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據海外網報道,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國蔓延,英女王於3月12日撤離白金漢宮,前往溫莎城堡居住。同時,皇室內部表示,如果未來英國疫情更嚴峻,將把女王和菲利普親王撤離至桑德靈漢姆宮進行隔離。

據英國衛生與社會保障部統計,從當地時間13日早9點到14日早9點,英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42人,累計確診病例1140人。而英國在應對疫情時採取的“群體免疫”策略也引發世界關注。


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群體免疫”之前世今生

隨著英國公佈最新防疫政策,“群體免疫”一詞走進公眾視野。

日前,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只要6000多萬英國人中的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並康復後獲得免疫,則英國將獲得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力。推行這樣的理念可以理解為,在把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等面對新冠的高危人群隔離保護起來後,讓“年富力強者”主動或被動遭遇病毒後出現抗體,形成社會的“群體免疫”,使得高危個體周圍最終都是對這種疾病有抵抗力的人。

究竟什麼是群體免疫?它能否有效控制疫情發展?對此,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免疫學系主任儲以微教授,群體免疫是指一個群體針對某種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具有群體效應。比如,某種病毒感染者會傳染2-3人,那麼如果一個群體中有3個人,必須有2個人有抗體,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當一個外來的病原進入體內後,如果免疫力足夠好,則能消滅病原體,並獲得免疫記憶,不過這要建立在免疫力健全的基礎上,而且體內的免疫系統第一次接觸新病毒,產生的初始免疫沒有第二次接觸產生的再次免疫強。”儲以微表示,將人群直接暴露於一種全新病毒環境中具有很大風險,希望大部分人調動自身的主動免疫“扛過去”,等到一定的時間點獲得群體免疫的做法,在現代醫學條件下並不可取。

在人類醫學還不是那麼發達時,確實採用過“群體暴露”的方法來使人獲得免疫力,比如天花。天花病毒在20世紀奪走了3億人的性命,當時為了抵抗它,曾將天花患者身上的膿包瘡刮取轉接到正常人身上,使大家獲得初始免疫(主動免疫),存活下來的人如果再次暴露在天花環境下,就會激發再次免疫,這其實也是疫苗的作用原理。因此,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群體免疫手段。


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牛群免疫”是曾用名

18世紀時,英國出了個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醫生,發明了牛痘疫苗,徹底改變了人和病毒之間的關係。

疫苗本質上就是一種滅活(或者減活)的病毒,通過人為的方式讓其迅速在人群當中擴散,使得這個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迅速獲得了免疫力,從而擺脫了該病毒對於人類的“自然”選擇作用。

那麼,對於一個封閉社區來說,到底需要讓多少人獲得免疫力才能阻止該病毒的繼續擴散呢?這就需要數學家來幫忙了。數學家們很快推導出了一個算法,只要知道了某種人類病毒的R0值,就可以計算出讓它停止傳播所需的最低免疫率。

通常情況下,一個病毒的R0值越高,所需的最低免疫率就越高。比如上文提到的麻疹,最低免疫率大約為95%,即只有當95%的人都已接種了疫苗之後,這個病才能被防住。

上面這個計算絕不僅僅是個數學遊戲,它是有實際用途的。要知道,疫苗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對於那些剛出生的嬰兒、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殘,以及因為其他原因導致其無法獲得抗體的人群(比如對疫苗過敏)來說,疫苗是起不到保護作用的。

既然如此,我們將如何保護這些人呢?答案就是“群體免疫”。這個概念本質上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最低免疫率”,它原本只是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概念,但當疫苗被廣泛應用於抗擊大規模傳染病之後,這個概念獲得了新生。

群體免疫有個更流行的英文名稱,按字面翻譯的話叫做“牛群免疫”。最先發明這個詞的人顯然把人類和牲畜混為一談了,兩者對於流行病學研究來說也確實無甚分別。但是,這個概念後來的走紅恰恰證明人類和牛群是不一樣的,因為牛群不需要擔心老弱病殘,人類則正好相反。人道主義決定了我們不會主動放棄保護任何人,哪怕他是個沒什麼“遺傳價值”的老弱病殘。群體免疫就是保護這些人的唯一手段,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一點點犧牲,以換取老弱病殘們的安全。


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這是英國首相的奇計?

當然,也有人覺得英國的“群體免疫”也是可行的。“英國的做法,看著像豪賭,其實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分析說,這是綜合了病毒及其流行的特點、國家動員能力、國家衛生承載力、人口結構等等方面,最後做出的決策,已經錯過早期遏制階段,又因保護隱私等原因無法追蹤個人信息,“可以說,留給英國的選擇原本也不多了。”黃嚴忠說,“實際上,英國首相把別人不敢說的話說了出來,之前也有人是這樣做的。”

有意思的是,包括德國在內的不少西歐和北歐國家也採取了和英國類似的策略,原因應該也是相似的。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幾天前就曾經警告說,根據專家的估計,未來有可能會有60-70%的德國人感染新冠,這個說法和英國科學家的預測不謀而合。

此前有不少中文媒體把英國和新加坡等國的防疫政策稱為“佛系”,這個說法有點過於輕佻了。它掩蓋了一個關鍵的事實,那就是各國的國情都不相同,各國科學家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也有細微的差別,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英國的做法還有一點值得討論,那就是英國政治家更相信“助推”(Nudge)而不是“強迫”(Force),認為前者才是推廣任何一項政策的最佳方式。這個思想來自於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和美國政治學家卡斯·桑斯坦於200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暢銷書,兩人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真實案例,試圖證明只有通過設計精巧的誘導和貌似積極正面的鼓勵,才能讓老百姓發自內心地做出行為改變。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英國科學家相信這個病毒不會像非典那樣從地球上徹底消失,而是會像流感那樣持續地捲土重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強迫老百姓長時間在家隔離是不現實的,早晚有一天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最終導致局面失控。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不做限制,改用其他較為溫和的方式勸說老百姓主動做出合理的防疫行為,以此來延緩病毒擴散的速度。

