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讓農民種的瓜果蔬菜賣上好價錢,同時讓城裡人能吃上價格合理的瓜果蔬菜?

5688願做佛前那朵蓮


農民生產的優質農產品賣不出,甚至滯銷,而在城裡的人卻吃不到好的農產品,買到的也是價格比較的高,買賣方多在犯愁,那麼,如何能有效解決這樣的“賣難”與“買難”的現象呢?筆者以為可以通過以下3種方式:

一、擴大農產品宣傳,好產品也需要吆喝,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同樣也需要加強宣傳,據說做廣告宣傳可以提高銷售額30%,確實合理的擴大產品知名度,對產品銷售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當然,農產品與其他工業產品不同,所以,筆者建議老農們可以通過這幾種方式宣傳:1、聯繫當地的農口部門,讓他們統一組織宣傳;2、自己合理選擇目標銷售區的媒體進行宣傳;3、通過現代網絡平臺宣傳。宣傳的內容要儘可能的挖掘出產品的個性特點。

二、參與各類農產品交易活動,為了能有效促進農產品銷售,各地政府及專業類社會團體多會定期不定期的舉辦各類活動,像各類農業專業的展銷會活動,農產品進社區活動,區域性的優質產品推薦活動等等,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活動來賣出你的產品。比如,2018年12月,貴州銅仁組織當地的農產品在蘇州農交會期間,3天銷售額達到了17萬元。

三、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農產品電商平臺也日漸增多,利用網聯網的銷售方式也是層出不窮,我們的農產品也可以搭上這趟快車,當前比較流行的互聯網銷售有:1、網店,像某淘、京東等;2、WEI信,通過朋友圈或是WEI信群;3、自媒體,像今日頭條、抖音、直播等。

當然,農產品既要賣出去又要高價位,那麼,提供的產品必須有一定的優越性,讓消費者能夠認可,對於城裡人來說,你的產品品質是關鍵,價格不是高的離譜,應該都能接受的。


光頭農夫


一.農民要想讓自己種的瓜果蔬菜賣上好價錢:

1.蔬菜水果的產地要接近城市。

以前我陪讀的時候,每天早晨都出去買菜、買水果,農民很早就來到市場,開車把家裡種的蔬菜水果運到城裡。

他們賣的菜特別新鮮,我喜歡吃新來的香瓜、西瓜、葡萄,天天吃不夠,實在太好吃了,幸福的生活、就是每天都可以吃到農民種的好吃的東西。

2.上市的時間比正常的早一些。

表妹家裡是種瓜的,每年都在大棚裡育秧苗,由於大棚裡的溫度比外面高許多,瓜上市的時間比別人家早了近一個月,她每年的收入很可觀。

3.通過網上平臺宣傳。

這幾天經常看見網上賣肉的,是不是瓜果蔬菜也可以賣呢?

二.讓城裡人吃上價格合理的瓜果蔬菜:

1.辛苦的農民送貨進城。

我們這裡夏天有早市,大多數是農民賣的,價格合理,蔬菜水果還新鮮。

2.農民起早把自己種的蔬菜水果、送到批發市場,那裡的蔬菜水果價錢便宜,從批發市場再進入到城裡的農貿市場,價格會貴了很多。

每個城市附近都有副食品產地,這給城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現在還有很多產銷脫節的地方,也就是我常說的:遠離銷售市場,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生產佈局出了問題。


liufang劉芳


二十多年前,農民種的瓜果蔬菜就不愁賣不出去。所有的農產品拉進城市自產自銷、(因為不存在果菜販子沒有中間差價)、自由市場。城市人也能吃上新鮮的瓜果蔬菜;而且價格雙方都好!自從八九十年代取締了自由市場,(設置了固定的農產品市場,就有了果蔬商販)農民的產品進不了城!果蔬商販收購農戶產品一再壓價,農民果蔬賣不上好價錢!城市人吃不到廉價的蔬果,甚至於商販賺的差價都大於收購農民的果蔬價錢。唯一要讓農民和城市人得到相互的實惠;就應該恢復自由市場,讓農民進城自產自銷……


