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两岁五个月,咋就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昊宸李520


恭喜你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聪明宝宝,小朋友越是喜欢发问就代表着他的探索欲,求知欲越强,家长这个时候应该做好引导,因为这么大小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处于萌芽阶段,从他问的问题里,可以引导他怎么发问才能得到他想要的答案,问清楚问题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回答问题一要符合真实情况二要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千万不能敷衍,以免误导孩子,最好的是家长和宝宝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无事过江东


相信很多妈妈和我一样有这个感触:随着孩子长大,“为什么”的句式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好应付。 果果两岁半时,有一次坐车出门,我原本以为她是在看风景,没想到小家伙忽然转过脸问我:“妈妈,为什么马路两边的树都往后跑呀?” “因为我们坐的车在向前走,路边的树没有动,看起来就像往后跑了。” “为什么我们向前走,树就往后跑?” “它们没有真的往后跑,只是看起来像。” “为什么树就看起来像(往后跑)?” “因为我们坐在车里,你觉得我们没有动,以为书在动,其实是我们在动……” 看我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大段讲道理,出租车司机表示不解,时不时从后视镜瞥我几眼,最后终于忍不住说:“小孩儿……听得懂吗?” 我讪讪一笑:“没办法,不懂也得讲啊,现在正是‘十万个为什么’时期啊。” 孩子变身“行走的问号”?恭喜你,他会思考了! 三岁前后,孩子身上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活的重心不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了。这些当然依旧重要,但已经退居到“基础”的位置,孩子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存需求,而是开始向外界环境迈进,投去探寻的目光和试探的小手,还有更重要的——思考和反馈。 可以说,孩子真正开始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正是始于这个阶段。他们的小脑瓜飞速运转,越来越多地向我们抛出问题。 作为父母,这个过程让人特别欣喜。就像果果在车里说“为什么会向后跑”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一个两岁半的孩子,竟能有这样的观察和疑问。但偶尔,也会有些小尴尬,因为有的问题并不那么好回答,尤其当听众是孩子的时候更难解释,譬如我的讲解就实在算不上高明。但我们依旧要当作孩子“听得懂”来回答。 对懵懂的孩子们来说,世界就像一张未探索的地图,处处埋藏着宝藏。孩子们的大声提问,是向世界不断发起挑战的方式,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正是激励他们一再出发的回声。 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她思考的维度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个提问:“孩自害怕打针怎么办”?在众多回复里,一个妈妈的回答亮了。 她的女儿四岁,对小朋友们最怕的去医院、打针吃药,完全没有恐惧。打疫苗之后,医生让妈妈用棉棒帮她按着针眼,她会甜甜地对医生说:“等血小板凝固了,就不会流血了。”医生给她们开药、写处方,她在旁边一脸镇定:“等我的白细胞把它们杀死,我就好了。” 原来这个孩子之所以如此镇定,是因为她掌握了许多和身体、疾病相关的知识,有的甚至连一些成人都不知道。小朋友来家里玩儿,她的“过家家游戏”不是做饭、哄娃娃,而是拿出人体模型,像老师一样给小伙伴讲人体构造。 很多网友向这个妈妈求教,到底是怎么把孩子培养得小小年纪见多识广?她说,自己其实并没有特别让孩子学什么,只是自己平时喜欢读书,孩子也喜欢书。她晒了女儿书柜的照片,各式各样的图书满满当当,简直要溢出来了。 她说,只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她就会买来相关的书给孩子看。不知不觉中,孩子的书读得越来越多,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譬如,一次她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对石头很感兴趣,提了很多问题,她后来就买了一些岩石、岩浆、地理相关的书籍。孩子没有嚷嚷看不懂,反而开心地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这个妈妈每次给孩子的答案,只是类似“石头有什么好说的,不就长那样吗,我们去看猴子”、“问这些干吗?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这些你现在还看不懂,以后再说吧”,孩子还会这样,一直对周围世界保持求知的热情吗? 科普很深奥?不,早接触早好!


