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死亡教育”課

生命不息,死亡不止,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如此。生命,因死亡的存在而更加美麗;生命的快樂,因死亡的無奈而格外偉大。至今,我仍然記得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富裕人家,喜得“弄璋之喜”,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有的說這孩子將來會當大官,有的說這孩子以後會發大財。但冷不防有人插上一句,這孩子將來要死掉的。故事或許是虛構,但說的確是實情。嬰兒從孃胎一出來,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旅程。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迴避死亡,更不該懼怕死亡。我們應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觸黴頭”。對幼兒早期教育,不妨讓孩子知道“死亡”二字。家裡養的金魚、小貓小狗死去時,家長可以藉此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從小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對朝氣蓬勃的青年人,也要進行“死亡教育”。據報道,如今中國的自殺率,特別是青年人的自殺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有的是莘莘學子,因學習壓力走上不歸之路。有的是企業員工,因工作壓力了斷人生。對此,學校應該結合生理衛生課,讓學生正確對待生命。企業也要關心員工的業餘生活。年過花甲的老人,往往對死亡有一種“臨近”的恐懼感,社區和老年大學可以舉辦必要的講座。

“死亡教育”不妨與“安樂死”掛鉤。不少治癒無望的重病患者,每天躺在病床上,倍受“難以忍受”的痛苦折磨,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卻又無能為力。對此,我們是否可以“拿來主義”,借鑑西方國家特別是荷蘭的成功經驗,從法律層面上制定有關“安樂死”的條文。當然,對患者事先寫下的“死亡遺囑”,必須嚴格鑑定真偽、規範流程。與其讓患者痛苦地活著,還不如讓患者有尊嚴地死去。

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長度,卻可以追求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好好地活著,為自己也為他人,活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何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