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谥号“文正”的那些人,谁最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高敏崇


【寻欢评断】

文正诸公,凤毛麟角。

文人情操,高山仰止!



中国文人,有操守的都很爱惜羽毛,对身后的名声也非常看重。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平的盖棺论定,而“文正”是古代文人能获得的最崇高的谥号。纵观历史长河,能获得此谥号的范仲淹、曾国藩等人也大都称得上文人楷模。

“文正”谥号的含义

《逸周书》对“文正”解释如下: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综合来看,“文”、“正”二字所代表的含义正是文人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了。

“文正”谥号的历史沿革

“文正”这个谥号一开始并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贞”,魏征是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

宋朝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名字叫赵祯,为了避讳所以从宋仁宗开始“文贞”就改为了“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而夏竦最终被谥为“文庄”。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文正”谥号的八大名臣

算上“文贞”在内,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名单如下:


从唐朝开始,算上“文贞”,历史上获得这个谥号的也只有31人而已。排除某些名不符实的情况,下面列出历史上谥号“文正”的八大名臣

魏征



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就是唐太宗时期赫赫有名的谏臣魏征。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魏征的犯言直谏是分不开的:魏征一生面陈谏议有五十次,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而且魏征的直谏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毫不顾忌唐太宗的脸面,李世民数次都被他逼得恼羞成怒,对他可以说是即重用他,内心或多或少又有点怕他的犯言直谏,生怕让自己无法下不来台。

宋璟

唐玄宗时的一代名相,开元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七十五岁时去世,谥号文贞。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能是名气最大的谥号文正的名臣,毕竟世称范文正公这样直接的真的不多。

司马光

“文正”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其实和司马光有很大关系,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以他在当时巨大的影响力,宋哲宗给他“文正”也许是对他的肯定吧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是蒙古帝国初期重要的辅臣之一,死后谥号文正。

李东阳和谢迁


弘治中兴的三大名臣李东阳,谢迁和刘健就有两人的谥号居然都是最高的文正(刘健谥号“文靖”要低一点),据说李东阳将死之时,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就向他表示,他死后会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从中可见文正这个谥号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曾国藩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不仅台上台下明争暗斗,就是在死后谥号上也争斗不已,不过最后胜出的还是曾国藩。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张之洞和左宗棠谥号文襄,从谥号来看,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襄再次之。世人以文正公称呼的,一个是范仲淹范文正公,一个就是曾国藩曾文正公。

综上,“文正”这个谥号凤毛麟角,得之不易。其代表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境界。见贤思齐,可能这种境界永远也达不到,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方向,并且可以为之奋斗终生!


李寻欢111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对其评价的一个总结,而“文正”这个谥号是唐朝以后,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准确的说大唐时期“文正”还在是“文贞”,这个谥号中,文是指博学多才,道德高尚,仁慈爱民,勤学好问,见多识广,有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之能的意思,正是指品行让人尊敬,为人正直,为官清白,诚实守信,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意思。

所以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既是对文官才学,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道德品行的肯定,所以这个谥号是很多文官梦寐以求的。加上唐朝被谥“文贞”的大臣,这个谥号一共也就三十一个人得到,从唐朝开始每个朝代谥号文正的大臣人数都保持在十个以内,要说被赐予“文正”这个谥号最名副其实,我认为应该算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在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后,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为官初期被分派掌管讼狱,虽然官职很小,但是公正廉洁,刚正不阿,被调任泰州监管淮盐贮运及转销,见百姓因海堤失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又上书江淮漕运建议重修海堤,公元1027年受晏殊邀请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也在这期间范仲淹开启了文官阶级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勉好学的风气。

范仲淹画像

后来范仲淹被调入京城为官,当时朝政被章献太后所掌控,范仲淹接连上书朝廷,上书章献太后要求还政宋仁宗,但是他的上书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不久范仲淹要求去任外官,在这期间他又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劳民伤财的工程,缩减官吏编制,虽然范仲淹的很多意见没有被采纳,但是他的刚正不阿的品行也让宋仁宗十分的赏识,宋仁宗亲政之后,范仲淹再次被调回了京城。

太后掌控朝政时,宋仁宗多受掣肘,所以难免心中有怨气,朝中百官也对章献太后议论纷纷,讨论她掌控朝政时的过失,范仲淹也受到太后排挤,但是却进谏宋仁宗,让他成全太后的美德,不要再让大臣们妄加议论,宋仁宗接纳了范仲淹的意见。后来受旱灾影响,江淮多地粮食欠收,范仲淹又多次上奏请求宋仁宗派大臣前往灾区赈灾。

宋仁宗

范仲淹被外放到了苏州为官期间,范仲淹重视教育,兴建学堂,又为百姓疏通水渠,兴建水利,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又被调回京城,但是此时朝中宰相吕夷简权势日盛,党羽众多,大有独揽朝政的势头,范仲淹又多次上书弹劾吕夷简,大臣们畏惧吕夷简的权势,范仲淹又被贬官了。

后来西夏入侵北宋边境,这个时候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再次把他召了回来,范仲淹一上任立刻开始改革军事制度,训练军队,修建要塞,又拉拢了羌族各部落,在公元1042年,范仲淹率军逼退了西夏部队,最后达成了庆历和议,宋朝西北边境再次恢复和平,宋仁宗十分高兴对范仲淹礼遇有加,范仲淹主张推行新政以加快朝廷执政效率,但是阻力巨大,推行新政最后还是失败了。

范仲淹画像

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宋仁宗追封其为楚国公,赐谥号“文正”。范仲淹的仕途可以说是起起伏伏,在朝中为官时,不畏权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在外为官时,重视教育,注重民生,关心百姓,他以身作则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赐谥号“文正”,当之无愧!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生当太傅 死谥文正”

生前被封为太傅,死后被谥为“文正”。这两样目标几乎是古代所有文臣的终极追求。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做官的文人,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那何谓“文正”?

