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史學達人


玄武門之變的前夜,長安城裡靜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裡,可是人頭攢動,幾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這裡了,但看遍人頭,獨獨少了兩位:玄齡和杜如晦。

這兩位秦王的頭號智囊,此時人在何處呢?

這兩個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計,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喚兩位回府來議事的,但是兩個人都拒絕了。

給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許我們再侍奉殿下。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不然也不會被李世民當做智囊來對待了,他們自然知道這個時候李世民請他們過府所議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來趟這趟渾水。

為什麼?

因為當時秦王李世民從形式上看,真的已經處於劣勢。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長孫無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趕走的趕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銳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終將敗在李建成手下,成為未來君王的墊腳石。

所以玄齡和杜如晦不願意來天策府。

何況,他們也知道,秦王被東宮那邊的勢力嚴密監視著,一旦被發現他們和李世民仍有聯繫,可能下場就不止斥逐這麼簡單了。

所以,無奈之下,李世民讓尉遲恭提劍去“請”二位,如果不來,那就殺了吧,誰讓你們知道那麼多。

面對凶神惡煞的尉遲恭,這兩人也是沒轍,好歹先保住眼前吧,於是兩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來到了李世民面前,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這就是歷史上尉遲恭提劍請玄齡和杜如晦的緣故。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簡單的理解為李世民要殺房玄齡和杜如晦有一點偏激,實際上當時的情況非常的複雜。

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和杜如晦做了什麼?

歷史上被贊為“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虛名。實際上在玄武門之變前很久,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已經看清楚了當時的形勢,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

可以說作為臣子,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到這一地步,參與謀劃“篡位”這樣的大事,已經能夠顯示他們對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猶豫不決,房玄齡和杜如晦遭貶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就連李建成都已經認清楚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誣陷兩人,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淵將房玄齡和杜如晦逐出京師,“斥出秦府,不得復入”。

也就是說,房玄齡和杜如晦給出了非常好的計謀,因為李世民的猶豫不決,導致了房玄齡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師。

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兩人不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鬥爭的形勢愈加嚴峻,李世民身邊倚重的大將,一個一個被貶謫外放,就連尉遲敬德都遭遇刺殺。

雖然李世民身邊的大將,都紛紛想盡辦法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但是李世民始終下不了決心,最終決定請房玄齡和杜如晦過來商量大事。

房玄齡和杜如晦回覆長孫無忌說“不敢奉命”。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淵親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復入”,沒有唐高祖李淵的命令,兩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則就是不遵聖旨。

房玄齡和杜如晦之所以會這樣說,當然不是因為兩個人背叛了李世民。

實際上兩人與李世民的關係太親密了,根本擺脫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兩個人也絕對不會有好下場。兩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

果然,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大怒,並且將自己的佩刀交給了與石敬德說:“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

這是李世民為了請來房玄齡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淵的命令,可見李世民是真的下定決心了。

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化妝成道士,重新來到李世民身邊,為他謀劃大事,終於,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從來沒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齡和杜如晦從來沒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說想要殺兩個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決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之變後,論功行賞,其中杜如晦與房玄齡功居第一,可見李世民對於兩個人的信任、重用。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秦王能征慣戰,殺伐決斷不拖泥帶水,幹革命就要這種果敢堅決的氣概。秦王在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的勸說下,經審時度勢,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已下決心發動政變。但遺憾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智囊人物都不在身邊了——之前由於太子李建成用計,已由李淵下令被逐出了天策府。



而後來,秦王派人去召這哥倆回府議事時都遭到了拒絕,他們說:“皇上已不允許我們再侍奉秦王了。”。其實這二位是聰明過人的主,早知道秦王請他們回去不是侍奉——而是要策劃大事。


秦王無明顯優勢,二位是運籌帷幄的高手,早心知肚明瞭。又秦王的心腹已被挖走、被趕走或者被調走了,只剩下其大舅子——長孫無忌了。自己再回去,不是往火坑裡跳嗎!二位對秦王革命沒有必勝的信念,所以才不願意在風口浪尖上回到天策府。

於是,秦王讓尉遲恭提劍去“請”二位回來,如果武力威脅仍不能讓二位回心轉意,就殺了他倆。原因是這二位知道的太多了,另有不為我獻計獻策,也不能留著他倆為太子服務的意思。


尉遲恭是孔武有力的將軍,外貌類似凶神惡煞——後來他與秦叔寶的畫像作了門神,對鬼都有震懾力。他威風凜凜地往素有房謀杜斷之稱的二位書生面前一站,經典場景立即呈現出來了——這叫“秀才遇到兵有禮說不清”。為了腦袋不搬家,二位“好漢不吃眼前虧”,就扮成道士以掩人耳目,重新回到了秦王身邊,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是互相試探底線和決心,到底要不要幹大事。

