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汉史趣闻


千里进军大别山。国共战争进行了一年,我军歼灭蒋军百万,由一百万迅速发展到了两百万,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即我军的胜利的代价,是失去了大片的根据地,主要交通线与中大城市全部失去,人力、财力空前紧张,鱼多水少。反观蒋军方面,在国际上有几乎取之不尽的美国援助,在国内有80%以上的国土与人口这样的雄厚财力可供战争征用,蒋委员长对我军的歼灭战,并不介意,只要在解放区打,只要解放区愈打愈小,终归最后的失败还是你,不是我,必然与第五次江西剿共结果一样。而当时蒋军的军队是我军的两倍,四百万,武器装备先进,兼海空军优势,更主要的是蒋军扩大战略预备队的人力物力远在我方之上。为了粉碎蒋军的战略企图,即在人力物力上彻底打垮我军,做为全军统帅毛主席,内心万分焦急,曾多次电示各野战军,应主动出击外线,将战争引向国统区…而当时部队对外线出击,抵触情绪十分强烈,最主要的是伤员,只能舍弃,非常影响士气…但是,部队不敢于外线作战,最终是一盘死棋,毫无疑问,重蹈江西红军失败覆辙…正当刘邓中原野战军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歼敌最多的鲁西南大捷(歼敌六万五千),全军胜利欢庆之际,毛主席一份十万火急电令:中原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向蒋介石的深远大后方出击。目前,我本人每发完电报,即焚毁,随时准备应付万一…毛主席当时只以少数警卫部队吸引二十三万胡宗南大军,身处最危险之地。阅电,刘伯承与邓小平面面相觑…国共决战最为壮烈的一举:千里进军大别山。中原野战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所有重武器,纵队打成了师,师打成了旅,平均三万多人的纵队,只剩万余左右…但是,将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打活了,将解放区大约34个旅、师的蒋军重兵,牵回国统区,使得整个中原战场上的蒋军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我陈谢兵团与山东陈粟华东野战军,不失战机,迅猛向中原外线跟进出击,攻克开封,歼灭寿区年兵团,使得三支大军,在中原战场上,呈“品"字形攻势,迫使整个中原战埸蒋军全面转入防御…而当毛主席悉知刘邓野战军胜利进军大别山、并站稳脚跟、开避二十多个县的根据地时,无比兴奋,是这样的高度评价:这是二十多年来蒋介石统治的失败,是人民解放军扭转了其反动统治战车的车轮,并使之于走向彻底的覆灭…当时三大战役尚未打响,毛主席己经预见到了蒋介石统治的必然覆灭…使得蒋委员长让战争永远在解放区内进入、彻底破坏我人力物力的战略之企图,完全归于失败…刘邓中原野战军的这一壮举,从全局致強大蒋军于死命…彻底打活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为此,中原野战军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沒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胜利…



高友峰1


谈起这种局面,让笔者想到了当初看到的一个传奇,属于我们国家的传奇,仅仅领先5分钟到达战场,就改写了一场战役;这是一场步兵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在其中但凡有一点纰漏,得到的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

首要开头自然是介绍时间线,时间分割回首到1950年的11月底,也就是第二次战役的最后关头(这个时间点第二次战役是什么应该不用我多说了,不明白的去百度吧)。

这是一场异常关键的战役,这也是扭转朝鲜战局决定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直接收复平壤、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

11月底,司令部所有人都在默念,甚至询问:“113师到底来了没有?到了没有?”

战役前夕,本不可完成的作战

第二次战役到了关键时候,为了围歼美军的第八集团军,朝鲜志愿军重新制定了第二次作战计划,这一次作战计划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把包围圈给死死的合拢,绝对不能让美军有机会南逃。

这一次计划的主要目的地有两个,即“三里所、龙湖里”;所有人听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都傻了,不单单是地名的问题,而是因为到达这两个地方是真的要跨越山河,并且给的时间仅仅只有14个小时,14小时要急行军70多公里,背负物资弹药徒步前行。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这个艰巨的任务给到了王牌38军,并由38军传达通知:“113师,沿安里山、船街里于28日拂晓之前进至三所里、龙湖里、阻击南逃北援之敌”。