農夫166769601


現在是市場經濟,我們農民每年種瓜果蔬菜前,要很好的對市場進行預測分析,不能芒目地跟種或者瞎種,不能抱著碰運氣的驕性心理去種植。打個比方,我們農民給地裡種什麼,這就像工廠製造產品。製造產品前你要對市場要調研、分析、判斷,最起碼對自己產品的服務群體要知道。以及這個銷費群體的銷費能力等。

話說回來,我們農民也應該這樣。物以稀為貴、精品為貴,只要我們農戶根據市場把自己的產品生產好。比如,某種蔬菜市場貨少,你就可大賺一筆,這是市場給你定的價,當然用戶及城裡人也是滿意的。反之,如果產品過剩,精品產品可就比普通產品蔬菜賣點要好了。

總之,要讓農戶的瓜果蔬菜賣點高,就必須在種植前做好市場預測,方能百戰百勝。





康麥平


農業發展方向(土地)

農民

電商平臺(城市與農村紐帶)

小結

一農業發展方向:農民 農村 農業都是以土地為基礎,目前的現象為,孩子都去城裡上學了,家長房子也都買到城裡去了,這是一個現象,當然,很少有人考慮背後的原因,或者說考慮的不透徹,另外,這種現象會持續加速發展,鄉鎮一級的學校會逐漸消亡。導致的原因,個人認為有兩方面,一是國家確實發展了,農民收入升高了,國家政策引導的結果,另外是因為接下來大面積種植,機械化生產的即將到來,解放了勞動力,一個村鎮將來只需要幾個人管理與種植,人口表現為大規模城鎮化集中,農村人口急劇減少。

二 農民:國家的發展,人民素養的提高,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提高二字,而是時代的變更,拿農民舉例子,老農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用電腦,應該是永遠不用了,即使學會,也容易忘記,或者皮毛,解決不了實質,而整體國民素養的提高,是一代人取代了另一代人,老人們死去,新人們上來,時代變遷,六零後的農民,只會小規模種植,八零後新人,會做電商,零零後的下一代,會玩自媒體,是人才一代代的更新.

三電商平臺:全民所知的電商平臺,天貓 京東 淘寶 拼多多(其他不列舉),其中,天貓 京東屬於高消費平臺,對解決三農問題,幫助不是最大,目前代表性的平臺,就是拼多多,大家都在罵拼多多賣假貨,質量不行,要知道,二戰結束後的日本,是山寨國家的代表,經歷幾十年,發展出了尼康等一系列品牌,淘寶剛上市幾年,假貨翻天覆地,圍攻阿里總部事件不斷,現在拼多多口碑不好,我強調的是,任何事物,要辯證的看待,不要人云亦云,他們需要的是時間,堅持下去,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從來沒有一個平臺,像拼多多一樣,如此拉近農村與城市的距離,解決農產品的問題,讓市民直接吃到,省去多層中間費用,當然,離不開物流的完善。

四 小結:農民要大面積承包種植,產業化運作,不然影響成本影響銷量,結合基礎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運輸到城市餐桌上。


區塊鏈與養生


問題牽扯的核心是:

農民的農產品價格低,市場價格高兩者之間的矛盾,一方付出勞動和資金成本卻不能獲得應得的收益,另一方卻要用高價格購買農產品,是誰搶了我的蛋糕?

我們來分析第一個問題,農民農產品價格低的問題。

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價格主要受到的因素是供應量的問題,供應量又分為全年供應量和季節性供應量,如果全年的供應量的大部分都集中在一段時間,那對於市場和農民來講就是一種災難。這不但會損害農戶的利益,同時也會對運輸、消費等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



那麼為何會造成供應量集中和產量增加,這主要受到單一品種或者產品前期市場價格影響,如果前期收益明顯,自然會引起相關的投資進入,進而造成後繼的產量和供應量加大,自然引起基地收購價格的下壓。如果價格相對平穩,產業進出資金相對穩定,一般也不會出現此類問題,這就是所說的物價穩定的重要性!