東宮太子府和秦王府矛盾日益升級,房玄齡感覺不妙,找長孫無忌,讓他同去勸李世民早下手,因為要弄死李建成,房玄齡又不能直說,只對李世民說大事早定,早下手。二人去勸李世民,但李世民沒有表態,也沒辦法表態。

李建成聯合李元吉,上疏奏請將房玄齡、杜如晦清除出秦王府,免得他們搗鬼破壞君臣、父子關係。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在京城外徘徊,不敢入城,入城就得被砍頭。

武德九年,突厥阿史那斯摩率兵攻打烏城,李淵捨棄李世民,按照李建成建議,啟用李元吉帥兵出征,同時抽調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秦王手下將領,並把相應部隊進行重新整編。

兩次大的人事變動,基本就把秦王府人手調空了,就剩一個長孫無忌留在李世民身邊。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下定決心要動手,派長孫無忌去召房杜二人回來商議,結果沒找來。長孫無忌說:二人奉皇帝聖旨,不能再聽秦王號令,私自見面必死無疑。

李世民大怒,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敢背叛我嗎?說完抽出腰刀,遞給尉遲恭:你親自去,如果他們真的不打算來了,就砍了他們腦袋給我!

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又跑了一趟,見了李世民的腰刀,房杜二人換上道袍,分頭趕到秦王府,商議大事。

這裡因為房玄齡事前找過李世民,勸他下手先幹,但李世民沒表態;後來房杜二人被趕出秦王府不許回進城,後邊又把秦王府眾將調離,李世民依舊沒有具體動作。玄武門之變以前,突然讓長孫無忌來找他們,二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否已經下定決心,於是用不奉命令來試探。李世民也明白,所以讓尉遲恭帶他的腰刀去二次再去找房杜,房杜知道李世民這是下了決心了,趕緊前往秦王府。


羊串三葉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邊塞援救烏城,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商議,企圖藉機殺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已經密謀確定,要在昆明池餞行時,將秦王李世民徹底置之於死地。

就在暗流洶湧、形勢異常危急的時候,安插在太子身邊的線人向李世民報告了這一消息。

驚恐與猶豫並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謀士長孫無忌等人召集起來,徵求意見。

終被打動: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長孫無忌看出李世民雖然緊張憤怒,但是還沒有果斷決策。於是,設計了一場非常巧妙的勸說大戲。

長孫無忌問李世民:秦王認為舜偉大嗎?

李世民回答:當然偉大,舜是聖人。

長孫無忌對李世民說:如果在清淤水井時,舜沒有多長一個心眼,就被其父親與弟弟用土掩埋了,那麼舜就化作水井深處的淤泥了。

長孫無忌接著說:如果舜沒有一對能飛的斗笠,就被其父親與弟弟所放的毒火燒成灰燼了,哪裡還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澤啊?

長孫無忌繼續說:舜之所以偉大,因為他的心中裝著天下的百姓,他的心裡始終謀劃著大事。當父親用兇器擊打的時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時刻準備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著幽深的皇宮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況,確實與當年的舜一樣一樣的。

長孫無忌的話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裡反反覆覆質問自己:為什麼要讓無能無功的李建成繼承皇位?為什麼要讓兇殘歹毒的李元吉陰謀得逞?為什麼自己不能勇敢地擔當起振興李家王朝千秋偉業的重任呢?

當李世民慢慢轉過身來的時候,一群謀士熱切的眼神看見了一項偉大的決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語氣一字一字地說:先發制人!

決心已定,李世民還想通過占卜來預測勝敗吉凶。

猶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樣,當時最著名的卦師張公瑾進來了。看見占卜龜殼,張公瑾直接拿起來收到牆角。

張公瑾對李世民說:問鬼問神不如問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現在就是商議如何採取行動,儘快掌控大局。

聽了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猶豫,命人把謀士房玄齡、杜如晦召進秦王府,密謀行動的計劃。

出乎預料:房杜推辭不來,李世民派人持劍相邀

李世民命令長孫無忌悄悄去請房玄齡、杜如晦兩位頂級謀士,要求他們儘快趕到秦王府,籌謀行動計劃。

出乎預料,長孫無忌回來後報告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兩位不謀而合,都不願來。

他們不來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轍。房玄齡、杜如晦都說:高祖陛下已經下發敕書,告誡我不準再為秦王服務。假如我現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見秦王,一定會獲罪而被處死的。請原諒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謀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經下定決心;二是害怕洩密遭到高祖懲處;三是擔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詢問身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房玄齡、杜如晦真的要離我而去嗎?

長孫無忌說:二位也許是在觀望。

李世民果斷把自己的佩劍取下來,遞給尉遲恭。堅定地命令道:請將軍走一趟,看看到底什麼情況。

李世民為什麼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真的要殺死他們嗎?

