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靠什麼盈利?

儘管拼多多赴美上市,但各路網友對它的口誅筆伐仍在發酵。



進入正文前,給大家分享兩個段子。

“不知道那些嘲諷拼多多的人是啥心態。人家能賺到錢啊,人家坐擁3億多用戶。拼多多咋了,我就覺得挺好的,在天貓和京東我都會擔心買到假貨,在拼多多我就不用擔心,買到的肯定是假貨。”

“以下品牌恭賀並多多赴美成功上市:小米新品,大米新品,松下新品,老於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業,Abidas,Adidiaos服飾…(排名不分先後)”

但是不管怎樣,拼多多上市了,股票代碼“PDD”。上市當天,開盤價26.5美元,較19美元的發行價上漲39.47%。截止收盤,拼多多股價上漲7.8美元,報26.8美元,較發行價上漲41.05%。按收盤價計算,拼多多市值達到296.88億美元,在隨後的盤後交易中,拼多多股價再度上漲5%。這使得拼多多創始人兼董事長兼CEO黃崢個人財富超過130億美元,一舉超越劉強東,穩居中國大陸富豪第12位。

虎嗅網連續幾天發文各個角度剖析拼多多,而與虎嗅齊名的36氪,在拼多多上市後的幾天裡,竟然對其隻字未提,這讓我有些疑惑不解了!(這裡有些偏題了)



那麼,天天在各大微信群,朋友圈,電視媒體刷屏的拼多多,到底是哪些人在用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仔細想一想,你第一次是在哪裡接觸的拼多多?即便想不起來你與拼多多第一次的“邂逅”,那再好好想想,你在哪裡看到它的次數最多?



對!沒錯!就是在微信群、朋友圈還有各種好友群發邀請你幫忙砍價、拼團!

拼多多寄生於微信社交生態,微信有近10億註冊用戶,其用戶活躍度、用戶量級是所有APP中最高的。

我看過很多文章分析,大抵將拼多多用戶群體定位在3-5線城市人群及在外務工人員,甚至很多都是農村的陪讀家長。他們學歷文化程度比較低,消費力相對較低,對網購的習慣往往還未養成,年齡段主要以16-22歲、30-50歲人群為主。流量路徑也是從家族親人微信群,同學微信群等微信社交平臺。

他們平常也不會看各種公眾號或朋友圈文章,所以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估計有99%的人都對拼多多無感或是恨之入骨。

拼多多號稱有3億多用戶,對這個數據我是將信將疑的!如果它號稱3億註冊用戶,我是不信的;如果這3億用戶算上了幫忙砍價的,我是信的。

拼多多做到納斯達克上市,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創造了企業從創立到上市的最短時間記錄。拼多多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 ,個人覺得,這一切都和它的推廣模式是分不開的。

首先,我們看下拼多多成立以來的融資歷史。



然後,我們再看下拼多多贊助的一些節目:

1)《非誠勿擾》,獨家冠名

2)《歡樂喜劇人4》,獨家冠名

3)《我是大偵探》,獨家網絡冠名權

4)《快樂大本營》,首席合作伙伴

5)《奔跑吧第二季》,網絡總冠名

6)《極限挑戰第四季》,特約贊助

……

這些節目裡經常會出現“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來一路一路拼多多,不管有事沒事拼多多……”的洗腦廣告神曲,覆蓋了大量用戶。而我看到這些廣告後,只有一個感觸:拼多多,真的有錢燒!無形之中,品牌印象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你的腦海裡,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

但是不管怎樣,拼多多上市了,股票代碼“PDD”。上市當天,開盤價26.5美元,較19美元的發行價上漲39.47%。截止收盤,拼多多股價上漲7.8美元,達到296.88億美元,在隨後的盤後交易中,拼多多股價再度上漲5%。這使得拼多多創始人兼董事長兼CEO黃崢個人財富超過130億美元,一舉超越劉強東,穩居中國大陸富豪第12位。

除了漫天的電視廣告和平面媒體廣告外,拼多多也在騰訊社交廣告裡也紮了根,包括朋友圈廣告、公眾號推文廣告等。但我個人認為,給拼多多真正帶來註冊用戶的,還是那些分享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的砍價鏈接!

