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文丨福林妈咪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在奇葩星球上,如果设立这样你个规定,每个宝宝每周必须陪够孩子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做到,就剥夺他的爸爸称号,你同意吗?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丧偶式育儿”这个概念近几年一直很火,不少妈妈正是出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家庭中每天陪孩子的都是妈妈,爸爸很少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当期的议题,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节目结尾时播出的素人采访,爸爸们在听到孩子的心声后,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自责,感人至深。

丧偶式育儿喊的多了,还真有不少爸爸开始改变的,但是实行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问题。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那期的辩论中最有亲身体验的就是傅首尔了,她当时辩论的角度就考虑到了实操性:“我认为这个规定非常的科学,因为不是每天,也不是每个月,而是每周,为了防止你每个月最后几天突击寒假作业,突然想到还没陪够,撑开孩子的眼皮说,来,爸爸这个月还剩24个小时……”

陪孩子玩儿,还真不是改变爸爸们观念就可以了,真正起到陪伴作用,并且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陪伴,还需要爸爸们不断学习。

不知道这些情况你们家有没有出现过:

有的爸爸目标比较明确,我现在要陪孩子,那来,儿子,让爸爸陪你!搞得原本自己玩儿的好好的孩子不知道他要干嘛;

还有很多爸爸这段时间在家闲得无聊,于是打起主意要“玩儿”孩子,把妈妈给孩子安排的计划都打乱了;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身边一位宝妈朋友就跟我说,她老公从一开始就没怎么陪过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儿,现在知道要和孩子有亲子时间了,要么就是抱着手机在孩子旁边玩儿,说他两句他就变成打断孩子,胡乱指挥,跟他生气他还有理了:“你到底让我怎样?”

正确的高效的陪伴,当然不是在旁边坐着玩手机就行,更不是随便干涉孩子的游戏时间,别说妈妈们要求高,而是你还不用心。

想陪孩子要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你能做些什么。

第一步,弄清孩子的需求。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当下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这是做之前最起码的关心和观察,而不会粗暴的说,孩子过来,爸爸要陪你玩儿了。

还要知道孩子现在的年龄适合玩儿什么,会玩儿什么,能玩儿到什么程度,怎样引导孩子在玩儿中成长。也就是了解孩子的基本发展规律,而不是对着一个两岁的孩子让他和你下五子棋,或者让一个6岁的孩子玩儿拨浪鼓。

在《0-6岁儿童游戏地图》这本书中,作者陈云窗说,游戏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化发展,给与孩子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游戏。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0-2岁:必不可少的探索玩物游戏,这个阶段孩子对玩具的探索是他游戏的主题,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开发玩具的更多玩法。

1岁半:开始痴迷假装游戏,很多孩子喜欢厨房模型,喜欢玩儿过家家,扮演爸爸妈妈。当孩子开始说,你是小偷他是警察的时候,别嫌弃的对他说,这有什么好玩儿的。

3岁:有了像样的构建游戏,孩子对积木,乐高等游戏感兴趣,如果爸爸可以帮孩子用纸箱子搭一个可以钻进去的小房子,他会非常兴奋。

4岁:开始玩儿规则游戏,飞行棋、跳房子等等,这时候孩子会对规则游戏感兴趣,这也意味着会有合作和比赛,陪孩子遵守规则很重要。


第二步,理解孩子的行为

1、自发性游戏

孩子在家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的自发游戏,去阳台转转,踩一下地毯,开一下抽屉,跑来跑去,都是孩子在无聊时无意识的自发行为,可能没有什么目的。

这时候孩子的脑子里可能转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回忆,想象,模拟等等,就像是一种“流浪”,而又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流浪状态中的头脑更有可能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处于这个状态的孩子,并没有浪费时间,但同时也比较好抽离,是比较好的提供游戏项目建议的阶段,但是要用引导的方式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

2、计划性游戏

当孩子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也就是他知道自己在玩儿什么,也知道终点是什么时候,比如孩子在玩儿积木,从打算玩儿到准备玩儿到正在玩儿到搭出图片上的样板,这是一个完成的游戏过程,孩子在其中往往是沉浸式的体验,专注力强,尽量不要去打扰。

3、寻求帮助阶段

当孩子自己感到寂寞了,感到需要陪伴,他会过来缠着爸爸妈妈,让你赔他玩儿,这是最好的陪伴孩子的时机,答应孩子,和他一起开始一项游戏,并且过程中成为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体会到请求实现的幸福感。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有时候孩子在游戏中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了,也会过来找爸爸妈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你可以在旁边指点,但是要保持一定的沉默,让孩子有自我思考的空间。


第三步,参与孩子的心理和游戏阶段

科学的引导孩子进行活动,要在不同的时机做出更科学的反应:

1、定向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开始阶段,确定选题,是要和孩子一起画一只狐狸,还是和孩子一起实验一下能不能数清天上的星星,这是一个对主要问题进行定义,以及对问题中重要维度进行定义的阶段,来自爸爸妈妈的上层思维模式,可以引导孩子更有逻辑的理解问题。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2、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就是将问题落实到具体实际,比如如果想要画出最逼真的彩虹,我们要用什么工具?或者简单的,我们想要查一查恐龙灭绝的原因,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用的手机,或则平板,还可以思考在什么网站上查找,可不可以用手机语音让Siri帮忙进行查询,主要是尽可能多地搜集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3、酝酿阶段,在游戏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想不出答案找不到方法的时候都会有个瓶颈期,这个时候虽然答案还没有出来,但是它正在酝酿,此时孩子和大人都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但是不要放弃,引导孩子继续思考。

陪得好家长叫教育家,陪不好叫折腾娃,别以为陪伴付出时间就够了

4、顿悟阶段,如果父母能提前想到答案,或者本来就知道答案,在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期后,可以逐渐的给出一些提示,让孩子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找到可能的答案,顿悟的的产生,标志着酝酿阶段结束了,顿悟的一刻感受是美妙的,充足的,是这段陪玩历程孩子感受的高光时刻。

5、验证阶段:验证阶段主要是检验并批判性地评价在顿悟阶段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少不了最后的验证时刻,喜悦过后,还要看看是否正确,别让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如果证明不对,就要重返酝酿阶段,父母要引导孩子不气馁,继续探究。


好的教育就是寓教于乐,别小看陪玩儿过程,陪得好的相当于做一个教育家,陪的不好的则是在浪费自己和孩子的时间,适得其反。

当然,不止是不经常陪孩子的爸爸,经常陪孩子的妈妈可能也并不那么了解孩子的游戏行为以及陪玩中的科学引导方式,只有不断学习,清楚的知道自己引导孩子时的目的和方式,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