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的古人希望传承什么,各地又有何风俗?

橘井泉香296


清明节是咱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也正是因此,清明节也被当作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里的重点保护对象,

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除了扫墓和祭祖之外,还有荡秋千、插柳、放风筝、蹴鞠、踏青等等这些。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抒发对美好人性向往的情愫,也可以表达人们寄托哀思、敬仰忠孝的善良愿望。

以上,我是爱美食会画画喜读书善皮雕的磊叔。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让我们一起感受世界的美好。


磊叔


清明节在我们这边也叫春明节,可以说更加简洁明了,所谓气清景明,谓之春明。我每年清明节那是必须要回去的,虽然长途跋涉,就回去一天,又要离开了。在外漂泊闯荡的人可能过年都不回老家,但是清明节却不敢不回去。当然也有都不回去的,却是极少了。毕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以前家用车在小村镇里未普及的时候,大家都是坐火车,甚至抢不到票,现在情况也一样,清明节当天,高速常常堵的人心烦。所以我们一般提前一天回去,很多人时间控制不来,就只好望车兴叹了。

清早开车出发,下午三四点就到了。我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医院看望我的表嫂,她刚做完化疗。生老病死,人生难事,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我们只能慰问,聊表心意。幸而手术很成功,她的心情也挺好。看她说着这一段时间的感受,我不禁有些恍惚。之后我走出去,深深抽一口烟,慢慢吐出来,远远看医院过道一片白里来来回回的人儿,烟雾迷着我的眼睛,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里离另一个世界是一步还是半步?如果真有那个世界。

回家的村镇路上,断续见到有几家拉起白布挽联,奏起哀乐声声。长辈说这是因为清明节到了,春深太重,心里过不去,很多老人就老了。春深我能理解,这个时候很容易生病的,可是心里过不去这句我想了很久,始终不是很明白,远远不是思念愈发深沉,孤独日益参天。

扫墓祭祀我们这里叫的直接点叫拜山,带好一应物品,便是上山下山再上山下山。据说家里这个月一整月一直阴雨连绵,直到清明节这天上午也阴沉沉的,没多久突然阳光就盛起来,之前沉重的外套只好纷纷脱下来。老人说清明节这天永远不会下雨,我仔细回想一下,倒还真是,有一年清晨还下着雨,我心想这纸钱是烧不了的,一到上山的时辰雨便马上停住了。老人说,地上有根,天上有灵。

在每一个墓碑前,我们插上花和香,烧纸钱,倒上三杯酒,是爷们的还要点上三根香烟。然后大家每人或三磕头或三拜首,恭恭敬敬,算是祭祀完成了。在前一天长辈早已经将墓堆的杂草清理干净,填上新土。祭祀时还有不少规矩,譬如不能穿大红的衣服,去世三年以内的坟头上不能插花。规矩一代一代传下来,我常盼我能溯本追源,长辈提到的习俗,都能记得亲切。

有位一九八七年去世的先辈,长辈说她是地主家的女儿。那时候选老婆的时候不看长相,是看脚,全身都被挡住,只一双脚露出来,看大小,一般都喜欢裹小脚的女人,然后用钱或物就直接娶回来。她就是小脚女人,据说走路都有点困难,大概行如弱柳扶风就是这么来的。常看现代文章不断批评古代女人裹小脚,这的确是很不健康的行为,是一种迫害,但就是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经历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或平淡或汹涌。我望着墓碑,不禁神思悠远。

记得有一年清明,在杂草堆里见到一个小小的破旧墓碑,风化腐蚀,已经倾斜着陷入一半在泥土里,上面勉强能看到刻着光绪年间,坟堆早已不见,自然也是无人拜祭。那时我还在读高中,看到这种场景,我在作文里很矫情的写道:“不知道多少年前,在他墓前,有一个竹杖芒鞋的人,拎着一壶酒,轻声道:我来了。又或者不知道多少年前,有一个青衣长发的人,持一支长萧,只是不说话,但箫声呜咽,泪已两行。”我知道,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多情的,对生活一无所知的少年。还没到爱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这时候。但我依然怀念那个远去的少年。

