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区“最美巾帼志愿者”马静:让农村孩子插上音乐翅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来到乡村,为乡村的孩子送去未来;有这样一种情怀,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为乡村的孩子撑起一片天;有这样一种精神,帮助他人快乐大家,为乡村的孩子带去爱的温暖。没错,这群人就是最美支教志愿者,这种情怀就是爱的奉献,这种精神就是志愿精神。在义安区实验小学马静老师的心中始终有个支教的梦想,她认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但我们可以去做,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自己选择了志愿支教,一定会是有意义而且铭记不忘的事情。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马静志愿选择了义安区老观小学进行支教活动。


坚持不懈 将心比心

义安区老观小学在临近胥坝乡轮渡的一条县道旁边。虽然学校已经有公交车通行,但离马静市区的家却还有近30公里路程。可她依然每周一、五准时到达学校,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从没有缺席迟到过一堂课。马静有慢性病,甚至有一次差点在公交车上晕倒,可她依然不忘公益支教,努力支撑着来到学校。2019年马静的儿子面临高考,许多人都劝她把公益支教工作暂时放一放,毕竟孩子的高考是人生关口的重要选择,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后勤保障。但马静说:“老观小学的孩子们需要音乐,我放弃了他们,也就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欢乐。”就这样,每当她支教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到家,看见孩子吃不上母亲做的可口饭菜时,她的心中始终感觉对儿子有种愧欠。马静用对自己儿子“愧欠”换来了老观小学中有许许多多小粉丝,他们对她特别热情和爱戴,有个小女孩从书包中掏出几个桔子送到她手中,说:“这是我自家的桔子可甜了,马老师您尝尝。”马静摸摸孩子的头温柔的回答她:“你留着自己吃吧!”看着小女孩一副失望的表情,马静又不忍心拒绝她收下了桔子,小女孩下课后还不忘对马静说:“老师您一定要吃哦!”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立足岗位 教学为本

马静在老观小学支教的一年半时间里,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她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学校安排她带复式班,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关心、热爱,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课堂上她用爱心浇灌稚嫩的花朵,使他们尽情绽放。课下她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她担任一二,三四年级的音乐课, 课堂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的孩子们特别纯朴,几乎都没有上过音乐课,对音乐知识是一窍不通。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很羞涩,很少有孩子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她就利用自己音乐教学上的经验给孩子们引导,让孩子们懂得听音乐,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老观小学办学条件差没有固定的音乐室,也有没有钢琴、电子琴,唯一有的就是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没有电子琴,没有音乐室也没有那么重要了,需要学唱的时候,她就清唱带着孩子们一起唱,遇到音准不行的孩子,她也耐心的教一句学一句。这样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唱能力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创新教学 多彩课堂

为了使孩子们在音乐的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马静更是做足了功课,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地制宜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比如在教歌曲《母鸡叫咯咯》时,农村孩子们对鸡的动作特别熟悉,她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歌唱激情和表演欲望,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动作。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歌曲《母鸡叫咯咯》中歌词“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的难记和拗口。为了解决音乐教学课堂难点时,她打破了原有的教条式教学模式,先让全体学生跟音乐模仿母鸡下蛋时向人们报喜的样子(伸伸脖子,拍拍翅膀,叫咯咯);再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分角色边朗读边念歌词;最后她并没急着让孩子们向往常样的跟琴填词学唱歌曲,而是边放歌曲,和孩子们在音乐声中玩起了“接龙下蛋”的游戏,这样的设计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都有了表现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歌曲,是马老师为孩子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在欢声笑语中不断茁壮成长。

2020年,马静的志愿支教行动在路上,她将继续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通讯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