此外,環球網也刊發了“牛彈琴”的一篇關於“群體免疫”的文章。其中也提到:這個世界,政策未必表面那麼簡單。最近熱議的英國delay抗疫。按照朋友圈的理解,英國首相約翰遜出大招,索性讓英國幾千萬人都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一勞永逸解決病毒問題,別國治標,英國治本,不就多死點人嘛。真是這樣嗎?我也不知道,但我們看到的,英國人怕得要死,週末狂搶購,然後呆在家裡不出去,堅決不讓病毒感染到……所以,看到有網友這樣分析:英國的delay政策,也是約翰遜出奇計,正話反說,把英國民眾嚇到呆在家中。英國社會,無法強制,醫療資源又不夠,只能是這個計策了。約翰遜向來無厘頭,言行乖張,但執行力很強。如果政府宣佈宵禁,那各種力量都會反對鬧事,需要各種程序扯皮。政府一說不管了,大家就都怕死,呆在家中,不想成為那倒黴的60%。約翰遜此言一出,倫敦地鐵裡都沒有人了……

寫到這裡必須指出,英國政府的做法遭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其中包括不少英國本土的學者。比如前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家託尼·耶茨就在《衛報》上撰文指出,助推理論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而得出來的,也許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情況了。比如,英國政府的做法和很多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也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相反,很有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溫莎城堡有多安全?

說完了英國的“群體免疫”,再來看看英國女王撤離後的目的地——溫莎城堡。在疫情籠罩之下,這溫莎城堡就安全嗎?

溫莎城堡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的尚在使用的城堡,也是英國女王的官邸。在近一千年的歷史中,世襲的君主們一直都居住於此,並對溫莎城堡不斷進行改造和翻新。有些君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加固城堡以抵禦暴動和叛亂;而另一些生活在較為和平時期的君主則創造出了一座宏偉壯麗的皇室宮殿。

威廉一世選擇了一處撒克遜人狩獵場的邊緣(來建造溫莎城堡),高高地位於泰晤士河之上。溫莎城堡距離倫敦塔只有一天的行程,目的是為了守護倫敦的西大門。現在溫莎城堡的外牆與11世紀70年代威廉一世建造的原始城堡的外牆位置是一樣的。

女王既將城堡當做私人行宮,週末時來此度假,也將此處作為自己的皇室官邸,在此履行一些(作為國家元首的)職責。溫莎城堡還經常被女王用來接待前來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君主和總統。女王每年在復活節期間(即三四月份)都要來溫莎城堡住上一個月,此時的溫莎城堡成了女王的官方居所。

城堡很大,所以人們都傾向於去參觀最壯觀的地方:國家外交大廳、聖喬治教堂、畫廊和令人開心的瑪麗皇后的玩偶屋。藝術品、古傢俱、奇珍異寶和引人注目的建築反映了不同皇室家族的品味。

國家外交大廳由非常莊嚴的房間組成,裝飾極盡奢華,至今仍是舉行國家和官方活動的場所。大廳裡的珍寶包括卡納萊託、霍爾拜因,列奧納多·達·芬奇、倫勃朗,魯本斯和凡·戴克等人的藝術作品,房間的天花板和木結構本身也都是藝術品。大廳裡還展示著很多盔甲,這其中還包括為哈爾王子定作的一套蝕刻的金制盔甲。


在推出“群體免疫”措施後,英國女王:我閃了

宏偉而美麗的聖喬治教堂於1475年在愛德華四世時開工建設,50年後在亨利八世時竣工。這個教堂是英國中世紀晚期建築的典範之一。有十位君主被葬在這座教堂裡,包括亨利八世和他的妻子。還有很多皇室婚禮都是在聖喬治教堂舉行的,其中包括1999年6月愛德華王子和蘇菲?里斯-瓊斯小姐的婚禮慶典。2005年,在威爾士王子(查爾斯)和康沃爾郡公爵夫人(卡米拉)結婚後,聖喬治教堂為他們進行了祝福和祈禱的儀式。

瑪麗皇后的玩偶屋是一個按照1:12的比例建成的令人稱奇的玩偶屋。這裡有上下運行的電梯,水電俱全,當時有1500名工匠歷時三年時間才完工。瑪麗皇后素以收集彼得·法貝熱(製作的)動物造型,孩子們的銀質傢俱和其他小手工藝品等微型物件而聞名。瑪麗·路易斯公主是國王(喬治五世)的表妹。從溫莎城堡拜謁國王和王后回來之後,為感激他們在溫莎城堡對自己的熱情招待,她向家人宣佈要請人建造一座玩偶屋作為禮物獻給王后。

衛兵換崗儀式也是溫莎城堡之旅的亮點之一。衛兵換崗通常有樂隊伴奏,但是這也要取決於天氣狀況。

據報道,如果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擴散,英國女王將與丈夫菲利普親王在桑德林漢姆莊園進行自我隔離。(來源:中新網 黃鈺欽 張素/文、三聯生活週刊 袁越/文、上觀新聞 沈湫莎/文、環球網 牛彈琴/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