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外華人華僑最多的是來自廣東福建和廣西?

我喺唐妹崽


海外的華僑華人,祖籍地廣東最多,福建次之。但是論華僑華人和本省人口的比例,福建要遠高於廣東。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雖然廣東的絕對數量最多,但是出國謀生的人當中福建人比例更高。

海外華僑華人的分佈以東南亞為主,北美次之。所以先分析東南亞的情況。

廣東和福建移民在東南亞廣泛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經濟和歷史,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從地理方面來看,這兩個省份都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可以通過海路直接出洋謀生。這是一個先天性的地理優勢條件。此外還有一個地理劣勢條件,就是這兩個省份相對來說,都是以丘陵為主的地理面貌,平原比較少,人口增值以後,生存壓力加大,向外移民是必然的結果。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其他的沿海省份就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江浙是明清時期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人口流動發生在內部。山東的人口通過海路進入東北謀生,而不是出國。河北由於與東北直接接壤,因此不需要通過海路,可以直接通過陸路前往東北移民。

從經濟層面上看,其實從清代中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人湧入城市謀生,但當時中國還是傳統經濟時代沒有進入工業時代,所以不能吸收這麼多的外來人口。因此從清中期開始,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就是城市流民問題。實際上包括黑社會,還有反清社團等組織的活躍,都和城市流民問題密切相關。天地會紅門這樣的組織之所以在廣東福建地區迅速發展,除了天高皇帝遠的原因之外,城市流民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原因。人口過多,就自然形成了移民的動力和壓力。否則就會在內部以民間械鬥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晚清以前,廣東和福建地區,歷來是中國民間械鬥最嚴重的地區。實際上這也是人口壓力的一種反應。

從歷史上看,在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放開移民之前,廣東福建地區就已經有人向南洋,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亞地區移民。根據現在保存下來的相關碑文和時刻可以確認,最晚在明代晚期,東南亞地區已經出現了華人集中的城鎮。由於政府始終不支持移民,所以在天津條約簽訂以前,此類活動都是在私下進行的,不受政府保護,數量相對有限。到了天津條約簽訂以後,移民合法化,廣東和福建地區有大批農民前往南洋地區謀生。當時的東南亞幾乎都是列強殖民地,當地人相對來說比較懶惰,不樂意承擔開發工作,所以殖民者對於華人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也就是說當時的移民供給實際上又恰好碰上了相對應的需求。時至今日,東南亞地區依然是華人華僑最主要的集中地,約佔海外華人華僑總量的80%以上。

接下來談北美地區。

天津條約簽訂以後,美國政府以招募勞工的名義,從中國的廣東和福建地區引入了大量的移民。主要承擔美國的鐵路幹線修建任務。由於工作條件很艱辛,再加上受到美國人的歧視和壓迫,所以這些勞工在美國的晚景淒涼。絕大部分人並沒有生育,所以並不是現在北美華人的祖先。19世紀末,美國加州地區興起來淘金熱,也吸引了相當一批中國移民,他們主要來自於廣東江門地區。他們將聖弗朗西斯科稱為金山,後來為了與澳大利亞悉尼,也就是他們所稱的新金山相區別,所以就改稱為舊金山,這也可以說是極少數擁有中國特色命名的美國城市之一。這些人是現在美國西海岸地區老華人華僑的祖先。

加拿大的華僑華人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香港為跳板移民出去的。而香港的居民絕大部分也是來自於廣東各地。所以這些人的祖籍地最終大部分也是歸結到廣東。

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和藝術圈人士開始向海外移民,主要目的地就是美國。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從絕對數量上看還是要比原來的老華人華僑要少得多。這些人呢,相當一部分都是北方人。

最後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移民本身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講究安土重遷。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廣東福建地區的移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國內謀生困難,因此不得已到海外謀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是飽含血淚的。在前往海外的過程當中,可能會遭遇海難,還有可能遭遇瘟疫,安全抵達目的地之後,往往又要面臨著殖民者的壓迫。移民尤其是近代移民史,實際上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移民在海外所遭遇的欺辱,恰恰就是中國在近代遭受列強欺辱的一個直接反應。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老華僑往往有著極高的愛國熱忱。


