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連線】以筆戰"疫"聽春雷一一《紅色好故事》顧問出徵武漢記

《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並《今日頭條紅色好故事》顧問一一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先後兩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春雷,日前受中國作家協會委派,出征武漢!他正在實地體驗並採訪戰"疫″在一線的將士。

李春雷的出征,彰顯了中國紀實文學在戰"疫"中的威力,這就是作為廣大紀實作家的代表,李春雷將武漢這片深情而不屈的土地,著實當作了他的"用武之地"一一用他那支緊握在手中的筆!

一一編前語


【獨家連線】以筆戰


紅心,一顆顯擔當的戰"疫"心

紅色好故事(創作者蔣鑫富獨家連線)今日上午(3月9日),《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字化中心、《今日頭條紅色好故事》主要負責人,代表團隊全體黨員幹部專門連線武漢,首先對李春雷顧問的戰"疫"精神表示深深敬意!同時,對他為"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字化中心"及《今日頭條紅色好故事》工作的關心指導表示感謝!

連線中,李春雷老師表達了他對此次以筆戰"疫"的意志,將不負中國作協領導的重託,感念全國廣大作家朋友的期望。深入一線,親歷現場,追尋挖掘"江城大愛"和廣大戰"疫"將士的奉獻故事。

連線中,李春雷現場發送飽含深情的"贈言",現場釆訪的圖片(見圖)。

【獨家連線】以筆戰

現場採訪張定宇(左)。

十幾天來,李春雷已採訪了兩個重量級戰"疫"人物——身患“漸凍症”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湖北“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

接下來,他將繼《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之前,蔣鑫富在第一時間採寫推出的紀實文學一一《"國醫院士"李蘭娟》後,計劃深入採訪戰"疫"中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浙江紹興籍院士李蘭娟,以及河北援助武漢醫療組的年輕醫護人員等。

寄李春雷厚望,早年因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一舉成名,並一直攀登在報告文學創作高地上的著名作家、蔣鑫富與他曾合著長篇報告文學《鑑湖長歌》的徐志耕,作為師長同鄉,為他前期採寫李蘭娟給予指導。

作為一條戰壕裡的報告文學作家,徐志耕在微信朋友圈裡,向李春雷問好!他誠懇地說一一因為你的作品和名聲,大家寄於厚望,這對你是激勵也是壓力,此番出征,意義非同一般。你已採訪幾人,這些人大家己從電視及媒體上有所瞭解。

一一你可否也寫一篇人所未知的故事?如浙江有一對在武漢做眼鏡生意的陳氏兄弟,在回家的半路上,接到武漢醫生朋友需要大量護目鏡時,立即在浙江收購二萬多副目鏡,連夜直送武漢,自此,他們兄弟一直在武漢作為志願者,為醫護人員提供護目鏡。

一一後來,他們一直在為援助的醫護人員配眼鏡和修眼鏡,直至今天。這是一個線索,還有一個春節剛出生嬰兒,因病從武漢送上海求醫,一路上傳送的故事很感人……相信你,能行!

【獨家連線】以筆戰

現場採訪張繼先(左)。


災難,難不了以文克難的風骨

驚蟄已到,春雷始鳴!

對於災難文學,李春雷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和豐碩的文學成果。

曾經的汶川、玉樹地震後,作為中國作家的傑出代表,李春雷幾乎都是第一時間深入災區。

那時,他攻艱克險,精心創作,先後在很短時間裡,迅速創作出《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雪中小卓瑪》《玉樹日記》等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可謂同類題材紀實文學創作的範式樣本。

其實,對於災難題材文學創作,李春雷是舉重若輕,獨闢蹊徑的行家裡手。

往往,他能在新聞過後抑或新聞之外,走進事實真相,用精美的文筆,文學地表現自己的獨特的發現。傳遞人世大愛,撫慰驚痛心靈。給人向上的力量,與思考的空間。從中,讓人看到未來希望的花火。

庚子之春,荊楚大疫,乃大中華之國難。“文人救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已身在“風暴中心”,受命於危難之時的李春雷,當然會不負眾望,創作出別樣的精品力作。

作為同鄉文友,河北省邯鄲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郭連瑩所表達的文字,正是用心隨李春雷出征,並施援、加油!


