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雍为何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唯一可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之人?

bsdjfb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近年来的「中山国考古」成果一起讨论。赵武灵王的事业功绩极其特殊,胡服骑射也是对抗暴秦的最佳方式。试回答如下:

一,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由来

「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是异乎寻常的评价,出自梁启超的1903年的文章《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但梁启超的着眼点是赵武灵王的【攘夷】之功,一是灭掉中山国,二是驱逐匈奴。

梁启超在文中说胡服骑射是一种「尚武精神」和「军国民主义」。军国民主义即人们常说的法西斯,在晚清近代非常流行,杨度也写过《金铁主义》鼓吹中国只有实行法西斯主义才能保种保教。应该说,梁启超对赵国的研究还是很偏颇的,赵武灵王的护胡服骑射显然不是军国主义,秦国才是军国主义。

二,鲜虞中山

赵国被中山国从太行山割裂为东西两半。中山国是鲜虞人的传统地区。鲜虞是一种白狄为主的狄人族群,春秋时即有四姓,「肥、鼓、仇、姬」,其中建立中山国的为「姬姓鲜虞」。

华夏人与狄人对抗了数百年,到了战国时期,白狄因为融合了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而变得比较强大,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升。中山国考古发现了许多制作精良的马车、金器、青铜器。这些东西的水平应该说不低于中原各国。这就给了赵国一个极好的示范。赵国同样可以借助游牧文明优势。

三,赵国:法家之外的改革

赵国没有进行过变法运动,不像魏、秦、韩、齐等国深受法家影响。这里的原因是赵国历来注重族群融合,境内存在诸多不同族群,封建势力相当强大。而法家,首先就要摧毁封建。摧毁封建,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国力,但却非长远之道。这就像兴奋剂,打了以后会成倍爆发力量,但身体和精神也逐步被侵蚀。

在各国变法打鸡血之后,赵国就显得很弱了,时常受到欺负。尤其是在强秦的压力下,如何找到一条法家之外的改革之路,成了赵国的头号问题。赵武灵王选择「胡服骑射」,无疑是最正确的,它可以在保持原有封建体系的前提下,发挥赵国固有的游牧文化优势,建立起中原各国所没有的军事优势。

这条改革之路,实际上也倚重了鲜虞人:

第一,他的改革重臣肥义、仇液,很可能就是鲜虞人。如上述,鲜虞有「肥氏、仇氏、鼓氏、姬氏」,其中肥、鼓、仇在百年前被晋国打败,融入了赵地,成为赵国的地方领主。

第二,当时的赵国深受鲜虞中山的欺压,领略了游牧加农耕的优势。

第三,正如赵武灵王自己说的,赵国历来善于利用胡人力量,赵简子、赵襄子时代如此,今日也要如此。这就是赵国的融合型文化的优势了,它可以激发出游牧民族特有的军事优势,这是胡服骑射的基础,其他各国根本不可能实行。

四,利用游牧文明优势对抗暴秦

赵武灵王改革后建立起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在传统中原式军事力量的辅助下,既能打败胡人,也能打败秦人(两次),只用五年就灭了中山国,又在长城外打败林胡、东胡,领土极大扩张,最西面已经到了关陇北面。

这时,赵武灵王构想了一个伟大的战略,从北面的农牧分界线一带,突入关陇、奇袭秦国,这样的话,函谷关就像马奇诺防线一样形同虚设了。很可惜,他处置继承问题失当,死于宫廷政变。

赵武灵王在战国时代找到了一条与法家不同的改革强国道路,既能维持传统,又能国力强大,是非常可贵的。法家那种强大,代价太大了。


历史咖啡


确实是,赵武灵王实际上主持了一场类似于商鞅的变法!所谓的胡服骑射并不只是单纯的换一身衣服,仔细说起来就是胡服变法,这是一场对赵国从上到下的改革。

胡服骑射首先改革的是赵国的军事战略。在此之前,赵军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军队编制,这使得赵军的军事将领全部都是指挥步兵的人。赵武灵王胡服变法后,这些步兵将领全部被撤换并边缘化,而新的骑兵将领则取代了原来的步兵将领成为赵军的主力将领,这使得赵军从上级指挥到下级执行都得到变革,这有利于赵国建立军事中央集权。

其次,随着赵军的换将,赵军的政治体制也跟着改变。在此之前,赵军的步兵将领在赵国都是贵族,掌握着赵国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于是把他们束之高阁弃之不用。这时候赵国的政治权力就已经被全部换过来,这同样有利于赵国建立中央政治集权。

最后,经济改革。相对于秦国的农耕变法,赵国建立了游牧变法。赵国以骑兵作为服务对象,同样建立了军户制度,以5个军户为一个单位负责供养一个骑兵,他们负责种粮食种牧草,他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是由国家统购统销,赵国还因此建立类似于秦国种田得爵位的鼓励措施。因此,赵武灵王实际上就是商鞅转世,干着类似于商鞅的工作。


优己


赵雍就是赵武灵王,被大学者梁启超誉为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并认为“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

为什么这样讲呢?

