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都多大了?

1970年,钟南山的妻子李少芬念及养母与公婆无人照顾,放弃留在国家队当教练的机会,离开北京回到了广州。34岁的李少芬调回广州不久,便加入了广东省女子篮球队,重整旗鼓。有一次,因比赛受了伤,单位同事去她家里看望她,得知她还要照顾老人和不懂事的孩子,夫妻常年异地,家庭的重担全都靠她一人支撑。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刻决定办理相关手续,将钟南山从北京调回广州。


同学们,你都多大了?


1971年,钟南山成为广州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而此时,钟南山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要经历时代的惊涛拍岸。从1960年至1971年,在这长达11年的时间里,他做过报社编辑、接受过农村锻炼、在学校担任锅炉共工......在这期间,虽然没有从事医疗工作,但他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医学梦。

钟南山终于如愿回归家庭。父亲钟世藩已年过古稀,退休后,脱下了白大褂,放下了听诊器。但钟世藩倔强执着地认为,一定要把自己从医四十年的经验用文字留给后来者。“人总得留下点什么”,这是钟世藩一生的信念。他认为,能够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烙印,增添一份色彩,是人之为人最大的骄傲和价值体现。钟世藩在1975开始写作,花了三年时间,在1978年顺利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他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自己的信念。父亲钟世藩说的这句话—“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东西,才不算白活”,牢牢刻在钟南山心里。


“说话一定要有证据。”—这是父亲留在钟南山心中的另一句话。钟南山下乡时,在农村看见一个孩子尿血。钟南山想当然地判断孩子得了肾结核,回家后向父亲说起这事,并谈及自己所了解的治疗肾结核的办法。谁知道父亲一听,立刻皱着眉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肾结核呢?说话一定要有证据。”钟南山一下子愣了。父亲告诉他,尿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就是肾结核。判断病症一定要多多观察,找到确凿的证据,慎重下结论。同样,看一件事情,或者做一项研究,要有事实根据,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观察。父亲的治学和做人态度,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钟南山。钟南山敬畏父亲,父亲很少表扬他,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问题。他在父亲面前永远是个学生。

钟世藩的话向来简洁,却极有力量。有一天,钟世藩忽然问钟南山:“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钟南山也没多想,出口答道:“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了,真可怕……”钟世藩说完这话,就没有再说什么,若有所思的走开了。

从父亲的静默中,敏感的钟南山一下子揣摩出父亲心里所想的。如同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恍然顿悟。当年,35岁的钟世藩,已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即使不和当年的父亲相比,而与钟南山同一年龄段的医生相比,钟南山也远远落后与他们。

35岁了,一切才刚刚开始。从那以后,钟南山致力于医疗事业,虚心求教,攻克研究领域的一个个“硬骨头”。40多年后的今天,回忆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父亲的那一句“三十五岁了,真可怕……”,也正是父亲的这句话,唤醒了钟南山终生对医学事业的追求。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你们刚刚20出头,对比钟南山教授的人生,你们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面对你们毕业、就业的焦虑,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毕业季的到来,就当是一切得从零开始。犹如当年站在大一跑道上,你在原地踏步之时,对手已往前快步冲去,遥遥领先。尽管你们中的一些同学,从踏入大学开始,就为毕业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而还有一些,草草书写完大学生活。所以,你们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迎头追赶。追!必须追上去!

同学们,是时候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了。

你们肩负中国从有到好的时代裂变,相信你们比我们做得好,也一定比我们做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