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连线】以笔战"疫"听春雷一一《红色好故事》顾问出征武汉记

《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并《今日头条红色好故事》顾问一一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先后两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日前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出征武汉!他正在实地体验并采访战"疫″在一线的将士。

李春雷的出征,彰显了中国纪实文学在战"疫"中的威力,这就是作为广大纪实作家的代表,李春雷将武汉这片深情而不屈的土地,着实当作了他的"用武之地"一一用他那支紧握在手中的笔!

一一编前语


【独家连线】以笔战


红心,一颗显担当的战"疫"心

红色好故事(创作者蒋鑫富独家连线)今日上午(3月9日),《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数字化中心、《今日头条红色好故事》主要负责人,代表团队全体党员干部专门连线武汉,首先对李春雷顾问的战"疫"精神表示深深敬意!同时,对他为"创作编辑研究中心""数字化中心"及《今日头条红色好故事》工作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

连线中,李春雷老师表达了他对此次以笔战"疫"的意志,将不负中国作协领导的重托,感念全国广大作家朋友的期望。深入一线,亲历现场,追寻挖掘"江城大爱"和广大战"疫"将士的奉献故事。

连线中,李春雷现场发送饱含深情的"赠言",现场釆访的图片(见图)。

【独家连线】以笔战

现场采访张定宇(左)。

十几天来,李春雷已采访了两个重量级战"疫"人物——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

接下来,他将继《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之前,蒋鑫富在第一时间采写推出的纪实文学一一《"国医院士"李兰娟》后,计划深入采访战"疫"中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绍兴籍院士李兰娟,以及河北援助武汉医疗组的年轻医护人员等。

寄李春雷厚望,早年因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一举成名,并一直攀登在报告文学创作高地上的著名作家、蒋鑫富与他曾合著长篇报告文学《鉴湖长歌》的徐志耕,作为师长同乡,为他前期采写李兰娟给予指导。

作为一条战壕里的报告文学作家,徐志耕在微信朋友圈里,向李春雷问好!他诚恳地说一一因为你的作品和名声,大家寄于厚望,这对你是激励也是压力,此番出征,意义非同一般。你已采访几人,这些人大家己从电视及媒体上有所了解。

一一你可否也写一篇人所未知的故事?如浙江有一对在武汉做眼镜生意的陈氏兄弟,在回家的半路上,接到武汉医生朋友需要大量护目镜时,立即在浙江收购二万多副目镜,连夜直送武汉,自此,他们兄弟一直在武汉作为志愿者,为医护人员提供护目镜。

一一后来,他们一直在为援助的医护人员配眼镜和修眼镜,直至今天。这是一个线索,还有一个春节刚出生婴儿,因病从武汉送上海求医,一路上传送的故事很感人……相信你,能行!

【独家连线】以笔战

现场采访张继先(左)。


灾难,难不了以文克难的风骨

惊蛰已到,春雷始鸣!

对于灾难文学,李春雷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丰硕的文学成果。

曾经的汶川、玉树地震后,作为中国作家的杰出代表,李春雷几乎都是第一时间深入灾区。

那时,他攻艰克险,精心创作,先后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创作出《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雪中小卓玛》《玉树日记》等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可谓同类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范式样本。

其实,对于灾难题材文学创作,李春雷是举重若轻,独辟蹊径的行家里手。

往往,他能在新闻过后抑或新闻之外,走进事实真相,用精美的文笔,文学地表现自己的独特的发现。传递人世大爱,抚慰惊痛心灵。给人向上的力量,与思考的空间。从中,让人看到未来希望的花火。

庚子之春,荆楚大疫,乃大中华之国难。“文人救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已身在“风暴中心”,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李春雷,当然会不负众望,创作出别样的精品力作。

作为同乡文友,河北省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郭连莹所表达的文字,正是用心随李春雷出征,并施援、加油!