赵武灵王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但他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排众议,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征林胡、破楼烦、灭中山的伟大胜利。新兴的骑兵如一阵旋风刮过北方辽阔的土地,赵国迅速崛起成为军事大国。尽管他的结局如同齐桓公一样惨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发显得伟大。

首先,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彻底终结了春秋以来北方最严重的狄患。中山国是最后一个狄人国家,被赵武灵王灭后,从此狄人被华夏族同化,退出历史舞台。在春秋战国一系列华夏攘夷之战中,赵武灵王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赵武灵王在北方开拓的疆土,几乎成为此后两千年华夏族(汉)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换言之,在以后的封建王朝中,中原华夏政权(汉人政权)尽管也有打败游牧民族的历史,但始终没能将此华夷分界线深入北方。赵武灵王的事业,竟然影响民族史达两千年之久,这能不算是伟大吗?

同时,赵武灵王是惟一可能阻挡秦国的人。

《史记》中是这样写的:“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赵武灵王的雄心壮志,是要南下打败强大的秦国。他的理想,绝不仅仅是把赵国建设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还应当要击败最强劲的对手,傲视天下。或许我们可以揣测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盯住了整个天下,难道他竟然怀揣着一统天下的野心么?这并非不可能!有信心打败秦国的人,就有信心一统天下。

秦国兵力之盛,举世公认,赵武灵王要如何来打败它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要亲自深入虎穴,一探秦国的底细。

他乔装打扮成使节的模样,亲自跑到秦国,一路上留心观察各地的情况,记在心里。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深入敌国打探情报,这种勇气已经足以令人钦佩万分了。赵武灵王的勇气还不止于此,他还要进秦都咸阳,面见秦昭王,近距离观察这位决定天下诸侯生死命运的雄君。

两位君主以这种滑稽的方式见面,秦昭王高高在上,而赵武灵王则以使臣的身份应对。当秦昭王的眼光扫视这名赵国使者时,他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怎么说呢?他发觉到这位赵国使臣身上有不同凡响之处,相貌奇伟,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王者之气,这不应当是一名普通使臣所能拥有的气质。我们不能不说,秦昭王的确很有眼光,有识人的功夫。

秦昭王并没有把猜疑轻描淡写地抹去,当这位特殊的“赵国使臣”完成外交任务后离去时,他立即派人前去追赶,希望能弄清楚使臣的真实身份。秦国出动了一队骑兵前往追赶,一直追到秦赵边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赵武灵王早已出关了。后来他们从边关赵国人那里了解到,原来这位“使臣”竟然是赵武灵王本人!

虽然此时赵武灵王已经逊位,以太上皇或“主父”自居,可是谁都知道,他就是赵国的真正统治者。赵武灵王孤身入秦并面见秦昭王,这件事很快在秦国传开了,一向以英勇而沾沾自喜的秦人听到此事后,也不禁为赵武灵王的胆略勇气所震惊。

如此胆力绝伦之人,一定是秦国前所未有的可怕敌手。

可惜的是,赵武灵王竟然意外地死于沙丘之变,遂使改革大业就陷入停顿。更可惜的是,赵武灵王战略规划的实现遥遥无期,无论是攻略匈奴或秦国,非有大魄力者不能为之,很显然,他的继承者赵惠文王并不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军力平庸,没出现过什么著名的将领。胡服骑射的改革后,赵国名将辈出,譬如廉颇、赵奢、李牧等,皆为一时之良将。良将之所以成为良将,必须要有滋养他的土壤,否则个人能力再强也无用武之地。而赵武灵王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土壤,他的改革使得赵国军事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硬实力体现在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日后的战争中,骑兵是致胜的关键所在。以赵奢救阏与为例,“道远险狭”,赵军能“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没有强大的骑兵,岂能做得到呢?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更为重要。软实力包括两个方面,创新的军事思想与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尤其是后者,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赵国,譬如长平之战,赵军损失四十万人后,仍不致于亡国,此全民皆兵之功也,此赵武灵王之功也。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尽管他的故事结局并不完美,却已然在历史的峰峦上树起巍巍丰碑。


君山话史


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哇咔咔~~~太高看了吧?