在奶奶墓前,父亲不无感叹,说奶奶已经躺着休息有六七年了,我听了不觉一惊,心想已经过去这么些年了吗,我的脑海里仿佛还在两三年徘徊,往事历历在目,是那么清晰可及。时间真是比想象中更快,更不可捉摸。以前看书有一句词:“霎时间新月下长川,沧海桑田。”到现在才理解的通透。

我常想生而为人,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在清明这天,答案应该是死生相继吧,我们从生里来,往死里去,在这期间,又不停有各种死去,有各种新生。无论是新生里死去,还是死去里新生,万事万物,大抵如此。


志疆惠达


你好,很高兴受到悟空问答邀请,转眼,又到清明节了,清明节即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又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的古人祖辈们希望后代能够不忘先辈遗训,要缅怀亲人对自己的养育关怀恩情,更要教育子孙要继承祖辈的优良家风,让我们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永远传承下去。

每年清明节前几天是祭祖的日子,我们山西南部农村的风俗很多。祭祀当天一定要起的特别早,也许能让祖先感受到后代的勤劳。祭祀用的菜也很有讲究,每碗五样菜,分别是菠菜,莲菜,猪肉,丸子,鸡蛋。菠菜要带根的,表示辈辈有人,人丁兴旺。莲菜片上都是眼孔,表示后代有心眼,特别精明。放猪肉表示后辈生活条件好。丸子和鸡蛋表示家祖一年大团圆。

在以前,农村上坟祭祖只能家庭男性可以去,女性是不能去的,因为家庭女性要么是外姓,要么就是嫁到外姓的,这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现在上坟祭祖都是全家都去,我们当地坟墓基本都在麦子地里,绿油油的麦田特别漂亮,祭祀时大人都会揪一些麦苗放进孩子们的口袋,寓意着孩子们像麦苗一样茁壮成长。

祭祀完以后,大家坐在一起,然后把祭祀用的菜拿出来吃。祖辈相传祭祖这一天不用烟火,只吃凉的熟食。所以清明节前祭祖的日子也被称为寒食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祭祖风俗差异佷大,各有不同,但是,都代表了对先祖们深深的怀念和感恩。大家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欢迎留言。



清明节,是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总结,演变而来的节曰,在这个节日里,祖先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一代一代后人,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已的祖先。和为了国家利益而牺人的烈士们,永远怀念的祭祀文化传承。每当这个节曰,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上坟之前,儿女们提前到长辈坟上去填土,也就修屋,筑的越大越好,然后选个日子去拜祭,一家人带上菜,酒,纸,冥币,然后烧掉,完了,都跪地叩头,然后就回家了。学生时代时,老师组织我们到烈士墓前,让我们献上鲜花,老师讲解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知道今天伟大的祖国,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清明节后,天气转暖,植物开始发芽,大地树木开始发绿,也是踏青旅游的好几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从古延续至现在,我们每当节日,怀念祖先,怀念亲人,怀念烈士的祭祀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与你相见就是缘


清明节主要自寒食节演化而来,始于周代,源自古人的春祭活动,当时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天干地支历法,清明节就是表示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令之一,我们的祖先将信仰融入了祭祀天,地,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

清明节的主要传统活动一是祭拜祖先,礼敬先人,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天地自然的尊敬,和对先人的缅怀。

上古时期古人不筑坟标志,只是挖墓安葬,祭祀在宗庙进行,东周时期开始筑起坟丘,墓祭活动逐渐兴起。主要以禁火,寒食,扫墓和祭祀为主,后来又增加了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拔河,射柳,植树等活动,延续了祖先对自然的亲近之情。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起到了强化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祭祀风俗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主要活动仍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和家族聚餐。

不同之处如北京仍有吃寒食的习俗。

河北地区则在清明前扫墓,当天在自家堂上祭祖。

西北地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一直到清明节当天都可扫墓祭奠。

陕西地区各县略有不同,主要有插柳和蒸馍姻亲间以纸钱相赠等习俗。湖南和安徽有些地方也有插柳的习俗。

贵州地区有“挂青”的习俗,扫墓祭祖时除了祭品外将一串纸钱挂在坟前,用以招魂。

江西各地的习俗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扫墓祭祖的时间上。

山东地区清明节祭祖时必须给坟填土,表示给祖先修屋。

海南则是在清明祭祖时有吟诵祖训族规的习俗。

江苏各地的习俗也是不尽相同,如秦州划龙船,徐州插柳,武进拜龙母等等。

广东地区的清明节是隆重的祭祖大节,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当天全族人参与,异常热闹。