【鑫富点睛】以笔战"疫"听春雷


【独家连线】以笔战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数字化中心)顾问李春雷(右),年前,就融媒体时代,如何保持定力,积极"传播党建正能量,传递党建好声音"等重大课题,专门到中心调研指导,与团队全体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亲切交流。图为期间他与挚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蒋鑫富一起,在杭州晓风书店淘书后的合影。(来杨摄)

用"妙手著文章",点睛作家李春雷的著名,于我来说叫"斗胆"。对他而言,他总是说"还要精益求精"。

再用"铁肩担道义″,点睛学者李春雷的藏书与担当,于我来说叫"半桶水"。对他而言,他总是说"还要再破万卷"。

呵!这一个"再"字了得。

在春雷先生笔下,"史"是他的根底。早年,从新闻入门,又坚守副刊阵地,将大学中文专业的"文与史",通过垦荒拓荒的"邯郸学步",旋即转入"文思泉涌″的岁月。

于是,从每每看到一部史志,大到一个县的,小到一个镇或一个村的,在他眼里,那叫于"志",情有独钟!

之后的日子,春雷先生是"与`志′相伴″的人生。可以说,全国有多少个县市区,他的藏书房里就有多少部县市区的史志。

说饱读史书,他名副其实。

书,如石。

厚重,是书的属性。春雷先生的生性里,有天生的不怕厚重,或者叫笨重。往往遇上一本或一套待藏的史志,他双眼如灯,会爱得出神地捧着、背着,且不怕千里迢迢,乐此不疲。最后,总是"双双踏进家门"。

有一天,春雷先生终于如愿。

他,有了一个"史志中国之家"。可不久,他却又花起了"笨功夫",咋回事一一原来,他将收藏的全部"史志",一下捐给了当地政府的图书馆,变一人拥有为万人共用了。

壮举啊!他成了我故乡的绍兴清代贤达一一中国第一个"变一人书为万人书"的藏书家徐树兰的传承人。

如今,春雷先生的名字,在我心里已等同于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的名字。每次回老家,这与"鉴湖女侠"秋瑾执掌的"大通学堂"相邻的一一"古越藏书楼",是我踏进老家门槛前的必经之路。

放慢脚步,或停一停、看几眼,直至进门去,故意踩一踩老式的木楼板,听一听楼板之间发出那吱吱呀呀的跻压声,再找一找鲁迅先生当年的座位,甚是满足。特别是出门后,我常会从窗外回望一下鲁迅,仿佛先生还在辛劳伏案的影子,那是一份入心的充实。

顷刻间,我将这藏书楼和楼主人与读书人,更与春雷先生,生出一种好像近在咫尺的感觉!这是缘,叫书缘亦天定。

今天,春雷先生的"行千里路",是为"以笔战疫"如有神!看来,春雷先生是与火神山、雷神山"有缘"一一用"火攻""雷攻""文诛"这"毒魔"!

看!在众志城成之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我们全民抗疫已制胜,在眼前。

真是,欣喜又巧合。

今日,同样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套《武汉市志》的图与说,让我眼睛一亮。马上,我就知道是我的乡里知交方志专家颜越虎的举动。果然是他一一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浙江通志》副总纂。

【独家连线】以笔战

想起了自已的书房里,有一套四卷本的《绍兴县志》,曾经,我与越虎先生一谈及就有说不完的话语。

那时,我在浙江日报社绍兴记者站(绍兴分社)工作,"县志"出版后的首发式报道,就是我写的。为此,绍兴县史志办还特意让我惠存了一套。

现在,这套县志里,就有越虎先生付出的汗水,那时的他,在绍兴县史志办工作,而且我与越虎先生上班进进出出的地方,都在古城延安路口的县府大院里。

院内,是一幢幢青砖砌成的老楼。其中靠南大门的一幢,有我和越虎先生同楼伏案的记忆。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也是我调任浙江日报社县站负责人前,参与创办全国第一张由市场创办的报纸《轻纺城报》后,专门去武汉参加由国家工商局主办、湖北省工商局承办的一一全国第二次市场工作会议前后。记得会议期间,我采写的长篇通讯《商潮涌涨汉正街》,还报给越虎先生他们,供编印《绍兴县年鉴》参考。