面对如此严峻的命令,整个113师没有一点异议,表示了坚决执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役已经进行到最后关键时刻,不得马虎。

韩先楚与38军谈此次奔袭的重要性:
这场战役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能不能早日胜利也就看这一次的了,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场战役的关键点在于三所里。
三所里的地理位置是南有大同江天堑,敌人一定从这边过不去;北部有兄弟山,能够卡住公路,让美军没办法南逃,只要卡住三所里,我们就一定能大胜。

这一次要在三所里阻击的美军,一共有三个师,这三个师携带有300多辆的坦克,400多门火炮,算是主力中的主力;113师只有可怜的十几门迫击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拿最少的资源去做最多的事情,或许这才是我们国家军队的最强所在,奉命前行的113师开始了艰难的14小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王牌队伍身上。

决策,最后的动员

38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将所有重任安排到了113师身上,113师没有任何异议,直接收拾行囊物资准备出发,开始了与美军争分夺秒。

113师先头团团长朱月清,向他的营长们下达了这么一个指令:“我们边走边吃饭,边走边下达任务,绝对不可以停一个脚步,也绝对不可以让一个人掉队。”

时任副师长的刘海青率领338团作为前卫,整个团为了便于前行,所有人只带武器以及弹药,轻装前行,在前行之前告知所有团长:“每个营和连都要组织好尖刀前卫,假如遇到了敌人,前卫上,然后部队单位营以及连继续跟进,不可恋战,必须要记住我们这一次的使命。”

在一连串的命令下,志愿军113师在山路上展开了高强度急行军,所有人都是精锐,所有人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13师没有现代化如卡车这种装备,有的仅仅只是两条腿。

绝命14小时,步兵的最高历史辉煌

113师一路边打边跑,一路行军,遇上了数股南韩散兵,在这种局势之下还一步不停的向三所里奔袭,有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就此不起;一些战士因为长时间的急行军疲倦到了极点,就直接躺在了路中间,让队友狠狠踩自己几脚,清醒后继续疾行。

这并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炮兵,炮兵要携带沉重零散的迫击炮部件,还要携带大量的炮弹,这些人腰都被压弯了,但是却肩负着更重的使命,他们绝对不能脱离队伍,因为他们是队伍中最核心的一小部分。

113师到达三所里要经过长安山,这是一座海拔1250米的山脉;当时所有的军官都在前面开路,战士一个人拉着一个人,组成了一条人形链条,113师已经即将油尽灯枯。

在高强度的急行下,所有人都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上到师长、下到炊事员,所有人的思维都陷入了凝滞状态,脑海中只有三个字在回响,那就是“三所里”;这个时候的113师,靠的已经不是体力在前行了,而是靠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支撑前行。

没人想到,短短的14小时,113师的所有官兵在悄然无声下创造了历史奇迹,这个奇迹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的军队打破。

最美妙的5分钟,振奋军心的电报

“我部先于敌军到达三所里!
敌军马上就要经过三所里,敌人企图从三所里进行撤退。
请指示我部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

简短无比的几句话,让整个司令部的人齐声欢呼,喜极而泣,因为所有人司令部的人都知道,在这一刻,战争的咽喉已经被我们抓住了,几万美军的败逃,已成定局。

激动的副司令邓华称:“这是奇迹、神迹,仅仅14小时,用双脚边打仗边行军72.5公里,并且还属于地图的直线距离,这就是奇迹。”

113师用自己的铁脚板奔跑了一昼夜,在领先敌军5分钟的情况下,赶到了三所里的作战区域,仅仅只是比美军快了那么5分钟,这是救命的5分钟,因为这5分钟足以改写这场战役。

看似不起眼的5分钟,成为了美军拼死也无法逾越的高墙,美军三个师被113师牢牢摁死在了三所里之外。

拼命急行军14小时,才争取到了5分钟的时间,不得不说当时若是有一点纰漏,后果就不堪设想;最后5分钟,到达极限的113师战士全体进入阵地组织防御,创下了历史高峰。

结言(后记)

113师靠着三所里,卡住了美骑1师、美2师、25师、英国27旅、土耳其旅和韩国1师6师,数目不低于5万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提前的5分钟,直接奠定了后续的胜势。

看看后面的战役,那些永载史册的战役:三所里大战、龙源里阻击战、血站松骨峰...