1、兴趣是一切的基础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敏感期,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本只是问“是什么”的孩子,开始越来越多地问“为什么”了,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开始迅猛发展。 回答孩子的问题,不需要力图事无巨细,但一定要耐心。面对孩子的“刨根问底”,如果有答不上来的,也可以如实相告:“你问的真是个好问题,妈妈也想知道怎么回事,书里面可能会有答案,我们一起看看书里面怎么说吧。” 抓住孩子的兴趣热点,再引导她看书的时候,接受程度就会高很多,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孩子可能心里会带着许多疑问,回到家再看动物类的科普书就很有兴致。如果孩子现在对某件事物的关注点并没有开始,我们硬生生塞给孩子一本书,孩子当然会觉得枯燥,甚至抵触了。


2、让科普书触手可及 我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科普书。所谓提前,并不是要超龄许多囤货,还是要符合孩子的大致年龄层,但不用等孩子兴趣来了之后在临时去购买。 科普书和绘本不同,不需要有阅读计划。如果是绘本,可能孩子会有一个惯常的阅读模式,例如早饭后喜欢读哪几本,午睡前读哪几本,晚上睡觉前又是哪几本,过一个月都熟悉了,就换新一轮。 但没有故事情节的科普书,通常不需要这样,对孩子来说更像一本本百科小词典,可以平时就摆放在书架上,需要时可以随时拿过来翻看是最好的。如果孩子今天忽然提出一个和熊猫相关的问题,爸爸妈妈说“你等着哈,咱们到书里找答案”,一周后好不容易书来了,孩子的兴趣却可能已经过了。 所以我们可以像买玩具一样,预先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主题和类型的科普书,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可以随时提供给她选择。


3、理解孩子不同年龄时期的需求和侧重 就像前面说的,不少家长总觉得,“科普”是大孩子才看的。其实给孩子准备科普书,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0-3岁的低幼阶段,孩子们经常需要看的认知书、卡片,其实都是科普中的一个类别,只不过内容相对简单。

0-1岁:认知类图书,色彩卡片、识图卡片、动物图片、生活用品图片等,帮助孩子对世界形成基础认知。

1-2岁:除了简单的认知图片,还可以准备那些与身边生活经验结合的内容,例如我们以前给大家介绍过的《猜猜我是谁》洞洞书,不再是直观的画面认识,而是产生了联想。 这周介绍的《彩虹翻翻书》,则是包含生活常识。

2-3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开始研究眼睛、鼻子、嘴,为什么不同的东西尝起来会有不同的味道,吃饭、拉粑粑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之前推荐过的《幼儿百科互动游戏书》这套书就非常适合这个阶段。

3-4岁: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突飞猛进,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和小朋友的接触,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儿,视野急速开阔,这时引入科普书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Usborne《看里面》(Look inside)揭秘系列低幼版完全可以读起来。

4-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词汇量上了一个台阶,也能有逻辑地思考问题了。可以引入具有一定知识含量的书了,例如绘本版的《法布尔昆虫记》、邱承宗的《地面、地上》、人文版《地图》等。 明天专门给大家列书单介绍

