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死亡教育”课

生命不息,死亡不止,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生命,因死亡的存在而更加美丽;生命的快乐,因死亡的无奈而格外伟大。至今,我仍然记得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喜得“弄璋之喜”,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大官,有的说这孩子以后会发大财。但冷不防有人插上一句,这孩子将来要死掉的。故事或许是虚构,但说的确是实情。婴儿从娘胎一出来,就开始了走向死亡的旅程。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回避死亡,更不该惧怕死亡。我们应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触霉头”。对幼儿早期教育,不妨让孩子知道“死亡”二字。家里养的金鱼、小猫小狗死去时,家长可以借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从小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也要进行“死亡教育”。据报道,如今中国的自杀率,特别是青年人的自杀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有的是莘莘学子,因学习压力走上不归之路。有的是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了断人生。对此,学校应该结合生理卫生课,让学生正确对待生命。企业也要关心员工的业余生活。年过花甲的老人,往往对死亡有一种“临近”的恐惧感,社区和老年大学可以举办必要的讲座。

“死亡教育”不妨与“安乐死”挂钩。不少治愈无望的重病患者,每天躺在病床上,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又无能为力。对此,我们是否可以“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国家特别是荷兰的成功经验,从法律层面上制定有关“安乐死”的条文。当然,对患者事先写下的“死亡遗嘱”,必须严格鉴定真伪、规范流程。与其让患者痛苦地活着,还不如让患者有尊严地死去。

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却可以追求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好好地活着,为自己也为他人,活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何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