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春風送暖,路邊楊柳依依,花團錦簇。偶到超市,看到那一捆捆水靈靈、鮮亮亮的香椿芽,我不由得想起故鄉的紅香椿了,依稀又聞到了那熟悉的椿芽香。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位於山腰的小山村,漫山遍野的都是香椿樹。香椿樹不擇地兒,山嶺薄地也能生長,地堰邊,草荒裡,水溝旁,山坡上,到處都是它們的蹤影。每年春三月,香椿樹發芽了,新發的芽兒紅紅的,嫩嫩的,芽兒上面還頂著一層細細的絨毛。這些香椿芽兒在嚴冬裡孕育,初春裡萌發,春風的撫摸下成長。因為新發的芽兒是紅色的,所以故鄉的香椿樹稱為紅香椿。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等香椿芽兒長到二寸左右,就可以採摘了。每年四月中旬,是山村採摘頭茬香椿芽的季節。

我家的紅香椿,在村前高高的山坡上,一大排幾十棵,每株樹齡都有十幾年了,五六米高。每年採摘香椿,我和母親都拎著高腳凳子。我站在高凳子上攀摘,母親便在樹下叮囑著:“這是頭茬香椿芽兒,只能掰一圈老的、長的,留著心芽兒再長的。”母親說的有道理,如果把心芽兒掰掉,二茬香椿要很長時間才能長出來。在母親的叮嚀聲中,我小心的攀掰著,生恐把心芽兒剝落。我把掰下的香椿芽放到籃子裡,掰滿了就遞給樹下的母親,母親就用茅草綁成一紮一紮的。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頭茬賣錢兒,二茬炒盤兒”。這是村裡人採摘香椿芽的一句俗語。母親把捆紮好的紅香椿,小心地放到竹筐裡,父親用擔子擔著,一路挑到鄰村的集市上。在20年前的貧瘠的山村,頭茬香椿芽兒一斤能賣5、6元,幾十株香椿一季能收入上千元,那可是一筆不小的經濟收入,化肥、農藥等農資錢便有了。不光我家,村裡人都捨不得吃頭茬香椿,每家每戶都把頭茬香椿芽賣掉,換回日常花銷,紅香椿是當時村裡人的搖錢樹呢。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二茬香椿芽兒終於長出了,西棋盤村人開始把它們擺上餐桌。香椿炒雞蛋是山村出名的風物小吃。把紅香椿切成碎塊,放到碗裡,攪上幾個山雞蛋,放上鹽、姜、蔥花等,一起拌勻,把鍋兒放油燒熱,倒進去,用鐵勺翻幾下,不出幾分鐘,一股濃郁的香氣便瀰漫整個院子。誰家炒香椿雞蛋了,走在大街上一聞便知。“香椿煎雞蛋,龍肉也不換”,村裡人的俗語道出了這道風味小吃的魅力。還有,香椿拌豆腐也獨具風味。把崮鄉的鮮豆腐切成細丁,把紅香椿切成細末,一塊裝到盤裡,放上一層細鹽,點上幾滴花生油,攪拌一下即可食用,嚼一口,唇齒留香,美味極了。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摘過兩茬以後,香椿芽漸漸變老了,再賣也沒有人要了。母親便用它們醃製鹹菜了。每年夏天,母親都掰來幾籃子老香椿,一把一把放進盆裡,撒上粗鹽沫兒,像揉麵團一樣揉,揉好了放進牆角的小缸裡,放一層鹽放一層香椿,過個三五天,拿一嘟嚕放進煎餅裡,再捲上一根大蔥或幾根蒜薹,吃起來又脆又香,鹹辣爽口。哪天來了客人,放上幾盤葷菜後,端上一盤醃香椿,一起佐著吃,清香滿口,客人吃的連喊“過癮”!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在山村,年復一年,父母親守著紅香椿一起生活,紅香椿更高了,父母年邁了,再也不能登高攀掰了。每年春天,父母都等著我和大哥回鄉給他們採摘。直到六年以前,大哥把父母親接到城裡居住,紅香椿便徹底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可是,每年春天來臨時,我們都像懷念老朋友一樣懷念它們,感恩它們。是它們滋養了我的生活,伴隨著我們家走過艱苦歲月。


散文丨依稀又聞椿芽香

現在的紅香椿,在故鄉還好嗎?你們和僅有的幾位留守老人一起固守著那人口越來越少的小山村,固守著我們這些漂泊者的心靈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