赵雍,即历史上因“胡服骑射”出名的赵武灵王,其一生可以概括为“三明一暗”。

第一次明智之举:年少御敌

其父赵肃侯病故,魏王趁机联合秦、楚、燕、齐等国以吊唁名义,各带精兵前往赵国以图不轨。时年15岁的赵雍在托孤重臣肥义支持下,令赵军陈兵边境,只允许各国君主和使臣入赵吊唁。各国见赵雍已识破己方图谋并有所准备,便悻悻作罢。

第二次开明之举:胡服骑射

赵雍实行胡服骑射并非是出于单纯的军事目的,更多是政治层面考量权衡的结果。他继位之初赵国力亟需凝聚,比如北境的代郡、九原等地边民胡化现象严重、国内卿大夫阶层对他这位新君并不言听计从等等。赵雍便以“胡服骑射”之策来凝聚国力、肃清内忧。学夷人之长技、尊胡人之习俗、启胡人之仕途,对不听命之国内贵族一律强制迁往北地习射……等等举措极大聚合了赵之国力。

在此感召下,民族间隔阂被极大消除,大量胡人进入赵国军队任职、从军并传授其骑兵技法,使得赵国骑兵战力获得极大飞跃。

第三次开明之举:降服夷族。

赵国屡受北方楼烦、林胡、以及中山等国的频繁侵扰,苦不堪言。赵国在胡服骑射后战力飞升,赵雍见时机成熟,用十余年时间先后平定林胡、楼烦和中山,并趁秦国内讧一举侵占了榆中地区,使赵国疆域空前扩张。

人生败笔:禅位身死

赵雍在志得意满之时忽然禅位给次子赵何,致使长子赵章在沙丘发动赵国历史最惨烈的政变,结果政变失败被杀,而赵雍也被赵何手下率兵围困长达三月余,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从此,赵国便由巅峰开始慢慢滑落,往日荣光一去不返。

赵雍在位时两次惨败于秦

武灵王八年时,韩、燕、魏、楚、赵五国攻秦,结果大败!武灵王因此受到极大刺激,感叹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从此不让任何人称他为王;第二年韩、赵、魏三国再次攻秦,结果又是大败,且此战仅赵国一家就被屠杀8万之众!武灵王痛心疾首之余宣布终生不再称王。

另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是,后来给予赵国致命一击的秦昭襄王,当初正是在赵雍的干预下才得以回国继位,而赵雍还曾以侍从的假身份随楼缓一起拜见过继位不久的昭襄王。他当时若知道正是眼前这位秦君后来重创了赵国,不知会做何感想?


尽管是梁启超先生认为赵雍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但从赵雍一生的主要功绩和成就来看,各位觉得是这样吗?他能阻挡秦国统一历程吗?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赵雍也即赵武灵王,他被称作黄帝之后第一伟人不是古代的事,而是近代的事,这跟当时的时局有很大关联。

近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列强摁在地上摩擦的历史,中华民族不想总是挨打,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国人素有的一大习惯,是凡事都喜欢找一个历史名人做先例,如康有为变法整出个《孔子改制考》,胡服骑射、改革军政的赵武灵王也被拉出来建议清朝向洋人学习,改革军政,其中梁启超更是称其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老实说,赵武灵王得这个称呼是因为当时要扯大旗,并非是他真的有那么伟大,虽然他的确是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改革家,但要说“黄帝之后第一”,就过头了。

赵武灵王十五岁刚即位的时候,赵国就差点被搞掉,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

赵肃侯,就是赵武灵王他老爹,在老爹的丧礼上,秦楚燕齐魏总共待了五万精锐士卒前来会葬,显而易见,五国是准备趁着赵国新君刚立,以参加葬礼为名,却行欺辱之实。

然而,赵国并不是好欺负的,赵肃侯在位时给赵武灵王留下了点家底,他在辅政大臣肥义的建议之下,宣布全国进入警戒状态,大军全力部署边境地区,然后派使者联系宋韩同时分化瓦解诸侯联军,只允许诸侯使者入境参加葬礼,严禁任何诸侯军队以参加葬礼的名义进入赵国境内。

联军明白赵国新君不可欺,又因为内部不和,这才相继退兵,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葬礼危机,就这样结束了,赵武灵王躲过了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危机,不过,还有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

从地理上来看,赵国领土就是处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而且国土被中山国沿着太行山脉分割成两半,赵国首都邯郸无法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控制,北部游牧、南部农耕的严重分歧,也使得赵国内部严重不稳。

年轻的赵武灵王并没有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由于国力不强的原因,在他继位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赵国屡战屡败。

修鱼之战惨败于秦、观泽之战败于齐,长子之战败于中山,中都、西阳、蔺城相继被秦国攻陷,赵国国力不升反降,赵武灵王也不敢称王,在诸侯尽皆称王的情况下,他仍称侯,实在是实力不足。

屡遭惨败后,赵武灵王做了一个极高明的外交决策,就是和秦国修好结盟,实际上成为秦国在关东的代理人。

当北方燕国爆发内乱时,齐国大军趁势尽占燕国国土,将赵国三面包围,眼看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帝”。赵国和“西帝”秦国联兵,扶植燕国公子职继位为燕昭王,迫使齐国撤军。

