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每日一故事之《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夷陵之戰”一觸即發。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 。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以及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助陣的約五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說服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集中兵力,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都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依仗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通鑑》用了較多的筆墨記載了孫劉“夷陵之戰”。漢主自秭歸將進擊吳,治中從事黃權諫曰:“吳人悍戰,而水軍沿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漢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使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領,軍於夷道亭。吳將皆欲迎擊之。陸遜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欲擊之。”陸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於吳王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徙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無可憂者。臣初縑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這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 ,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漢主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將軍義陽傅肜為後殿,兵眾盡死,肜氣益烈。吳人諭之使降,肜罵曰:“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遂死之。從事祭酒程畿溯江而退,眾曰:“後追將至,宜解舫輕行。”畿曰:“吾在軍,未習為敵之走也。”亦死之。

初,吳安東中郎將孫桓別擊漢前鋒於夷道,為漢所圍,求救於陸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漢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初,遜為大都督,諸將或討逆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持,不相聽從。遜按劍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疆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何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吳王聞之曰:“公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對曰:“受恩深重,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王大笑稱善,加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初,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危矣。”漢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吳王以問陸遜。遜與朱然、駱統上言曰:“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 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初,帝聞漢兵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吳破漢書到。

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每日一故事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陸遜反攻示意圖


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每日一故事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吳蜀疆域示意圖


漢王劉備從秭歸出兵,進攻吳國。治中從事黃權勸諫說:“吳人強悍善戰,而我們的水軍順長江而下,前進容易,撤退因難。請陛下派我率軍為前鋒,向敵人發動攻擊,陛下應該在後方坐鎮。”漢王沒有采納,卻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派他統領長江以北的各路蜀軍。同時,親率將士,沿長江南岸翻山越嶺向吳進發,駐軍在夷道縣的猇亭。吳國將領都請求出兵迎擊,陸遜說:“劉備率軍沿長江東下,銳氣正盛,而且憑據高山,堅守險要,很難向他們發起迅猛的進攻。即使攻擊成功,也不能守全將他們擊敗攻,如果攻擊不利,將損傷我們的主力,絕不是小小的失誤。目前,我們只有褒獎和激勵將士,多方採納和實施破敵的策略,觀察形勢變化。如果這一帶為平原曠野,我們還要擔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擾;如今他們沿著山嶺佈署軍隊,不但兵力無法展開,反而因困在樹木亂石之中,自己的漸漸精疲力竭,我們要有耐心,等待他們自己敗壞而加以攻擊。”各位將領仍不理解,認為陸遜懼怕劉備大軍,對他強烈不滿。

蜀軍自巫峽建平紮營,直至夷陵附近,設立數十座營盤,以馮習為總指揮,張南為前軍指揮,從正月開始與吳軍對峙,到六月仍未決戰。漢王命令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紮營,吳軍將領都要求出擊,陸遜說:“這一定有詭詐,我們暫且觀察。”漢王見計劃無法實現,只好命令八千伏兵從山谷中出來。陸遜說:“我之所以沒有聽從諸位進攻吳班的建議,是國為我估計劉備一定有計謀的緣故。”陸遜向吳王上書說:“夷陵是軍事要地,它的得失,關係到我們的生死存亡。夷陵雖然易得,也容易再失去。失去夷陵,不僅僅是損失了一個郡,就連荊州也令人擔憂。今日爭奪夷陵,一定要徹底取得勝利。劉備違背常情,不守護自己的巢穴,即膽敢自己送上門來,臣下雖然不才,憑藉大王的威靈,名正言順地討伐逆賊,大敗敵軍就在眼前,沒有什麼可憂慮的。我當初擔心劉備會水陸並進,現在他卻舍水路不走,從陸路進發,隨處紮營,觀察他的軍事部署,一定不會有什麼變化了。希望至尊的大王高枕而臥,不必把這件事老掛在心上。”

閏六月,陸遜要向蜀軍發動進攻,部下將領都說:“發動進攻,應在劉備立足未穩的時候,如今蜀軍已深入我國五六百里,和我們對峙七八個月,佔據了險要,加強了防守,現在進攻不會順利。”陸遜說:“劉備是個很狡猾的傢伙,再加之經驗豐富,蜀軍剛集結時,他思慮周詳,我們無法向他發動攻擊。如今蜀軍已駐紮很長時間,卻仍找不到我軍的漏洞,將士疲憊,心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現在正是我們對他前後夾擊的好機會。”於是,下令先向蜀軍的一個營壘發動攻擊,戰鬥失利,將領們都說:“白白損兵折將!”陸遜說:“我已經有了破敵之策。”命令戰士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擊,得勝;這樣一來,又乘勢率領各路軍隊全面出擊,斬殺蜀軍營壘四十餘座。蜀將杜路、劉寧走投無路,只得向吳軍請求投降。