这些战役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扬我中华之威,证明了我中华军魂之脊梁。

38军战果:

击毙敌军70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火炮239门、汽车1500辆(打完仗的不用走路回去了),直接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师,在这一场战役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远距离的穿插和拼死阻击,让敌军整个西线彻底动摇,只能狼狈后退。

这一场战役,才是死局之中谋求破局,正是因为113师的合力,才将这一半死局面彻底盘活,真可谓是铁打的部队,永固的军魂。


笔下点史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最精彩的战役之一,把明明就几乎是死局的局面给盘活了,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之前,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总兵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当时领导层的李德等人不顾现实,仍然试图北上和红2、6军团会合。而在中央红军北上的路上,国民党准备了30万大军等候着红军。

显然以当时红军的实力,如果强行北上势必让红军彻底覆灭。危急时刻,毛泽东站出来,提议改向国民党军队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争取主动。毛泽东建议红军西进的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在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也确定了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的总原则。而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四渡赤水。

从1935年的1月中旬到4月中旬这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军事部署,以赤水河为中心,发起了四渡赤水战役。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国民党敌军,在贵州、四川、云南边境的广大地区,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运动中消灭大量国民党军队,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使得中央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革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袁卫宇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努力打活了?这问题的情形就像:狮子扑倒了猎物水牛,水牛挣脱了狮子来了个绝地反杀,用牛角顶死了狮子!这类战争太多了,随便举几个说一下。

1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的80万大军对阵孙刘5万联军

这仗曹操怎么打都能赢,后来被东吴将帅用反间计、铁锁连环计、苦肉计乘着东风一把火烧的曹操打败,只剩下二十于人狼狈的逃回了北方!

2“肥水之战”

前秦皇上苻坚率领“投鞭断江”的80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也只有几万人,后被在秦军中的东晋降卒大喊“秦军败了”军队大乱,东晋趁机度过肥水,杀了秦军大败!战后前秦政权瓦解!

3野狐岭之战

成吉思汗在野狐岭10万蒙古军对阵45万金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法,金军全军覆没!

总之这类“起死回生”的战争太多了……最为经典的还是“于谦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

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变,二十万军队覆没,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统帅也先率领军队攻打北京城!京城空虚,马上就要步北宋“靖康之耻”的后尘了,正准备南迁!这时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在二十天内急调天下兵马北上支援北京!于谦本是文人,但他敢拼命!战争打响之前他不是命令军队守城,而是命令所有军队都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紧闭城门,所有军士不得入城!并下了死命令:战争中将领不顾士兵逃跑,斩将!士兵逃跑,后对斩前队!更要命的是锦衣卫巡视内城,有丢盔卸甲者,杀无赦!大家都知道后退必死也退不了,城门关了进不去,仗打失败了也会被蒙古兵杀掉,还不如和蒙古兵拼了!就这样个个抱着必死和蒙古兵拼命的心去打,结果瓦剌大败,被打的“溃不成军”!大明彻底赢了!

总之,本来是死局的战争,因为一些人的努力打活了的太多……


双人鱼说历史


湘江战役。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们被留学生们夺去了领导权力,形势急转而下,一败再败。

终于,决定全党全军转移,一路打一路撤,撤退到了湘江。

  • 是时,蒋介石组织了25个师30余万人马,驾着飞机,拉着大炮,意图在湘江一鼓作气解决中央红军。

  • 是时,中央红军只有区区6万多人,除了缺少重武器和飞机之外,各种政治人员,工作人员,宣传人员,甚至兵工厂被服厂工人等非战斗人员也在这六万人之中。

当时,各国的观察家,各新闻媒体的评论家,都已经写好了“红军为什么失败”的分析文章,就等蒋介石大获全胜的消息而见报发表了。

各种政治势力,各种社会力量都开始打算红军失败之后的局面应付了。

包括苏联,苏联人当时也认定了“这下完了!回天无力,鞭长莫及”,于是他们开始和蒋介石接触。

全世界依据既有的战争经验和规律,不约而同的认为“中央红军”这一次一定会全军覆没,朱毛一定会被捉。

然而,中央红军这支军队和中国历代的军队都不一样,和当时全中国的其他军队也不一样。

这支军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们充满了战斗的自觉性和牺牲的自觉性。

尽管他们的政治领导一错再错,这支军队的指战员们还是在自觉的战斗!勇敢的牺牲!

