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1、陳靈公行僻而言失

陳靈公行為怪癖又言語不當。

洩冶說:“陳國要滅亡了!我屢次進諫,陳靈公都不聽,反而越加丟失威儀風度。上面教化下面,猶如風吹草,刮東風則草向西倒,刮西風則草向東倒,由風所決定,草隨之傾倒。因此為人之君,一舉一動都需要謹慎。

種植了一棵歪曲的樹木,怎能讓影子直呢?為人之君不正直行事,不敬重進言者,不可能保住帝王之位、獲得美好名聲的。《易經》說:有德君子住在屋子中,說出來的話,如果是善言,即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響應他,何況附近之人呢?反之,說出不善之言,千里之外的人都會違揹他,何況附近之人呢?說出來的話,百姓能知道;近處發生的行為,在遠處也會顯現。一言一行,都是君子的扳機。扳機的發動,是尊榮與恥辱的主宰,君子震撼天地的憑據,可以不慎重嗎?天地震動則萬物變化。《詩經》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處處溫和又可敬。’就是這個意思。現在陳靈公非但不謹慎,還更加肆意妄為。即便陳國不亡,也會被弒殺。”

陳靈公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洩冶給殺掉了。後來果然應驗了洩冶的話,陳靈公被徵舒所弒殺。

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2、禹出見罪人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這至於此也?”

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

《書》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大禹外出,看見一位犯人,下車詢問之,流下傷心的淚水。隨從說:“犯人為非作歹,自吃苦果,君王您為什麼這麼悲痛傷心呢?”

大禹說:“堯、舜時候的人,都以堯、舜的心作為自己的心。現在我作為君王,都只以自己的心為心,只顧一己私利,因而傷心悲痛。”

《尚書》說:“百姓有罪,罪歸於我一人。”

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3、堯存心於天下

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

河間獻王劉德說:

堯帝存心於天下,有志於拯救困苦的老百姓,他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因普天之下的百姓遭受劫難而悲痛,為眾生之不順遂而憂心。有一人飢餓,他就說:“這是我的原因導致他飢餓的。”有一人寒冷,他就說:“這是我的原因導致他寒冷的。”有一人有罪,他就說:“這是我的原因陷他於罪的。”

他的仁德昭顯,道義樹立,德行博大,教化寬廣。因而無需封賞就民心好善,無需刑罰而國家太平。先寬恕進而教育,這是堯帝的治國之道。

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4、有苗氏不服

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

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

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

舜帝的時候,有苗氏不歸服。它不歸服的原因是:大山在它的南面,殿山在它的北面,洞庭湖在它的左邊,彭蠡湖在它的右邊,憑此地利之天險,所以它不歸服。

大禹想要討伐有苗氏。然而舜帝不允許,說:“我們還沒有竭力施行教化。”

教化徹底施行之後,有苗氏請求歸服。天下之人聞說後,都非議大禹的方法,稱頌舜帝的仁德。

果真是仁者無敵。

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5、周公踐天子之位

周公輔佐天子,廣性仁德,惠施百姓,越遠的地方越瞭解。任用十二位管理人員,外加三人,考察遠方百姓實情。有飢寒而無衣者,有爭訟冤案錯案的,有賢人沒有被舉薦的,通通都報上給君子。

天子跟諸侯上朝,作揖對他們說:“我的施政有什麼不妥之處嗎?為什麼我轄下的百姓,存在飢寒而無衣者,存在爭訟的冤案錯案,存在賢人沒有被舉薦?”

諸侯回國之後,召集國中大臣,把天子的話告訴了他們。百姓知道後,都歡喜地說:“果真是上天之子呀。身處這麼遠,還能對我們瞭解得那麼清楚。不能欺騙他呀。”

所以作為管理者,開闢四方之門,擦亮四方的眼睛,豎起四方的耳朵。因此,近處的人親附,遠方的人安心。《詩經》說:“遠近人民都愛護,安我國家保我王。”就是這個意思。

說苑故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廣大,仁者無敵

6、禹稱民無食

大禹說:老百姓糧食匱乏,則我不能使喚他們。治水成功,倘若對老百姓沒有好處,那我就不能勸導他們。

於是疏通黃河以疏導水,開鑿長江通往九派,把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之水導引到東海。百姓實在是太辛勞了,然而他們並不怨苦怨累,因為治水的利益歸於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