【鑫富點睛】以筆戰"疫"聽春雷


【獨家連線】以筆戰

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字化中心)顧問李春雷(右),年前,就融媒體時代,如何保持定力,積極"傳播黨建正能量,傳遞黨建好聲音"等重大課題,專門到中心調研指導,與團隊全體黨員幹部和技術骨幹親切交流。圖為期間他與摯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蔣鑫富一起,在杭州曉風書店淘書後的合影。(來楊攝)

用"妙手著文章",點睛作家李春雷的著名,於我來說叫"斗膽"。對他而言,他總是說"還要精益求精"。

再用"鐵肩擔道義″,點睛學者李春雷的藏書與擔當,於我來說叫"半桶水"。對他而言,他總是說"還要再破萬卷"。

呵!這一個"再"字了得。

在春雷先生筆下,"史"是他的根底。早年,從新聞入門,又堅守副刊陣地,將大學中文專業的"文與史",通過墾荒拓荒的"邯鄲學步",旋即轉入"文思泉湧″的歲月。

於是,從每每看到一部史志,大到一個縣的,小到一個鎮或一個村的,在他眼裡,那叫於"志",情有獨鍾!

之後的日子,春雷先生是"與`志′相伴″的人生。可以說,全國有多少個縣市區,他的藏書房裡就有多少部縣市區的史志。

說飽讀史書,他名副其實。

書,如石。

厚重,是書的屬性。春雷先生的生性裡,有天生的不怕厚重,或者叫笨重。往往遇上一本或一套待藏的史志,他雙眼如燈,會愛得出神地捧著、揹著,且不怕千里迢迢,樂此不疲。最後,總是"雙雙踏進家門"。

有一天,春雷先生終於如願。

他,有了一個"史志中國之家"。可不久,他卻又花起了"笨功夫",咋回事一一原來,他將收藏的全部"史志",一下捐給了當地政府的圖書館,變一人擁有為萬人共用了。

壯舉啊!他成了我故鄉的紹興清代賢達一一中國第一個"變一人書為萬人書"的藏書家徐樹蘭的傳承人。

如今,春雷先生的名字,在我心裡已等同於徐樹蘭創辦的"古越藏書樓"的名字。每次回老家,這與"鑑湖女俠"秋瑾執掌的"大通學堂"相鄰的一一"古越藏書樓",是我踏進老家門檻前的必經之路。

放慢腳步,或停一停、看幾眼,直至進門去,故意踩一踩老式的木樓板,聽一聽樓板之間發出那吱吱呀呀的躋壓聲,再找一找魯迅先生當年的座位,甚是滿足。特別是出門後,我常會從窗外回望一下魯迅,彷彿先生還在辛勞伏案的影子,那是一份入心的充實。

頃刻間,我將這藏書樓和樓主人與讀書人,更與春雷先生,生出一種好像近在咫尺的感覺!這是緣,叫書緣亦天定。

今天,春雷先生的"行千里路",是為"以筆戰疫"如有神!看來,春雷先生是與火神山、雷神山"有緣"一一用"火攻""雷攻""文誅"這"毒魔"!

看!在眾志城成之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實我們全民抗疫已制勝,在眼前。

真是,欣喜又巧合。

今日,同樣在微信朋友圈裡,一套《武漢市志》的圖與說,讓我眼睛一亮。馬上,我就知道是我的鄉里知交方誌專家顏越虎的舉動。果然是他一一浙江省地方誌辦公室《浙江通志》副總纂。

【獨家連線】以筆戰

想起了自已的書房裡,有一套四卷本的《紹興縣誌》,曾經,我與越虎先生一談及就有說不完的話語。

那時,我在浙江日報社紹興記者站(紹興分社)工作,"縣誌"出版後的首發式報道,就是我寫的。為此,紹興縣史志辦還特意讓我惠存了一套。

現在,這套縣誌裡,就有越虎先生付出的汗水,那時的他,在紹興縣史志辦工作,而且我與越虎先生上班進進出出的地方,都在古城延安路口的縣府大院裡。

院內,是一幢幢青磚砌成的老樓。其中靠南大門的一幢,有我和越虎先生同樓伏案的記憶。那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也是我調任浙江日報社縣站負責人前,參與創辦全國第一張由市場創辦的報紙《輕紡城報》後,專門去武漢參加由國家工商局主辦、湖北省工商局承辦的一一全國第二次市場工作會議前後。記得會議期間,我採寫的長篇通訊《商潮湧漲漢正街》,還報給越虎先生他們,供編印《紹興縣年鑑》參考。

"英雄的城市,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也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當我讀著越虎先生髮在手機屏幕上的這些文字,我同時也第一次走進了《武漢市志(1980~2000)》一一記述了武漢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相信今後的《武漢市志》也一定會客觀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想著正在"以筆戰疫"的春雷先生,與越虎先生,其實,他們神交已久。請允許我在這字裡行間道白:年前的春雷先生,到訪陋室,我特意讓孩子他娘,將越虎先生他們當時編印惠存的那套"縣誌",從紹興背來了。我要真心滿足春雷先生,他那可愛再三的叮囑!