从不逃亡!亦不投降!

一场湘江战役之所以胜利,完全是几万个普通的指战员们在注定败亡之路上凭着“自觉牺牲的战斗性”硬生生打出了一条生路。

  • 比如受命阻击敌人的林彪。

林彪这时候已经是军团长了,在中国军界完全是著名人物了,如果在一般的军阀部队中,战斗打成了湘江战役那种程度,要知道林彪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完全有理由临阵改换门厅的。蒋介石是欢迎他的。

他没有。

当时觉山阻击战中,林彪在战场认为军队应该撤退,顶不住了,顶住也没有意思了,于是发报请示,上级回电报说:继续打,不为胜利者,就为失败者!

林彪一看骂了起来:“呸,这样要把老本打完了。”

然而,林彪还是听命令继续打下去了,真的差一点拼光了老本,这场战斗打到最后,林彪提着手枪带着警卫员也上去了,开了很多枪。

幸好,被蒋介石驱赶来的那些军阀部队不习惯这种“不要命”的战斗方法,退却了。

不然,有没有后来的林彪还真不知道呢!

据说,这是林彪一生中唯一一次提着手枪亲自战斗。

  • 比如易荡平烈士。

在脚山铺阻击战中,红一军团已经伤亡了6000人,无一投降,无一逃跑,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再也不能战斗,为了不拖累战友们,他命令自己的警卫员打死自己,然后突围,警卫员不干,易荡平夺过警卫员的手枪说:“我命令你们突围!”然后照自己脑袋上就是一枪。

就为了减轻战友们突围的压力,他自杀了。

  • 比如“绝命后卫师”以及他们的师长陈树湘。

在光华铺阻击战中,负责殿后的是红五军团34师,经过七昼夜血战,算是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任务。

然而,再没有人掩护他们过江了,他们怎么办的呢?他们全部战斗至死了。

所以34师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该师6000多名指战员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重伤昏迷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清醒了过来,他毅然从自己腹部伤口中掏出了自己的肠子,咬断自杀,壮烈牺牲。

是的,湘江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经过中央红军指战员们不怕牺牲,自觉战斗的努力,中国革命活了。

中央红军为什么这么有牺牲精神,这么有自觉战斗性?

那就要从“三湾改编”说起了,话很长,和本问答无关!就不多言了。

湘江战役后,召开了遵义会议,能说不是几万战士们的鲜血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吗?

不能!


葭明通半瓶历史


自古以来都有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对方的实力与自己的实力呈压倒性的时候,势力较弱的一方几乎就是必败的结局,也就是说一盘死局,可是有时实力弱小的一方,凭借领导人的能力和魅力却反败为胜,成功的以弱胜强,就如同下棋一样,把死局给下成活局,这里说两个经典的战役。

一宋辽的澶渊之盟

自从宋朝建立后,一直与北方辽国的关系十分紧张,双方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相互征伐了几十年,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九月,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一起亲率20万大军进攻北宋,辽军经过精心准备兵强马壮,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败宋军,宋军一路溃败至澶州,与北宋的首都开封仅有一河之隔。

消息传回北宋朝廷,整个朝野大受震荡,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宋真宗,建议迁都南京,以避辽国锋芒,但是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并且让宋真宗效仿辽国,要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寇准的强硬的态度下坚持与朝中投降派斗争,最终力排众议说服宋真宗,与辽国对抗到底,在寇准的努力下,宋真宗御驾亲临战场,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随后任命寇准全权负责战争事宜,寇准重用将领杨嗣和杨延昭,结果大败辽军,射杀辽军主将萧挞凛,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宋真宗接受了辽国请和的请求,双方在澶州签下互不侵犯的盟约,因为澶州又称澶渊,所以签订的盟约要澶渊之盟。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百年之间在没有发生过战事,双方平等相互来往经商。而北宋坚决抗战的宰相寇准则居功至伟,寇准保全了北宋皇室的尊严,避免了北宋提前灭亡,谱写了中华名族反侵略的伟大篇章,但是寇准最后得罪奸臣,被宋真宗贬至雷州,最后客死他乡。