用戶4325101516


首先要理清三省華人華僑及其百姓的共性。

廣東和福建最好理解,這兩省分佈著國內遷移能力最強的民系,從古代開始,就不斷從中原南遷入閩粵,穩定後再繼續南遷,並形成了傳統。

福建以閩南係為例,先由河洛遷閩南,再遷潮汕,繼而又到雷州半島和海南。廣東以客家系為例,先有中原遷贛南,到達閩西,初步形成客家後再遷梅州,繼而四處遷移。

故而閩粵兩省天生具備遷移的特質,加上以海為田,航海能力最強,北方人多,只能往南走,故而形成了海外華人華僑。

之於廣西,其華人華僑的來源大部分以沿海各市為主,而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和廣府同系,也有部分客家民系和少部分閩南系,自然習性相同,只不過近來才劃歸廣西管轄。

故,是因為中國東南及南部沿海省市地少人多,且分佈著敢闖、能闖、愛闖的民系,如閩東、莆仙、閩南、潮汕、廣府、客家、海南等,他們儘管分佈在不同的省份,但是同樣的習性導致他們所分佈的區域華人華僑數量最多。

以下為圭海四記關於華人華僑分佈和數量的統計,摘錄供參考。

據廈門大學莊國土教授的研究成果,目前海外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華人傳統聚居地依然是東南亞,但其華人數量佔全球華人總數比例已由過去的85%降低至73%,歐美非等新興區域的技術、商業華人移民已成為主流,逐步取代過去因貧困而發生的偷渡或溫飽求生需求。

之於華人華僑的描述,如今也出現了諸多版本,如“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世界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福建人”等等,中國人之廣,便有這諸多民系的分佈,接下來就請隨圭海君對華人華僑的各類分佈進行數據一覽吧。

注:除特別說明外,華人華僑均不含港澳臺,畢竟港澳臺都屬中國,本就是國內一份子。

華人華僑按省籍貫分,廣東省最多,約2000萬,次者福建人數為1580萬,廣西籍或與廣西相關者為300萬,海南約200萬,其中廣東、福建和海南為傳統僑鄉(以上均不含港澳臺同胞)。

廣東省主要分三大民系,廣府、客家和潮汕,福建則分為閩東、興化、閩南、客家和閩北五個。兩省一般又可綜合分為三大類別,廣府、客家和河洛,其中河洛系又稱福佬,包含閩南、潮汕、雷州和海南,原則上也包含除客家以外的福建其他民系。

一、華人華僑在各省的分佈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貿易展開及偷渡的盛行,新移民增長迅速,其來源主要為福建、浙江。而從古至今,延續走出去戰略的省份僅福建一個,其差別在於傳統者主要為閩南籍,新移民則為閩東籍。

從華人華僑人數佔籍貫省份人數比例看,福建最高為41%,如果算上臺灣福建籍,則相當於省外再造一個福建。排名第二者為人口基數較小的海南,為22%,第三為華人華僑第一省廣東19%,其他新移民省份大多在5%以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參考資料:1.大洋網-廣州日報2011年10月9日載廣東華人華僑2000萬,港澳同胞約600萬,臺胞約400萬。2.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1月9日載閩籍華人華僑1580萬。3.廣西僑情載廣西籍或與廣西有淵源之華人華僑約300萬。

二、華人華僑按城市分



國外華人華僑祖籍地按城市分,前四名分別來自閩南、廣府、潮汕和客家四大民系。排在第一位為福建泉州市,數量高達750萬,作為海外福建人的主體,泉州幾乎佔到福建華人的一半。第二位為號稱中國第一僑鄉的廣東江門市,數量370萬,雖然人數上僅為泉州的一半,但是其分佈最廣,而且在美洲華人的比例上佔有絕對優勢,因而給人以五邑華人最多的印象。第三位為廣東汕頭市,285萬,第四名為客都廣東梅州市,280萬。出乎意外的是閩東系的福州及興化系莆田也進入前十,另因海南未以市為單位評估,否則應有其一席之位。

潮汕三市華人華僑人數最均衡,均進入前十,人數在200萬上下;閩南系分歧極大,漳州官方數據僅80萬人,有點不太符合現狀;客家人在不同省份差異明顯,廣東客家最多且佔絕大多數,有梅惠二市進榜,次及福建客家,江西客家基本無;廣府同樣有兩個城市上榜,實力亦不俗。



