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中多鄂州人

武昌首义中多鄂州人


武昌首义中多鄂州人


据说参加武昌首义约4000名湖北新军中鄂州籍就有近千人,以鄂州华容、葛店人居多,因鄂州毗邻武昌(当时同属武昌)的缘故。 据《鄂州市志》收录了94名辛亥人杰中,就包括“首义三烈士”之一彭楚藩、打响第一枪程正瀛、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敢死队队长马荣、黎元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徐达明、“汉阳保卫战”炮队指挥陈国桢、指挥交通运输的熊晋槐、陆军中将胡廷佐、孙中山随营参议胡廷翼以及被孙中山誉为“光复登黄伟人”的刘艺舟。此外还有伍正林、刘玉珊、吕中秋、朱德合、杨瓒绪、徐建国、徐叔渊、陈凌虚、杨润余、王正甲、舒松龄、王元恺、胡朗山等以及知识分子如万廷献、张祝南、朱峙三、刘复、范叔衡、喻毓西、纪鸿、胡竹筠、刘叔模、纪雪昉等。特别是彭楚藩、吴兆麟、程正瀛、马荣、胡廷佐、胡廷翼、徐达明、熊晋槐、陈国桢、万廷献、张祝南、朱峙三等人,在武昌首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为首义的成功作出了特殊贡献。 万廷献 (1872-1943)字仲篪。光绪举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参与组织励志社。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事,事败后逃亡日本。1902年毕业于士官学校,归国,获壬寅科武举人,湖广总督张之洞令其在湖北督练新军,任将弁学堂教习兼炮兵管带。1907年奉调赴京,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兼军学编译局坐办,编有各兵种编制条例及《炮兵操典》,又任在南京的陆军第四中学总办。武昌起义后,万率陆军四中部分学生回鄂参加刘家庙战役,被黎元洪委任为顾问。汉阳失守,总司令黄兴东下,黎以万“摄理其职”为由,旋去南京。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对万多方笼络,并饵以高位,万不为所动。1912年,北京政府授万以陆军少将,191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迁居成都,研习经史。1943年病逝,经李济深呈请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武昌首义中多鄂州人