於是,在那個夕陽西斜的時刻,才多了一張西子湖畔保俶塔下,我與春雷先生和《紹興縣誌》在一起的立此存照!

【獨家連線】以筆戰

臨別,從春雷先生揹著"縣誌"的背影裡,我讀懂了他一一大約又開始第二輪的的確確"的"藏志"了!

有志者事竟成。誠望春雷先生在"黃鶴樓的家鄉",以筆戰"疫"的同時,也多多保重好自己!

一一《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主任、總編輯蔣鑫富速寫於2020年3月9日午夜

【附錄】河北作家李春雷在武漢——用文學反映大災難中人性的崇高

抗疫最前線武漢,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戰時”狀態,總有“戰地記者”和“戰地作家”的身影,為我們記錄和展示這座封鎖中城市的悲傷與希望,脆弱與堅強。

2月26日,受中國作協委派,四名作家在夜色中抵達武漢,開啟了他們用文學記錄歷史的歷程。

其中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再一次披掛上陣,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李春雷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發生後,是第一批甚至第一個抵達災區的作家。在未知的災難面前,他用雙腳去感受受傷的土地,用筆去記錄真實的人間,其創作的多篇報告文學成為時代溫暖的底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向全國蔓延後,李春雷和大部分人一樣,閉門在家。內心卻對深入一線採訪創作充滿了期待,他認為在災難與傷痛面前,作家不應該缺席。接到中國作協的通知後,李春雷從邯鄲的家中出發,一刻不停奔赴武漢。

這十幾天裡,李春雷採訪了兩個重量級人物——身患“漸凍症”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湖北“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還計劃採訪李蘭娟院士,以及河北援助武漢醫療組的年輕醫護人員們。

在武漢的每一天,李春雷都被白衣戰士深深感動著,無論是中流砥柱國之棟樑,還是唱響青春之歌的90後00後,他們以群體力量書寫著民族精神的鏗鏘激昂。

用文學向白衣戰士致敬

李春雷告訴記者,抵達武漢後,他心中有過忐忑,“有種奔赴戰場的感覺,但想到四萬多名援助武漢的醫生在這裡,心中漸漸安定下來。他們是衝鋒在一線的戰士,用自己的生命在阻擊病魔,是真正的白衣戰士!”

從一開始就面臨險境的武漢當地醫護人員,則是這場戰役中最令人心疼的群體。3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在發佈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湖北省有超過3000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有多位醫務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全國人民的惋惜和傷痛中,他們來不及為自己及群體悲傷,義無反顧地奮戰在前方。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此前的新聞報道中,李春雷對他的事蹟已瞭解不少。張定宇在身患“漸凍症”的情況下衝鋒在前,身先士卒,團結帶領全院幹部職工夜以繼日戰鬥在抗擊疫病最前沿。他的妻子,是武漢市第四醫院的護士,感染新冠肺炎後,也沒能照顧到她。妻子在康復出院,休養隔離後,在張定宇所在的醫院捐獻了血漿,希望對金銀潭醫院嘗試血漿綜合抗體療法提供幫助。

儘管有心理準備,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見到張定宇,李春雷還是被眼前這位行動不便的醫院領頭人震撼到。“他本來是個風風火火的人,但是病魔讓他步履蹣跚。他帶領著員工走在風暴眼中,一直在堅持,他太了不得了。”

李春雷在張定宇的辦公室聊了五個小時,對這位治病救人的醫生了解越深,越充滿敬意。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的傳染病醫院,是收治病人最早、最重、最多的醫院。張定宇憑著敏銳的專業素養,未雨綢繆,提前改造出5個ICU,在搶救病人的戰鬥中沒有措手不及。