这之后,秦武王在洛阳举鼎,意外身死,秦国诸公子争位,赵武灵王为了给秦国加把火,和燕昭王联手,共同扶助了秦公子稷即位,是为秦昭襄王。

秦赵燕三国同盟的确立和巩固,扭转了此前赵国不断挨打惨败,国势衰颓的困境,也为赵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扶立秦昭襄王后的次年,即公元前307年),继位十九年的赵武灵王发动了战国时代又一次举国一致、规模宏大的军政改革,上一次这么做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不过与秦国不同,赵国变法的主导者就是赵武灵王自己。

赵国改革的核心在于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下令全国“将军、大夫、适嫡子、戍吏”皆衣胡服、习骑射,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革过时的军制,建立起一支当时中原各国绝无仅有的精锐轻骑兵。

如此改革,自然激起众多反对者,但早已掌握赵国权柄的赵武灵王大手一挥,鸟都不鸟他们,只留下“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豪言。

要笑你们就笑,胡地和中山国我要定了。

在中原各国尚以礼乐自负,连源出白狄的中山国也尽可能效仿中原衣冠时,赵武灵王决然抛弃不便于骑射的传统服饰,在对宿敌中山国陆续进行了十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终于将这个之前国力并不下于赵国的战国列强一举吞并,确实体现了他破除成规的革新意识和颇具远见的军事思想。

同时,赵国在西北方向对林胡、楼须两只游牧部落的战争中也连连告捷,夺取其领地,设置雁门郡和云中郡,同时将大量胡骑部众收编入赵军骑兵。

短短十余年,赵国一转外战颓势,疆土一下子扩张了将近三倍,奠定了赵国的强国之资,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赵武灵王赵雍也由此被誉为战国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赵武灵王的雄心尚不止于此,由于西北的扩张,为赵国提供了从北部攻入秦国的可能,所以他化装为使者,冒险亲身入秦国,详细考察秦国的地理山川、变法律令、君臣详情,拟定了一个从北面绕过函谷关天险,袭取秦国的计划。

按照赵武灵王的计划,他亲率数万赵国轻骑兵,从云中郡南下,快速通过秦国防守相对空虚的陕北地区,直取秦都咸阳,灭掉秦国中枢,吞灭秦国,然后再倚仗原秦赵占据的关中和太行地势,居高临下扫灭其他五国,一统天下。

严格来说,这个计划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毕竟秦国地势非常好,北方边境是唯一防御薄弱环节,而当时的中原各国,只有赵国有能力调动轻骑兵团实施雷霆一击。

可惜不久之后,因为立储之事反复,赵国爆发“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一众大臣困于沙丘宫中三个多月,赵武灵王吃尽宫中存粮,最终活活饿死!


平沙趣说历史


“黄帝”何许人也?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平定四方、继往开来,创先河之举,一统华夏、造福众生,是为“人文初祖”。

战炎帝、灭蚩尤,天下诸侯莫有不服。

有《史记·五帝本纪》载曰: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可以见得 黄帝 “天资聪颖、勤勉通达、文治武功、冠绝天下”!

又见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了。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足以看出 黄帝居天下时,“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劳苦功高、死而后已”!

且来看赵雍。



赵雍,即 赵武灵王,十五岁继承赵肃侯之位,成赵国国君。

战国其他诸侯,想趁“丧乱、主幼”之际而乘火打劫、瓜分赵国。可在年幼的武灵王“有条不紊、精心安排、排兵布阵”下,无机可乘,送葬完赵肃侯,各回各家。

从大难临头,到转危为安。至此一举,就能看出武灵王“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好比“黄帝”资质,少年有为!

随后,一心想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经调研、观察、摸索,下定决心自发推出“胡服骑射”这一惊世骇闻举措。凭借无与伦比的骑兵优势,打匈奴、击胡人、灭中山,统一赵国境内,开疆拓土,由弱转盛,改头换面!堪比 黄帝 结束纷争,一统四方,打开了新局面。

都是凭借“一己之力、亲力亲为”,而功名卓著!而不想其他君主,虽有远大志向抱负,可终还得借助他人智慧跟力量。犹如“武王有姜尚,孝公得商鞅”,才得以推陈出新、扭转乾坤。

这就是伟人的不同凡响,蕴藏着开天辟地、划时代之洪荒之力!



前前后后:扶持“燕昭王、秦昭王”上位,插手燕国、秦国内政,打破“韩燕共谋赵国之势”、夺取“榆中”有力压制秦国;“暗约楚”、“明抗楚”;后又“收服楼烦”。

又假扮“赵国使者”,一路勘察、谋划攻秦路线,见“秦昭王、宣太后”以观二人,胆气十足!

一时七国之间,无第二人能与之“相媲”、“相抗”、“相衡”!可谓在“战火纷飞、尔虞我诈”的战国中后期,是“独占鳌头、游刃有余、风生水起”,大有“如日中天、囊括寰宇”之势之志!

