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祖训或家训吗?家训对后嗣的品学有督导之益吗?

霜华秋叶


我的祖训应该说和家训(传承祖训)是一致的,即“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来源于族谱的一副对联。

祖训或者家训对后代的品行应该会产生较大影响,当然,这与愿意继续传承和后嗣身处的家庭环境、后嗣自己的主动认知、践行以及交往的人是否也良善等因素有关。

一、祖训或家训对后嗣的影响督导

一个良好的祖训或家训,只要家庭不间断地给后嗣从小讲解并身体力行,就会影响督导后嗣遵循并传承、践行之,并以此作为自己终生重要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去为人处世,也会在良好影响下做出成绩。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便是这个道理。

二、后嗣被动接受祖训或家训

这种情况也不少,一种是家庭巨大变故造成后嗣无暇顾及这些,二是家长对后嗣从小教育不提及这些,而是任其发展,三是后嗣自己不认同,四是后嗣自己意志力不强,交往的人与祖训或家训要求的道德规范相悖。这样,再好的祖训家训对后嗣的影响督导也没有用。比如,许多祖训家训要求后代仁爱善良、勤奋简朴,但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许多后嗣在不同环境中有些良善自律,有些恶念丛生,价值观不一而足。后嗣被动接受的或者不愿接受的,祖训或家训再好也只能是折戟沉沙、无语东流了,起不到影响督导作用。

因此,有没有祖训或家训是前提,重要的是家庭长者首先要从小给后代传播并做表率,否则,家庭对此不管不顾,那么再好的祖训或家训对后代的影响督导就很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谢谢大家!


地势坤9


有!我的家训是‘与人为善’。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我母亲收留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年龄与我的年龄相仿,但由于与继母相处的不融恰,就离家出走了,吃住无着落,我母亲发现后,就领回家中,收留了她。后来,她的亲父得知后,就来我家把女儿领走了。临走时,再三向我母亲表示感谢。当时我虽然年龄小,但在脑海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母亲是在做好事!做善事!从那时起,父母的言传身教就一直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这种‘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的好家风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这种美德还在鼓励着我,激励着我,成为我做人的左右铭。

人在一生的工作生活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可能都顺心如意。一但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忍让,忍一忍风平浪静!要学会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与他人发生争吵,发生冲突。而且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应该伸手相助,奉献爱心!所以说良好的祖训、家训或家风,对子女,对后代的健康成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谓是受益匪浅。

家训让我懂得,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一生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生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光辉的太阳


这个话题比较悲哀,草民姓李,祖上传说是李唐后人,被逐出被贬的一支,祖训:平淡为民 不再为官。这个不知道是祖训还是诅咒,从我的曾祖爷爷 太爷爷,包括堂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当官,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村官,我所知道的一个二爷爷参军,据说在跟随北京一个首长多年,最后甘愿返乡,平淡终老;一个四叔当兵复原,做过一任村支书,以后再也不任职;我们这一代,我是第一个读书走出来的学生,也有机会走仕途,百转千回现在从商;其他子侄也是平淡,偶有大学毕业都没太多出路。我的爷爷去世,请风水师迁坟,也没太大变化。

品学督导可能太高深了,祖训传下来,平淡为民,忠厚老实就是我们这一支李氏家族


易灯大师1


这个还真没有,但就我所知,祖训或者家训对一个人的品学肯定是有督导之宜的,但宜多宜少,这就不敢说了,主要还得看父母的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祖训!

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妈妈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被自己的小儿子无意中看到了,于是等这个年轻妈妈晚上忙完回屋睡觉的时候,却看到儿子端着一盆水,说:妈妈洗脚。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很多时候,一些价值观,一些思想,通过嘴巴,通过语言传达出来肯定影响有限,但是真正通过父母的日常行为传递出来,就有力的多,也有效的多,小孩子更多的是通过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示范,都是一种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影响最大,时间最长!

所以说,有个好祖训不如有个好父母,好父母就是最好的祖训!