打消疑慮:李世民要向他們表明自己不再猶豫了

在這之前,秦王府的下屬親信都是提心吊膽、憂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憂心如焚。

房玄齡曾經對長孫無忌說:太子與齊王已經做好謀害秦王的準備了,一旦發生動亂,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藥,而是整個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嚴重問題啊!趕緊奉勸秦王現在立即採取行動,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長孫無忌認為英雄所見略同,於是,直接把他們的想法稟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房玄齡勸導李世民:秦王勞苦功高,理應繼承皇位。請秦王斷然行動,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杜如晦也勸說李世民,儘快行動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顧及兄弟手足之情,考慮父親養育之恩,總是處在遲疑、搖擺、觀望的複雜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向高祖密報,說房玄齡和杜如晦策動李世民篡奪皇位、還要弒殺父皇。唐高祖雖然沒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還是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狠狠訓斥一頓,然後調出秦王府,不許再參與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處境,也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

為了打消房玄齡和杜如晦的疑慮,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劍取下來,讓尉遲恭帶上,向他們表明:快劍斬亂麻,我心已定,儘快制定行動計劃。

威逼強迫:李世民派遣尉遲恭就是要讓他們認清形勢

李世民命令尉遲恭攜帶佩劍、前去要求房玄齡和杜如晦到秦王府來,是有道理的。

尉遲恭對李世民鐵膽忠心,絕無旁念;尉遲恭已經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開的仇人了。

為了收買尉遲恭、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經私下派人送了一車金銀珠寶給尉遲恭。

遭到尉遲恭直接拒絕。尉遲恭回覆說:我本來罪該萬死,秦王救了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現在我註冊在秦王府當官。為了報答秦王的恩情,我寧願赴湯滔火、萬死不辭。

尉遲恭還說:如果對秦王懷有二心,我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那麼太子和齊王要我又能幹什麼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氣,不僅僅對尉遲恭懷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殺尉遲恭。

因為尉遲恭殺氣太重,刺客膽量不夠大,暗殺行動失敗了。

後來,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狀,尉遲恭企圖謀殺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詔將尉遲恭關進特別設立的一座小牢房裡。李元吉準備找機會殺死尉遲恭。

由於李世民不顧一切向唐高祖請求,才使得尉遲恭免於一死。

房玄齡和杜如晦很清楚尉遲恭對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遲恭攜劍來請,讓房玄齡和杜如晦明白,行動已經迫在眉睫了,已經亮劍,戰鬥還會遠嗎?

李世民還向房杜二人發出警告:

你們怕皇上,難道就不怕我秦王嗎?皇上可以殺你們,難道我秦王不能殺你們嗎?

如果你們膽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劍能放過你們嗎?

房玄齡和杜如晦多麼聰明,當然知道尉遲恭攜帶李世民佩劍到來的警告意味。

保護安全:李世民安排尉遲恭負責他們的人身安全

當時箭在弦上,隨時都會發生戰鬥,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險更是增加幾分。李世民十分清楚這一點。

李世民很擔心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溫文爾雅的謀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戰鬥力的尉遲恭帶上寶劍,前去相請。

尉遲恭在當時就是守護神的象徵。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謀殺尉遲恭。

很多人都為尉遲恭擔驚受怕的時候,尉遲恭絲毫沒有懼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門窗戶全部打開,自己正常躺著睡覺。

刺客幾次三番進到尉遲恭家的院子裡,看見躺在床上的尉遲恭像極了一頭大黑熊,竟然嚇得四肢發抖。

最後刺客沒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後,刺客暗自慶幸還能保住一條小命。

李世民確信,派遣尉遲恭去負責保衛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安全,絕對是萬無一失的。

尉遲恭跟著長孫無忌分別找到房玄齡和杜如晦,告訴他們:請趕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沒有任何推脫,立馬換上普通百姓的服裝,跟著長孫無忌向秦王府走去。尉遲恭跟在不遠不近的後面,保衛著他們的安全。

人才,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用對人才,成功也就觸手可及了。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張老師愛拍攝


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史稱“房謀杜斷”,在李世民削平群雄,掃清廓宇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被李世民倚為左右手。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生的“玄武門之變”前葉,面對李世民的徵召,二人卻採取了不合作態度,惹得李世民大發雷霆,差點殺了他們。難道這二人背叛了李世民嗎?

早在武德初年,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見李世民和太子與齊王之間嫌隙已成,無法挽回,就勸諫李世民要當機立斷,效仿周公誅管、蔡,既可保全自己,又可成就大業。在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眼裡,李世民所有的幕僚中,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最令人畏懼的兩個人。因此,二人向唐高祖李淵誣陷房、杜二人,使得二人被貶,離開了秦王府。

據《舊唐書 房玄齡傳》記載:"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

由此可以看出,房杜二人雖不能是李世民弒兄殺弟的始作俑者,但也是積極的參與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暗藏在太子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的王晊,傳遞給李世民一個驚天的消息,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昆明池舉辦的給李元吉餞行的酒席上,一舉消滅李世民。

李世民內部經過了一系列的謀劃,終於確定了行動計劃,可是,沒有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李世民總覺得該計劃不完美,“房謀杜斷”嘛!於是,李世民安排長孫無忌去把他二人找來,一起商量大事。在李世民心裡,這二人一聽自己召喚,還不得馬上回來。可是,事與願違,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對長孫無忌表示,唐高祖李淵已經明確指示,我們以後不能再和秦王見面,否則,會被殺頭,因此,不能奉命。

這個結果大出李世民所料,在最緊要的關頭,這兩個心腹愛臣卻選擇了逃避!李世民大怒,難道這兩個人要背叛我嗎?抽出佩刀,命令尉遲敬德,你再去看看,如果他們不回來,就把他們的腦袋帶回來見我!