可惜,“传位次子,号曰主父”,棋错一招,满盘皆输!先前的英明神武付之东流,以致赵国从此止步。又因其孙 赵孝成王 “高不成,低不就”,在“长平之战”中畏缩摇摆,而险些国破家亡。虽勉为其难,大难不死,但已是伤筋动骨、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彻彻底底地失去了与“秦国”相抗衡的机会和实力,加速了秦国的一统脚步!

呜呼哀哉!刨根问底还是“赵武灵王的早逝”夭折了“赵国”,时享46岁!而秦昭王(也称 秦昭襄王)足足活了75岁,在位执政55年之久,奠定了秦国一统的基础,以致秦后世勿须出类拔萃的君王就能成“千秋大业、君临天下”!好似“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话虽“时势造英雄,英雄随时事”,可是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延缓、推进、乃至改变历史进程,全系于“一人身”乎!

归根结底,将赵雍言之“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唯一可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之人”,有理有据,实不为过!!!

愛歷史、觀歷史,各抒己見,歡迎討論。


内求安己


赵雍,赵武灵王你如果说到这段话的话,应该是梁启超先生所提到的。

其实说一句实话,梁启超先生所提到的这个事情,感觉有一点儿过于夸大事实了,当然也受时代所限制。当时梁启超先生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是1903年那时候辛亥革命还没有开始,梁启超先生因为戊戌变法失败,然后再加上中国遭到八国联军入侵,整个中国是百废待兴,自然而然,大家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怪罪在了清政府的头上,认为八旗子弟天天到晚就是吃喝拉撒睡,什么事情都不干,把整个中国搞得乌烟瘴气,尤其是那慈禧那个败家老娘们儿。

但是八旗子弟就占据着当时社会上面各个大大小小的重要部门,你又对他没有办法。此时此刻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抵抗这个八旗子弟,满族原先就是游牧民族,是外来民族,所以自然而然。梁启超先生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赵武灵王的身上,因为赵武灵王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个抵抗游牧民族的人。

赵武灵王的能力确实强悍,比如说他刚刚继承位子的时候,当时各个诸侯国家打着吊丧的意思,派出军队到赵国边境打算来叩关,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大军到达边关,与这些军队对峙,并且告诉他们想要过来吊丧的我们欢迎,但是军队请不要进入赵国边境。

在这之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赵国拓充了大量的土地 并且铸造了一只钢铁之军,没有这样的底子,在当时的赵国根本就不敢和秦国打长平之战。

梁启超先生称赞赵武灵王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抵抗游牧民族,第二点,赵武灵王想要吸收外来的那些文化,为自己所用,也就是胡服骑射。

这一点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两种精神,同时,梁启超先生也一直要求当时中国人要积极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强化自己的国家,所以才提出了这个观点。

但是事实上,关于赵武灵王,我们都是说他的前半生像一个明君,后半生像一个昏君,尤其是他后半生考虑到自己小儿子的意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竟然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事情。

况且,何为明君,何为昏君,什么才是伟大的?成王败寇,国家的实力才是衡量一个君主真正的目的,国家强大才是你这个君王真正应该做的东西,谁都知道战国七雄最后谁才是胜利者。

秦国何以一统天下,奋六世余烈,秦国的历代君主,尤其是后来的几位,随便一个拎出来,哪一个比赵武灵王差?


漩涡鸣人yy


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赵雍年幼之际,俟机图赵。对于十五岁的新君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雍命令赵国全境戒严。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虽然不是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秦、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雍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雍挫败了。年少的赵雍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雍的登基典礼就是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博弈,这令赵雍对波诡云谲的天下格局有极其深刻的领悟。公元前317年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却被秦国宗室名将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战败,参与这次合纵的赵军被斩首八万。这次失败进一步刺激了年轻的赵雍,在其父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肥义辅佐下他展开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内容的改革。

赵国改革的最大特色在于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赵国的国情和地缘战略环境——赵国的内部国情和外部地缘有两大特点:一是战国时代的二流大国中山国正好位于赵国的国土中间,极大制约着赵国南北之间的交流沟通,况且这个中山国虽只是一个未能跻身战国七雄的二流国家,但实力不俗——曾打得赵国被迫向魏国求援;二是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事实上赵国和秦国一样长期战斗在中原华夏民族和戎狄战斗的第一线,在和戎狄部族长期相爱相杀的过程中赵国也接纳了大量归附的戎狄部族,到赵雍即位时赵国国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统者。

鉴于这两大国情,赵国迫切需要解决军事上的中山国问题和政治经济上的南北沟通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先用军事手段灭掉中山国,再以政治经济手段打通南北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通。赵雍为这一问题想出的解决之道就是胡服骑射——这既是一次军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

