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新聞分析:“山竹”侵襲,香港何以安然度過?

新華社香港9月18日電

題:“山竹”侵襲,香港何以安然度過? 新華社記者張雅詩

戰豔

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期間造成廣泛破壞,所幸未有生命損失,社區秩序在18日已大致恢復正常。香港能在這次風暴中安然度過,特區政府的高效應變、可抵禦惡劣天氣的基建設施都起了重要作用;前線人員堅守崗位、市民彼此守望相助也加快了社區恢復。

(小標題)特區政府各部門應對高效

颱風“山竹”自14日晚起逐步逼近香港。至16日上午,香港天文臺發出最高級別的十號颶風信號,歷時10小時。這是香港天文臺自1946年以來發出的十號颶風信號之中最強的一個。

去年臺風“天鴿”襲港時,香港天文臺同樣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相比之下,“山竹”的破壞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山竹”造成的樹木倒塌、水浸、受傷人員等,都以倍數超越“天鴿”。這次入住臨時庇護中心的人數有1400至1500人,也遠遠超過以往颱風期間的數字。

香港特區政府在防備、應變、善後方面都積極行動。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面對這場強勁的颱風,特區政府主要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方面是預防,第二方面是應變,第三是善後。

為應對這次風暴,特區政府連日來動員1.5萬名各部門工作人員在前線合力做好預備和應對的工作,並積極善後。當“山竹”逐漸遠離,香港天文臺於16日晚將十號颶風信號改為八號烈風信號之後,不同部門已開始善後和恢復工作。

負責應對臺風預備工作的工作人員走到前線,在大澳、鯉魚門等低窪地區,逐家逐戶組織居民撤離;渠務署預先在容易水浸的地方安裝好防水板,並清理淤塞的渠道。水浸地方已大致恢復正常。

(小標題)天文臺預警到位

林鄭月娥表示,在預防方面,香港有專業天文資料,可知道超強颱風的軌跡,所以在各方面做了充足防備。

14日晚,當“山竹”距離香港1000公里以外之際,香港天文臺就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這是歷來中心距離香港最遠的“一號風球”。特區政府其他部門也早早啟動預防工作。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其社交網站上展示颱風“山竹”在尖沙咀天文臺總部造成的破壞。他表示,幸好天文臺工作人員做足準備功夫,嚴陣以待,使天氣預警信息能在極惡劣的天氣情況下仍然順利送到所有人手上,保障公眾安全。

香港天文臺前臺長林超英表示,颱風“山竹”帶來的風暴潮強勁,至今沒有造成人命損失,“這反映社會運作的進步”。

(小標題)防洪基建設施良好

據天文臺分析,颱風“山竹”帶來的風暴潮,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強勁的,加上雨量大,導致多個低窪地區發生嚴重水浸。但從香港整體來說,特別是市區和主要商業區,水浸情況不嚴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排水工程到位。 特區政府渠務署主要負責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汙水處理等工作。香港的雨水排放渠道是香港雨水排放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眾多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當屬“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足以應付港島北50年一遇的暴雨。

同時,特區政府一直在監測城市中的水浸黑點。對水浸之處進行蒐集和記錄有利於對症下藥,改善城市排水工程,同時還可長遠監測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渠務署數據顯示,香港的水浸黑點目前只剩下6個。

香港地少山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依山而建,當遇上傾盆大雨時,大幅增加山泥傾瀉的風險。特區政府土力工程處於2010年推行持續的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以便有系統地處理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涉及的山泥傾瀉風險。

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歐陽仁生介紹,在臺風“山竹”來臨前的數天,土力工程處已檢查其斜坡工程的地盤,完成所有防風、防雨的措施。該處的山泥傾瀉緊急控制中心也在近期完成所有演練,確保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可以隨時行動,保障市民的安全。

(小標題)市民做好防風措施

這次“山竹”吹襲,體現了香港市民的良好素質。在臺風來臨前,香港市民紛紛響應特區政府的呼籲做好防風措施,包括在門窗玻璃貼上交叉或“米”字形寬膠帶,以防玻璃在強風中破裂後傷人;低窪地區居民在門前設置沙包和擋水板,減低潮水進入時造成的損失。

颱風過後,曾被水淹過的地方,包括杏花村、將軍澳等,到處是倒塌的樹木和垃圾。有市民自發組成義工隊伍到大街上幫忙清理雜物,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減輕了特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負擔。

17日是颱風後首個工作日,港鐵行駛新界的東鐵線設施被颱風損毀,服務受到嚴重影響,使部分市民花幾小時才能上班。有旅行社發起“義載”行動,以旅遊大巴免費接載受影響的市民。

林鄭月娥表示,市民在臺風期間的配合,以及部分市民在臺風過後自發清理垃圾和樹枝,幫助社區儘快恢復正常運作,這些舉動都讓她非常感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