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擰開蓋子就能喝的代餐,送到家門口動動筷子就能吃的外賣,只用熱水衝一下就能喝上的掛耳咖啡……快速、便捷、不用自己動手,似乎已經成了現代購物的標配。然而就在這飛一般往前趕的快節奏當中,
有一股無法撼動的清流——宜家

它讓你自己動手幹活兒,舉著扳手和螺絲釘,對著好幾頁說明書研究怎麼組裝一把椅子,一張桌子,甚至能伸縮成床的沙發。買賬的人越來越多,宜家的擁擠程度直逼菜市場。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開業後一個月依然人頭攢動,你家附近的宜家是不是一個樣兒?

這麼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品牌,憑什麼能虜獲眾人的芳心?

什麼是“宜家效應”?

其實,讓你自己動手,這不是宜家的獨創。1950年,美國一家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絞盡腦汁大力推銷他們的Betty Crocker牌蛋糕粉,它讓做蛋糕變得像衝速溶咖啡一樣省事兒。公司想讓蛋糕粉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於是邀請了著名心理學家,“動機研究之父”歐內斯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來救場。

迪希特建議改變食譜,把蛋糕粉裡本來自帶的雞蛋粉,換成“需要添加新鮮雞蛋”。因為一衝即成的蛋糕粉,會讓做蛋糕變得太容易,

削弱了做蛋糕原本所需的勞動而多動手,能夠讓做蛋糕的人對最終作品產生更強的“主人意識”,從而覺得味道更好。建議奏效了,蛋糕粉銷量自此之後加速上升。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加上新鮮雞蛋,光是看起來就更美味

這一現象並非偶然,2011年,來自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在《消費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把“讓消費者自己多動手,從而讓他們更喜歡這個東西,賦予它更高的價值”這一現象稱為“宜家效應”

儘管宜家賣半成品的初衷,只是為了節省庫存空間、壓縮價格、薄利多銷,但是卻讓人們愛上了DIY傢俱。是宜家把“勞動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

勞動產生愛

為什麼人們會給自己的勞動成果賦予更高的價值呢?

有研究指出,儘管朝九晚五的“工作”令人不悅,但工作和勞動同時能帶來極高的回報

。研究表明,人在某件事上花費的努力越多,就會相應地賦予它更高的價值。不僅是人類,這一現象在其他生物上也得到了映證:科學家發現,比起低勞動強度,高勞動強度下的大鼠,會認為費勁之後獲得的蔗糖更美味。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勞動一番,食物更美味了呢~

為了在人類身上實際驗證這一現象,科學家用組裝宜家儲物盒、摺紙和樂高設計了四組實驗。參與者被要求用紙摺紙鶴或者青蛙,然後再為所有參與者的作品出價,來“買”這些作品。在出價環節,還加入了摺紙專家的作品。可以發現,參與者傾向於認為自己的作品比其他參與者更有價值,甚至可以跟摺紙專家的相媲美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參與者給自己或其他人的摺紙作品的標價意願,他們認為自己那外行的水平做出來的東西價值堪比專家的作品 | 哈佛商學院

確切地說,是成功的勞動讓人產生愛

但實驗同時揭露了“宜家效應”的侷限性。當參與者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完成或拆解作品上,或者乾脆根本無法完成作品時,他們花錢的意願就隨之降低了。

下圖展示了當一組參與者組裝宜家收納盒,而另一組參與者只被允許完成一半作品時的情況: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可以看到,完成了作品的參與者比那些沒能完成的人給作品的標價更高 | 哈佛商學院

科學家認為“宜家效應”的基礎是勞動能夠獲得成功,是有能夠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著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關於自我效能的研究中便指出,若想讓人感到自己很能幹,需要有一種“一切盡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覺,而成功完成任務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實際上,正如成功完成任務帶來的積極心理影響,任務的失敗則具有相應的負面結果。越是總想著沒能完成的任務,人越容易感到遺憾,受到負面影響。

畢竟當你的宜家DIY變成了這樣: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太小的小孩,也沒法從勞動中獲得愛

除此之外,“宜家效應”對五歲以下的兒童並不起效。實驗心理學家曾在一次實驗中給64名3至6歲的兒童兩組泡沫玩具,一組是他們自己組裝的,另一組是現成的,只是拿在手裡耍。孩子們對兩組玩具都很熟悉,唯一的區別是第一組是他們自己做的。

在拿到玩具前,實驗者讓孩子們對每個玩具的喜愛程度打分,組裝玩具或拿到玩具後,會讓孩子們再打一次分。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宜家效應”對5歲以下的兒童並不起效 | pxhere

結果發現,只有5到6歲的兒童給自己動手組裝的玩具打了更高的分數,而3到4歲的兒童並沒有表現出這一現象。這是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自我”概念,自然也對“自己的勞動”無感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讓消費者自己動手幹活兒的同時得到滿足感,還能讓他們覺得錢花得超值,“宜家效應”這一商業模式可以說是一石三鳥。再加上迪希特曾創造出的蛋糕粉傳奇,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開始試圖利用宜家效應吸引新的消費者,特別是那些“渴望尋求價值”、或者渴望從勞動中獲得一些“儀式感”的消費者。

當眾多商家想方設法通過更快的快遞和“一切都為你準備好了”的方案讓你越買越多,越過越快時,不妨讓宜家效應給你一點靈感,自己動手簡單勞動一番,或許會讓你愛上這種“更有價值”的感覺

哪怕只是在煮方便麵時放上幾棵青菜,都值得讓你拍個照再發個朋友圈,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