第二次見面時尉遲敬德很乾脆,直截了當地對二人說,秦王已經確定了行動計劃,需要你們回去協助。這次,二人沒有推辭,馬上隨著尉遲敬德回到了秦王府。

據《舊唐書 房玄齡傳》記載:“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

那麼,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會在長孫無忌第一次徵召他們回秦王府議事的時候,採取了拒絕的態度呢?筆者認為可能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

長孫無忌第一次來的時候只是說要二人回秦王府議事,並沒有說明商議什麼事情。這二人在唐高祖李淵的嚴令之下,再加上身邊有太子和齊王的眼線在時刻監視,為了自身的性命考慮,不敢隨便行動,給太子和齊王留下把柄,因此採取了不合作態度。

第二種可能

長孫無忌第一次來的時候,雖沒有明確表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以房杜二人的精明,不會猜不到李世民想幹什麼。可是,二人面臨的是一場驚天鉅變,成功則尊榮萬代,失敗則禍滅九族。李世民這次究竟是真的下了最後的決心還是像以往那樣猶豫不決,二人不能確定。於是,二人採用了激將法,以不合作的態度來激怒李世民,從而達到試探出李世民真正態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這次真的下了最後的決心,那二人就會義無反顧地回到李世民身邊。

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第二次來的時候,通過尉遲敬德的嘴表明了李世民的決心,並且,尉遲恭還帶來了李世民的佩刀。房玄齡和杜如晦久在李世民身邊,豈有不認識李世民佩刀之理?也深知尉遲敬德帶刀來的真實含義。如果二人再次採取不合作態度,那麼,尉遲恭就會毫無猶豫地砍下二人的腦袋。二人倒不是一定怕死,而是從這個舉措看出了李世民這次的決心,於是,跟隨尉遲恭回到了秦王府。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

總結

綜上所述,房杜二人還真的不是怕死,他們怕的是李世民二心不定,那就會輸的乾乾淨淨!因此,房杜二人才採取了極端手段,以不配合行動來激起李世民,從而達到試探出李世民真正態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猶豫不決,那麼,房杜二人恐怕就此會真的遠離李世民了。


萬事之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始末說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年少從軍,在唐朝的盡力與統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對於李世民來說,“秦王”這個稱號遠沒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認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果敢應為唐朝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可長幼有序,唐高祖李淵立了李世民的長兄李建成為太子。

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李世民在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及追隨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開啟久盛不衰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很注意籠絡人心收納人才,所以他的身邊一直能人輩出,這些人才中,最讓太子李建成忌憚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

但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卻要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是請,其實隱含騰騰殺氣,為何李世民在政變前夜想要殺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請聽有書君為您一一道來。

一, 房玄齡、杜如晦其人。

房玄齡出身於仕宦之家,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曉天文地理,18歲便中了進士,入隋朝廷為官。

房玄齡頗有識人之才,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得力的謀士。在李世民帳下,房玄齡在軍政事務上出謀劃策,為李世民書寫軍事奏章,還幫著李世民四處蒐羅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軍師。

杜如晦也是當世極有才華之人,當世對他有“聰明識達,王佐之才”這樣的評價,早在隋末被徵為預備官員時,便為隋朝禮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過杜如晦有著過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敗局已定,不願為其效力,於是辭官歸隱。

說是歸隱,其實心懷大志,只是蟄伏著期待明主的出現。李淵平定長安後,房玄齡聽說杜如晦有謀斷之才,便將其舉薦給了李世民。

後來在與各軍閥的征戰中,杜如晦的謀略鬼神難測總是棋高一著,打得敵人無還手之力,立功無數,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搭檔簡直是黃金組合,算無遺策令敵人膽寒,當時人稱這兩人為“房謀杜斷”,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龍爭虎鬥中推波助瀾。

李世民麾下能人眾多,又因為赫赫戰功在軍中威望極高,房玄齡還在不斷地為李世民網羅人才,形成了一股極大的政治勢力,這讓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夢裡都恨不得將李世民團夥除之而後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團,明裡暗裡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淵的肯定,在李淵的授意下將一大批能人志士調離李世民身邊,房玄齡和杜如晦首當其衝名列調離人員榜單。