漢王登上馬鞍山,環繞自己佈置軍隊,陸遜督促各軍四面圍攻,緊縮包圍圈,蜀軍土崩瓦解,戰死一萬餘人。漢王連夜逃走,驛站員親自挑著兵器鎧甲在險要路口焚燒,以陰擋吳軍的追擊,漢王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軍的船隻、器械,水、陸軍的軍用物資,一下子全被奪取;屍體塞滿長江江面,順流而下。漢王既慚愧又失望地說:“我被陸遜羞辱,這是天意啊!”將軍義陽人傅肜掩護大軍退卻,部下全部戰死,他卻愈戰愈勇,吳軍勸他投降,他大罵說:“吳國的狗東西,哪有漢將軍會投降的?!”終於血戰而死。從事祭酒程畿逆長江乘船退卻部下說:“後面追兵緊迫,應把兩船連結的方舟拆開,輕舟撤退。”程畿說:“我從軍以來,還未學過如何逃跑。”也戰死了。

當初,吳安東中郎將孫桓,另外率軍在夷道抗擊蜀軍前鋒,被蜀軍包圍,向陸遜求援,陸遜說:“不可以。”將領們說:“孫將軍是大王的同族,如今被圍受困,為什麼不派兵救援?”陸遜答道:“孫將軍深得軍心,城池堅固,軍糧充足,不必擔憂。我的計劃成功之後,我們不救孫將軍,對孫將軍的包圍也會自行解除。”等到陸遜的計劃大獲成功,包圍孫桓的蜀軍果然爭相逃走。後來,孫桓見到陸遜說:“最初確實埋怨你不來救援,現在事情已經明朗,才知道你調度有方。”

陸遜開始被任命為大都督時,部下將領,有些是討逆將軍孫策的老部下,有些是孫權的同族或親戚,都很驕傲自大,不服從指揮調度。陸遜手按寶劍說:“劉備是天下聞名的強人,曹操都忌憚他,如今已率大軍進入我國境內,是我們的強勁對手。諸位都受過國家大恩,應該和睦相處,齊心合力消滅強敵,以報國家;但是,你們卻不服從我的指揮,究竟為什麼?我陸遜雖為一介書生,卻是受了主公的委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作我的部下,是認為我還有一點點可以稱道,就是能忍辱負重。大家各有職責,豈能推辭!軍有常法,不可違犯!”等到大敗劉備,知道計謀多出自陸遜,各位將領才心服口服。吳王知道這些事情以後,對陸遜說:“將軍當初為什麼不向我舉報那些不聽指揮的人?”陸遜回答說:“我受主公恩德深重,而這些將領,或者是陛下的心腹愛將,或者是陛下的得力助手,或者是國家功臣,都是陛下應當依賴、共同成就大 業的人。我仰慕藺相如、寇恂以國事為重,委屈求全的作法,為的是有利於國家大事。”吳王大笑,倍加讚賞,加給陸遜輔國將軍稱號,兼任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

從前,諸葛亮和尚書令法正的愛好、崇尚不同,但是二人都以公事為重,各取所長,諸葛亮很讚賞法正的智謀。漢王攻吳慘敗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諸葛亮感嘆說:“如果法正仍然在世,一定能夠阻止主公進攻吳國的行動;即使東下,也絕不會失敗。”漢王逃至白帝城,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爭相上表請求“繼續進攻,一定能夠生擒劉備”。吳王問陸遜怎麼辦。陸遜和朱然、駱統上書說:“曹丕正在調集軍隊,表面上宣稱我們討伐劉備,實際包藏禍心,請您下令全軍退回。”

當初,魏文帝聽蜀軍樹立木柵紮營,相連七百餘里,便對他的大臣們說:“劉備不懂軍事,哪有連營七百里能夠和敵人對峙的!‘在雜草叢生、地勢平坦、潮溼低窪、艱險阻塞等處安營的軍隊,一定會被敵人打敗’,這是兵家大忌。孫權報捷的上奏,很快就到。”僅過七天,吳軍攻破蜀軍的捷報果然送來了。

“夷陵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又一個著名戰例,與曹袁官渡之戰、魏吳赤壁之戰一起,被列為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

陸遜在雙方兵力對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沒有盲目應戰,而是創造條件爭取到敵我雙方比較穩定的對峙狀態,進而尋找戰機,伺機反攻。在蜀軍急於速戰速決的情況下,陸遜堅守不戰,將蜀軍拖入僵持,拖入孫吳的節奏,拖入孫吳軍隊佔盡天時、地利的盛夏暑熱季節,藉此消耗蜀軍士氣,損耗蜀軍的軍力和軍資儲備,悄無聲息的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優劣態勢。原本躍躍欲試、胸有成竹、勢在必得的劉備蜀軍被拖的身心俱疲,士氣低靡,軍心渙散。看準戰局轉換節點的陸遜,不失時機地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夷陵之戰”拉開決戰大幕!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即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構築而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高溫酷暑時節,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白帝城。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 。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急速來援,永安(白帝城)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襲擊孫吳軍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臨終託孤,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戰後,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元氣大傷,蜀漢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五年的時間才重建軍隊,掃平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吳、蜀兩國實力進入新的平衡,雙方捐棄前嫌,再續聯盟,共抗曹魏。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