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諡號“文正”的那些人,誰最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高敏崇


【尋歡評斷】

文正諸公,鳳毛麟角。

文人情操,高山仰止!



中國文人,有操守的都很愛惜羽毛,對身後的名聲也非常看重。諡號是對一個人生平的蓋棺論定,而“文正”是古代文人能獲得的最崇高的諡號。縱觀歷史長河,能獲得此諡號的范仲淹、曾國藩等人也大都稱得上文人楷模。

“文正”諡號的含義

《逸周書》對“文正”解釋如下: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綜合來看,“文”、“正”二字所代表的含義正是文人能夠達到的最完美的境界了。

“文正”諡號的歷史沿革

“文正”這個諡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魏徵是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名臣。

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諡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而夏竦最終被諡為“文莊”。


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文正”諡號的八大名臣

算上“文貞”在內,歷史上得到這個諡號的名單如下:


從唐朝開始,算上“文貞”,歷史上獲得這個諡號的也只有31人而已。排除某些名不符實的情況,下面列出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魏徵



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名臣就是唐太宗時期赫赫有名的諫臣魏徵。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魏徵的犯言直諫是分不開的:魏徵一生面陳諫議有五十次,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而且魏徵的直諫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毫不顧忌唐太宗的臉面,李世民數次都被他逼得惱羞成怒,對他可以說是即重用他,內心或多或少又有點怕他的犯言直諫,生怕讓自己無法下不來臺。

宋璟

唐玄宗時的一代名相,開元盛世的重要締造者之一,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七十五歲時去世,諡號文貞。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能是名氣最大的諡號文正的名臣,畢竟世稱范文正公這樣直接的真的不多。

司馬光

“文正”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其實和司馬光有很大關係,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以他在當時巨大的影響力,宋哲宗給他“文正”也許是對他的肯定吧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是蒙古帝國初期重要的輔臣之一,死後諡號文正。

李東陽和謝遷


弘治中興的三大名臣李東陽,謝遷和劉健就有兩人的諡號居然都是最高的文正(劉健諡號“文靖”要低一點),據說李東陽將死之時,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諡號擔憂就向他表示,他死後會給他文正的諡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從中可見文正這個諡號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曾國藩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不僅臺上臺下明爭暗鬥,就是在死後諡號上也爭鬥不已,不過最後勝出的還是曾國藩。曾國藩諡號文正,李鴻章諡號文忠,張之洞和左宗棠諡號文襄,從諡號來看,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襄再次之。世人以文正公稱呼的,一個是范仲淹范文正公,一個就是曾國藩曾文正公。

綜上,“文正”這個諡號鳳毛麟角,得之不易。其代表著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境界。見賢思齊,可能這種境界永遠也達不到,但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方向,並且可以為之奮鬥終生!


李尋歡111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對其評價的一個總結,而“文正”這個諡號是唐朝以後,文官最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準確的說大唐時期“文正”還在是“文貞”,這個諡號中,文是指博學多才,道德高尚,仁慈愛民,勤學好問,見多識廣,有修身養性,治國齊家之能的意思,正是指品行讓人尊敬,為人正直,為官清白,誠實守信,剛正不阿,堅定不移的意思。

所以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既是對文官才學,能力的肯定,同時也是對他們道德品行的肯定,所以這個諡號是很多文官夢寐以求的。加上唐朝被諡“文貞”的大臣,這個諡號一共也就三十一個人得到,從唐朝開始每個朝代諡號文正的大臣人數都保持在十個以內,要說被賜予“文正”這個諡號最名副其實,我認為應該算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在公元1015年考中進士後,將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為官初期被分派掌管訟獄,雖然官職很小,但是公正廉潔,剛正不阿,被調任泰州監管淮鹽貯運及轉銷,見百姓因海堤失修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又上書江淮漕運建議重修海堤,公元1027年受晏殊邀請執掌應天書院教席,也在這期間范仲淹開啟了文官階級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勤勉好學的風氣。

范仲淹畫像

後來范仲淹被調入京城為官,當時朝政被章獻太后所掌控,范仲淹接連上書朝廷,上書章獻太后要求還政宋仁宗,但是他的上書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覆,不久范仲淹要求去任外官,在這期間他又多次上書請求朝廷停止勞民傷財的工程,縮減官吏編制,雖然范仲淹的很多意見沒有被採納,但是他的剛正不阿的品行也讓宋仁宗十分的賞識,宋仁宗親政之後,范仲淹再次被調回了京城。

太后掌控朝政時,宋仁宗多受掣肘,所以難免心中有怨氣,朝中百官也對章獻太后議論紛紛,討論她掌控朝政時的過失,范仲淹也受到太后排擠,但是卻進諫宋仁宗,讓他成全太后的美德,不要再讓大臣們妄加議論,宋仁宗接納了范仲淹的意見。後來受旱災影響,江淮多地糧食欠收,范仲淹又多次上奏請求宋仁宗派大臣前往災區賑災。

宋仁宗

范仲淹被外放到了蘇州為官期間,范仲淹重視教育,興建學堂,又為百姓疏通水渠,興建水利,因為治水有功范仲淹又被調回京城,但是此時朝中宰相呂夷簡權勢日盛,黨羽眾多,大有獨攬朝政的勢頭,范仲淹又多次上書彈劾呂夷簡,大臣們畏懼呂夷簡的權勢,范仲淹又被貶官了。

後來西夏入侵北宋邊境,這個時候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再次把他召了回來,范仲淹一上任立刻開始改革軍事制度,訓練軍隊,修建要塞,又拉攏了羌族各部落,在公元1042年,范仲淹率軍逼退了西夏部隊,最後達成了慶曆和議,宋朝西北邊境再次恢復和平,宋仁宗十分高興對范仲淹禮遇有加,范仲淹主張推行新政以加快朝廷執政效率,但是阻力巨大,推行新政最後還是失敗了。

范仲淹畫像

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宋仁宗追封其為楚國公,賜諡號“文正”。范仲淹的仕途可以說是起起伏伏,在朝中為官時,不畏權威,剛正不阿,直言進諫,在外為官時,重視教育,注重民生,關心百姓,他以身作則詮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賜諡號“文正”,當之無愧!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生當太傅 死諡文正”

生前被封為太傅,死後被諡為“文正”。這兩樣目標幾乎是古代所有文臣的終極追求。特別是在唐代以後,做官的文人,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

那何謂“文正”?

