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白帝城說的話是否是真心的?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我覺得首先這話肯定是真話。同樣的場景在秦孝公臨終前也和商鞅說過。秦孝公和劉備一個想通過變法強秦,一個一意中興漢室。自己大願未了,讓自己最親近的能臣去實現這個遺願有其真實的合理性(無論通過能臣自己或力保自己的子嗣)。

同時劉備秦孝公又都是識人之人,他們知道,即使明確的讓諸葛亮或商鞅繼大統,替他們實現大願,諸葛亮和商鞅也不會做的,反而會強化他們忠心輔佐正統後世的意志。

真話,假真話或真假話其實都是帝王權謀之術。


西北風行遊記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備說這句話時蜀國的局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得知後親征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蜀國開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託孤一事發生在劉備親征失敗之後,兄弟之死不能報,只能含恨而終。接著白帝城託孤又語出驚人:君可自取。難道劉備真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說人品不錯,但絕不會把自己姓劉的江山改送他人。

劉備伐吳失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趕緊把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是丞相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兵權。,在朝野信威極高,,而阿斗不到20歲。如果孔明想造反還不如易如反掌。。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哭。。說,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不能輔佐,丞相可自立為王。這句話實在太虛偽了莫非真得不管阿斗了???之後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死自己的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到,,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對我兒不利,可殺之。。

根據以上原因,我認為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還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必不可能是真心的


小唐說三國


在中國歷史上,託孤的事情是常有的,比如北齊文宣帝高洋,他的託孤比較特殊,他的弟弟高演已經掌握看了大權,於是臨終前高洋求高演日後如果篡位,一定不要殺死他的兒子高殷。高演聽到後跟諸葛亮的反應差不多,不過皇位照常篡,高洋的兒子照殺。

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在我看來劉備油盡燈枯時說的這段話,最大的受益人還是劉禪,諸葛亮是丞相兼益州牧,彼時蜀國只剩下一個益州,類似於當年的曹操,篡位不過是個形式。但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卻像一個緊箍咒一樣。即使諸葛亮有篡位的心思,想起白帝城的劉備,想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哪裡還回去“晚節不保”。

古人一旦坐上皇帝,其思維是與眾不同的,他會一直想誰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誰對他的兒子構成威脅。諸葛亮是顯而易見的,他不支持劉備伐吳,君臣生嫌隙,已經沒有了初見時如魚得水的感覺。

但是如後來康熙所言,諸葛亮稍有異動,屏風後的刀斧手立即手起刀落,那也不太現實。夷陵大敗之後,蜀國人才凋敝,五虎將只剩雲妹,其餘都是將二代及末將,文臣中法正已亡,蜀漢所能倚靠者只有諸葛亮。劉備臨死前還是隻宜拉攏諸葛亮,而不能刀兵相向。

所言劉備在白帝城說的話不是真心的,他是為了儘可能保住劉禪!

青史文集


肯定不是真心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白帝城時,實在是迫於無奈,才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劉備是出於什麼心態才說這樣的話呢?

第一點:試探

白帝城託孤之時,局勢萬分兇險,同時也是諸葛亮的生死關頭,為什麼這麼說,如果諸葛亮說錯一句話,很可能就會被劉備的親信給殺死掉。劉備這番話,是想試探一番諸葛亮是怎樣的心態。

第二點:迫於無奈的形勢

劉備是迫於當前的形勢,才違心的說出讓能佐助自己的兒子就佐助,不能佐助就讓諸葛亮自己來當。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壓制住諸葛亮了,諸葛亮是最有威信的將領了,而劉備最信任的二個兄弟已經掛了,子侄還太弱小,所以劉備也怕諸葛亮會暴力奪權。所以才說出這樣一番話來,也含著求諸葛亮的意思,希望諸葛亮無論如何都要保全自己的子孫。

