资企业,各地方排名靠前的企业都一直青睐211、985院校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这些企业都不能把所谓顶尖学府的毕业生消化完,作为一般的院校毕业生要想和他们竞争,成功率就比以往还要低。不是说我们学校不出名,我能就不行。我们可以从各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就可以看到,非211-985的不予考虑,简历都不会收,网上投递的根本就是直接过滤掉了。虽然国家要求不得采取歧视行为,到在实际执行中,你们都知道的。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与他们在面试的时候一比高下呢。

以上都是真实写照,但绝不是全部,可能在实际中更加的严峻。但不是说我们就与这些企业无缘,我们就真的低人一等,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既然你提到你是大四学生,说明你也是本科学生,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学习。你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说你你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学好专业知识,参加学生会,社团,竞选班干部锻炼自己。你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你踏实,认真,务实,不好高骛远,懂得职场礼仪。这些都是你的优点。

我问有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挫折,碰壁就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作为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有自信,有朝气。成功一定属于我们。

那么我们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1、做好就业各方面的准备,你的目标企业,对企业详细的了解,行业地位,行业相关知识,企业战略规划,人才机制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做好面试的相关准备,可能提到的问题,答题技巧。着装礼仪等。

3、找学校的就业老师推荐,亲朋好友推荐。这样过得大企业面试的机会就更高。

4、在简历上做足功夫,把你的强项,以往的成绩都用醒目的方式提现出来,让你的简历能够进入大企业HR的视线里,另外可以,在简历标题上做文章。

5、如果能过得相关企业的招聘邮箱,可以言辞恳切的投一份简历。

6、如果是现场招聘会,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动作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

找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练好内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企业有他的优势,小企业也有长处,环境是一方面,自身的努力最重要。


承天加阖


应届生求职,因为院校的缘故,拿不到大企业的入场券,确实会让人觉得沮丧又不甘心。那怎样办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下以下几种办法,能让你感受更好些,也多些拿到大公司面试的机会。


1,理解大公司的门槛条件,接受这是相对公平的。

我们作为求职者为什么想进大企业?大多是觉得他们薪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性有保证;大企业为什么想招好学校和对口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好学校的学生经过高考筛选,至少学习能力已经被证明过一次的人,选择错误的概率较低,而好学校的对口院校,可以保证专业对口,基础更好,上手工作以及深入发展更有底层保障。

我们想进好企业和企业想招好员工,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的,这点是一样的。

只要个人能进好学校,专业又对口,好公司的工作机会,自己肯定也是有参与PK的资格的。


2,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想办法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和为应聘职位所做的准备的结果。

可能学校不好,专业也不对口,并不符合大企业的招聘条件。

比如三本院校的会计专业本科,想应聘BAT公司程序员工作。直接投简历,可能网筛就被忽略了。那可以通过学校毕业的师兄师姐寻求内推机会,要给到他们证明,为什么条件不匹配的你也值得他们推荐。

证明学习能力强,可以说花多少时间学什么技能达到什么效果,有什么样的数据性成绩;

证明谈判能力强,可以说自己在代表班级对外采购时,将购买条件从什么样谈成什么样;

证明外语能力好,可以说能和英语国家外籍人员沟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证明具有钻研精神,可以证明为了研究某件事物,花费了什么样的代价,最后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

而为应聘职位所作的准备,就是你为想从事的工作所做的入行准备。

会计专业可能只有1-2门计算机课程,层次比较浅。做过求职程序员准备的人,会通过自学或上培训班,具备编代码的基本实操能力。熟悉程序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甚至会做自己的学习性输出。这些为想要的职位所付出的沉没成本,是可能会打动面试官,得到面试机会的。


3,曲线救国,可以先选择去自己目前实力能达到要求的小一些的公司,等更多工作经验之后再往大公司跳槽。

如果学校A,距离自己理想的公司B太远,可以先达到公司C,以后再从公司C到达公司B。

我曾经联系过一个候选人,当时他在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做销售经理,收入很好。他一直都想去外企工作,感受外企的工作氛围,接受外企的培训。但是他学校一般,外语不好。好些年前,外企是只要英语好的人的。因为他的业务能力很好,销售产品的客户对象和我那家客户的客户对象有重叠,所以工作经验的移植性就很匹配。 最终,他如愿获得了那家外企的工作。并在一年后升任销售主管。得到了外企公司的进一步认可。