浙江地区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别,主要就是祭拜的时间不同,相同的是要提前几天先拜太公,后拜自己的祖先。


大牛微观


每年的清明节,我家乡卾西北竹溪县的习惯是,清明节的前后几天里,抽空选上一天,早上,带上家人,带上火纸、香、蜡烛、鞭炮、清明吊(一种以白色为主,各色为辅,用剪刀剪出花样的一长串纸吊子,)。沉重的来到祖宗或父母长辈坟前,在坟头挂上清明吊,俗称“挂清”,大概有招魂安魂的意思。然后点上电子灯,上香,烧火纸给亡灵送钱,放鞭炮,到场的人按辈份、年龄大小,依次跪拜祷告。最后,清理一下坟头上的枯草和杂物,一并烧掉,其间,大家相互回忆逝者生前功德,情到深处,失声痛哭,还有会哭诉的人,会边哭边唱边诉说着逝者事迹和生者思念之苦之情,哀宛感人,听者动容,潸然泪下,依依不舍而别。

古人设定这个节日,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汉江庸叟


导读:我们都知道“清明节”隶属于二十四节气,而古人在对二十四节气命名的时候,往往不是随意而为之,每一个名字都充分考虑了季节特点、气候现象、物候现象等自然现象,所以每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都有其特点和意境。

作为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主导的民族,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农时制度的安排,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由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延绵几千年而不衰,直到今天对我们日常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的历史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个节气都不断集聚了丰富的内涵,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节气习俗。而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古人希望我们传承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明”两字有何寓意?

一、什么是“清明"?古人为何把三月之初节取名为“清明”?

1、清明节其实不是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比如最著名的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曾经割股(大腿)肉让晋文公重耳充饥。所以晋文公在复国以后特别感激介子推,想予以厚禄,但是介子推却拒绝了并带着母亲归隐山林, 文公放火焚山以让其出山,但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晋文公为以寄哀思,特令当日为寒食,然后形成习俗。

很多人都说这是清明寒食节的由来,并同时把清明节与寒食节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介子推的故事的确对寒食节祭祀流传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个并非清明和寒食节的真正来源。

寒食节跟清明节其实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而清明是植树、踏青、春耕的季节,由于日子离得比较近,大约自唐以后才合二为一。

2、“清明”来源于天地自然的节气物侯现象

古人惜字如金,所有中国文字其实自带其意境,同时古人造字取名更多的依据天地自然而非人文,清明节的清明由来也是取自于天地自然。其实从”清明”二字就可以推断出古人为何将其命名为“清明”。

首先看“清”字:清字由三滴水加“青”构成,取草之青蔥,如春三月草木青青,有清新,纯洁,洁净之意。


再看“明”字,甲骨文的“明”本义为月光从透过窗户照进来,取的是光照,明亮之意。

由此可知,清明本义有清新,清静明亮之意。而清新,明亮的感觉跟三月初清明时节的天地自然,物侯现象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一模一样呢?我们来看清明节的三侯: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万物复苏,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二侯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春日里一片青草长莺飞之景象,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新雨后的天空最清洁,清新而又明亮。由此可知“清明”二字完全是阳春三月的生动写照,故古人讲春三月之节气命名为“清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无不告诉我们,清明之本义来源于天地自然的物侯现象。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故清明。

二、清明节的习俗及古人希望我们传承什么?

各地习俗形式不一,但本质相近。

清明节气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内涵和习俗也不断的在丰富,由于清明节与古人的寒食节离得很近,自大约唐代开始,清明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但是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尽快内容形式稍有不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习俗也稍有差异,但总体来讲总绕不过几个主题: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娱乐、春耕植树农忙。

而所有的习俗,即便是形式各异,但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形式本后的东西才是古人真正希望我们传承的那就是:借由天地的清明,守住自身的清明,这也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天人合一。

三、如何传承古人之意,借由天地的清明,守住自身的清明?