刘艺舟 (1875—1937) 原名刘必成,又名木铎。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喜爱戏剧。1910年回国,执教于天津法政学校,暗中从事反清活动,不久事败,为清政府拘禁。次年春,出狱到大连,一面组织励群新剧社,一面与张榕等组建“同盟急进会”,借以推动东北的革命运动。宣统三年(1911),在大连、安东、威海卫等地演出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即率全体艺友乘船从海上攻占山东登州(今蓬莱)、黄县,被推举为临时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任烟济登黄都督,司令。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离职赴上海,与夏月珊、潘月樵等合作,在新舞台演戏。孙中山曾赠以“光复登黄伟人”金丝绒戏幕,自此“都督演戏”传为美谈。1913年,刘流亡到日本以演剧维持生活并接济革命党人。1915年,作为留日学生代表回国请愿,反对“二十一条”,被袁世凯逮捕入狱,次年袁死获释。出狱后即编演了京剧《皇帝梦》(又名《新华宫》),自饰袁世凯,轰动一时。由此触怒袁的余党,受到秘密缉捕,遂长期辗转于湖北、江西、河南等地。1927年,应李之龙之邀,任汉口市戏剧编审委员会委员,发起组织火焰剧社,在大舞台演出《太平天国》、《明末遗恨》、《年羹尧》等历史名剧。晚年在汉口戏剧训练班教授戏剧理论,对楚、汉剧改革,曾提出不少创造性意见。1937年因贫病抑郁而逝。 杨润馀 (1879—1953)1900年入湖北新军,充护军骑兵。后又投入将弁学堂,毕业后调充武普通学堂任骑兵教练。1905年任陆军四十一标三营左队排长,后旋升本营后队队官,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加入文学社。参加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都督府中军官及骑兵教练,充第七标标统,独立混成团团旅长,补陆军少将衔,率部投入阳夏战役后驻防黄州。后被黎元洪委任为湘鄂十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参加了攻打汀泗桥、贺胜桥(吴佩孚部)的战役。1917年参入护法运动,1921年响应孙中山北伐,被任命为夏斗寅先锋司令部前敌总指挥,讨伐湖北督军王占元。1923年被孙中山海陆大元帅委任为攻鄂第一军军长。1926年国共合作任第七军军长,后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路纵队司令辖四个梯队司令。后被军阀通缉,自此别离军旅生涯,赋闲在家,后被国民党内政部长蒋作宾陆安茶税局局长。赴任后又遭土匪围困,再逃其命。1953年病逝于武昌。 胡廷佐 (1880—1917)早年入湖北工程营地垒司充队士,后随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到南京,以功绩升工程营哨长。又调升第四十一标第三营右队队官。其间,曾参与日知会。未几,又以军功晋级陆军第八镇四十一标第三营右队队官。1911年武昌起义时,先后率队猛攻清督署和藩署。民军扩编任第七标统带。汉阳扁担山争夺战中,左膀负伤,伤愈升任第二协统领。1912年4月改为第十旅,任旅长。1914年缩编为湖北第一师步兵第二团,任团长。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在荆沙响应护法运动,任第一军第二梯团长兼前敌总指挥,在宜昌磨盘山战斗中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封为陆军中将。今鄂州市葛店镇武城村胡家大塆有其故居。 吴兆麟 (1882—1942)字畏三。早年入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参加“日知会”,翌年考入湖北参谋学堂。1909年,以最优生毕业于参谋学堂,回工程八营任左队队官,在此期间,编著了《战术实施》、《参谋旅行》等兵术书籍。辛亥武昌起义之夜,吴正率部防守楚望台湾省军械库,因平时颇得军心,故被义军推为临时总指挥,率众进攻湖广督署。武昌光复后,军政府成立,吴任参谋部部长,曾赴汉口督战。后又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民国成立,任都督府参谋总长,授陆军上将。旋解甲回鄂,倡修武昌首义公署投资实业。1922年月日督修樊口大堤、沿江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闸,开辟月河,筑王唐黄堤等水利工程。1938年武汉沦陷后,吴因哮喘困居武汉读经自遣。日诱以出任伪军总司令,伪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均遭拒绝。日军无奈,将其软禁。1942年10月17日病逝。国民政府曾明令褒扬,并于1947年公葬于武昌卓刀泉。著有《太湖秋操纪实》及日记多种。吴兆麟纪念馆建于1998年,占地5亩,主体建筑共分为两层,纪念馆正中悬挂着辛亥革命十八星军旗,一楼为名人真迹殿,收集了康有为、居正、蒋中正、程思远等人为吴兆麟题词的真迹二百余幅。二楼是吴兆麟将军生平事迹展览,从“投身行伍,密结团体”、“受命指挥,立功首义”、“运筹军政,抗击清军”、“功成身退,为民兴利”、“高功亮节,后世敬仰”五个部分,用图片、实物展示了吴兆麟的一生。