還有一個自然因素也會造成產能過剩,那就是自然氣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風調雨順,通過一些觀察發現,隨著種植量的加大,風調雨順對於蔬菜瓜果來講,就是一種災難!雖然18年也出現過一些特殊的氣候,但總體上也是一個非常適合蔬菜農作物生長的年份。



那麼為何會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呢?

一個是高的預期投資回報的吸引,另一個是產業技術的相對簡單,也就是隻要有一定的投資大部分人都可以幹,都可以進行生產。就如同種植西蘭花一樣,只要買到相應的品種種子,其栽培技術也比較容易掌握的緣故。這兩年西蘭花面積加大,也是前期(前幾年)價格高,其栽培技術響度較低,收益好的後繼影響。

我們來分析第二個問題,那麼基地產品價格低,反而城市蔬菜瓜果價格為何高呢?

從基地到實際消費市場,蔬菜瓜果是依靠運輸來支撐的,那麼自然會產生一些費用,這些費用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1、基地收購價格,這個價格大部分是由代理商來控制的,代理商一般通過相互協調,統一壓價,降低收購價格,再將收購的產品以一定的價格(這裡面多出的費用就是代理費)交給採購商,採購商再通過運輸者將菜運輸到大型批發市場。



2、運費,一般農產品運輸主要牽涉到燃料費和人員費用,因此這部分費用是比較透明的。

3、中間環節加價,從批發開始進入市場也存在2個左右的加價環節,處於每個環節的人都要加價,因此菜價進一步上升。

4、超市及菜場,菜場有攤位費人員費用等,超市有儲運費用,租金、人員費用等等,這些因素都會進行加價。這樣下來,每個環節都會產生一定的費用,自然銷售價格和產地價格差異是比較大的。



那麼有沒有好的辦法來既讓農民有一個好價格,又能讓消費者以一個合理的價格吃到農產品呢?

依據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一些主觀的問題:

1、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低,大部分人都可以進入。

2、產業結構性問題突出。

3、生產到消費的環節太多。



因此個人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農業產業技術升級,減少盲目跟風投資,門檻高了,自然進入相應生產的人和栽培面積自然減少;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人無我有,不可複製!

2、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近幾年,蔬菜產業投資和發展速度趨勢加快;

3、減少中間環節,環節少,自然加價的環節少,就是現在所謂的直通;


瓜農之友馬博士


農民瓜果想要好價錢,那就得沒有人來和你分利潤,也就是說,除掉中間商環節。

其次,城裡人要能吃到新鮮瓜果,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瓜果田間採摘直達消費者手裡。

能同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途徑,目前只有幾種,一是藉助電商平臺和物流。最近新興的是農產品私人訂製。可以網上了解下,很多成功例子,還不用擔心成本。



伊姐說時尚


農民種菜多賺錢,消費者買菜少花錢,看似矛盾,其實很好理解。消費者所謂的少花錢不是說真的少花人民幣,而是指要物有所值。農民增收也不僅僅是說多賺人民幣,而是指單位時間產出要提高。下面具體談談個人不成熟的建議。

菜價是有哪些因素構成的呢?種植蔬菜的成本+運輸成本+儲存成本+浪費消耗+稅收,大概就這幾方面。現在就一一的對應於實際的操作。

1.種植成本:現在的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健康的飲食養生越來越嚮往,所以真正的綠色蔬菜是消費者的剛需,因此,科學的種植,確保蔬菜的綠色有機健康,是種植的關鍵,哪怕是這個地方成本高一些,消費者是願意買單的。我想說,我們的農民應該加強學習,政府加大農民種植技術的培訓,然後嚴把種植的每個環節,政府規範市場,嚴厲打擊濫竽充數的,如此,農民才願意投入精力和成本去種植,消費者也願意為這個高成本買單;