胡服骑射是一次军事改革:赵雍总结了之前赵国屡屡败于中山国的原因在于中山原本起源于游牧民族,擅长骑射而机动性强,他们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息息相关;赵雍深刻了解:中原华夏服装更适合礼仪活动,而不适用于战争,胡服骑射的目的正在于吸收胡人的骑射技艺,打造一支比传统的车兵和步兵机动性更强的无敌铁军。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创建了一支轻装骑兵——赵国飞骑,又称为胡刀骑士。这支部队改穿胡服,不再穿宽大的华夏服装,单纯以武器装备而言:赵军是当时唯一实现大规模普遍配置铁制武器的军队,这连日后统一华夏的秦国也没能做到。

胡服骑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通过胡服骑射这种方式是赵国境内的华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使两种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赵国南北两种文化和政治势力之间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将赵国境内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别是随着楼缓、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将的起用,赵国的旧贵族势力受到了抑制。

和其它任何改革一样:胡服骑射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雍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雍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雍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雍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雍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雍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不过赵雍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今河北邢台)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赵雍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这样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赵雍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雍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于是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由此赵国确立了利国利民是改革的最高准则——只要符合这一准则任何传统都是可以有所更张损益的。

赵雍的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军利用天下大乱各国混战的时机大举进攻中山国并一举灭掉这个有350多年历史的国家——这个曾多次亡国又多次复国的强悍国家就此被并入赵国版图。在和中山国交战的过程中赵国也加强了向北部胡人聚居区域扩张的力度:林胡、楼烦相继被赵国收服,在新占领土上设立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至此赵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战略纵深和活动空间。随着赵国国力和疆域的极大扩张,赵雍开始插手别国事务以维护赵国利益——其中最重大的两次举措分别是乘燕国内乱扶植燕昭王登基和乘秦国内乱扶植秦昭襄王继位。

赵雍的个人感情生活也相当传奇:赵雍在继位五年后按诸侯政治联姻的传统娶了韩国宗室女子为妻,这是一场无关爱情的婚姻,赵雍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和韩国结盟。后来赵雍和她这位夫人生下了长子公子章并立为太子,可后来赵雍的夫人去世,赵雍转而集中精力在治国理政上,一时无暇顾及自己的个人问题,直到公元前310年的一天。话说这天赵雍游大陵,当晚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赵雍对梦中少女十分留恋,在酒宴的时候就把这个梦向大家说了,还具体地描绘了少女的形象。大臣吴广听说后觉得大王说的少女太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了,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雍。赵雍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赵雍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她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后吴娃生下一子,名何。公元前301年吴娃卒,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雍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雍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王子何,死前求赵雍立何为太子。于是赵雍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何虽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雍也很爱他。

要说赵雍是真喜欢自己这个小儿子,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雍之所以选择退位辅佐自己这个小儿子登基既有个人感情因素使然,也有政治考量: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雍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

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雍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宣太后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楼缓入秦时赵雍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进入秦地后赵雍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以为攻秦时所用。楼缓进入秦都咸阳后会见许多秦国的大臣,赵雍都在侧观察,对秦国大臣的贤庸强弱有了深入的了解。楼缓劝赵雍不可久留秦国,以免被人识破。赵雍提出:走之前要亲眼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由于此前发生过秦昭王扣留楚怀王事件,各国国君都不信任秦国,不愿入秦,以免重蹈楚怀王覆辙。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雍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当然鉴于秦国不顾外交惯例而扣押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雍不可能公开身份,只是以普通的赵国使臣的名义觐见秦王。

秦国朝堂之上秦昭襄王召见了这个假使臣,初次见到四十一岁正值壮年的赵雍,二十六岁的秦昭襄王立即被其气场所震慑,半响才回过神来。赵雍身材高达八尺八寸(2米03),胡须浓厚,由于长期在马背上风吹日晒,脸色黝黑而发亮,一股霸气跃然于脸上。赵武灵王的胸肌也很发达,整个胸的宽度达到了三尺(70厘米),大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势。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枭雄,虽被赵雍的高大威猛身躯所吸引,还是立即镇定下来缓缓问道:“赵王近来身体如何?”赵雍答道:“主父身板结实得很,正是壮年时期。”秦昭襄王不解道:“既然赵王身体还好,为何要传位给王子呢?”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君主在世时就选择退位的少之又少,而在赵雍之前这种现象更是从未有过。赵雍传位的目的是自己可以抽身出来领兵来对付秦国这样的强敌。当然这个目的是不可能当着秦王的面公开说出来的,于是赵雍回答道:“主父认为王子即位一般都不能立即处理好国政,主父就让王子早日得到锻炼。主父不再为国君,更上一层楼为国君之父,国事还是由国君之父来裁断。”