"英雄的城市,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也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当我读着越虎先生发在手机屏幕上的这些文字,我同时也第一次走进了《武汉市志(1980~2000)》一一记述了武汉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相信今后的《武汉市志》也一定会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想着正在"以笔战疫"的春雷先生,与越虎先生,其实,他们神交已久。请允许我在这字里行间道白:年前的春雷先生,到访陋室,我特意让孩子他娘,将越虎先生他们当时编印惠存的那套"县志",从绍兴背来了。我要真心满足春雷先生,他那可爱再三的叮嘱!

于是,在那个夕阳西斜的时刻,才多了一张西子湖畔保俶塔下,我与春雷先生和《绍兴县志》在一起的立此存照!

【独家连线】以笔战

临别,从春雷先生背着"县志"的背影里,我读懂了他一一大约又开始第二轮的的确确"的"藏志"了!

有志者事竟成。诚望春雷先生在"黄鹤楼的家乡",以笔战"疫"的同时,也多多保重好自己!

一一《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主任、总编辑蒋鑫富速写于2020年3月9日午夜

【附录】河北作家李春雷在武汉——用文学反映大灾难中人性的崇高

抗疫最前线武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战时”状态,总有“战地记者”和“战地作家”的身影,为我们记录和展示这座封锁中城市的悲伤与希望,脆弱与坚强。

2月26日,受中国作协委派,四名作家在夜色中抵达武汉,开启了他们用文学记录历史的历程。

其中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再一次披挂上阵,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李春雷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是第一批甚至第一个抵达灾区的作家。在未知的灾难面前,他用双脚去感受受伤的土地,用笔去记录真实的人间,其创作的多篇报告文学成为时代温暖的底色。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向全国蔓延后,李春雷和大部分人一样,闭门在家。内心却对深入一线采访创作充满了期待,他认为在灾难与伤痛面前,作家不应该缺席。接到中国作协的通知后,李春雷从邯郸的家中出发,一刻不停奔赴武汉。

这十几天里,李春雷采访了两个重量级人物——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还计划采访李兰娟院士,以及河北援助武汉医疗组的年轻医护人员们。

在武汉的每一天,李春雷都被白衣战士深深感动着,无论是中流砥柱国之栋梁,还是唱响青春之歌的90后00后,他们以群体力量书写着民族精神的铿锵激昂。

用文学向白衣战士致敬

李春雷告诉记者,抵达武汉后,他心中有过忐忑,“有种奔赴战场的感觉,但想到四万多名援助武汉的医生在这里,心中渐渐安定下来。他们是冲锋在一线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在阻击病魔,是真正的白衣战士!”

从一开始就面临险境的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则是这场战役中最令人心疼的群体。3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湖北省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有多位医务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全国人民的惋惜和伤痛中,他们来不及为自己及群体悲伤,义无反顾地奋战在前方。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此前的新闻报道中,李春雷对他的事迹已了解不少。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的情况下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病最前沿。他的妻子,是武汉市第四医院的护士,感染新冠肺炎后,也没能照顾到她。妻子在康复出院,休养隔离后,在张定宇所在的医院捐献了血浆,希望对金银潭医院尝试血浆综合抗体疗法提供帮助。

尽管有心理准备,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见到张定宇,李春雷还是被眼前这位行动不便的医院领头人震撼到。“他本来是个风风火火的人,但是病魔让他步履蹒跚。他带领着员工走在风暴眼中,一直在坚持,他太了不得了。”

李春雷在张定宇的办公室聊了五个小时,对这位治病救人的医生了解越深,越充满敬意。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的传染病医院,是收治病人最早、最重、最多的医院。张定宇凭着敏锐的专业素养,未雨绸缪,提前改造出5个ICU,在抢救病人的战斗中没有措手不及。

