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江湖大姚班”

說到戲曲,就少不了戲班子。像赫赫有名的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四大徽班以唱“二黃”聲腔為主,也唱崑曲和梆子等。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

在這裡,先不說徽班,咱們“書接上文”,說說山東梆子的戲班子。

在山東梆子的發展進程中,湧現出了不少專業班社。像濟寧五福班、崇聖府班、大蘇班、小蘇班、聖公府班、亞聖府班(雙盛班)、全盛班、岳家班等,這些班社在濟寧地區,以唱汶上梆子為主。像大姚班、火神臺班、大義集孔班、鄆城福盛班、單縣黃鶴樓班、鄄城王二麻子班等,這些班社屬菏澤地區,以唱曹州梆子為主。另外,還有泰安地區的張瑞祥班、東平夏鎖班、肥城翰林家班等。

除上述戲班,還有很多山東梆子班社,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據傳,自清以來有近百個)。這裡重點說一說“大姚班”。大姚班在山東梆子戲班當中,佔有重要地位,人稱“三百年江湖大姚班”。

大姚班,約成立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在菏澤鉅野縣。上世紀五十年代,據大姚班最後一代班主姚保元講述,大姚班首任班主是姚孔綽,傳至他是第九代,那時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了。

大姚班建班時屬於科班,招收的學員年齡全部在14歲以下,且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學員在鉅野縣的姚樓坐科學戲。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前後共培養了六、七期學員。民國初期,隨著有江湖藝人進入到大姚班搭班唱戲,大姚班開始“江湖化”,逐漸成為江湖班社。

據傳,大姚班常演劇目竟達400餘個,擅演“五陣”、“六州”、 “十二關”、 “十七山”、 “老十八本”等。在魯西南、魯南乃至蘇北等地,大姚班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在當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更重要的是,大姚班還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山東梆子藝人,為山東梆子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因該戲班明星太多,下面只能請幾位代表登臺,和大家見個面,熟悉熟悉。

嶽登鵬,人稱“戲子狀元”,藝術功底紮實,技藝高超,用八個字概括其藝術:文武不擋、唱作俱佳。宋玉山(宋立楞),工青衣,被群眾形象的讚譽為“金馬駒子銀鈴鐺,不及立楞一晃盪”,可見其深受群眾喜愛。劉雲亭先生(藝名“劉三”),曾執教菏澤專區戲曲學校,為山東梆子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其女劉桂松更是山東梆子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父女二人均擅演《老羊山》。另外多囉嗦兩句,戲迷朋友們可以在網上搜一搜劉桂松老師的《老羊山》這出戏,藝術張力極強,唱腔極富感染力,聽起來令人如痴如醉。1980年,劉桂松老師在濟寧連唱了一個月的戲,就重複唱《老羊山》、《反西塘》這兩出戏,場場爆滿,名噪一時。

有兩位老藝人,在這裡要著重提一下,那就是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竇朝榮和任心才。兩人均開山立派,創造了山東梆子藝術的兩個重要流派,竇派藝術和任派藝術。兩位藝術家,被戲迷稱為山東梆子的魂。一個戲班竟為一個劇種培養了兩位靈魂人物,看來這個戲班著實不簡單,“三百年江湖大姚班”也可謂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