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170余个团场,如夜空中的星辰,

镶嵌在绿洲之上,以其特定的序列,

拱卫祖国的边疆。

每一颗星辰都有一个中心点,

汇集光彩,凝聚力量。

团部,团一级单位的机关所在地。

兵团源自部队,团场的中心点自然沿袭了这种叫法。

而关于团部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游客在五师八十八团观光游玩。近年来,八十八团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宜居城镇,使“人在城中住、家在花园中”的理想成为现实(摄于8月15日)。张彦胜 摄

1959年,兵团党委决定屯戍哈密的农五师(今五师)西迁博乐,这是新中国屯垦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大迁移。1960年8月,3000多人陆续到达博乐垦区。掘地为穴,修渠开荒。而最大的困难是蔓延的粮荒。1961年1月,茫茫雪原,李有方艰难前行。他心里只有连长嘱托的话:“走,上团部!向团里报告断粮了!”饿了累了,躺在雪地喘口气再走,到了团部说了句“全连断粮”他就瘫倒在地。团场紧急动员送粮。吃饱喝足有了力气的李有方等不及运粮的大部队,背着一袋粮食走了20多公里,“有粮食啦!”到了连队他一下子坐在地上起不来了。职工们欢呼着,连长长舒口气:“没有饿死一个人。”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七师垦区内连接团部的道路(资料图片)。道路,连接团部与远方,连通现实与梦想。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孟庆忠 摄

这个深秋,双鬓染白的新元坐着小汽车飞驰在喀什至三师四十二团的公路上,他的目光在寻找半个多世纪前坐马车上学的路,但是徒劳无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一师前进二场(四十二团前身)的孩子上中学,寄读在120多公里以外的县城学校,送学生上学成了一件大事。交通工具是胶轮马车,团里挑选了最好的马车和驭手,专派一名干部护送。夜宿马车站,护送干部点亮马灯,提来热水让学生洗脚。夜里马灯不熄,护送干部不时查铺。120公里路,三天路程给新元最深刻的印象是村庄稀疏,人烟稀少,道路弯曲,沙梁不断。路上遇见最多的是一辆接一辆的毛驴车、牛车。后来,东方红拖拉机代替了马车。再后来,团里有了一辆跃进牌汽车……时至今日,新元总还记得母亲说:“走,上团部!快发车了,再迟就赶不上了。”当时他就在想:“团部要有一个完全中学那该多好啊。”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昔日黄沙漫天,如今绿意盎然。这是航拍的四十七团老兵镇一隅。兵团日报记者 王志清 摄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一师十团翠湖雅居小区一角。造型别致的路灯、连片的徽派建筑风格的楼房、干净平坦的道路……在推进特色团镇建设中,一师以人为中心,规划接地气,发展有内涵,努力建设生态优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风格各异的特色小城镇(摄于7月23日)。祁兴飞 摄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居民在八师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美家乐超市购物。石河子总场北泉镇是兵团“团镇合一”的先行者,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让职工群众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摄于6月14日)。 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张德智 摄

时间的浪潮推动着历史之舟不断前行,现在的团部有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小城镇。在政策层面,兵团这些年积极推进师市合一、团镇合一,加快推进设市建镇步伐。伴随着城镇化的匆匆脚步,越来越多的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聚,兵团的城镇正逐步成为丰富屯垦戍边内涵、弘扬军垦文化、转变职工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天山南北,兵团9个城市、20个建制镇、100多个非建制小城镇迅速崛起,兵团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的城镇格局初步建成,一幅气势恢宏的新型城镇化画卷逐步展开。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五师九〇团职工打太极拳。九〇团充分发挥团部城镇带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九〇团”(摄于8月28日)。秦桂莲 摄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八师一五〇团职工住宅内景。近年来,兵团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搬进了新楼房。从土坯房到红砖房再到楼房,职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料图片)。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张德智 摄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十师一八三团中学寄宿学生在老师的护送下乘坐新校车回家,这与昔日坐着马车去上学形成鲜明对比(摄于9月7日)。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走,上团部”曾写满了军垦前辈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期盼;现今,良田万顷、楼房林立、交通纵横、科教文卫齐备……这小城镇的繁星盛景如你所愿。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