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不貪玩,每天懂事的坐在書桌前學習。可是這樣真的是正確的嗎?孩子的成績真的會提高嗎?

自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一個自律的人也是一個容易取得成功的人。但是對於“自律”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自律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去節約時間,把時間都用在學習或者工作上嗎?

這是不正確的。

一個真正會學習,會工作的人是懂得勞逸結合的人,在學習的時候心無旁騖的進行高效的學習,同時又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生活。一個不會玩,不會放鬆自己的孩子,是很難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當然,那些把學習當成樂趣和享受的人除外。讓孩子學會科學高效,勞逸結合的去學習,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泰勒效應”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泰勒效應”,但是他的提出者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為紀念他在管理學上的偉大貢獻,我們將他提出的一個原理稱為“泰勒效應”。

那“泰勒效應”是如何得出的呢?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在1989年任職於伯利恆鋼鐵公司,在那裡泰勒進行了著名的“搬運生鐵塊試驗”。搬運生鐵塊試驗,是泰勒從公司裡精心挑選出了75名高爐產品的搬運工人,通過觀察他們每天的工作狀態,工作時長等,發現工人每天不停地工作,當他們的搬運量達到12.5噸時,工人們已經筋疲力盡了。

泰勒發現裡面有個叫做施密特的工人非常愛財,經過幾天的觀察,泰勒要求給施密特更高的工資待遇,但是施密特如何進行工作要聽從泰勒的安排。泰勒要求施密特每工作26分鐘就休息34分鐘,按照這種工作方式,施密特可以做到一天搬運48噸產品,而且不是特別疲憊,他的工作量是普通工人的4倍。

由此,泰勒得出結論,勞逸結合的工作方式更加科學高效!這一研究改進了操作方法,訓練了工人,結果使生鐵塊的搬運量提高3倍。

這一理論促進了工人工作效率的提升,那這一理論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上還是否成立?為了驗證這個假設,心理學家又進行了一個飛鏢實驗。

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飛鏢實驗

心理學家選出了一群青年來練習飛鏢,他把他們分成了三組,第一組的人要在二十天內每天練習飛鏢。第二組只要求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練習飛鏢,其他的時間運動員們可以思考自己的姿勢,瞄法等,用來自我檢查,對錯誤加以矯正。第三組則只需要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練習飛鏢。

最後,不出意料的是,第三組的成績非常差,但是成績最好的小組卻不是每天勤奮練習的一組,而是勞逸結合,自我思考並自我矯正的二組。

這個實驗又一次驗證了與其忙忙碌碌的去學習,不如合理安排好時間,找到正確的方法,科學高效的學習。

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

1、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學習過程中最可怕也最容易讓人感到沮喪的事情就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天花很長時間去學習,但是成績沒有起色。這樣會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失去動力。

長時間的學習會使我們事倍功半,且非常容易疲勞,。所以我們要合理的安排好時間,當我們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停下來,讓大腦放空休息一下,這樣我們大腦會更加靈活,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當孩子學習一個小時後,這個時候大腦已經接收了很多信息,並且開始感到疲憊,所以建議孩子在這個時候停下來,給自己五分鐘時間且,放空大腦,去休息一下。長期的學習不僅不會得到更好的效果,反而會因為大腦的疲倦而使我們的學習狀態下降,不利於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一天中的這四個時間段最為清醒,利用好這四個時間段,我們的學習會更加高效,學習質量也會大大提升。

第一個時間段,清晨起床後,這個時間,我們的大腦剛剛經過充分的休息,非常清醒和活躍,因此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背單詞,或者背課文,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且不容易忘記。

第二個時間段,上午八點到十點,此時的我們剛剛吃完早飯,處於精力充沛,元氣滿滿的狀態,這個是時候開始學習,思維更加活躍,也是我們攻破難題的好時機。

第三個時間段,下午六點至八點,這個時間段也是非常適合我們學習的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複習我們學過的內容,整理筆記,鞏固知識,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

第四個時間段,入睡前的一個小時,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腦中回憶一下我們的學過的內容,再次查看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於記得不準確的地方,再著重掌握。

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2、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改掉拖延,學會高效學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思考方式,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既鍛鍊了孩子發現新方法,接受新方法的能力,又可以讓孩子在各種學習方法中提煉總結,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合適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習變得高效。

現在有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其實這跟小時候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大多數忙著上班,其實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很少。可能你的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某段時間,慢慢的就養成了做作業拖拉和學習不專注的毛病。

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關注,給他培養起好的習慣。該起床的時候不要賴床,該寫作業的時候提醒他抓緊寫作業,且給他規定時間,催促一下他,不要“磨洋工”,讓他養成高效學習,做事不拖拉的習慣。

效率高就是在節約時間,做事不拖拉說明孩子有行動力。要做到高效學習,首先要改掉“拖延症”。

學習練得多就考得好?巧用“泰勒效應”,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方法,找到一個科學的教育方法,能使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成功。孩子的成長道路也可以更加輕鬆、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