由于秦昭襄王当年是赵雍派兵从燕国护送回秦国继位的,所以在接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秦国从楚国、魏国、韩国处占领了不少领土,兵威中原,但却从未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知道赵国对于秦国不出兵攻打赵国有什么看法,于是问道:“秦国军力这么强,赵国惧怕秦国吗?”这问题问得非常挑衅,赵雍锐利的目光扫视周围的秦臣,最后落在秦昭襄王脸上,声如洪钟道:“赵国怎会畏惧秦国,自胡服骑射后我国骑兵增加了十倍,就凭这点秦国也会与赵国继续结盟!”秦昭襄王奇了:这赵国使者言之凿凿,是个人物,于是对其加倍敬重起来。当夜秦昭襄王夜不能寐,赵雍魁梧轩伟的身影总是在他的脑袋中挥之不去,天明之后他立即再次召见赵国使臣。赵雍当然知道此行并非来游山玩水,他勘测了地形,秦昭襄王也见了,便连夜离开。他的从人留下来替他打掩护说赵国使者生病,请秦昭襄王暂等。秦昭襄王确实看中这赵国使臣,于是连续三天派人去请,但也并不强求。从人估算赵雍已到了赵国境内,这才向秦昭襄王摊牌:“那位使臣就是我们伟大的主父!”得知此事得到秦昭襄王派出秦军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雍。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使者刚刚离去。

战国后期基本就是合纵与连横相互竞争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一强独大,东方六国只能在合纵抗秦或是与秦结盟之间进行选择。然而随着赵国在胡服骑射后的迅速崛起,赵雍干了一件别国君主不敢干甚至不敢想的事——不是抗秦而是灭秦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过去东方国家攻打秦国,一般是两条通道,一条就是从借道韩国,攻打函谷关;另一条是借道魏国,渡过黄河进入河西。不论是函谷关还是黄河天险,都不容易突破,易守难攻,需要付出比秦军大几倍的代价,绝不划算。赵国兼并了林胡和娄烦之后,在北方开辟了五郡,其中九原郡和云中郡就在秦国的北方。此时的赵国有了第三条攻打秦国的路径,从九原郡或云中郡出发,南下通过陕北高原,快速抵达关中咸阳,绝对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让秦国防不胜防。

雄心勃勃的赵雍在战国后期列国恐秦的氛围下独树一帜地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然而就在他筹措满志地准备落实这一计划时他却死了,而且还是活活饿死的。身为堂堂一国之君,这种死法不能不说是挺新颖别致的。当然赵雍的一生本来就是传奇的一生——无论是登基之日智退五国联军,还是坚定不移贯彻胡服骑射改革,又或者是亲赴秦国刺探军情并制定灭秦计划,甚至包括壮年退位辅佐幼君,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当时其他各国君主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也不至于非得给自己选这么一个独特的死法吧?事实上这还真不是他自己选的,否则他怎么可能放弃灭秦大业玩绝食呢?可他又的的确确是被饿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赵雍因为宠幸吴娃而立吴娃之子为太子,在此之前赵雍已有一位太子,前太子自然不甘心自己的王位被截胡,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公元前299年赵雍让位于吴娃之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封原太子赵章于代地,称为安阳君。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赵惠文王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在这段时间里赵雍集中精力东征西战南争北讨,于是赵国在赵雍领导下于对外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在内政治理方面赵惠文王也已完全适应了治国理政。赵雍兴高采烈地在宫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远在代地的赵章也回宫前来庆贺父王的赫赫武功。然而当赵雍看见身为长子的赵章向弟弟赵何行君臣大礼时却感到内心隐隐作痛。

赵章比赵何年长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雍之型,本来最为赵雍喜爱,公子章多次随从赵雍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赵雍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相公子章,时常表示对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公子章被废后经过田不礼不断煽风点火,夺位之心死灰复燃。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雍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雍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雍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被肥义拒绝。肥义拒绝则赵王何更会拒绝。于是赵雍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鉴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读史至此不禁令人感叹:当年赵雍因为宠幸赵何之母而执意让位于赵何,如今却为了收回权力又与自己钦定的继承人反目成仇——作为赵国君主他没站在赵国的核心利益上通盘考虑这场内耗对赵国意味着什么,他只关心如何收回自己的权力。作为父亲他没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调解两个儿子的矛盾,而是希望两个儿子互相牵制以使自己从中渔利。作为丈夫的他没考虑过前妻虽是政治联姻,终究陪伴自己多年,没有爱情终归有夫妻之义吧,却执意废黜前妻之子;后妻算是发自真爱吧——当初正是赵雍执意在自己壮年之际让位给后妻之子,可如今呢?权力的确会令人迷失心智。