2.運輸成本:有一點我想說,全國各地,比如蘿蔔,各地都要自己當地種植的蘿蔔,那就各地自行解決,沒必要外地運輸調取蘿蔔,避免浪費運輸資源,耗費成本,消費者也不願意也沒必要為這個運輸買單。只有本地稀缺沒有的才需要從外地運輸。那消費者心中也明白,有需求的自然願意買單。不通過外地調蘿蔔,本地的蘿蔔又不會過剩,有些時候菜農的蘿蔔在地裡爛掉了,而超市的蘿蔔又好貴。就是這種因素導致的。至於很多人說農用車,現在並沒有農用車不準進城啊,起碼江西撫州這裡沒有,有些城市有的話,那可以通過政府綜合考慮,開闢專門的農產品交易中心,農民各自把菜收到農產品交中心,然後在統一分銷。也可以由政府開發提供農產品交易平臺,讓需要批發菜的超市等批發商和農民自行交易,線上洽談合作,線下交易。等等各種措施共同發力,總能找到一個好辦法的;

3.存儲成本:第二條的建議可以節約存儲的成本,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儲的過程。就算需要儲存的農產品,可以選擇郊區邊緣偏僻的地方坐倉庫存儲;

4.浪費消耗:有些蔬菜是有很大浪費的,這個需要提供科學的包裝和運輸,這個需要專業的人來提供解決方案;

5.稅收:國家營改增已經是一個契機了,後面只要多關心國家出來的政策。

通過分析影響菜價的各種因素,然後有針對性的提供解決方案,我認為,農民多買錢,消費者少花錢這種狀態是可以達到的。


Fix新農民


我認為有兩點可行。一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電腦以及智能手機。二是聯合辦集體收購站統一銷售。這幾十年來我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全國各地迎來了高科技及網絡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世界各地的風景人情,大千世界包攬其中,還可以購物,瞭解全國各地的發展情況信息等。菜農可以通過手機平臺辦理電商服務,大力宣傳本地的農產品,把握好產品的質量關,爭取取得消費者的信懶。同時還得對全國各地有聯繫的客戶進行溝通。根據市場價格行情,實行實惠價,讓廣大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迎來更多的消費者。打開市場把更多的蔬菜運到消費者手中。其次是有條件的地區,菜農們可以集中起來,組織成立自已的收購站和運輸車隊或租車。實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減少中間環節,物美價廉,及時運到各地的批發市場進行銷售,把既經濟又實惠的蔬菜賣到城裡消費手中。何樂而不為呢?


許英573


什麼叫合理?買賣雙方達成共識,這就叫合理。賣方永遠都追求的是價值利潤。買方則做到用最少錢,辦最大的事,成本越低越好,如果市場行情是四元一斤的大蒜,你買成二元,你是最值得你自豪的事。

人心永遠都杜絕不了私字,自私是人的最大特點。就國家社會而言,私人空間,專利,隱私都要用法律保護,公與私之間,就是大多數的私有存在,為了達到平衡,屬於全體私有加在一起的生存權利就叫公有,極少數人把大多數人的生存權利剝奪了,那就叫自私。

行情是檢驗產品合不合理的最好詮釋,至少還沒有其它可以替代這個。調節市場,也離不開供求關係,過去的計劃經濟並沒有給人們滿意的生活條件。改革開放後,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的市場經濟才是最有科學合理,最具前瞻性和預料論證可行性的市場經濟。

農民自己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生產過程中要適應市場需要。因地制宜,在競爭中總結市場,取長補短。產銷對路,如果你的產品供不應求,你的價值自然就有優勢。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產品可薄利多銷,又可與眾不同,獨特優勢,別人無法複製,那你絕對是一流的新型農民,人才。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