4,尝试和大企业的部门关键决策人发生链接,寻求破格录用的机会。

这点其实是最难的,但是也有效。

传奇女性邓文迪,当年刚从耶鲁毕业,准备到香港谋发展,乘飞机正好坐在准备前往卫星电视赴任的了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董事Bruce旁边。等到下飞机时,她就已经得到了卫星电视公司总部实习生的工作。


你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想办法展示出来,金子总会发光的。

最后祝你好运啊。


兰芳职场剧院


【职场笔杆子创业】思想碰撞屋:毕业找工作,“迷茫”、“无措”、“观望”、“跟风”,是很多大学生身上的“常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对就业市场认知度低,找不到方向;(2)就业理念比较单一,考研、考公务员,表面上成为了趋势,2019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就是证明;(3)期望和现实,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大学生比较不知何去何从;(4)就业口径不会接轨,不懂得企业的人才需求条件,投递简历往往采取“撒网式”的全覆盖,没有针对性;(5)就业前的准备事项欠考量,导致就业环节经常出现脱钩情况。以上五点因素,导致毕业大学生觉得,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求学十多年的落脚点。但是,在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上,恰恰有些疏忽,没有“系统性地学习”、“针对性地辅导”和“专业性地考察”,就业的道路上,经常会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心态认知。认知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条件,二者之间往往会脱钩,对不上频道,导致心理落差较大,迟迟找不到就业的方向。(2)招聘路径。大学生找工作的路径基本都是靠“校园招聘”,或者学校推荐,就业形势单一,人才市场、网上招聘,包括猎头推荐、企业内部推荐等,多重就业路径,都是就业的选择形式。(3)就业能力。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指的就是个人的专业学识、沟通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这些可以统称为“内在能力”。另外,就业能力还包括“外在能力”,指的是就业前对自己的“简历”,有没有好好打磨准备;对“面试”,有没有提前了解面试流程、掌握面试技巧等,这些与就业成功与否,都息息相关。

我将围绕“大学毕业生觉得大企业都只看院校,连面试的机会的都没有”的职场就业问题进行阐述,着重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验”、“就业理念”、“心理落差”、“就业口径”、“准备事项”入手,就大学生的“心态认知”、“招聘路径”和“就业能力”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剖析,下面的回答可以作为类似职场问题的标准教材来使用和参考:

一、毕业生就业的“认知误区”

1. 就业认知度低

大学毕业生的圈子和范围,基本就是校园,对就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只是在毕业时,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收集,对就业的方向进行简单的判断,几乎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和辅导。

根据“前程无忧网”的调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从大四才开始关注一些就业知识、就业趋势,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几乎也没多少了解,导致就业的高峰期内,经常被竞争所淘汰。

【建议】:

(1)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心理期望值上,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咨询一些专业就业机构,着重对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的能力指标进行对接,以便找出不足,预前弥补和提升;

(3)走出校园,提前对本专业的对口企业进行调查,尝试着投递简历,在实践的平台上更容易对就业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2.就业理念单一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决策的参考。2018年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单一化”。

因为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内生活学习,对就业的认知范围经常会局限于考研究生(延迟就业)、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企业的认知度很低、很模糊,不清楚、不了解招聘企业的基本情况。

【建议】:

(1)就业口径扩大,除了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私企、中小企业等,都是可供选择和就业的方向,不一定要盯住大企业;

(2)分析自身现状,决定就业方向,如果你准备走科研、学术的道路,考研无疑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如果你决定走管理、销售道路,提前就业积攒经验和人脉,才是正确的就业选择,不同的现状,会有不同的就业考量。