在解释“文正”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谥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这句话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死才能谥文正”的意思。而古代在拟定谥号时,文臣谥号以“文”开头,武将谥号以“武”开头,虽然后世王朝也有诸多改变,如清朝时非“翰林”出身,不可谥“文”。而武将谥号中最为贵重的就是单一个“武”字;而文臣呢,则是以“文正”最为贵重。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那历史上有哪些人得到过“文正”的谥号呢?

在这之前,我先插一句题外话: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所以说,在仁宗之前,最高文谥叫“文贞”,那在此,我也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也名副其实的人讲一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我相信所有读过书的人,包括多半没有读过书的人都晓得这么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一句便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一个性情中人,而又宽厚仁爱,为官则“直言敢为”、为上则“任贤举能”、为师则“严谨治学”、为父则“教子扶危”。其人在诗词、书法和散文上均有很高成就;但是就这么一个文人,当他披上战袍,也能够保家卫国、练兵作战,军事上的造诣也相当之高,综合来讲,范仲淹简直是个完人,且高风亮节,既有“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风范,而其被谥为“文正”,实在是令人心服口服。

因循隐忍,委曲求全的“李东阳”

“李东阳”,明正德年间“内阁首辅”,而李东阳与之前的两位同事“刘健和谢迁”二人,也是有着“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的评价,这句话也说明李东阳是善于谋略的。所以当“刘瑾”把控朝政,刘谢二人均走,而李东阳却留下来的原因就是这个。要是都走了,这朝廷怎么办?皇上怎么办?

于是留下来的李东阳便委曲求全,一直隐忍在朝堂之上,甚至被自己同僚好友骂贪恋权位、被自己的学生下属骂不作为。李东阳的心里是很难受的,但是他没有办法,他也没有办法解释,因为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不能露出任何破绽。是的,他要留在这朝堂之上,在这里的他可以办很多事,可以搭救被刘瑾陷害的官员、可以维持大明的运转,直到彻底解决刘瑾!

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平定叛乱而归的杨一清和张永突然反难,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大怒,但一会儿后,他想到这个陪自己从小玩到大的老太监,杀心便消了下去。而此时,李东阳站了出来,一番话直指刘瑾之罪而罪不可恕,加上之后的抄家之事,终于使武帝下了决心,刘瑾终被处死。

以上均为个人意见,可能会有人问:“魏征、方孝孺、曾国藩也是文正,难道就比不过李东阳?”,而以我的看法么,魏征虽敢于谏事,但太宗则更多的留下了纳谏的美名;而方孝孺则是南明皇帝追谥为“文正”的,而其也无所作为;至于曾候,晚清四大中兴之臣臣中唯一谥号“文正”的人,但其余三人功绩也实不算低,如左宗棠便有收复新疆的大事,所以此处对于曾候也不在提。


無古無今


谥号为文正的,最名副其实的就是三位, 分别是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这三位非常著名的,值得敬佩。历史上被谥号为“文正”的人有很多,这是很高的一种称谓,是很多人求之不得、梦寐以求的。

说起范仲淹,就感到了一种浩然正气。

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感动。范仲淹忠君爱国,他具有文人的品质,志向高洁,品行端正。范仲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还是军事家,能够得到这样水平的人不多。

范仲淹政绩突出,爱国爱百姓。范仲淹小的时候,家中贫困,他励志苦读,考取了进士。当过县令、通判、知州的官职,最后当上了参知政事的职位,就是副宰相,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看到了他的魄力和爱国之心。

范仲淹写出了经典的诗篇,传颂千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读完范仲淹的这首描写边疆生活的词,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边塞景象。范仲淹作为文臣曾经在边疆多年,打了很多胜仗。

说起司法光,人们就想起了他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不仅仅在小的时候砸缸了,还长大了很有出息。司马光担任宰相很多年,为人正直,是朝廷的重臣。司马光是很正统的人,编写了著名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曾国藩是清代的中兴名臣,做人做事很厉害。曾国藩修身的功夫很厉害,他有思想,对家人管理严格,写了很多家书,流传很广。曾国藩小时候苦学,考取了进士,走上了仕途。他作为文人带兵打仗,创立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他善于用人,任用了很多能人。曾国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值得学习。


诗词中的阳光雨露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嘆18391164


百年之后谥“文正”可以说是古代所有臣子的终极目标。所以可以看出,“文正”是为人臣子的终极美谥。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能得到“文正”谥号的也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其中,笔者认为最名副其实的当属大宋三百年第一名臣的范仲淹范文正。连看见鸡蛋都能挑出骨头的理学大师朱熹,都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可以说,范仲淹是万世臣子之楷模。所以,谥“文正”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