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望聞問切”方法 讓調查研究更“合群”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重要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中央政治局出臺的八項規定,把“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群眾對紀檢監察工作期待越來越高,調查研究也成為紀檢監察工作必須堅持和經常使用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將助力我們打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新局面。如何做好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可作為遵循:“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當下,有部分幹部調研流於形式,僅僅“身入”走馬觀花,缺乏深度與思考,未在“心至”上下好功夫。事實上,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調研報告寫了多少頁,而是要看調查研究是否收穫實效,看調研成果是否有效運用,看具體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加強調查研究,就像治病救人,需要善用“望、聞、問、切”方法,既發現共性化問題,也找出個性化“病因”,有效診斷病症,確保“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望”塵知“敵”。調研中,紀檢監察干部要在感情上要貼近群眾、思想上要尊重群眾、行動上要深入群眾,與群眾“零距離”交心談心,切勿拿起材料聽彙報,辦公室裡“拍腦袋”。例如扶貧監督方面,需要著眼於細微之處,在縱觀政策規定是否落實到位的同時,也要“腳下沾泥”實地察看每項細節是否執行到點,洞察隱藏真相,掌握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掀開“華而不實,虛而無用”的面具。“聞”“問”兼施。紀檢監察干部開展調研時要有的放矢、謀定而動,切莫流於形式。要未雨綢繆,堅持問題導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挖掘事件背後的“故事”,提取深層的信息;深入鄉村院落,開展“壩壩會”“茶話會”,與群眾拉家常,真正地瞭解群眾生活狀況;沉下身到田間地頭,行動真切,與群眾零距離溝通,收集“接地氣”的意見建議;只有踐行了群眾路線,才能穿過“透風的牆”,聞得到“弦外之音”,才能打破“官民”隔閡,問得出中肯建議。“切”中要害。紀檢監察干部調研時要精準發力,理清脈絡,把握問題關鍵。將看到的、聽到的、問到的所有線索整合起來,分析梳理,將原本雜亂無章的信息變成主次分明、環環緊扣、科學系統的案件思路。精準查找定位存在的問題“穴位”,確定“病症”;系統分析、找準問題形成的原因,確定“病因”,從而“對症下藥”。大興調研之風就是要 “合群”,問人民之需,解百姓之困,合群眾之意。隨著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紀檢監察機關的監察範圍進一步擴大,紀檢監察干部就更需要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狠下“望聞問切”的功夫,提高紀檢監察業務水平,把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脈,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堅定不移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