(3)先就业后择业,依旧是当前毕业生可以参考的就业理念,大企业固然好,平台高、资源足,但是小企业也有优势,基础能力历练、全套业务流程熟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期望心理落差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这句话用在大学毕业生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期望心理很高,现实就业却很无情,经常会面临碰壁、遭遇失败,期望心理的落差,导致很多毕业生都觉得,就业太难。

其实,不是“就业太难”,而是“对自身认知的误区”和“对就业美好的期待”之间发生了脱轨,导致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很难。

【建议】:

(1)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认知,以客观的视角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评判,有助于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更加接近就业的真实水平;

(2)对就业的现实状况要充分估足困难,尤其是就业的层次,尽量将眼光放低一点,毕竟大学毕业生的职场经验几乎为零,从底层做起,才会走得更踏实、更稳一些。

4. 就业口径脱轨

人才和企业的对接,往往在主观上就存在着“脱轨”的问题。

单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并不了解招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并不懂得自己适合或者自己倾向于选择哪方面的企业进行就业,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往往会选择好几个行业。这种“撒网式”的就业,很难取得实效。

【建议】:

(1)大学毕业生要结合自身能力、专业情况,进行一个“范围设限”。比如,至多选择两个行业,每个行业按照优劣势,排除顺序,让自己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感。

(2)对招聘企业从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以便对就业的行业现状、招聘企业的发展情况、就业的具体形势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让就业更有“靶向”,进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5. 就业准备不足

就业准备不足,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通病。对就业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导致就业时,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卡在简历和面试环节。

毕业找工作,一般要过三个门槛:一是“简历关”,这是敲开面试的敲门砖;二是“面试关”,这是入围面试的资格;三是“实习关”,这是求职者正式被招聘企业录用的关键一环。

【建议】:

(1)大学毕业生,要提前对自己的简历进行精细打磨,确保简历能够在15秒内抓住HR的眼球,让自己的简历能够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

(2)找工作时,要提前对面试流程进行了解,掌握相应的面试技巧,比如面试礼仪、面试环节、面试谈薪等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的“两条路径”

1. “校园招聘”是主流

毕业生就业,“应届期”是关键,就业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为什么?有两点原因:

一是就业信息较多,选择空间较大,就业的成功率也就会高一些;

二是就业平台较多,毕业季就是就业季,校园招聘、人才市场、学校推荐等,都是很好的就业渠道。

毕业生如何抓住“校园招聘”的机会?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提前去就业指导中心,对校园招聘的企业进行准确了解,以便能够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提高成功率。

(2)预选五个有意向的招聘企业,准备五份不同的简历,进行针对性地投递。

(3)对预选的招聘企业进行提前了解,包括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市场拓展度、薪酬机制、企业文化等进行分析。

针对以上三点,排出就业的次序,更有针对性、重点性地对意向企业做准备。

2.“ 简历面试”是关键

简历是面试的“敲门砖”,面试是录用的“助推器”,二者是相互承接的东西。

大多数毕业生,包括职场的求职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漫漫求学十多载,为的是什么?当然是找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那么,找工作的“媒介”和“工具”是什么?找工作的“路径”靠什么?

一是简历,二是面试,这两个环节不牢靠,找到工作的概率并不高,这个事实已被众多求职者所证实。

(1)简历,一言以蔽之,要打造“颜值简历”!

因为简历已进入2.0时代,企业HR筛选简历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你的简历能不能在15秒内吸引到他的眼球。

毕业生如何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关键词”简历,二是“数字”简历,三是“案例”简历,四是“经验”简历,五是“规划”简历。

(2)面试,主要就是认真了解面试流程,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毕业生在准备投递简历的同时,就要提前对面试进行准备。因为校园招聘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天左右,简历投递出去,招聘企业有意向的话,都会在一礼拜之内通知毕业生去面试,几乎没有留足充分准备的时间。

那么,面试提前需要了解什么?主要有两点:

一是“结构化面试”流程。现在的企业都是在这种结构化的面试流程下进行,主要分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主要考察求职者什么内容等的,都是提前定好的。所以,如果毕业生提前对其进行了解,无疑会增加面试的成功率。

二是掌握三大面试技巧。面试环节,求职者一般要掌握三大技巧:

(1)面试礼仪,主要包括着重、言行举止、规范化的开场白等实质性的内容;

(2)一问一答式的回答方式,包括情绪的控制、碰题的技巧、婉转的艺术等;

(3)气场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面试谈薪的过程。

三、毕业生如何选择招聘企业?