房玄齡極有政治遠見,他看清楚了當下形勢,第一個規勸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為李世民分析形勢,李世民已成為太子眼中釘,和太子李建成之間已經沒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與其被他人幹掉不如先下手為強。

這些話雖說講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發動政變風險太大,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所以他還有些猶豫不決。

還沒等李世民做出決定,房玄齡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從李世民麾下調任為朝廷官員,按照唐律,朝廷官員不得與藩王往來,否則便要斬首。

秦王李世民心裡很清楚這條唐律就是衝他來的,雖然氣惱,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斷。

三, 房玄齡和杜如晦激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調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沒有往來,但是在他倆的謀劃下,李世民身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等人繼續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沒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難痛下決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亂,李建成趁機向唐高祖李淵進言讓李元吉去平定突厥,並建議將李世民的部下都調到李元吉麾下聽用,此舉意在一舉消滅李世民和他的團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再也容不得他猶豫了,當即決定發動政變。

多年征戰中,李世民已經習慣有事和房玄齡和杜如晦商量,更何況是賭上身家性命的關鍵時候,於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倆人來議事。

長孫無忌走了一趟,人沒帶來,卻帶來了一句話:“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殺頭不敢面見李世民嗎?其實不是,他們倆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這個決定已經等了好久,說這樣的話只不過是擔心李世民再猶豫於是故意激將。

李世民聽到這句話,非常惱火,馬上解下自己的佩劍交給尉遲恭,並對他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準備背叛我嗎?你拿著我的劍去帶他們來,如果不來,你就把他們殺了。”當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倆人知道這次李世民是鐵了心,這也正是他們希望看到的,當即化妝成道士跟著尉遲恭來到了秦王府。

經過一番周密的籌劃,第二天便拉開了殺兄屠變的政變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給房玄齡和杜如晦記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為皇帝后,他們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開啟了盛世太平,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話。

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才能,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故事說到這裡,有書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本事,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之後立下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不拿刀請,那些人耍大牌不來啊。

我們知道,房謀杜斷,這兩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謀士。那他們是怎麼從秦王府出走的呢?

這都是李淵逼的。

當時,李淵為了解決太子秦王之爭,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開府。當時的李世民已經處於劣勢,一來兵權已經沒法有了,二來,李淵態度已經明確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時間,太子府跟齊王府正在瘋狂反撲,一是收買秦王府的人,二是調走秦王府的軍將。

像程咬金就被調到外地任職,但程咬金拖著沒去。尉遲敬德也被李建成收買過,但是尉遲敬德不吃這一套。

總的來說,秦王的勢力已經在削弱。這時候,李淵提出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那當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開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陽,這天下還有誰能制住他。必須把李世民留在長安,然後解決他。

李建成就告訴李淵,秦王府聽說要去洛陽,高興極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淵聽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離,你們秦王府的人還敲鑼打鼓歡天喜地,這實在太過分了。

當年為了讓二兒子打天下,李淵將精兵強將、智囊謀臣調給了李世民,可他沒想到,這些人開始慫恿著自己的二兒子將戰鬥延續到了長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幫人教壞了自己的兒子。

於是,李淵下令,房玄齡杜如晦馬上搬出秦王府,從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這兩位仁兄只好捲起鋪蓋離開了秦王府,據小道消息,這兩位意志有點消沉,從秦王府出來後,直接跑到道觀當了道士。

到目前為止,李建成終於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擊。去掉了房謀杜斷,他們的刀鋒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亂當中。

本來聽說聖上開恩,讓李世民到洛陽去,秦王府的人個個喜出望外,紛紛回家打包行李,準備跟隨秦王殿下到洛陽開闢基地組織。可這邊剛收拾利落,就聽到李淵陛下不顧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說話不算數,還把房學士杜學士趕了出去。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還留在秦王府的長孫無忌連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訴他必須馬上行動,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經到了必須拔劍的時候嗎?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後,他決定去請教兩位智者。

第一個被找上的是李靖。

說來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風雲人物,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數中國十大名將,怎麼數,李靖兄也不會落在名單之外,但因為李淵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雖然才華橫溢,但一直給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長江以南活動,脫離中原主戰場,所以本文介紹不多。

雖然沒有跟隨李世民橫掃中原,但顯然,李世民頗為看重這位名將,將他列為第一個諮詢對象。有點意外的是,李靖拒絕為李世民提供建議,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從李靖家出來,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個人。

這個人我們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長安城內找聰明人的話,徐世勣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個人要稱得上聰明二字,就會知道什麼事該管,什麼事不該管。

同李靖一樣,徐世勣婉言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

一天之內被兩個寄於厚望的人拒絕,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為差點的可能還要惱羞成怒,懷恨在心,進而伺機報復。但李世民竟然還有一絲欣慰。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不結黨營私的人啊,這樣的人正是日後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學還是且慢高興吧,先問一下,以後的大唐是你的大唐還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長安的街頭,面對著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經瞭解這裡的每一個人,這裡發生每項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當中,可漸漸地,這些面孔變得糊模,這些聲音變得遙遠,掌控力正從他的手上滑落。

