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大凡历史悠久点的城池,都会有老城、新城之分。老城若能有幸保留下来,灵魂就有了去处,回忆也踏实起来。有时沿着这条线去走走看看,还会让你意外发掘出记忆深处更多的物事,那是根。 家乡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到了明时本地富商、大户人家多汇聚于此,使濉溪城渐成雏形。至清代又改用青色瓦子石重铺街道,遂成后来的濉溪老城石板街。

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记忆中的老城,有前、后两道主街。前街是石板街,街道店铺历史更久远些,有针头线脑的杂货铺,各色花样材质的布店,裁缝店,银器店,有的是前面柜台后面作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最大也是现代气息最浓的百货商场就在前街,与披着绿色略显庄严的邮局交相辉映,让老街年轻了许多。后街有银行、电影院,还有后来名闻遐迩的口子酒厂。两边街铺里卖的东西也更时尚些。电影院更是老少都爱去的地方,时刻欢腾着、热闹着。两条主街中间贯穿着几条短的街道,把前后两道主街连接起来,丰富了小城的地貌。其间还弯曲着窄窄的只能行人的小巷,静幽深远,晴天雨天的,散发着撩人的魅力。那打伞一过的倩影,那牵手而行的画面,醉了多少文人,入了多少诗篇?

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老城印象中最有趣的地方是澡堂了,那个年月条件差,只是在冬天才去澡堂洗澡。澡堂错落有序的摆放着木床、小床头柜,多是浸着岁月的痕迹。一块吊着的老布把里外间隔开。那时不像现在有淋浴,早去还能洗个清水澡,晚了只能将就了。闷热的空气就着白花花的池水,暖意融融。炉子上的吊壶滋滋作响,壶嘴快意的冒着舒缓的烟丝。旁边木床上有洗好的大人浑身蒸腾着热气,躺着的、斜坐床上的,开始享受澡后的舒坦了。点个瓜子、要个爽口的青萝卜,端上热茶美美的喝两口。看澡堂的人手提茶壶满屋的串溜,会及时的添满,也会顺手递上一个热毛巾,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有时会顺着顾客的话题附上个典故,或者凑上几句趣话,引得满屋笑声。茶壶也老,身子斑驳,细看能看出皱纹来。开水是不要钱的,随要随添。幸运的时候会遇到玩鸟的人,手把鹌鹑聚在一起斗上一阵,屋子充斥着笑声、喝彩声。及至出了澡堂,还是满身的舒坦劲。

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说起后街的电影院,那可是娱乐的天堂。特别是遇到新潮的片子,对了口味,更是座位爆满,一票难求。院内院外挤满着人,买到票的人脸上带着兴奋焦急的表情等着入场,没票的人四处询问可有退票的,有人失望也有人脸上重新绽开了笑容。进了礼堂还没完,影院工作人员会不时的拿着手电筒巡视检票,幸运的时候蹲在座位后面也能蒙混过关。而一场好的影片会被津津乐道好几天,比如《佐罗》、《追捕》,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逛街怎么能离开吃呢?食文化在每个城市都被做足了文章,吃不好玩兴就减了。老城在吃方面是不需要粉饰什么的,都是地道的,传统的东西,就在那摆着,一搁百年,时间验证了一切。只是那个年月过的都是穷日子,逛街也是有限的消费,看的多吃的少。一个冒着轻烟的烧饼炉子会让你驻足半天,最后咽着口水走开,有时会犹豫着买一个,酥黄的烧饼上面伴着芝麻、葱花,放进嘴里慢慢地去嚼,真香啊!还有皮冻,嫩白的肉皮被切成细丝,混着辣椒丝、青菜叶,加上手工酿造的酱油调和,成品后泛着暗黄的光泽就像一块五彩的红烧肉,吃着鲜香嫩滑,买上一块能一路吃到家。

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踏着泛青的石板街,三五好友,又到了老城。一碗细软香酥的油茶配上爽口的锅贴小包。那烂而不腻带着汤汁的羊蹄,香辣花甲、蜗牛,咸淡适宜的水煮花生,还有那嫩嫩的皮蛋豆腐,入口即化,只余下满嘴的豆香味儿。当然了,吃喝二字是从不分开的,有佳肴自然要喝点。这里自酿的散酒喝着也好。味厚香浓,入口绵柔爽甜,回味悠长。一张方桌,两瓶老酒,几样小菜,就这样吃着、喝着。吃的是悠久的饮食文化,喝的是不变的老街情怀。

那城 那人 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街 (原创)

老城石板街仿若一个记事本,不经意翻开一页,笔墨都是那样熟悉,摘一段文字,能泡半日时光,留恋着竟不忍合上。岁月悠悠,一杯老酒下肚,面前这街、这人竟恍惚起来,思绪也飘向了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