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在北京市北部汇入密云水库的潮河西岸,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古代城池遗址,在夏日的水波里若隐若现,但到了冬天或者枯水季节,这个城则就完全露了出来,特别是在航拍图或者卫星图里看的更是真切。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冬天的石匣城

这个城池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里有明确的记载: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读史方舆纪要》里的记载

石匣营,县东北六十里,营西有石如匣,因名。旧有石闸驿,在县南里许,宜德四年徙于此。弘治十七年筑城,周四里有奇。自是增兵置守,益为要地。自石匣东北行十里为腰亭铺,始入山。又十里为新开岭,又十里为老王店。金史“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铁里门关至老土谷”,即此。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浅则涉潮河,水大则纡回从山顶行,故石匣至古北计程为六十里。

大概意思是在石匣营或者是现在的石匣镇在密云县北六十华里,因城西边有石头像匣,故此得名。在明末之前密云县南一里多的地方有石闸驿,后来某年某年迁到石匣镇位置,某年某年筑城,并且增加了许多兵力,成为了战略要地。从这里往东北行十是为腰亭铺,正式进入连绵的山地,再行十里为新开岭,再行十里为老王店。金史记载一件事情就是说的这里。再行十二里就是古北口。水浅的时候涉潮河而过即可,水大的时候则需要从山顶迂回过去,计算下来从石匣镇到古北口的里程为六十里。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西汉时的要阳县与犷平县

虽然有些网络资料说此地是汉代的要阳县城,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阳县城真实地点在今天的河北丰宁。而在石匣镇的位置是叫做犷(音guǎng)平县的。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石匣城内的设施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民国年间地图上的石匣城


鉴于石匣城的重要地位,在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将之前的土质城墙换成了砖石结构的 “石城”。改建之后的城池为方形,“周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各边约570多米,每侧正中设门,东门曰“来曦”,西门曰“昭远”,南门曰“昊瞻”,北门曰“朔镇”。石匣城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是北方政治势力南下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当古北之要冲,九边协镇,屏神京之锁钥”。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来石匣营坐镇指挥以防蒙古铁骑南侵。在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中,这里是重要战场。日本投降时,苏联红军到这里接受了日军投降。解放战争期间,两只军队也围绕石匣城进行过两次争夺。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明代的石匣营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清光绪年间的石匣城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丰水期的石匣城

1958年的时候,因为修建密云水库,具有悠久历史,在历史上留下英勇光辉一页的石匣城位于密云水库的淹没区里,城内的居民只好搬出石匣镇,大部分居民迁至北山。石匣城随着水库水位的提升慢慢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枯水以及水波不兴时让人们再次感觉到它的风采。明朝遵化巡抚王大用的:“昔人藏剑处,石匣入云根。万里妖氛定,千年灵气存。斗文能自蔽,霜仞复谁伦。防护凭神力,常留镇北门”一诗,让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石匣城,让大家只能在史书或者在记忆里寻找过去了。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为何现在却时隐时现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被淹没仅20年的时候石匣城

你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