危險的氣息籠罩著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經反敗為勝戰薛舉,對峙半年鬥劉武周,武牢關前千騎拒十萬,水淹三軍逐劉黑闥,但他一生最為艱苦、最為兇險的鬥爭卻即將發生在這歌舞昇平的天子腳下。

李世民開始懷念那些沙場廝殺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邊關的狼煙又一次沖天而起。

這一次入侵的不是東突厥的大當家頡利可汗,也不是剛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為長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鬱射設。

這位兄弟來得太巧,正趕上李世民舉步維艱的時刻,不少史學家懷疑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來以圖再次掌控軍權。當然,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須得說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位鬱射設雖然跟唐朝有過一些軍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為被唐軍趕出河套地區,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這次殺出來,也沒有到長安圍觀李唐內鬥的意思,僅僅是奪回自己的舊地。

況且,更重要的一條。李世民已經一年多沒當過主帥,李淵也正在擺脫唐朝對這位秦王的軍事依賴。所以,突厥人的進攻並不一定對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發展證實了這一點,突厥的進犯並沒有讓時局朝對李世民有利的方向發展,反而將秦王府引入到一個更危險的時刻。

在李建成的推薦下,李淵任命李元吉統帥諸軍北上。

李元吉是一個瘋狂的人。

曾經有一次,李元吉在家裡埋伏了殺手,準備刺殺到自己家裡竄門的李世民。最後被李建成勸阻。

從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來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計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陪李淵來的,耐人尋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裡人都齊了,而李元吉竟然要當著父親兄長的面殺掉李世民。

試想一下,殺了李世民,怎麼向李淵交待?亂刀之下,李淵會不會順便被砍翻?而殺了李世民,李淵,這個大哥李建成還留著有什麼用?

根據所有的線索演繹一下,可能會得出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結論,李元吉極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殺李世民,他是準備一鍋端。

這是一個可怕的結論,但並非沒有先兆,在前面的楊文幹事件中,大家或許還記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農聊宇文穎,本來李淵勸他去將楊文幹忽悠來,這位仁兄卻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將所有的真相告訴了楊文幹,最後成功將楊文幹送上梁山。

我們沒有說的是,這位宇文穎是李元吉的親信,同時,必須提醒一點,李元吉的親信不一定代表著就是李建成的親信。

又據齊王府的線人舉報,李元吉曾經說過一句話:

“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來,李世民是蟬,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後的雀。

對於這樣的局面,我只能說,搞政治鬥爭的人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李元吉很快展現了他的手腕,利用統率諸軍的機會,將秦王府的大將尉遲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寶等人調到了自己的軍營。

以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擾不來的人才,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帶走。

李元吉還特地要求要閱秦王府的兵,好從中挑選精銳充實大軍。

而這,還不是李元吉計劃的全部。

在東宮齊王府費盡心機挖角秦王府時,李世民也同樣在撬東宮齊王府的牆角,跟李建成們老盯著秦王府一線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沒有去打魏徵們的主意,他把目標瞄準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將軍,也不是足智多謀的參謀,但他們同樣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

東宮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品階只有七品,主要掌控漏刻,說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當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掉下一根電線杆就有可能砸死一個大官的長安,實在是一個低微的官吏,其品階只有從七品,屬七品芝麻官一級。可芝麻雖小,也能影響一張大餅的風味,芝麻官雖少,也同樣能決定一件大事的成敗。

因為身處東宮,這位王晊探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沒有猶豫,馬上將這個消息密報給了李世民。

說實話,李世民雖然早知道跟兄弟有火併的一天,但聽到這個密報後,還是嚇了一跳。

這是一個計劃,細節如下:

在李元吉出征之日,李建成拉著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設宴送行,在酒宴上埋伏大漢將李世民拖下,當場斬殺,然後寫個秦王暴病而亡的報告。最後李建成進宮逼迫李淵讓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繼續坑殺尉遲敬德。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狠準毒的計劃。

東宮的劍已經伸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李世民曾經身陷沙場,被數十倍的敵人團團圍住,但要論生平最險惡的時候,大概就在此時。

李世民將這個消息透露給自己的部屬,要求大家集思廣益想個辦法出來。

到了現在,還有什麼辦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長孫無忌強烈要求先下手為強。

尉遲敬德因為蹲過李元吉的黑獄,火氣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猶豫不決,自己就跑路了,以後混江湖去(竄身草澤),反正不會留在秦王府坐著等死。

尉遲敬德一喲喝,公孫無忌馬上大喊同去同去,寧願跑江湖也不當什麼嘮子官了。

先發制人的建議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後關頭,李世民猶豫了。

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多年的征戰生涯讓他養成了殺伐果斷的性格。而在這件事情上,他卻有些舉棋不定。

之所以無法下斷決心,是因為這個事情不同於跟敵人作戰,這一次,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親兄弟。而猶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這裡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這一起爭嗣事件統稱為玄武門之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爭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現這樣的印象,不能怪讀者,因為這正是李世民同志很多年積極干預史書編纂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精心掩蓋了玄武門的本質。

所謂的玄武門之變,不是李世民大戰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戰李淵。

說到李淵,大家可能有一個困惑,明知道自己的這個二兒子勞苦功高,而且慾望強烈,自己的大兒子還算好說話,為什麼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呢?