5-6岁:孩子即将入学,可以开始阅读按照学科类别,做系统知识梳理的科普书了,例如我们介绍过的《神奇校车》系列。

6-7岁:如果孩子是像前面建议的那样,从小接触科普书到现在,已经可以开始阅读青年少年百科全书类型的书了


4、科普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兴趣之分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我家是女孩,只爱听故事,对科普没兴趣怎么办?”我一直觉得家长不要总是替孩子代言,孩子的兴趣爱好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变,我们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千万不要觉得,故事就是女孩专属,科普就是男孩专属,根本没有这种说法。 我家果果是女孩,非常爱听故事,爱听到每天缠着大人不停地讲,但并没有耽误喜欢科普书。她最近每天都会看的一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果果的小同学里,有女孩子从小就喜欢恐龙,也有女孩子从小就喜欢各种工程车。孩子们的兴趣多种多样,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去限制孩子。 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去引导,给孩子提供她喜欢的类型的书籍。例如对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来说,无论男女,我们都可以选择故事和科普内容结合的书。去年给大家推荐过一套《亲手做自然》,每本书里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书的最后则是实拍图片的科普内容。 这样读完了书,可以将孩子从故事世界直接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让二者发生互动和联想,不仅引起了孩子的兴趣,还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5、不要逼迫孩子每页都看,都要看懂 有的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阅读习惯,纠结于书应该一页一页阅读,担心孩子随意翻看是专注力不好的体现。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严苛。尤其科普书和故事书不一样,并不一定具备内容的连贯性,每一页可能有N个知识点,孩子翻过的时候,只要能看到一两点,已经是收获。 所以,即使孩子已经五六岁,我也不建议为科普书制定阅读策略,不需要考虑每天读几页,几天读一本,只要孩子喜欢,跳着看、随时看都可以。看着说植物的,他忽然要看动物,那就看动物,正在看地理的,他想要读宇宙的,那就去看一会儿宇宙。 毕竟,再合口味的饭菜天天吃也会腻,再喜欢的书,天天读也可能会没了兴致。还不如让孩子自由选择,也需有阵子没看这本书,再翻出来的时候,他还格外惊喜呢! 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我们让孩子读科普书,是鼓励他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培养他的思考习惯,而不是单纯学知识,知识是无穷无尽学不完的,并不在于孩子此时此刻表现出的一点儿无聊和“没长性”。学龄前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提起孩子的兴趣,让他知道有疑问的时候,如何利用书本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6、在孩子会看之前,更重要的是你会讲 国外曾有研究表明,在孩子至少9岁以前,都应该进行亲子阅读,而不是独立阅读。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书,但对没有情节的科普书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干脆丢给孩子自己看。 其实,科普书更需要爸爸妈妈的讲解。因为,如果说孩子对故事的感应是天生的,科普知识则相对有距离感。许多科普书为了讲清知识点,通常是直白的“就事论事”的呈现方法,如果和孩子过往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到一起,孩子当然会觉得“看不懂”、“很无聊”了。 所以说,科普书的阅读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参与,越是低龄的宝宝越是如此,因为只有爸爸妈妈才能把书的内容,和孩子过往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譬如说,一本介绍“农场动物”的科普书中出现了马和牛,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家长有哪本故事绘本就讲过这两种动物,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或者我们上次去动物园的时候在哪里见过他们,以及拿出家里的牛奶,向孩子解释牛奶和牛的关系……科普书的内容是直白的,知识点都是恒定的,但爸爸妈妈讲出来的版本却能千变万化,这才是最好的启蒙。 7、可以有一定的功利心,但不要当万能钥匙 科普书的确能够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所以我不反对家长带着一定的功利心来鼓励孩子阅读,毕竟说到底这是件好事。 但一定要明白的是, 科普书是知识宝库,但并不是万能钥匙。科普书读的多,并不代表未来孩子的知识含量比别人高,或者以后的学习成绩就会更好。换个形象点的说法,让孩子接触科普书可以看作是一种“早起步”,但早起步未必代表着早到达,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培养孩子读科普书的习惯,是传递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知识本身。科普的阅读也应该是长期的,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历程,甚至直到成人、老年。


或许,和绘本故事比起来,让孩子爱上科普阅读稍显麻烦,看似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但一旦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这简直是全世界投入回报比值最高的一件事了!


约束001


这个时候的宝宝正处于语言敏感期,他能问你这么多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很活跃呢!

在平时多跟孩子说话,对待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含糊其辞,如果遇到难以回答的,可以上网搜索普及之后,再来回答。

我家宝宝已经快四岁五个月了,她在两岁多的时候记忆和语言都挺强的,前年两岁多我教她说三字经,现在依然背的很熟,可是去年工作原因没有教,到现在她背的好的还是那些。那个时候的她,重复能力特别强,现在这个年龄的她,有自己的想法,也会表达出来,她想跟你学或者想去玩,想做的更多了,但语言能力依然很强。

所以带宝宝的时候可以多说,多交流。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很快的,一个阶段一个样。


泠泠泉上水


我家的二岁8个月了,什么都不会说。爸爸妈妈都不会。医院检查没问题,但个性任性暴躁,所以多半是性格问题。这种只能慢慢引导。你们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硬件上没问题,就要和孩子都交流了。我们现在交流都不愿意,听人说话都不耐烦。这个时间段教说话已经不好教了。


范书铭


这妥妥是在terrible two啊

其他的就不说了,推荐一部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十万个为什么的动画片

《奥趣多》

这是BBC收视率最高的科学启蒙动画片

目前芒果台有播放,可以前往观看

图中蓝色小怪物就是动画片主角梅西,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充满冒险精神,又有点任性。梅西在动画片中每集都会和小伙伴们经历冒险,从而让小朋友了解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暂时可以救救你吧

doge脸


1718MOM


儿子两岁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首先要为你点[赞],你耐心回答孩子,足以见得你有耐心有爱心,是个爸爸;再就是要恭喜你,有一个好问的孩子;尽管孩子呱呱落地,都是一张白纸,应该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却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不断地问!