李春雷告诉记者,张定宇还是一名难得的管理人才。他6年前接手金银潭医院时,面临医院收益少、队伍不好带等困难,也可见传染病医院虽然在每个城市都有设置,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疫情到来,在专业考验之外,更考验着医院的管理水平。张定宇从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资格的契机入手,带领全院临床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医院还获批全国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武汉疫情发生后,王辰院士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迅速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了克力芝、枸橼酸铋钾、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临床研究。在金银潭医院的6年间,张定宇带着这支队伍成长得越来越强壮,并接受了这次疫情的考验。

让李春雷心痛的是,作为医生的张定宇,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知肚明。张定宇告诉李春雷,两年前得知自己确诊“渐冻症”后,有半个月时间沉浸在悲伤痛苦中。李春雷说:“他是医生,他知道将来会怎样,会看着自己的肌肉渐渐萎缩,像冻住一样,缩成一团,直至呼吸衰竭……难过了半个月后,他又坚定地出现在同事面前,他想既然这样了,就要坦然面对,把最后几年的精力,把生命最后的光激活,所以他拼命工作,和病魔赛跑,他现在也不想那么多了。”

张继先是和张定宇一起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健委记大功的医生,是湖北省“疫情上报第一人”。李春雷对她也进行了详尽的采访,在张继先温和的叙述中,李春雷感受到她始终觉得自己出于职业敏感,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和职责。

张定宇、张继先既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典型,也是他们的缩影,李春雷说战役中的每一个勇士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愿为他们尽力书写,用文学去反映灾难中最真实人性的崇高。

河北作家深厚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

在疫情面前作家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发声?是不少网友关心的问题。湖北是文学大省,在小说、散文、诗歌、网络文学等多个文学领域诞生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在这次疫情中,作家方方坚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身在武汉的作家们与普通市民一样,被封锁在家,他们在疫情中心却无法深入现场。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认为,这一次的灾难极难书写,因为它不是一场突然到来又突然结束的灾难,而是在长时间内对人进行考验。在灾难文学的创作中,作家应该更致力于提高写作的品质,唯有这样,才能使之与死难者、战斗者的尊严相匹配。

作为第一批进入武汉采访的作家,李春雷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灾难写作的序列里,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其真实的现场感是先于小说出现的,也比诗歌更详尽,铺陈更宏大。

除了医务人员,李春雷还打算好好写一个叫李贝的女孩儿,在这次疫情中,李贝和她的家人不幸都被感染,爸爸和哥哥相继离世,她和妈妈在不同的医院治疗。为了不让妈妈担心,住在重症病房的李贝每天拿着爸爸和哥哥的手机,用他们的口吻给妈妈发微信,继续着一家人的温暖问候。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李春雷不止一次踏入灾难发生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晚上,他就向中国作协请缨,成为首批奔赴汶川的作家。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李春雷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步行在滚石乱飞的山路上采访,完成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幺幺的地震》和《夜宿棚花村》等三部短篇报告文学。2010年玉树大地震发生后,李春雷再度请缨,这一次他是孤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日夜兼程17个小时,翻越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抵达雪域深处的震中——结古镇。在高原反应的极度煎熬中,他采访创作了四篇报告文学《雪中小卓玛》《索南的高原》《玉树日记》和《永远的绿色》。

这一次去武汉采访又与前两次在地震灾区采访不同,新冠肺炎病毒的狡猾性,让作家们的采访半径深受限制,也给作家写作出了新的难题。不能多走动,却可以想办法多倾听,尽最大可能掌握生动的创作素材。

李春雷抵达武汉后,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给他打电话表示关心,李延青说,从李春雷每一次奔赴灾难现场的身影上,能看出河北作家现实主义写作的传统。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河北作家一直奋战在火热的最前线。孙犁的《冀中一日》,梁斌的《红旗谱》,田间的鼓点诗、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现实主义佳作在不同时期层出不穷,李春雷作为全国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从他身上能感受到河北作家优良品质的传承——那就是用文学见证历史,用文学书写国难中的民族精神。

附录源自:2020年3月8日《燕赵都市报》作者:燕都融媒体记者侯艳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