赵雍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赵王何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到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雍与公子章居一宫。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王何的事实,再控制主父赵雍,既而以奉主父之命的名义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主父赵雍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不对,要赵王何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命令准备使者,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肥义入主父宫后果然觉得气氛不对——没有见到赵雍,却见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公子章与田不礼见以主父的名义都调不动赵王何,知道赵王何已有所准备。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以快制胜。在杀了肥义后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惠文王,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李兑与信期率军包围了赵章住的宫室,与赵章的军队展开激战。赵章自知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掌握赵国军权的弟弟抗衡,于是逃到父亲赵雍的寝宫寻求庇护,在赵雍看来:都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收留了赵章并表示自己愿意出面帮赵章和弟弟赵何和解。然而令赵雍意想不到的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军队直接把他的寝宫也给包围了并冲入宫内杀死赵章及其部下。领兵的公子成和李兑在赵章死后却并不撤围,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已深深触怒了主父,虽然自己是为了赵国的安定而平叛,但难保将来赵雍不会找借口打击报复。对他们而言:赵雍如果不在了自然最好不过,可这毕竟是前任国王并且是现任国王的亲身父亲,谁也不敢承担刺杀主父的罪责。于是他们围而不歼,把里面的人全部赶出来,就剩下赵雍一人,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几天就被吃光了,赵雍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掏鸟窝,但也不是每天都有小鸟和鸟蛋给他吃。最后一直围了三个月,赵雍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这场内乱对赵国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在这场内乱中赵国失去了有史以来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失去了辅佐过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的忠臣肥义。赵雍死后的谥号是赵武灵王,这再次体现了他的独特性:我们不妨想想谥号里带武字的都有哪些人呢?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哪个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后面那个灵字可就不是啥好意思了——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就有一句“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事实上后世史书有的简称秦惠文王为秦惠王,秦昭襄王为秦昭王,然而赵武灵王却没有简称——因为他的谥号包含着一褒一贬,用一个字实在无法准确概括他的一生。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赵雍,就是战国时赵武灵王,赵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也是战国后期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指的是赵武灵王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角逐中,大胜游牧部族,此功绩当为黄帝之后第一君主。被梁启超称为古代中原王朝可以应对北方威胁的四大君主之一。

赵武灵王通过常年与胡人为战,吸取对方优势,开启了赵国的改革,即著名的“胡服骑射”,该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一样,迅速使赵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秦国并列为当时的超级大国。

胡服骑射,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变革,将赵国由大兵团时代带进了骑兵时代,这也开启了中原王朝骑兵之始,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对汉朝反击匈奴影响最大。

迅速崛起以后,赵国灭亡了中山国,向北灭亡了林胡、楼烦等游牧国家,控制了黄河最北边的区域,将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推进到了当今的内蒙古腹地。赵国的扩张,对强秦形成了东、北两方钳制的趋势,使秦国几十年不敢东进。而在东部,赵国向东推进到齐国西部,压制齐国三十余年。

战国后期,基本上是秦国国力远胜其他国家,但是赵武灵王的横空出世,延缓了秦国一扫六合的趋势,将秦国的胜利推迟了几十年。战国晚期各国中,也只有赵武灵王时代的赵国具备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能力,而当时的赵国实力和意志,都足以对抗甚至战胜秦国。

事实上,在战国后期诸侯均处于被秦国欺压的时代,在其他各国自保尚且难行的时候,赵武灵王还产生过灭秦的念头,为此乔装深入秦国和秦都,实地勘察秦国情况,并最终全身而退。这大概也是战国时代最有魄力的君主了。不过,也由于了解了秦国易守难攻,赵武灵王最终放弃了灭秦的打算,转而“西守东攻”,秦国得以避开强盛的赵国兵锋。

遗憾的是,赵武灵王威权过大,后继者能力不如。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再也没有产生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赵国君臣也没有像秦国那样,有机会累积五世国力。因此,在赵武灵王去世60多年以后,赵国也为秦所灭。


苏绽


赵武灵王是一个厉害的君主,但皇帝之后第一伟人这个评价就过了点。

赵武灵王年少继位之时,受到魏、楚、秦、燕、齐等国的压迫,但能够顶住压力,并能够缓解赵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使得赵国能够致力于内部的发展。通过“胡服骑射”迅速发展赵国军事实力,并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等国,并亲自击败匈奴,开拓了河套平原,并且亲手迎立了燕昭王、秦昭王,在当时外交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赵武灵王除了在军事改革上发展了骑兵,在民族融合这两点对于中国社会进程有推进作用外,其它基本就没有了。

所以以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的评价过了点,但魏文侯到是可以这么评价下,当然是在秦始皇之前的时段里。

魏文侯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变法的序局面,拉开了通过变革图强的序幕。

魏文侯通过李悝变法推进了奴隶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削弱世卿世禄制,削减贵族权力,提倡以能力来选拔人才,开通了普通平民上升的渠道,促进了普通的士地位的提升。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鼓励生产,根据土地产量设定不同税收。三、推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国家发令,政府职能,官员的管理,军队的奖励都进行了规定。四、对军队进行改革,对士兵进行考核,根据士兵不同的特点进行编排,创立了“武卒”制度。

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在各个方面都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并成为后期其它国家改革的榜样和典范,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魏文侯是可以得下这个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