第三點:劉備自己有過這方面的經歷,所以把諸葛亮想成了也和自己一樣。

像劉備曾經幫助別人,如幫助徐州陶公,又幫助荊州的劉表,再後幫助劉璋,這幾次事件,劉備是怎麼對待那些有求於他的人的?劉備都是霸佔了他們的產業,前面幾次還打扮成正人君子,幾推幾讓,後面幾次直接鬧得劉表的兒子分家。至於劉璋的事情,劉備各種理由找不到,就藉機製造了一個理由,開始了明搶。劉備這些發史,最後一次諸葛亮也是積極的出謀劃策過的,所以劉備太清楚自己這個軍師的成色了。

劉備也怕這個軍師最後設下計謀,然後名正言順的成為蜀中之主,所以在臨死前,劉備直接一步到位的將諸葛亮的軍。

綜上所述,劉備說的話,沒什麼真心話,劉備的內心肯定是想兒子能順利當皇帝,肯定是希望諸葛亮亮能好好的佐助他的兒子,只是正話反說,倒將諸葛亮一軍,這樣就避免了以後諸葛亮造反落下口實。他要一個承諾,但同時劉備也是變相的求諸葛亮不要傷害他的兒孫,所謂你真想當皇帝,你現在就去當,不要以後同我的兒孫為難。

白帝城的那一場託孤,對諸葛亮來說,是極為兇險的局面。


指揮使吳鐵錘


劉備白帝城大概可以歸為拖了五件事,是不是真心的主要指對諸葛亮的那句話。

一,命令李嚴管理軍事,官職中都護。

二,諸葛亮管理內政,“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於諸葛亮這種有本事的人,既要重用他,又要防著他。他要是造反的話,江山不保,社稷不安。之所以對他說這句話,可以說就是試探諸葛亮有沒有反心。可以說也是逼著諸葛亮當著文武百官自己表態,以後絕不造反。劉備死後,諸葛亮要是造反,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臉,自己說話不算話,言而無信。

三,提拔趙雲,晉升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劉備知道趙雲忠心耿耿,直接把一個師的特種部隊交給你,遇到造反的人,你直接拿下,可以先斬後奏。

四,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意識就是說,馬謖有才能可以用,不能夠重用。

五,休書一封,給後主劉禪。其一介紹病情,是怎麼死的,陰謀家不要拿這事做文章。第二勉勵劉禪多讀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對後世的教育非常重要,影響深遠。


探尋生命的盡頭


我認為絕對真心,我從來不懷疑劉備對諸葛亮的一片誠心,我更不會懷疑諸葛亮為劉備託孤而殫精力竭,死而後已,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說不真心的人,在你們所謂的世界觀裡,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利益爾虞我詐麼?認為劉備為諸葛亮留一手的人,我認為你們活的很悲哀,很卑鄙,以一己小人之心度千年君臣典範之腹,這幾千年來口口相傳的佳話被你等妄自揣測,標新立異,你以為劉備對諸葛亮別有用心,你以為劉備埋下五百刀斧手,只要諸葛亮有二心,立即除之,你看到了?你就是那五百刀斧手其中的一員?凡事要拿證據,沒有證據的推斷,那就是誣陷。



諸葛亮一席《隆中對》,為劉備奠定了未來的規劃模板,劉備不以諸葛亮年輕低微,三顧茅廬,而後一直尊敬有加,諸葛亮不以軍政大權於一身而得意忘形,鞠躬盡瘁,盡心輔佐少主劉禪,這種君臣典範正是後世所需要的標杆。同樣是託孤,再看北方的曹魏集團,曹叡託孤司馬懿,讓年幼的曹芳抱住司馬懿脖子不松,痛哭流涕,望君盡心輔佐,而司馬懿呢?後世唾之!