题浮罗


 井陉县东尖山马氏祖训

祖训或家训是祖先用文字传承后人的训诫。以前东尖山马氏对后人虽没有成文的训诫,但在生活和战天斗地中,用行动和言语来带动和警示后人。这也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传承。现在有机会,有条件来提炼,总结,是一件泽被后人的天大好事。

东尖山马氏祖辈在近600年长期的生产,生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积累,沉淀出许多优良传统。我们把它凝练结晶,用简单明了的词语表达出来,描述了祖先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为人做事的高尚品德。

明朝宣德年间始祖马旺迁来,率领家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疆破土,修田造堰,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夜以继日,历经明,清两朝,民国和新中国,用汗水,勤苦,甚至性命凝练出值得代代相传的的优秀品德。这些品德就是:

 

诚恳笃德。

                            勤俭耐劳。

                            和慈为人。

                            乐善好施。

                            崇尚教育。

                            与时俱进。

诚恳笃德:祖先崇尚以德为先,以诚为基。做人要诚,要实在,要有立人之德。先做有德之人,而后行有德之事。忠诚祖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民族危亡之时,东尖山马氏族人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员救亡图存,英勇参战。有七位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五位亲人因伤致残。其中马福德,马玉庭多次参战,立功受奖。等等。

勤俭耐劳:祖先来东尖山后,开疆造田,修堰築壩,打井引水,以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建

立了村落和七百多亩农田,还有了水浇地……。而且非常俭朴,毫无奢侈之风。

和慈为人:马氏族人孝悌礼义,待人以善,邻里和睦,豁达容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从古到现在孝敬老人,扶贫济弱成为一种风尚。

乐善好施:祖先多行好事,为民仗义。清朝时,马使,马步青挺身而出推翻银桌子,减轻乡民纳税负担。现代有许多族人热心公益事业,救灾捐款,帮扶乡亲,献血救人。

崇尚教育:祖先中除了一名岁贡马步青,因救民有功被嘉庆皇帝敕授“明经进士“。在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还出了其他邑痒生,待赠,儒人多人,被当地成为“十三杆”,也就是十三个有文化的笔杆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氏后人中,有二十多人大学毕业。特别是马万保先辈教子有方培养了三个大学生,一个医学博士。

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紧随时代的步伐,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绩。特别是近期,冲破了单纯农耕文化,开始农,工,商,服等有了大发展。马氏族人经营的东尖山村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委,受到上级党政的奖励和表彰。更重要的是,族人的思想开阔了,眼光看远了。为不断创新,打下了思想基础。

                            诚恳笃德

勤俭耐苦。

                            和慈为人。

                            乐善好施。

                            崇尚教育。

                            与时俱进。

这就是600年延续中,族人高尚道德的体现,优良的家教家风。概括为二十四个字。也是先祖希望他的后人都能做到,践行的二十四个字。

践行祖训,传承祖训,是所有族人的职责,毫无例外。自己要做好,还要教育下一代,祖祖辈辈延绵不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儿和青年一代。使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惠及后代之子孙,功莫大焉。


燕赵古陉


导语: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祖训或家训通俗点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家规”,它是维系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核心发展的最高权威所在,也是家风形成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一个家国情怀已经根植于血脉,如影随形的民族,家规家训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有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家规教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家训凝结着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汇聚着数千年来家教的至理名言,培养了无数志士名人、英雄豪杰。

一、家训的存在形式

传为一个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 ,向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形式多样而又极富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字形式,一种是口口相传的非文字形式。

1、文字形式的家训

文字形式的家训主要存在于书香门第或者名门望族,文字形式也有很多样,比如散文、诗歌、格言等,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来自著名的《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诗体格式的家训比如陆游的教子诗:

现存陆游诗中,专门训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比如我们大家的都熟悉的不朽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来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的教子诗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但总的不离尽忠爱国的激励和嘱托重视节操、重视道德修养、处世为人之道。

此外还有很多以家书形式的家规家训,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再比如离我们比较近的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家书》,涵盖了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等各个方面的家训。