李淵大概是動過這樣的心思,可每當李淵心頭湧起這個念頭,隨之而來的,他就會聯想到一些歷史事件,並從而否定了自己這個念頭。

中國的帝王是很重視歷史的,在改朝換代之後,新皇朝一般會馬上組織人員修前朝的歷史,並把這項工作當作一項重點工程。如此重視的原因不是為推翻對方感到抱歉,而是要從前朝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

對李世民不利的是,前朝就有一個血的教訓。

隋文帝楊堅就曾經廢掉了太子,改立二兒子楊廣為太子。後面的進展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楊廣弒父奪位,並在十多年間,就將強大的隋朝送上了絕路。

有楊堅這個負面典型在前面立著,李淵就絕不允許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讓隋朝的錯誤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淵先生的立場之後,我們便可以知道玄武門之變的本質不是兄弟相爭,而是父子相爭。

這正是困難的部分,對兄弟下手已經不容易,反抗父親更難,曾經弒父的楊廣已經頂著煬的惡名。

在以孝為先的中國,挑戰父親將成為其一生的汙點。而李世民,恰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於是,在將突破最後的道德底線時,李世民變得猶豫起來。他無法把自己的這個顧慮說出口,只能等待有人能夠領悟。

秦王府人才濟濟,終於有人發現了李世民的這個顧慮。

這個人是長孫無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難,勸人兄弟相殘已經夠不容易,更何況要勸兒子鬥倒老子。但長孫無忌不愧是隋朝名將長孫晟的兒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說詞。

“秦王認為舜是個什麼樣的人?”長孫無忌突然問道。

李世民奇怪這個問題,但依然很快給出了答案:

“是聖人。做為兒子,他很孝順,做為君王,他很仁慈。這都是不用說的。”

長孫無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沒有出來,他算是孝嗎?如果那天舜上糧倉沒能及時下來,能稱為仁嗎?”

李世民如醍醐灌頂,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顧慮。

長孫無忌所說的是有關舜的一個傳說,話說舜的父親瞽叟不喜歡這個兒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後,瞽叟在井上填土(不是後爹啊)。眼見就要活埋,可沒多久,舜又恭敬出現在父親面前。原來,下井之前,舜留了一個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個逃生通道。而這位瞽叟坑兒子的決心似乎很強,又一次讓舜爬上糧倉修補,等兒子上去後,他在下面開始放火,幸虧舜用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了下來。

最後,長孫無忌用孔夫子對挖井修屋事件的評論為這次成功的勸說做了總結:

“大杖避,小杖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孔老師的話還是要聽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實在事關重大,最後關頭,李世民竟然叫來了一個算卜的(應該不是街上現請的),請示一下老天爺的意見。

正在打卦的時候,有一個人大步邁了進來。

此人叫張公謹,魏州人,初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後一直沒找到正式單位掛靠,最後經徐世勣跟尉遲敬德介紹才進了秦王府當幕僚。

兄弟走到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來就是他的未來,進來之後,看到二少爺還在算卦,氣不打一處來,搶過算卦用的龜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為猶豫不決,現在的事情不是猶豫的事情,要是算出來不吉利,難道就坐以待斃?”

是的,問天問地不如問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終於堅定起來。他面向長孫無忌,下了一個命令:

“去把房玄齡杜如晦叫回來!”

長孫無忌出去了,然後長孫無忌回來了,出去是一個人出去的,回來也沒搞三行人,依然是一個人回來的。

人沒帶回來,話倒帶回來一句:

“請轉告秦王,聖上有旨意不讓咱們事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來,必是死罪。對不起了,這一次,咱們就不來了。”

李世民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謀斷策的時候,自己最倚重的謀士竟然撂擔子。氣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們難道想背叛我嗎?”