在解釋“文正”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諡號”是什麼意思。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

這句話已經講的很明白了,也解釋了為什麼“死才能諡文正”的意思。而古代在擬定諡號時,文臣諡號以“文”開頭,武將諡號以“武”開頭,雖然後世王朝也有諸多改變,如清朝時非“翰林”出身,不可諡“文”。而武將諡號中最為貴重的就是單一個“武”字;而文臣呢,則是以“文正”最為貴重。

“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

那歷史上有哪些人得到過“文正”的諡號呢?

在這之前,我先插一句題外話: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所以說,在仁宗之前,最高文諡叫“文貞”,那在此,我也只選擇幾個有代表性,也名副其實的人講一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我相信所有讀過書的人,包括多半沒有讀過書的人都曉得這麼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這一句便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

范仲淹是一個性情中人,而又寬厚仁愛,為官則“直言敢為”、為上則“任賢舉能”、為師則“嚴謹治學”、為父則“教子扶危”。其人在詩詞、書法和散文上均有很高成就;但是就這麼一個文人,當他披上戰袍,也能夠保家衛國、練兵作戰,軍事上的造詣也相當之高,綜合來講,范仲淹簡直是個完人,且高風亮節,既有“廟堂之高、江湖之遠,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風範,而其被諡為“文正”,實在是令人心服口服。

因循隱忍,委曲求全的“李東陽”

“李東陽”,明正德年間“內閣首輔”,而李東陽與之前的兩位同事“劉健和謝遷”二人,也是有著“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的評價,這句話也說明李東陽是善於謀略的。所以當“劉瑾”把控朝政,劉謝二人均走,而李東陽卻留下來的原因就是這個。要是都走了,這朝廷怎麼辦?皇上怎麼辦?

於是留下來的李東陽便委曲求全,一直隱忍在朝堂之上,甚至被自己同僚好友罵貪戀權位、被自己的學生下屬罵不作為。李東陽的心裡是很難受的,但是他沒有辦法,他也沒有辦法解釋,因為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他不能露出任何破綻。是的,他要留在這朝堂之上,在這裡的他可以辦很多事,可以搭救被劉瑾陷害的官員、可以維持大明的運轉,直到徹底解決劉瑾!

而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平定叛亂而歸的楊一清和張永突然反難,揭發了劉瑾的十七條大罪。武宗大怒,但一會兒後,他想到這個陪自己從小玩到大的老太監,殺心便消了下去。而此時,李東陽站了出來,一番話直指劉瑾之罪而罪不可恕,加上之後的抄家之事,終於使武帝下了決心,劉瑾終被處死。

以上均為個人意見,可能會有人問:“魏徵、方孝孺、曾國藩也是文正,難道就比不過李東陽?”,而以我的看法麼,魏徵雖敢於諫事,但太宗則更多的留下了納諫的美名;而方孝孺則是南明皇帝追諡為“文正”的,而其也無所作為;至於曾候,晚清四大中興之臣臣中唯一諡號“文正”的人,但其餘三人功績也實不算低,如左宗棠便有收復新疆的大事,所以此處對於曾候也不在提。


無古無今


諡號為文正的,最名副其實的就是三位, 分別是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這三位非常著名的,值得敬佩。歷史上被諡號為“文正”的人有很多,這是很高的一種稱謂,是很多人求之不得、夢寐以求的。

說起范仲淹,就感到了一種浩然正氣。

范仲淹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人感動。范仲淹忠君愛國,他具有文人的品質,志向高潔,品行端正。范仲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同時還是軍事家,能夠得到這樣水平的人不多。

范仲淹政績突出,愛國愛百姓。范仲淹小的時候,家中貧困,他勵志苦讀,考取了進士。當過縣令、通判、知州的官職,最後當上了參知政事的職位,就是副宰相,主持了著名的慶曆新政,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人們看到了他的魄力和愛國之心。

范仲淹寫出了經典的詩篇,傳頌千年。“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讀完范仲淹的這首描寫邊疆生活的詞,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美麗的邊塞景象。范仲淹作為文臣曾經在邊疆多年,打了很多勝仗。

說起司法光,人們就想起了他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不僅僅在小的時候砸缸了,還長大了很有出息。司馬光擔任宰相很多年,為人正直,是朝廷的重臣。司馬光是很正統的人,編寫了著名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鑑》。

曾國藩是清代的中興名臣,做人做事很厲害。曾國藩修身的功夫很厲害,他有思想,對家人管理嚴格,寫了很多家書,流傳很廣。曾國藩小時候苦學,考取了進士,走上了仕途。他作為文人帶兵打仗,創立了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他善於用人,任用了很多能人。曾國營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值得學習。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嘆18391164


百年之後諡“文正”可以說是古代所有臣子的終極目標。所以可以看出,“文正”是為人臣子的終極美諡。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能得到“文正”諡號的也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其中,筆者認為最名副其實的當屬大宋三百年第一名臣的范仲淹範文正。連看見雞蛋都能挑出骨頭的理學大師朱熹,都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可以說,范仲淹是萬世臣子之楷模。所以,諡“文正”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