李春雷告訴記者,張定宇還是一名難得的管理人才。他6年前接手金銀潭醫院時,面臨醫院收益少、隊伍不好帶等困難,也可見傳染病醫院雖然在每個城市都有設置,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疫情到來,在專業考驗之外,更考驗著醫院的管理水平。張定宇從獲得國家新藥臨床資格的契機入手,帶領全院臨床科室的規範化管理,醫院還獲批全國新藥臨床評價技術平臺。武漢疫情發生後,王辰院士 、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迅速在這個平臺上,展開了克力芝、枸櫞酸鉍鉀、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臨床研究。在金銀潭醫院的6年間,張定宇帶著這支隊伍成長得越來越強壯,並接受了這次疫情的考驗。

讓李春雷心痛的是,作為醫生的張定宇,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心知肚明。張定宇告訴李春雷,兩年前得知自己確診“漸凍症”後,有半個月時間沉浸在悲傷痛苦中。李春雷說:“他是醫生,他知道將來會怎樣,會看著自己的肌肉漸漸萎縮,像凍住一樣,縮成一團,直至呼吸衰竭……難過了半個月後,他又堅定地出現在同事面前,他想既然這樣了,就要坦然面對,把最後幾年的精力,把生命最後的光激活,所以他拼命工作,和病魔賽跑,他現在也不想那麼多了。”

張繼先是和張定宇一起被湖北省人社廳、湖北省衛健委記大功的醫生,是湖北省“疫情上報第一人”。李春雷對她也進行了詳盡的採訪,在張繼先溫和的敘述中,李春雷感受到她始終覺得自己出於職業敏感,在盡一個醫生的本分和職責。

張定宇、張繼先既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典型,也是他們的縮影,李春雷說戰役中的每一個勇士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願為他們盡力書寫,用文學去反映災難中最真實人性的崇高。

河北作家深厚的現實主義寫作傳統

在疫情面前作家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發聲?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湖北是文學大省,在小說、散文、詩歌、網絡文學等多個文學領域誕生了一批全國知名的作家。在這次疫情中,作家方方堅持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著普通人的生活。身在武漢的作家們與普通市民一樣,被封鎖在家,他們在疫情中心卻無法深入現場。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認為,這一次的災難極難書寫,因為它不是一場突然到來又突然結束的災難,而是在長時間內對人進行考驗。在災難文學的創作中,作家應該更致力於提高寫作的品質,唯有這樣,才能使之與死難者、戰鬥者的尊嚴相匹配。

作為第一批進入武漢採訪的作家,李春雷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在災難寫作的序列裡,報告文學、非虛構寫作以其真實的現場感是先於小說出現的,也比詩歌更詳盡,鋪陳更宏大。

除了醫務人員,李春雷還打算好好寫一個叫李貝的女孩兒,在這次疫情中,李貝和她的家人不幸都被感染,爸爸和哥哥相繼離世,她和媽媽在不同的醫院治療。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住在重症病房的李貝每天拿著爸爸和哥哥的手機,用他們的口吻給媽媽發微信,繼續著一家人的溫暖問候。這些普通人的故事,給文學創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李春雷不止一次踏入災難發生地。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當天晚上,他就向中國作協請纓,成為首批奔赴汶川的作家。在不斷髮生的餘震中,李春雷揹著睡袋、乾糧和飲水,步行在滾石亂飛的山路上採訪,完成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么么的地震》和《夜宿棚花村》等三部短篇報告文學。2010年玉樹大地震發生後,李春雷再度請纓,這一次他是孤身一人連夜飛往西寧,日夜兼程17個小時,翻越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抵達雪域深處的震中——結古鎮。在高原反應的極度煎熬中,他採訪創作了四篇報告文學《雪中小卓瑪》《索南的高原》《玉樹日記》和《永遠的綠色》。

這一次去武漢採訪又與前兩次在地震災區採訪不同,新冠肺炎病毒的狡猾性,讓作家們的採訪半徑深受限制,也給作家寫作出了新的難題。不能多走動,卻可以想辦法多傾聽,盡最大可能掌握生動的創作素材。

李春雷抵達武漢後,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延青給他打電話表示關心,李延青說,從李春雷每一次奔赴災難現場的身影上,能看出河北作家現實主義寫作的傳統。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河北作家一直奮戰在火熱的最前線。孫犁的《冀中一日》,梁斌的《紅旗譜》,田間的鼓點詩、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現實主義佳作在不同時期層出不窮,李春雷作為全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從他身上能感受到河北作家優良品質的傳承——那就是用文學見證歷史,用文學書寫國難中的民族精神。

附錄源自:2020年3月8日《燕趙都市報》作者:燕都融媒體記者侯豔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