1、守住自身的清明关键是守住内心的清明

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踏青打柳,还是植树春耕,都是让我们走出户外,在天地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时候,去先祖的墓地,接上我们祖先的根,让经过一个寒冬闭藏的心扉打开,接上大自然的根,从而清理我们内心的明堂,让我们保持内心和头脑的清明,而守住内心的清新和明净就如同春耕时间播种到地里的种子一样,接下来火热的夏季,我们会有一个饱满的热情。

2、根据当地的习俗,去拜祭我们的祖先自然是首选,没有条件的也要走出户外,投入大自然的环抱去感受这份天地的清明。

结语: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三大祭祖之日,除了我们常言的感恩祖先不忘根本之外,更多的是古人希望我们借由传统的习俗真正的守住我们内心的如阳春三月一般纯洁、清新而又明亮的内心,给自己播下一个春耕的希望的种子,接下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炎热的盛夏。



知微通元


清明节祭奠先人,延续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首先是家族历史。没有家族历史的延续,就没有中国历史的延续。

通过祭奠,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家文化和家国情怀!延续祖训,家风正则人正!

清明节也是十里不同俗!豫东那边上坟添新土不压纸,坟头烧纸放炮,说明坟主还有后人,一般人不敢平坟。豫北那边是上坟坟头压好多黄票和冥币,然后再烧纸放炮。共性都是给先人烧纸送钱嘴里边念叨着让他们来收钱。

现在城市节奏快,好多人回不去老家上坟,那他们就在十字路口晚上买点黄票和冥币,画个圈圈留个口,坟在哪个方向,口留在那边,里边写着先人的名字,烧的时候念叨着让先人来收钱。


河南律师胡献刚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我国最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起源于很早,大约始于周代,距现在已经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世人也是留下了很多关于清明节的佳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也是表达了对先祖和已逝亲人的一种哀悼之情。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也将迎来清明的小长假,在放假期间,会有很多朋友去自己的长辈坟前祭拜一番,给她们扫扫墓,这也是表达了对先人和亲人的一种悼念。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三月,很多好日子都出现在三月里,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第一就是踏青,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节正是春光美好的的季节,大家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踏青游玩,这样即追思了先人,又锻炼了身体。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女子是不能轻易出门的,但是清明踏青活动却给他们提供了郊外活动的机会,这一天也是他们青春自由的日子,也给他们提供了邂逅情人的机会。历史上著名的白娘子和许仙就是在清明踏青的时候一见钟情,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因此踏青也就成了清明节一个习俗。

第二就是放风筝,人们放风筝除了娱乐游玩之外,还有就是去晦气的意思。二月春风怡人,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都写在自己扎的风筝上,等到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风筝线剪短,风筝就会随风而去,也就会把疾病和灾难一起随风筝带走。

第三就是插柳、戴柳,清明节是柳树发芽抽绿的季节,民间有插柳和戴柳的习俗,人们在踏青的时候,看到柳树会顺手折下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插在屋檐上或者门楣上,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样可以把鬼拒之门外,因此清明节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避邪来用。还有一些地方,男女戴柳就是代表着已经成年了,是成年的标志。

第四就是植树,自古以来,在清明节这天就有植树的习俗,清明节前后,阳光明媚,春雨纷飞,这个季节最适合栽树,这时候树苗的成活率还高,气候适宜,树苗长得也好。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把柏树种在坟墓前,这是对先人和亲人的一种寄托哀思,也是让失去的亲人有个归宿,这也是在世的人对已逝者的一种思念寄托。

第五就是吃寒食,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古人常把寒食节这天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这一天,时间一长,两个节日便合成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在古时候又叫做禁烟节,也就是说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都要吃冷食。

清明节是我们祭拜先祖的节日,这也是我们对先人的一种悼念,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除了祭拜先祖,还有很多习俗,除了上述讲的几个外,大家还知


农村孙哥


清明节是智慧的老祖先留下的传统节日,它大概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要在某一天认真反思,你再无耻,再不堪,也不能利令智昏为所欲为,也不能丧尽天良,辱没祖先。不然,祖先不会原谅你,你也没有资格见祖先,没有资格过清明节。这对放纵自我的现代人实在是一剂良药,一杯清茶,可去火,可宁神。当然,我们的祖先也是慈爱的,当你长跪不起,真心忓悔,它可能会下点雨,疏泄你的哀伤,洗涤你的灵魂。别忘了,今年的清明节请为牺牲的抗疫英雄祈福,没有他们的奉献,哪来今天的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