武昌首义中多鄂州人

熊晋槐 (1882-1958)亦名继贞。1901年入湖北工程营当兵。1904年留学日本铁道学院路矿学堂。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春毕业回国,被清政府授以工科举人,1911春分发湖北任职。武昌首义时任交通局课员,后交通局改为交通部任部长。1912年3月,交通部改交通司任司长。获北洋政府四等嘉禾章和一等嘉禾章。后改任中央交通部汉宜铁路总办。嗣因欧战发生,该路停办而去职。后与人合办汉口到黄冈、鄂城专线小轮运输航务,并集资在汉口大智门开办汉昌电灯公司,兴办实业。1915年,因反袁称帝被通辑。袁世凯称帝时,推举为武汉地区讨袁总司令。1922年北伐期间任国民党军事特派员,1923年,因同情“二七”大罢工被法租界巡捕房以“扰乱治安罪”囚禁月余,后释放。大革命时期,一度出任湖北航政局局长。1930年任湖北省农矿厅秘书,1933年任鲁豫监察使署秘书。1937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38年武汉沦陷后,隐居汉阳乡间,抗战胜利后,任辛亥首义同志会名誉理事。1949后,先后任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第一届省政协副主席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5年任民革湖北分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后任民革中央委员会和民革湖北第一届主任委员。1958年2月15日在武昌病逝。 张祝南 (1882-1966)字肖鹄。早年中秀才。1906年考入两湖师范,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后任《中华民国公报》副主笔,作社论《论民国》、《说反清》和起草讨清檄文,兼任军政府内务部总务科副科长。1912年应邀在汉口襄办《震旦民报》,后任《湖北教育会会报》总编、湖北省图书审查委员会审查。1913年,张祝南与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校”,抚育辛亥革命军烈属后裔,张被推为校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与蔡济民、熊晋槐等人组织讨袁,并主办《武汉日报》。后又创办《江汉日报》参加护法。张勋复辟后,受命回鄂与牟鸿勋组建鄂西靖国军,任秘书长。1919年任川鄂联军前敌指挥部秘书。后历任安徽颍上县、湖北宜都县县长。曾创办私立神山小学、神山中学。1935年后,在家乡从事教育。1966年7月10日病逝于山东烟台。张工书法诗文,著有《峭谷诗稿》。 彭楚藩 (1884-1911)一名家栋,字青云。1906年投身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十一营左队当兵。后入宪兵学校。曾加入日知会,任评议。后考充宪兵营学兵,升正目。不久,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被举为宪兵营代表,斡旋其中,共图大举。1911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任军事筹备员,负责通讯联络工作,准备武装起义。24日,被推为起义后军政府调查部副部长兼起义军事筹备员,10月9日,与蒋翊武在武昌总部决策起义事宜,因清军突击被捕,受审时大义凛然。次日英勇就义。为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彭楚藩就义,武昌军政府按其父意愿将灵柩运回鄂城,安葬于西山。1912年,湖北军政府都督、临时大总统黎元洪拨款,在烈士家乡华容镇凉亭村修建彭楚藩烈士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地方政府曾在原址上重建过,后又被毁。1972年,凉亭村将其迁建至距离原址200米处保留至今。该建筑为礼堂式、砖混结构,共两层、面积240多平方米,中间为活动厅,两侧为陈列室;正面有廊檐,正门门额上直排书写“彭楚藩烈士馆”六个大字,但人们习惯称其为“彭烈士祠”。1984年修缮,命名为彭楚藩烈士纪念馆。2011年再次修缮。 胡廷翼 (1884—1921)1905年加入日知会。后入鄂军工程营当兵,武昌起义后,历任鄂军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0年被直系孙传芳部击败,遂率三千人投降。1921年5月15日以“扰乱地方,积案太多”的罪名,在武昌被枪毙。 程正瀛 (1885—1916)字定国。早年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1908年加入共进会。武昌首义时为工程第8营正兵,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民国成立后,授一等功,予“首义第一枪”金匾,后附袁世凯,为革命党人沉杀于长江。同母异父的周崇资、周崇均(国栋,化名高源丰。前清工兵八营后队五棚士兵,共进会会员。阳夏之战时,任黄兴司令警卫排长)兄弟均参加了辛亥革命。今鄂州市泽林镇大山村下庄屋湾有程正瀛故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大门前将矗立着高大的用无机玻璃钢制作的程正瀛“首义第一枪”造型塑像;堂屋和房屋内将摆放着程正瀛及家人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家俱、农俱和物品,存列着各种文字、图像资料等。 刘复 (1885-1944)原名朝禄,号菊坡,鄂城金牛(今属大冶)人。少年就读于普通学堂,与宋教仁等参加反清组织“科学补习所”,后入两湖师范学习。武昌起义时,为《中华民国公报》编辑。民国初,先后任四川省蒲江、金堂两县知事。1918年为《正义报》主编,因反对王占元而遭迫害,遂奔广州。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曾撰写《告武汉民众书》。