二明朝京师保卫战

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再次期间北边草原上瓦刺部落渐渐的强大起来,数次骚扰明朝边境,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然而却由王振全权负责,在王振的随意指挥下,行军路线随意更改,将士们疲惫不堪,随行的军政大臣却不让参与军政事物,整个军队混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杀的溃不成军,王振也在混乱中死亡,明英宗也被瓦刺人俘虏,京师北平危在旦夕。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大受震荡,百官纷纷请求迁都以避免被瓦刺军攻占京师,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抗战,认为京师是天下之根不得妄动,并且请求太后把郕王朱祁钰立为皇帝,在于谦陈明利害,力排众议的情况下,太后允许于谦抗战的请求,同年九月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或称景帝。

明代宗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且全权负责京师的保卫事宜,于谦临危受命,积极准备京师保卫工作,将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中败逃回来,被下到大狱,而于谦认为兵败的责任不在石亨,并且重用石亨为将,于谦从全国各地调来备用兵马,大量锻造武器,唯才是用,日夜操练,京师将士的战斗力提升迅速。

同年十月瓦刺大军一路南下,先后攻下紫荆关,易州等地,直逼京师,在于谦的精心准备下,在北京城与瓦刺决一死战,于谦调度有方,石亨作战英勇,在军民一心的情况下,大败瓦刺大军,瓦刺大军一路败逃回北方草原,京师保卫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取得胜利后,瓦刺人感觉留着明英宗无用,便把他放回来了,然而明代宗朱祁钰不愿意放弃帝位,把他囚禁起来,七年之后,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一次当上了皇帝,复位成功的明英宗痛恨于谦迎立郕王为帝行为,把他抓起来,最后斩首示众。可怜于谦临危受命,费尽心力保住了大明江山,最后却落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于谦和寇准一样,都是临危不惧,救国家出危难,为保国家不惜肝脑涂地,可最后都没有落下好的下场,他们的能力与魅力超凡,把死局给下活了,却输给了当权的皇帝,真是可悲可叹!


一个老男人历史


比较经典的就是楚汉相争之时,张良之于刘邦的下邑奇谋了。

当时局势

我们都知道,楚汉相争之时,很长一段时间里项羽都占据着绝对强势的地位。而刘邦则处于弱势方。

鸿门宴之后,项羽公然违背了当初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位诸侯,将刘邦分封到了偏僻荒凉的巴蜀之地,称为汉王。

对此,刘邦当然极度不甘心,于是在养精蓄锐之后“暗渡陈仓”!一举夺取了关中宝地。

因此,项羽大怒,率兵出击。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机,率兵攻楚,攻占彭城!然而,之后刘邦大军却被回军解救的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刘邦只得丢下家人,带着张良等数十骑狼狈出逃!

经此大挫,逃至下邑的刘邦已是心灰意冷,问道“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

下邑奇谋

然而,就是此兵败危亡的时候,张良生出奇谋:利用矛盾与联兵一起破楚!

张良利用楚国猛将英布与项羽有了隔阂的机会,派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了九江王英布。

同时,遣使联络彭越,并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被楚军围于荥阳。然而就是在此危难关头,韩信大军却在北路战线上势如破竹,顺利进军。欲自立为王!!

对于韩信的做法,刘邦气极!但是,张良很清楚,目前的韩信对于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招揽韩信,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大军击楚。以此笼住了韩信。

转败为胜

公元前203年,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项羽无奈,与刘邦讲和,不仅解除了汞阳被围之危,还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张良清楚,此时项羽腹背受敌,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主张不能放虎归山!

之后,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再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的士气,终而打败了项羽。


暗夜思考


中国历史悠久,政权更迭频繁,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计其数。而项羽的彭城之战3万对50万胜,刘秀的昆阳之战2万对阵40万胜,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5千对阵10万胜。


影视策划指南针


李云龙的平安城格勒会战,盘活了整个晋西北,原本小块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呲牙]


这个家伙是个神


红军长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