這些砍價鏈接,都有著怎樣的共同點?

1、低價,甚至免費,讓很多人無法拒絕。

低價或者免費策略,讓很多用戶基本上不在乎商品是否是真假,就算是假的,我免費或者花這麼點錢得到的,又沒多大損失;也不排除很多低價商品高於用戶預期,這類用戶得到了滿足,就會成為拼多多的死忠,之後也會不遺餘力地給它宣傳。

2、親民,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或者食品

我見過很多1分錢拼紙巾,洗衣粉的鏈接,這些都是常見日用品,真假商品對用戶影響不大。這類買家基本上都會獲得高於預期的購物體驗。

3、基於微信生態,分享轉發非常方便,傳播起來,似病毒般。

拼多多將依託微信的流量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很多人要問了,拼多多口碑如此惡劣,在微信裡如此肆虐,微信為什麼還不把它給封了?微信最近不是管控得很嚴嗎?動不動就封號封鏈接。看到這裡,我建議您往上翻一下,看看拼多多的融資記錄。

騰訊持有拼多多17%的股份。

瞭解了拼多多的主要用戶群體和推廣方式,拼多多到底是如何盈利的?

1、流量變現

互聯網時代裡的互聯網企業,流量=錢!

在當今互聯網企業中,流量變現做的最好的,個人認為,首推今日頭條。拼多多是一個電商平臺,雖然它和今日頭條不一樣,但流量變現,也有很多種方法。

1)針對外部企業賣廣告位。拼多多早期在其他平臺花了錢買了很多廣告,等它自己掌握了流量以後,又何嘗不能將自己的流量賣出去?畢竟坐擁3億用戶呢!

2)低價引流,主推高毛利產品。這是電商最常見的玩法。拼多多主打低價,不用9.9元包郵,1元也包郵!口號喊的很響,可是很多時候你進去之後發現1元也包郵的產品並不是你想要的,你僅僅是因為低價而吸引進來的。既然進來了,那就隨便逛逛了,說不定就相中了別的產品了。

2、競價排名

此處可類比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賣家錢花的越多,店鋪就排得越靠前,獲得曝光機會就更多。

3、售賣廣告位、資源位

這個和流量變現裡的廣告位有所不同,那個是可以接平臺以外的廣告。此處的賣廣告位、資源位是針對平臺內部商家。

4、店鋪裝修模板收費

也可參考淘寶。小白去拼多多開店,裝修店鋪,也需要花一些錢。並且,在拼多多開店門檻極低,開店的人越多,模板賣的越好。

5、收取開店保證金、抽成

正因為拼多多開店門檻很低,商家在拼多多上開店,都會交一定金額的保證金,保證金在商家開店狀態下是被凍結的,只有在關閉店鋪後才會退還,這給拼多多提供了大量現金流。

未來可能針對特定用戶,可能還會在銷售額中抽成。

6、上市。

上市了,玩好資本遊戲就可以隨便賺錢啦!

為什麼要跑美國去上市?看了最近網名針對拼多多的看法就知道啦。在中國,根本沒有拼多多上市的土壤。A股市場,網名幾句口水就足以讓拼多多動不動跌停!所以,只好跑美國去啦,畢竟,美國人不清楚中國國情。(此段是我即興瞎寫,一吐心中鬱悶)

……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我們在批判拼多多的同時,應當也當尊重它的用戶,不應理所當然地將它的用戶打上各種標籤,定性為一群“沒文化的人”。我們不是拼多多的用戶,也僅僅我們不是而已,這不過是展現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無它

以上,只是我根據個人經歷以及所閱文章總結出來的一些想法,僅代表個人意見(有些觀點是別人的,但也是我同意的)望眾位讀者求同存異,部分觀點有不足或疏漏甚至錯誤之處,望海涵,望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