長孫無忌請你們不來,我自有人去請你們。

李世民取下腰間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們人不來,就取他們的首級來。”

在長孫無忌的引領下,鬍子拉碴體大腰粗的尉遲敬德拿著大刀殺氣騰騰出現在房玄齡杜如晦面前時,這兩位謀士卻相視笑了起來。

第一次不去不是擺架子,只是他們需要確定李世民的決心。

現在刀子都拿出來了,可以確定這位秦王下定了革父親命的決心。

這一天晚些時候,房玄齡、杜如晦跟著長孫無忌進入了秦王府,而為了避人耳目,尉遲敬德獨自一人從另一條路繞回了王府。

在這一天的夜裡,李世民跟他的智慧團們謀劃了一夜,不知道他們謀劃了什麼,可以得知的是,這是一個困難的任務。我們已經說過,李世民的對手不僅僅是李建成,李元吉。還有另一個老謀深算的李淵。要一舉戰勝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這段文字大部分取自我在今日頭條的專欄《隋唐不演義》,歡迎大家閱讀。


腦洞歷史觀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使他順利的成為歷史的唐太宗。唐朝的這次政變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政變,這次牽涉的人員比較多,並且牽涉的都是皇室宗親,也可以說是一場爭奪皇位的政變。在這次政變的前夜,首先是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要對他不利;其二房喬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臣,請他們商量對策;其三李淵設計調走房杜二人。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

對這次政變的起因,應該說是李世民把點燃了這把火,本來政變前夕是一點小的火星,由於李世民把它放大化了,他是怎麼放大化的。

皇室家族,皇帝一般就會選出下一任的接班人,往往是在幾個皇子中產生,被選到幾率最大的就是老大。相應在唐朝也是一樣,李淵就選擇了李建成當太子。那麼下一步就會出現爭奪,誰當太子就有機會得到傳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建成來說,李世民身邊的謀士,以及能人異士比較多,而李建成的後臺就是李淵。所以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就思考了一番,他首先分析了,李世民對他會產生威脅,那麼李世民身邊的能人異士中,武將比較好對付點,主要是謀士有點難對付。於是李建成就想到了,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如果這兩個人不在李世民身邊就好辦多了。

因此李建成就去找他的後臺父親李淵,經商議後,他們想到了一個注意,讓李淵下令把房杜二人調到皇宮商量事情,然後李建成可以去對付李世民。當時李淵把房杜二人招到宮中的時候,李世民還不知道李建成的用心。後來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向李世民進言,李建成有可能會對你不利。故而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佩劍,去宮中請房杜二人回來。後來他們就開始商量怎麼樣對付李建成,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房喬和杜如晦對李世民所起的作用

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可以說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人,李世民有可能就找不到辦法對付太子李建成,那就是等著任人宰割了。因此李世民就讓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佩劍,前往宮中請房杜回來商量對策。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李世民要給尉遲敬德一把劍。筆者認為:其一古代佩劍有代表佩劍人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房杜二人見到,尉遲敬德拿的劍,就可以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在進一步講,房杜二人見到李世民的劍,就等於接到命令。如果房杜二人對李世民沒有重要性,李世民是不會讓自己的佩劍離開。因為佩劍等於自己下命令,就相當於皇帝給臣子下命令一樣。其二還有一種寓意,如果房杜二人不回來,那就讓尉遲敬德把這兩個人除掉。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房杜二人對李世民很重要,也知道李世民的一切事情。如果房杜二人不回來,說明這兩個人對李世民已經不忠心了,留著他們也沒有用處,反而會對自己不利。

故此,玄武門之變能不能發動,關乎著李世民的未來能不能當上皇帝,房喬和杜如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變,正是這場政變,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李淵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看法

玄武門之變前夜,本來是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淵,兩個人一起設計對付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後來反被李世民算計。在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唐高祖對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看法。

筆者認為:其一,李建成是唐高祖親自選的太子,這也存在古代長幼有序的說法。唐高祖李淵對李建成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果能力達不到,唐高祖李淵應該也不會支持他的,也不會選他做太子。其二當時唐高祖和李建成都清楚,李世民的勢力已經發展的很龐大了,直接對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皇位都造成了威脅。再加上當時,李世民也調派了很多兵力到身邊,對李建成也造成了更大的不利。

對於唐高祖李淵來說,他肯定不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發生矛盾,或者做更不好的事。所以只能調開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然後在對李世民採取措施,肯定不會除掉他。但是,唐太子李世民利用這次政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相對於唐高祖李淵來說,只能氣,沒有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結語:

這次政變的發生,給唐朝帶來了有利的一面,如果沒有此次的政變,也不會有唐朝的貞觀之治。或許唐朝也不會有這麼繁榮昌盛,不利的一面就是代價不較大,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質,更反映出了權利爭奪的殘酷性。不管什麼事情,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往往我們取捨的時候,會選擇利大於弊的一面。如果想做到沒有弊的一面,筆者認為好像沒有的。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

圖:來源網絡


太史簡


驚心動魄的玄武門政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李世民也不是神人,儘管手下一幫玩命之徒屢次鼓動,但李世民始終未能下定決心。在身邊謀臣大將一個個被李淵支走,連最後一個大舅子長孫無忌也威脅著要走時,李世民感到已經到了不得不發的地步。



他讓人拿著自己的佩劍去見房玄齡杜如晦,不是真如自己口頭所說那樣“不從便斬之”,而是向他們表明自己已經下定了玩命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