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鑲嵌在綠洲之上

走進團場 | 星辰,鑲嵌在綠洲之上

170餘個團場,如夜空中的星辰,

鑲嵌在綠洲之上,以其特定的序列,

拱衛祖國的邊疆。

每一顆星辰都有一箇中心點,

彙集光彩,凝聚力量。

團部,團一級單位的機關所在地。

兵團源自部隊,團場的中心點自然沿襲了這種叫法。

而關於團部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遊客在五師八十八團觀光遊玩。近年來,八十八團大力發展旅遊業,著力打造宜居城鎮,使“人在城中住、家在花園中”的理想成為現實(攝於8月15日)。張彥勝 攝

1959年,兵團黨委決定屯戍哈密的農五師(今五師)西遷博樂,這是新中國屯墾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大遷移。1960年8月,3000多人陸續到達博樂墾區。掘地為穴,修渠開荒。而最大的困難是蔓延的糧荒。1961年1月,茫茫雪原,李有方艱難前行。他心裡只有連長囑託的話:“走,上團部!向團裡報告斷糧了!”餓了累了,躺在雪地喘口氣再走,到了團部說了句“全連斷糧”他就癱倒在地。團場緊急動員送糧。吃飽喝足有了力氣的李有方等不及運糧的大部隊,揹著一袋糧食走了20多公里,“有糧食啦!”到了連隊他一下子坐在地上起不來了。職工們歡呼著,連長長舒口氣:“沒有餓死一個人。”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七師墾區內連接團部的道路(資料圖片)。道路,連接團部與遠方,連通現實與夢想。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孟慶忠 攝

這個深秋,雙鬢染白的新元坐著小汽車飛馳在喀什至三師四十二團的公路上,他的目光在尋找半個多世紀前坐馬車上學的路,但是徒勞無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一師前進二場(四十二團前身)的孩子上中學,寄讀在120多公里以外的縣城學校,送學生上學成了一件大事。交通工具是膠輪馬車,團裡挑選了最好的馬車和馭手,專派一名幹部護送。夜宿馬車站,護送幹部點亮馬燈,提來熱水讓學生洗腳。夜裡馬燈不熄,護送幹部不時查鋪。120公里路,三天路程給新元最深刻的印象是村莊稀疏,人煙稀少,道路彎曲,沙梁不斷。路上遇見最多的是一輛接一輛的毛驢車、牛車。後來,東方紅拖拉機代替了馬車。再後來,團裡有了一輛躍進牌汽車……時至今日,新元總還記得母親說:“走,上團部!快發車了,再遲就趕不上了。”當時他就在想:“團部要有一個完全中學那該多好啊。”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昔日黃沙漫天,如今綠意盎然。這是航拍的四十七團老兵鎮一隅。兵團日報記者 王志清 攝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一師十團翠湖雅居小區一角。造型別致的路燈、連片的徽派建築風格的樓房、乾淨平坦的道路……在推進特色團鎮建設中,一師以人為中心,規劃接地氣,發展有內涵,努力建設生態優良、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風格各異的特色小城鎮(攝於7月23日)。祁興飛 攝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居民在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美家樂超市購物。石河子總場北泉鎮是兵團“團鎮合一”的先行者,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讓職工群眾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攝於6月14日)。 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攝

時間的浪潮推動著歷史之舟不斷前行,現在的團部有了一個時髦的名字叫小城鎮。在政策層面,兵團這些年積極推進師市合一、團鎮合一,加快推進設市建鎮步伐。伴隨著城鎮化的匆匆腳步,越來越多的人口、產業、公共資源向城鎮集聚,兵團的城鎮正逐步成為豐富屯墾戍邊內涵、弘揚軍墾文化、轉變職工群眾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天山南北,兵團9個城市、20個建制鎮、100多個非建制小城鎮迅速崛起,兵團城市、墾區中心城鎮、一般團場城鎮、中心連隊居住區的城鎮格局初步建成,一幅氣勢恢宏的新型城鎮化畫卷逐步展開。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五師九〇團職工打太極拳。九〇團充分發揮團部城鎮帶動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九〇團”(攝於8月28日)。秦桂蓮 攝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八師一五〇團職工住宅內景。近年來,兵團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搬進了新樓房。從土坯房到紅磚房再到樓房,職工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料圖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攝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十師一八三團中學寄宿學生在老師的護送下乘坐新校車回家,這與昔日坐著馬車去上學形成鮮明對比(攝於9月7日)。兵團日報記者 陳洋 攝

“走,上團部”曾寫滿了軍墾前輩對生存的渴望對生活的期盼;現今,良田萬頃、樓房林立、交通縱橫、科教文衛齊備……這小城鎮的繁星盛景如你所願。

走进团场 | 星辰,镶嵌在绿洲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