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楊過斷臂之後,來到獨孤求敗所居的荒谷,發現了劍冢,從裡面發掘出三柄劍,加上被棄的‘紫薇軟劍’,共是四柄劍。獨孤求敗在每柄劍下都寫下了自述性斷詞,這幾句自述說出了他武學逐漸精進的五個階段。

在這裡說一句,獨孤求敗的劍術之悟,不但是武學之悟,亦是人生之悟,求學問道,都會經過這幾個階段。莊子說“道通為一”,各種學問到了頂端都有相通之處。上面說獨孤求敗寫出了四句自述之詞,但四句之中,包含了五個階段,要人自行去體悟。

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先說第一階段,青鋼劍的自述寫道:“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代表已經成人,但這個時期身體尚弱,還不夠強壯,所以稱作‘弱冠’。此時青春年少,奮發飛揚,陽剛之氣正處於向上階段,膽氣十足,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正可以說明少年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少年人陽氣旺,膽氣足,火氣亦大,行事作風給人以盛氣凌人的感覺。

正因為少年人無所畏懼,稜角分明,所以如青鋼劍一般,凌厲剛猛,他覺得世上並無難事,有不服輸的勁頭,所以能夠無堅不摧。我們看社會的發展,也的確是由年輕人所推動的。不過這個無堅不摧,只是一隅之爭,還沒有涵蓋天下。這說明少年人有魄力,但眼界還不夠寬,學識亦不夠深,所見到的事情還是片面的,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局部的。此時的獨孤求敗與河朔群雄爭鋒,正是少年人初現崢嶸,揚名露臉之時。

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第二階段自述寫道:“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二十到三十歲這個階段,正是一個人全面接觸社會的時期。當由稜角分明的少年人,向壯年邁進時,眼界也開闊了,這個時候他會發現社會陰暗的一面,見得越多,越覺得生氣。鬱憤難平的時候,就要掃除陰暗的東西,但是盛氣之下,手段必然強硬,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誤傷好人。

雖然跟初入社會時相比,年輕人自覺行事手腕已經很圓滑,其實只是個錯覺,他還很稚嫩。正如‘紫薇軟劍’一樣,看起來很柔軟,實則還是鋼鐵之性,未能真正的柔弱,這個時候的‘以柔克剛’還是表面的,不能真正接觸到實質。他不能真正做到‘揮綢成棍,以柔擊剛’,年輕人盛氣之下所犯的錯誤,在冷靜之後,必定追悔無已。

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第三階段自述寫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到四十歲正值壯年,在經過多次碰壁後,人在此時必定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明白只用雷霆手段還不足以辦成事情。要想心想事成,只有隱忍胸中的不平,將這股怒氣化作古拙的倔強之氣。胸中存了這股倔強之氣,表面看起來雖然沒有了少年人的神采飛揚,但它更加耐久,更能使人堅持下去。

人到了這個時期,自己的思想已具規模,處世的智慧更加成熟,眼光更加銳利,知道什麼方法才是直接有效。中年人不再是稜角分明,看起來深沉而圓滑,鋒芒不露於表面,這是‘重劍無鋒’。常人總是偏愛靈巧,不看重死功夫,孰不知一步一個腳印下的死功夫,看似笨拙,等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便會爆發出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可以說是‘大巧不工’。

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第四階段自述道:“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到此階段,思想成熟,對大多事情已經能夠看清,不再有所執著。不執著,所以心中不滯於物,沒有滯礙,行事問道也不再拘於形式,更加自由。可以說是大鵬展翅,任其逍遙於九天了。不過這種自由還是有所倚待,大鵬遨遊須待海運,劍客出手須用草木竹石,要想有所突破,還要一下階段。

第五階段說:“自此精修漸入於無劍勝有劍之境。”人的道德學問如果能修到這個地步,功名利祿不用去求,自己也會送上門來。即使心中並無所求,但在外人的眼裡,你依然是最有權威的,一個個榮譽會隨之而來。別人費盡心機也得不到的東西,你卻可以毫不費力的拿到手裡,不求勝於有所求。劍為求之利器,此劍越是鋒利,所得也必然越多,誰能以無劍為求之利器,那自是更加高明瞭。

看破獨孤求敗的五段劍法,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境界

這幾個階段不必定然是三十、四十,只是大體如此說,不用太過拘泥。獨孤求敗的悟劍之路,正是楊過一生的寫照。

一、以剛克剛。少年之時,性情偏激,剛烈易怒,誰要是觸怒了他,必然還以顏色,此時可比之青鋼劍,凌厲剛猛。

二、以柔克剛。在得知殺父仇人後,表面上與郭靖黃蓉虛與委蛇,實則要暗中行刺,此時盡顯機詐之性,他自覺聰明無比,誰知已被黃蓉瞧破。等郭靖陷入危境,身受重傷,他又被郭靖的俠義精神所感動,深自後悔,在明白大義之後,斷然將心中的‘紫薇軟劍’,棄之深谷。

三、以拙破巧。楊過斷臂之後,終於無所顧忌,誓要與小龍女結為夫婦,並在重陽真人的畫像前行婚姻之禮。其做法簡單明快,既無虛言掩飾,又無絲毫拖泥帶水,正合玄鐵劍法之理。書中也說,楊過但覺平平的一招,遠勝諸般最巧妙的劍招。這是‘以拙破巧’之理,只是心中若無古拙倔強之氣,也如手中沒有玄鐵重劍,這樣的劍法也就發揮不出威力。

四、不滯於物。當小龍女中毒失蹤後,楊過心境為之一轉。書中說:“某一日風雨如晦,楊過心有所感,當下腰懸木劍,身披敝袍,一人一雕悄然西去,自此足跡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他在海邊久等小龍女不昨,以至心有所感,所感的是什麼,後來在襄陽城外的羊太傅廟旁,有人替他說了,那是羊祜的名言‘人生不如意,十居八九’。楊過此時已經明白人生之事大多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只能順其自然。能知順其自然,便是不滯於物。

五、無勝於有。他跳崖之後,面對郭襄的求肯,不再求死,無所執著後,竟然會到了小龍女,又在襄陽城外以飛石擊死了蒙古大汗,自此名揚天下,可以說是無求之劍勝於有求之劍了。

不過以武功而論,楊過只做到了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尚未能完全達到無劍勝有劍的地步,其武學境界到底如何,限於篇幅,留待後面的文章再加闡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