2、非文字形式的家训

古代的中国,识文断字只有极少数的人,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文字形式的家训家规的,要么是名门望族,要么就是书香门第,至少也是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大的家族,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家训祖训主要就是一个口口相传的规矩了。更多的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小时候上桌吃饭小孩不可以坐首席之位,必须等大人动筷以后,小孩才可以吃,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要本分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普通百姓家的常见的家规家训。

二、家训家规对于后嗣的品学至关重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家训对于子孙后代的品学督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名门望族必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家规家训是家族内部精神文化的传承,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个良好的家规家风对于孩童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训家规格局层次越高,后嗣子孙的品学往往更加优秀突出。比如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训:
《琅琊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
琅琊王氏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中华文明史册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再比如近代中国的著名的“三钱”家族的《钱氏家训》: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吴越王钱鏐,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

遗训和《钱氏家训》是立族之本,旺族之纲。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三、当代社会如何形成自己的家训?

古代社会,家规家训主要体现在大家族的日常管理中,尤其是一些大的家族,近代社会,家庭都成小型化,三四口之家的格局成了我们当今大部分家庭的形式,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独生子女的专宠,家规家训的理念逐步变得缺失,而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一个孩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会受益终身。

一个有良好规矩约束的孩子跟一个从小放任自流,没有规矩引导的小孩长大以后无疑是有天壤之别,所以当今社会重视和恢复家规家训尤为重要。而家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从网络上随便拿一个格言警句抄下说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家训那么简单。

当代社会如何形成自己的家训?

1、以身作则。

家规家训的建立一定是身体力行的,身教永远大于言教,很多人对于小孩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是自己却从来只说不做,这样的家规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身教不一样,小时候我们见很多父母没有知识学历,但却一样可以教育出很优秀的小孩,就是因为其行为品质的端正。


2、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定太多规矩。

家规的建立讲究循序渐进,不可以一下子定太多规矩,一下子规矩太多就如同要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容易把人给束缚住了,可以先从约法三章开始,比如先立三条规矩,等养成习惯了,再增加规矩或者提高要求和层次,循序渐进很关键。

3、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家规确定下来以后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而执行要讲究一个坚持不懈,直至养成一个自然的习惯,这样才是把家规真正贯彻实施起来,否则就是一张白纸空文。


结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国乃家之纲,家是国之本,规正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道兴,家规作为中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嗣子孙的品学影响至关重要,是旺族之本,旺族之纲,不可忽视。


知微通元


祖先有训:\r

“竹笆往上编,树往天上长,人往高处走”。(要有远大理想)\r

“无父可生活,无母可生活,人无信用不能活”。(要讲究信用)\r

“亲友面前情依依,敌人面前要凶狠;十个朋友不算多,一个敌人不算少”。(要爱惜分明)\r

“钱面是一时,人面是一生;头年兽肉分不平,翌年狩猎没有伴”。(勿见利忘义)\r

“贪食莫偷荞,贪肉莫偷鸡,贪色莫奸幼”。(要循规蹈矩)\r

“劳动之日莫怕苦,打仗之日莫怕死,待客之日桌吝啬”。(要正义勇敢)\r

“水要喝往下流的,柴要烧往上长的,路要走平直正道”。(勿走歪门邪道)\r

“人死留个名,虎死留张皮” 。(要注重荣誉声名)\r

“别小瞧孩子,孩子会长大;青年力气大,长辈知识多”。(要尊老受幼)



帝文兮


耕读传家久,仁义继世长。



凡行记


家训肯定有啦!族谱上明确録存,从天地君亲师到仁义礼智信,从家国情怀到和亲睦族,从铁骨须眉到巾帼闺秀,从择善弃恶到致勤戒懒,无一不包无一不容。余氏家训全备。


毛尖猴魁


祖训和家训一些都具正能量,激发后嗣奋发向上,如“耕读世家”、“昼耕夜读”;然而时过境迁,有些也会觉得不合时宜“祖宗最爱读书子,神仙长护积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