后历任山东、安徽两省民政厅长、秘书长,1933年回鄂,任湖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次年赴南京,任内政部简任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复任行政院非常时期服务团总干事,1944年去世。有诗文及书画作品传世。 朱峙三 (1886-1967)原名鼎元,又名继昌。1906年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任《中西报》主笔。辛亥武昌起义后,入湖北军政府内务部任书记官,为《中华民国公报》撰文。1928年任蒲圻县长。1933年任黄冈县长,因擅免农民钱粮被记“大过”三次。后任教于寒溪、大冶中学、武汉晴川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湖北教育学院、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朱峙三精通书画,对古琴造诣亦深。先后编有《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革命诗词选》、《太平天国与湖北》、《太平天国与鄂城》、《晚清闻见录》、《覆瓿集》、《壮学集》、《金湖集》、《福州集》、《施州寄庐偶忆集》、《晚学集》、《峙山山馆文集》、《春柳斋笔记》、《师友感旧录》、《朱峙三六十年日记》等。 范叔衡 (1886-1959)字鸿钧。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青年会夜校学习日语。随后加入同盟会。次年入弘文学院,担任《民报》校对。1908年毕业回国任黑龙江陆军小学教员、交涉局日文通译。1910年入早稻田大学攻政治经济科。武昌起义后赴鄂,出任湖北军政府秘书,并代理孝感县县长等职。1912年同盟会改组,入国民党。次年在汉口英国电灯公司设立机关,策动反袁,事败入狱。1914年出狱加入中华革命党。后来往沪、汉继续谋划反袁。次年随孙中山参加国会非常会议,任大元帅府秘书。 1921年因反对联段政策脱党。后参加国会制宪会议,并办报揭露段祺瑞卖国行径。1949年后,历任民革湖北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陈国桢 (1887-1926)字午候。1904年考入湖北常备炮队,1906年加入日知会,1907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1908年与贺公侠等组织湖北革命自治团,同年毕业后任第八镇炮八标第三营见习,被推举为忠汉团团长。1911年武昌首义时,率炮队第三营士兵运炮入中和门,占领楚望台,进攻清督署。武昌全城光复,转战汉口。阳夏之战中受重伤,被迫入院治疗。出院后改任输送科科长。汉阳战事紧张,一度充任炮兵指挥官。湖北成立毕血会,任统领,后任毕血会第二团团长。北伐战争前夕,应孙中山的邀请南下广州,因军务繁忙操劳过度,旧伤复发于1926年病逝。 马荣 (1888-1911)亦名融、世忠,字希松。1907年投工程营当兵,1911年参加共进会。武昌首义时为楚望台党人代表,率部占领军械库,并参与攻克总督衙署。次日,搜出黎元洪,并胁迫黎与革命党人合作。1911年10月29日,清军入侵汉口六渡桥一带,马荣率敢死队突入敌阵,终因力竭被擒,惨遭杀害。 徐达明 (1888-1915)字介舟。早年入湖北新军,曾调陆军将弁学堂深造,后升任陆军第八镇步队第三十标排长。曾先后参加过日知会、群治学社会社、振武学社,1911年转入文学社,不久又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时,率队与熊秉坤部进攻清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为谋略处成员。曾清收清廷金库。阳夏之战中,驰临前线督战。南北议和后,任毕血会会长。民国成立,任湖北稽勋局调查长,后授陆军中将。1945年,段店曾改称为“达明”乡。 刘叔模 (1897-1975)名馨范,又名范祥。早年入本县寒溪学堂学习。武昌起义后,辍学赴武昌投湖北军政府当学生军。民国成立后,被编入陆军小学。1916-1917年期间先后在汉口博学书院、北平汇文中学、国立法政忖门学校就读。1919年3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麦南中学、蒙达尔儿中学,主攻法文,同年底到克来索的斯乃德工厂学电工。1922年夏考入北大法文系作旁听生。1925年6月赴广州投国民革命军陈铭枢部任政治部秘书。1926年7月应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张难先之邀出任澄迈县长。北伐军攻克武昌辞职回鄂。后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内政部部长、参事。1933年11月,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到北京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委员。此年,经董必武介绍,回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4年夏,调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任参事,随后,又任武汉市政协常委。1956年底当选为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夏出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旋因“乱发议论”被划为右派。1973年因病郁辞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附:辛亥革命鄂州籍人物名录 彭楚藩 程正瀛 吴兆麟 万廷献 杨瓒绪 夏国桢 纪 鸿 刘艺舟 杨润馀 胡廷佐 胡廷翼 张肖鹄 伍正林 吕丹书