毕业生就业, 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才能避免心理落差,找到心仪的工作?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认清自己的现状。一方面是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是毕业高校在招聘企业眼里的“含金量”。

二是不同企业的招聘条件。国企、私企、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招聘的对象都是有各自条件的。

(1)认清自我现状

一是自身能力。毕业生的能力包括什么?一般包括:一是学习能力,二是交流能力,三是组织能力,四是观察能力。

因为毕业生就业时,招聘企业也清楚,毕业生的能力基本都在一个起点,如何筛选人才?就是靠毕业生的这些“软实力”!

二是毕业高校。很多招聘企业,会将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是否985、211等,作为能否应聘成功的关键。

如果毕业生提前能够了解招聘企业的招聘惯例和要求,势必会减少很多无用功。

(2)了解企业的招聘意向

A. 国企招聘时,一般对毕业生的高校和学历,比较重视。因为在很多国企内,薪酬机制都是跟学历挂钩的。

B.私企招聘时,对毕业生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无论是有行业影响力的私企,还是中小企业,一般都是这个要求。除非老板是名校毕业,对人才的招聘取向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只要是你有能力,就完全可以去应聘。

C.行政事业单位招聘时,往往是通过考试机制进行的,但是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比如学历要在本科以上,户籍地要有限制,毕业年限要在3年以内等。

—END—

【职场笔杆子创业】始终相信:“一支笔足以撬动职场,一支笔足以结识你我!”我是【职场笔杆子创业】,以我11年的职场经验为你解疑释惑。如果你觉得我的建议有用,希望【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职场笔杆子创业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另辟蹊径:

丰富实习从业经历。



可以多参加一些著名企业的跨国展会,既可以兼职,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可以丰富自己的工作简历、职业履历,展会名头越大越唬人越好。

掌握一些特殊技能。



现在企业非常希望员工除了自身业务之外,能附加一些特殊的技能,比如说。PPT制作等一些先进软件的掌握等,这些做得好,会为自己的求职加分添彩,突出个人特色。

降低初始职位要求。



如果不计代价,只想进这个大企业,那么可以降低自己对初始岗位的要求,不要直奔高级岗位去,可以从一些起点低、但见效快的小岗位应聘,先行打入企业内部,再逐步研究升级和转正的问题。


薄荷星火


[原创] 话题展开可以很大,精准于一点,或许更容易解开心结——做事能力强!💪


第一,企业就是想要“做事能力强”的人

大企业看重院校,就是因为他们要找“做事能力强”的人,但这又不写在脸上,只能靠一些指标评估,大学生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保持连续16年的“学习结果优势”,至少说明在学习这件事上,体现出“学习能力强”,而进入工作单位,最开始需要的恰恰就是学习能力,只是学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职业与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

第二,做事能力强,谁说了算?

做事能力强,显然不是个人说的算的,而是来自周围人的共同认知。最明显的反馈就是,当别人有事需要协作时,主动找谁。熟人间靠关系和经验,陌生人间靠证明,每个人的独立选择,促成了整体效率的提高。就像在头条上写文章,写得好不好,还真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而是由用户说了算的。当然,这并不等于大号的文章写的就一定更好,但关注大号获得优质内容的概率就是比小号要高;而小号只能通过长期积累,才能成长。写一篇好文容易,积累很难,而能坚持,不也是一种做事能力么?

