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國“封君”的那些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子都是各國王親貴族子孫的名號,比如公子小白,公子昂,公子糾,到了戰國時期,除了他們有公子名號外,一些能力強的,對國家有貢獻的,會被國君再封個號,戰國時期最流行的就是封“君”號,其實”君”號,是對春秋時期封“卿大夫”的延續,是替代“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除此之外一些非王親貴胄也可以封君,對國家的貢獻足夠大的話,國君一樣可以給予封君。 因此封君的稱號可以由兩種路徑得到:一種:國君的王親貴胄。一種是按功分封。 關於君的名號分封有以下幾種: 1.按封地,國君賞賜的封地命名,比如商鞅封在商於,封為商君。魏無忌被封信陵,封信陵君。 2.以祖籍或者發跡地為號,田單被封為安平君。 3.以雅號(也簡單理解就當對別人的尊稱),黃歇為春申君。 4.以戰功和德望封號,白起,李牧都被封為武安君。 5.以諡號,人死之後封的,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死後被封為靖果君.

戰國時期如此流行封君和養士,是有其原因的: 第一:封君一般都有自己的封地,與政府相互關聯,但是有相互獨立,有獨立的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就相當與在自己地裡的小朝廷一樣,你還可以自己養士,招募兵員,壯大自己的力量。 第二:顯示自己有能力有威望,不僅在自己的國家,在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都會名揚遠播,以致就經常出現被其他國家的君主挖去當大官,比如宰相。 第三.君主認可,戰國中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大有掃滅中原各國之勢,為了對付秦國他們希望自己國家有賢能的人幫助自己,然後給其他國家做效仿,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來為本國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