熊晋槐 江华本 刘 复 朱峙三 徐建国 喻毓西 陈凌虚 陈国桢 刘伯垂 范鸿勋 马荣 徐达明 吕中秋 张鸿基

江玉崑 胡襄阳 赵鸿声 路邦道 刘叔模 胡竹筠 熊大均 汪馥萍 徐干城 王正甲 贾威汉 蔡品山 杨金山 殷万茂卫占鳌 邹振中 胡朗山 周德胜 余品龙 陈洪启 李志国 胡瑞林 陈占奎 秦洪发 徐少云 吴德标 熊腾蛟 罗为启 罗子青 徐叔渊 程贤礼 诸义平 纪雪昉 余式谷 孟继星 尹忠 范叔衡 杨玉山 陈幼秋 王元恺 胡子卿 熊次扶 赵秉忠 陈步来 张子威 张子安 胡楚材 胡经文 胡华生 熊长发 严凤鸣 徐大发 周元朗 程少梅 彭耀堂 罗为俊鲍本乐 万仁祥 陈金祥 赵定国 周维昌 夏坤山 赵秉丞 刘玉珊 夏福胜 骆春亭 郑兆银 张肇勋 贺子戊 胡廷伟 程茂震 熊青山 廖德忠 李震恒 秦汉贤 吴品三 张玉山 舒百川 范尚武 王佐臣 蒋楚杰 舒松龄 陈洪发 朱德合 胡学材 胡宗祥 胡召棠 陈芳来 尹凤鸣 彭耀堂 陈邦燮 胡子卿 杨玉山 陈幼秋 徐大发 熊长发 罗为启 程少梅周元朗 罗为俊 张玉山 胡华生 胡经文 夏发建 夏大静 夏大发 罗子清 陈协光 夏洪发 陈金祥 陈协官 周维昌 赵秉丞 万仁祥 骆春亭 熊青山 李振恒 郑兆银 鲍本东 廖德忠 熊升阶 熊吹筒 徐定中 胡宗禅 李文祥 胡 复 周国栋 盛蔚庵

辛亥首义之士的最后归宿 

资料链接  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1907年,清廷确定新军军制,规划拟练全国陆军36镇(相当于师),分配给湖北两镇指标,为第8镇和第11镇,当时第11镇尚未完全练成,湖北只编成张彪任统制的陆军第八镇(相当于师)与黎元洪任协统的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相当于旅),成为仅次于袁世凯北洋军的军事力量。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新军第8镇有士兵10502人,军官702人,第21混成协有士兵4612人,军官288人,全军官兵合计16104人。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下辖步兵第15、16协,炮兵第8标、马军第8标、工程第8营、辎重第8营、宪兵营、教练营步兵第15协协统王得胜下辖第29、30标 第29标:张景良 第30标:杨开甲步兵第16协协统邓成拔下辖第31、32标 第31标:江光国 第32标:张鹏程 (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带第十六协入川)马军第8标 标统喻化龙炮兵第8标 总代表李鹏升工程第8营 代理管带阮荣发辎重第8营 管带萧安国宪兵营 管带果兴阿教练营陆军混成二十一协(协统黎元洪)下辖步兵第41、42标、炮兵第11营、马军第11营、工程第11队、辎重第11队   步41标:第1营调宜昌,第2营调岳州,第3营驻武昌城内左旗下 步42标:第1营驻汉口,第2营驻京汉铁路,第3营驻汉阳兵工厂马11营:驻武昌城外南湖炮11营:驻武昌城外塘角,管带张正基工11队:驻武昌城外塘角辎11队:驻武昌城外塘角1911年10月10日当天湖北新军的状况是:驻扎武昌城内及城郊的各兵种标营及各军校学生共约7000名,参加首义者约4000人;站在起义对立面的,约2000人。此外,驻扎武昌城内及城郊约有1500名警察和1000名巡防队,多站在清方一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