第三,做事能力强,关键是看什么事

这是对个人最有迷惑的视角。如果一个人只带在自己的“舒适区”,他的做事能力就是很强,超出这个“舒适区”,没有人能强。通过刻意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把事情做好,继而在继续突破舒适区。大学生认为“自己做事能力强”,“眼高手低”这个词表达并不准确,是因为大学生做的很多事,在企业尤其是优秀企业看来,都不是什么“事”,见过更大的世面,认知到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永远不能笼统给自己一个认知——“做事能力强”,如果这样认知,说明“自我认知能力实在不怎么样”,优秀企业更看不上了。
以上话可能不太好听,也不针对个人,只是描述一下现实而已。与君共勉!
本人从事教育学研究,只发原创,欢迎关注或私信。

李骏翼x教育辣评师


大企业选择院校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明在高中阶段一个人的自律和学历能力就很突出,而且好的院校的学习氛围,教学水平以及同学人脉都会形成优势。

孟母为什么选择三迁?因为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氛围,不同的氛围会影响未来这个人的思维,乃至行为。

为什么有“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人们看到世界的角度不同,就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大企业之所以能够跟上时代潮流,是因为它们有创新思维,接受新事物快,并善于挖掘机遇,甚至商业嗅觉灵敏。这就需要有更高级的思维来配合和引导。因此,选择优秀院校毕业生,就是它们补充新鲜血液的方法,它们需要与顶尖的思想碰撞,也就是俗话说的“掐尖”!

为什么我们都会向往大企业?不也是因为它们待遇好、平台好,周围同事水平高?这就是一代一代的顶尖人才造就的商业大厦!

那么,难道就凭高考这一次,就决定了一生了么?也不是!大企业也不会只考虑优秀院校毕业生,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的,只不过机会比较少。

1.有经验后跳槽进入

这一条路是很多人走过的,相对保险的。一开始进不了大企业,可以去一个相对正规一些的中型企业,当然要挑选行业前景好的,排名也靠前的企业,这样为将来能跳槽进入大企业打好基础。

即所谓的“骑驴找马”。

我们在一个相对正规的企业,熟悉企业运作规律,掌握职场人际规则,打造好个人职业品牌,逐渐在一个领域小有名气之后,不用你去投递简历,会有很多的猎头公司找到你。到那个时候,再选择去心仪的大企业就行。

2.有过人的技能并找对入口

应届生,没有过人的本事,也很难受企业青睐。除了招聘会投简历,还有其他入口,不妨试一下。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应届生,直接找到公司人资部门,去投递简历,并毛遂自荐,最终获得面试机会,并成功入职。当别人把大门关上,你可以去敲门的!

当然要有足够的自信,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吸引面试官,不然敲开了门,也白搭。想清楚自己比别人有什么优势?光说没用,拿出成绩!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能举例说明么?过去经历中能证明自己值得企业录用的案例有么?

了解好公司的一切能了解到的信息,有的放矢,找到非你不可的理由!如果自己都找不到,那么就别浪费彼此的时间,调整好心态,去试试其他的企业。

3.通过人脉进入

公司招聘的渠道里,大家比较青睐内部招聘。因为内部招聘的人员相对稳定,并对企业有足够的认知,有熟人介绍也增加了一层稳定性,至少这个熟人会成为一个稳定器,当然这是企业的想法。

那么,作为想进入的人,就要从你能动用的人脉关系中找到能与企业发生联系的人,当然最好是企业内部的人员。

有个著名的“六角定理”,是说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名人之间,最多只隔了6个人。通过人找人,每个人的人脉圈子去发散,咱们和名人之间,只需要辗转6次就能联系上。

通过人脉,至少可以进入面试,人资的人也会考虑给内部员工面子,即使哪里不合适,也会告诉我们。这样也好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以后改进,最终还是有机会再进入心仪的大公司的。

最后,不管进入什么样的公司都要努力奋斗,不要轻易放弃!祝你好运!


职场小葵


大企业毕竟资源有限,做为企业HR的角度出发,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优先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展现的舞台随处都是。先通过工作逐步积累经验,而后可以有机会再去头部企业应试,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


一休在中国


这不怪大企业。人家不认识你,只能从基本面来判断你的优秀,这时候好学校好学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你可以往几个方向来做:

一是考研,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相比高考,考研相对容易一些。

二是选好行业,先工作几年,等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行业内再跳槽。

很多人选择了第二步,因为你在行业内工作后,你的优秀会体现出来,到时候同行猎头会来挖你,这时候就可以到心仪的企业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