原因:有的爸爸严肃,孩子害怕;有的爸爸学识一般回答不了,多问几个得不到回答,孩子不再问了;有的爸爸有知识但耐心不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等等,都会导致孩子放弃好奇心!而你们父子,能够如此积极,值得你开心!当然,这么好学的孩子,也促使爸爸更加要多学,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渐渐地,你会感觉你变得似乎无所不能,你的孩子也变得积极向上,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自然“蹭蹭”上调,孩子会崇拜你!继续和孩子一起探讨吧,你会有更多惊喜的收获!孩子的成长引导是一个不断付出但是也不断感受到小惊喜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你加油,为一汪净水注入生命的活力吧[玫瑰][玫瑰]



在水那方


看到这个问题的话,我祝贺你非常幸运,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都很聪明。

因为他接触的事物必定是少一些,那么很多问题在他了解的情况下还都是问号,他幼小的心灵对很多事我非常感兴趣,这证明他在动着脑子,动作好奇心,就想搞明白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必须耐心 、认真、正确的回答孩子,千万不要让他幼小的心灵失望。

孩子在这个幼小的年龄一般都是似懂非懂,我们要正确的引导急救室回答不上来他的问题,我们也要正确的回答他,等你长大了再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摧残孩子的这种好奇心。


书法镜子老宋


2岁的宝宝,问题变得越来越多:

“妈妈,电视上的那个人为什么浑身都是黑的?”

“天生的星星为什么会发亮呀?”

“小鸟为什么会飞?”

“我怎么没有长翅膀呢?”

……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从两岁多一点,就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天天把“为什么”挂在嘴边,孩子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很挠头:有时候正忙着,没空答;有时候,感觉孩子小,很难解释清楚;有时候,父母是真的不懂,回答不上来;有时候,感觉问题太幼稚,只想笑;有时候的问题太尴尬,不知道怎么处理。

面对“好奇”又“好问”的宝宝,妈妈还怎么办呢?

宝宝到了“询问期”

宝宝一天到晚围在妈妈身边问“为什么”,标志着宝宝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关键期——询问期。进入询问期后,宝宝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语言和智力突飞猛进。

宝宝不停地提出问题,是因为他有了觉察,觉察到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因此,他已经不满足于对这个世界进行表面化的观察,而是想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宝宝提出问题后,表明他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在悄悄萌芽,表明他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能力在逐步提高。

有的妈妈觉得宝宝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小孩子一时心血来潮的玩闹想法,有兴趣的时候就回答宝宝几句,没工夫的时候就随便敷衍两句,赶上心情不好就训斥宝宝:“你怎么那么多问题啊?一边玩去!”

家长的这种回答,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提问的热情和意愿就会逐步降低,最终会变得不爱主动思考,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养成。

为了更好的促进宝宝的成长,妈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总是问不停的宝宝呢?

尊重孩子的提问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无厘头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给予孩子们最基本的尊重,这是正确回答孩子们问题的前提。

可能孩子的问题比较幼稚,比较天马行空,但这是孩子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我们不妨鼓励宝宝几句:“嗯,这个问题不错,我们宝宝很有想法。”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表扬就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启发引导孩子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着就给出答案。父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去大解决问题。如果问的问题太难,孩子实在解决不了,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查资料,或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答案。

要知道,父母带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过程,其实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求实好学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

当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时,他就会受益一生。

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家长要以严谨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不能不懂装懂。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认为,家长无法帮助孩子解决所有难题,但可以鼓励说:“我不知道答案,可能也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等你长大后,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

这种方法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激励他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多带孩子观察世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管怎样形容,孩子都不懂,让他们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图片时孩子会问:"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孩子必然地。如果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当孩子亲眼看到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东西提起来,送到嘴里,把水吸起来,洒在自己身上时,一定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样,用处很大哪!"

《小王子》里说,只有用心看,才能发现真正的美。

可能,我们无法完全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到不敷衍、不呵斥、不嘲笑。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晓梦娱谈


首先恭喜你,你儿子真是太优秀了!

两岁五个月正是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在他们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全新的,在他们看来,有太多的不理解或不知道,他们渴望了解生活中的每一次遇见,花、草、树、虫,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我记得我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虫子,她能玩一上午(当然是那种无毒的啦),一个问题能问到你答不上来为止,这就是童趣。

一般来说,两岁五个月的孩子还有个特点,什么都想自己做,有时候你想帮忙他还不让你帮,比如玩积木的时候,大人会说,来,宝宝,我来帮你。这个时候,他们会小手一挥拒绝你,从心理上分析,这就和问你这问你那一样,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肢体去认识他,当他们实现不了自己的认知的时候,就会过来问你,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由来了。


心底映双红


随着小孩的慢慢长大,大脑也会不断发育,学会了讲话,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小孩从出生后不懂什么东西,接触事物很少,又不会讲话,所以不会发问。小孩学会讲话之后,认识的几乎是新事物,非常好奇,而且不懂,所以每个问题都要提问,就变成十万个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