有一些奇葩觀點總是反覆出現,劍走偏鋒,以博眼球,譬如諸葛亮為什麼不自立為帝,我就很懷疑這些人智商,劉備死後,諸葛亮實乃西蜀一把手,雖然名義上沒有他的份,諸葛亮有那個必要廢劉禪麼?同樣是曹操,軟禁漢獻帝劉協這麼多年,也是北方政權一把手,同樣沒有篡漢,為什麼?古來名節最重要,司馬懿嚒?人品有問題,再厲害又如何?!晉明帝曾問起,自己前輩如何得天下,王導說,乃司馬懿陰謀手段及司馬昭在高貴鄉所作所為,晉明帝聽後大慚,臉埋於床上:“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所以,人與人之間,還是要相信有感情的,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倘若沒有,人與那地上牲畜與那天上飛禽,又有何區別?


蘭陵不算黑


康熙皇帝對劉備白帝城託孤有過七字評價:“以譎詐相尚,鄙哉!”

康熙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的這件事,實際上是在相互算計。劉備在說如果他兒子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時候,在屏風後的刀斧手已經準備好了。一旦諸葛亮答應他了之後,立馬會人頭落地!所以才“嚇得”諸葛亮老淚縱橫,十分嚴厲的拒絕了他。


(劉備託孤)

康熙是皇帝,以皇帝的心思來揣摩劉備的真實想法,可能比較有信服力。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劉備建立的漢朝,被稱作季漢。

三國如果只有曹魏和孫吳,那是早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手足相殘,君臣相疑,權幸亂政,廟堂上的天子來來去去,與之相伴的是一個比一個狡猾狠毒的陰謀、一個比一個讓人心寒的背叛。

可是有了季漢,歷史上破天荒地就有了一些理想主義,甚至於有了信仰。在那個亂糟糟的時代,這樣一群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內核,以至於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圖騰。

自從季漢英雄落幕之後,人們對於忠義禮智信的期許高了很多,這些季漢英雄們把傳統道德的美德都拉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想想看,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分裂時期,可是有哪一次如三國時代這麼攝人心魄,動人心腸?這也是其他分裂時期難以產生優秀的歷史小說的原因,他們的時代主軸中缺失了精神內核。

(劉備團隊是理想主義的內核)

後來人厚黑學盛行,連帶著翻牌的《三國演義》也開始向世俗、功利的路子去拍,全然沒有了精氣神。難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盡是偽君子嗎?

劉備起於微末,編履小兒,卻百折不撓,心懷仁義,惟賢惟德,年過半百仍舊為心中的理想奔波往復,海內豪傑無不歎服。

諸葛亮天縱英才,淡泊名利,無慾無求,卻為三顧之恩毅然出山,鞠躬盡瘁,為人處世光明磊落,其去世時,連蠻陌之人亦為之涕淚橫流。

其他如雲長、翼德、子龍等勇冠三軍,都是世之猛將,追隨主公顛沛流離亦無怨無悔。

姜維本為敵國降將,為報知遇之恩鍥而不捨,希望於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縱使日月不曾復明、社稷未能復安,其忠義天地可鑑。

如果不考慮過多的厚黑學解讀,劉備團隊符合中國人對世間美好情義和拯救世道的英雄的全部想象:主公禮賢下士,心繫蒼生;猛將萬夫難擋,決勝千里;賢臣興邦安民,死而後已。君不疑臣,臣不負君。

他們鍥而不捨,廉潔奉公,是1800多年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們的品德,甚至感染了敵手和盟友,即使蜀漢最終亡國,敵人對待他們也是心生敬意。

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劉備的領袖魅力可能就來源於那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然,以劉備一生漂泊無依,何以能團結籠絡那麼多人傑呢?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舉,應是以家國相托,沒有試探之意。當時蜀漢岌岌可危,只有成都平原附近一帶的控制區域,其他地區都反叛了。文臣武將陸續凋零,形勢岌岌可危。如果再折一肱骨(指諸葛亮被殺),蜀漢政權也將倒臺。

(夷陵之戰後的蜀漢疆域)

這種託孤,其實還是信念的傳承。劉備對諸葛亮說的是軍國大事,“卿才十倍於曹丕”。可是對劉禪說的都是家長裡短,“勿以而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裡,全然沒有曹魏交班時說的“司馬懿鷹視狼顧,必預汝家事”的政治囑託。所以,劉備等於是將軍國大權全部相托,而除了諸葛亮之外,他已經找不到第二人選。

所以,有著理想主義的劉備以家國相托,應當是真心實意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三國志·諸葛亮傳》據記載,章武三年春,第一任統治者於永安病危,召亮於成都。商量後事。謂亮曰:“汝才比曹丕強十倍,必能安天下,大有作為。如果繼承人可以協助,輔助;如果他不稱職,你可以自己拿。”亮涕滅威說:“我敢用我的力量履行我的忠誠,然後死!”前主又命後主曰:“汝與丞相同父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力量只有曹丕的十倍。你將能夠確保和平,並大有作為。如果繼承人可以協助,輔助;如果他不稱職,你可以自己拿。“那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真的讓賢還是試探

我認為讓賢者的可能性很小,劉備能稱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劉備姓劉、漢室宗親。 諸葛亮的才再突出,也沒有稱帝的條件。 劉備從來不知道。 劉備不能讓步,諸葛亮也不能迎接。 對於懷疑的嘗試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諸葛亮真的有異心,不可能是劉備的一句能左右的,一句話又有這樣的效果嗎? 並且諸葛亮真有異心,正好可以利用劉備的話,把假的變成真的。 如果是試探,劉備不信任諸葛亮,完全破壞了他和諸葛亮的魚水君臣之情,使諸葛亮寒心,甚至諸葛亮有反的可能性,完全得不償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備若真的不信諸葛亮,可以不用諸葛亮,或者可以掉。

劉備這句話是說給別人(自己的後代和蜀漢大臣)聽的。 劉備給予諸葛亮最大的權力,允許他行使權力。 只有這樣,諸葛亮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劉備給諸葛亮尚方寶劍,給予他最充分的信任。 自己死後,質疑諸葛亮的權威,甚至有人陷入諸葛亮的謀反之中。 劉備對自己的兒子劉禪說“父親一樣的事”,警告兒子不要廢棄諸葛亮,也不要殺害他。 劉備的這句話後來確實起了這樣的作用。 結果諸葛亮一生相信,劉禪“政事無鉅細,鹹與光明有關”。 蜀中大臣也接受諸葛亮有這樣的權力,至少沒有明顯的反對。 沒有劉備託孤,諸葛亮能輕易得到這樣的地位嗎? 作為權臣,諸葛亮竟能圓滿結束,真是少見。 這當然和劉備的託孤舉止有關。

從諸葛亮的反應來看,應該也明白劉備的意思,劉備對自己有足夠的信賴。 所以他說:“哭著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種敏感的話語,諸葛亮竟不敢說“沒有這個心”。 這證明諸葛亮明白劉備的話的意思,知道這句話對自己有意義,要把蜀漢的未來強加於自己,他感動地說:“流淚”,讓劉備放心,自己必定忠實地盡節,死後,回答說沒有多餘的話。


故作吟詩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白帝城託孤託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如果劉備真的想讓諸葛亮為成都之主,那就沒必要讓李嚴來了,或者是來了以後對李嚴等也做類似表述。單給諸葛亮一個人說,肯定是試探性的問話。

其次,劉備當著諸葛亮等人的面特意囑託趙雲“早晚看覷吾子”,趙雲曾七進七出曹營救阿斗,也曾單槍匹馬上吳船奪回後主,這意思再明顯不過。

所以說,劉備說“如其不才,君可為成都之主”肯定是在試探諸葛亮,讓諸葛亮表態。


中原一條蟲


不是,希望諸葛亮能完成統一大業,能夠輔佐不爭氣的阿斗沿襲皇位千秋萬載。

白帝城託孤電視劇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佔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