若含港澳臺同胞,僑胞數量則擴大為約7600萬,中國第一僑鄉仍為福建泉州,人數為驚人的1710萬,次者福建漳州780萬,前兩名均為閩南民系,主要原因為臺灣至少有65%的閩南籍本省人,而香港各省人中福建籍排第二。第三名為客都梅州450萬(佔海外客家人的一半),第四才是國人印象中的第一僑鄉廣東江門,俗稱五邑,人數約400萬。其他城市與上一榜單類似,這也反映傳統僑鄉在海外地域分佈上基本大同小異。

參考資料:臺灣人口2349萬,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2011年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閩南人約1590萬,其中泉州籍約890萬,漳州籍約700萬;客家人約315萬,梅州籍約150萬,惠州籍約80萬,潮州籍65萬,詔安籍約20萬。其他為外省和福建其他市。香港人口724萬,廣東籍最多(四邑30萬,潮汕80萬,客家40萬),次者福建160萬(泉州為80萬),其他各省各約幾萬到幾十萬。

從華人華僑人口與僑鄉人口比例上看,泉州和江門高達八成,潮州七成,幾乎是海內一個市,海外再創一個市的程度。而汕頭、梅州、揭陽和莆田也達到一半,可見沿海僑鄉移民的規模在過去是多麼驚人。

從僑鄉省份及城市分佈,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華人華僑主要來自閩粵桂瓊等南方省份,而這幾個省又是民系分佈最複雜數量最多的地方,其主流由北及南主要為閩東、興化、閩南、客家、潮汕、廣府、雷州和海南等。

三、華人華僑按民系分



華人華僑人口數量按民系分,閩南系以1020萬高居第一,這與閩南人慣性的航海遷移習慣有關,如今的海外華僑華人肇始於明,繁榮於清,歷代未有間斷,更早一些則是宋代時遷徙至潮汕、雷州、海南和溫州,故排列第一可以理解。第二名為廣府,因龐大的國內人口基數及曾經繁榮的海外貿易經歷,廣府人早已深諳移民之道,而這群人除了經商之外更樂於從政,如孫中山。第三名為潮汕系,第四名為客家系,二至四名規模相當,潮汕源於閩南(源頭最大的一支來自古閩南系的莆田),客家源於福建寧化(傳說中的中國移民集中地之一石壁村即位於寧化),或許也是巧合,凡是與福建相關的民系都天生具備經商的能力,如閩南、閩東、興化、客家和潮汕在經商方面各有千秋,都是強手。

新移民的代表閩東和溫州,其實在數量上並無特別突出,特別是溫州,經過改革開放後,移民華人華僑人數才76萬人,而閩東系卻高達329萬,這或許與其歷史上傳統移民有關。

參考資料: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李小華教授的推斷客家人約佔印尼華人總數的三分之一,人民網報導尤權訪問印尼時提到:印尼的華人人數應該介於800萬至2000萬之間,祖籍地主要是福建和廣東,有數據稱,如今生活在印尼的閩籍鄉親超過400萬。1986年新加坡《客總會訊》第十二期報道:客家人數為500多萬。

四、華人華僑分佈特點總結

1.華人華僑移民目的地的發展由近及遠,以東南亞為起點,逐步擴散全球,由中等發達國家到發達國家再到欠發達國家,前者為謀生目的,次者為逃離,後者為趨利性。

2.華人華僑的移民史自古有之,其延續性歷朝歷代未有間斷,而閩粵一直是輸出地,但並非是唯一,只是因位於南部海疆,就近南下而已,未來的新移民發展或許會打破地理的隔閡,往多元化發展。

3.從民系的分佈角度看,存在明顯的聚居效應,如在馬來西亞、文萊和菲律賓,福建人居多,金門人青睞文萊,晉江人偏愛菲律賓;潮州人偏愛泰國;客家人和海南人多移民印度尼西亞;江門人則喜愛美洲,當然這可能基於某種歷史背景引起的。

4.華人華僑的文化傳承性極強,特別是閩粵兩省,即使經過數代發展,依然保留有明顯的文化印跡。如馬六甲的娘惹文化,就留有中國文化的很多東西。

圭海四記:記得加關注哦😊


圭海四記


廣東自古以來對外貿易發達,所以廣東籍的華僑多,這裡就不詳說了。福建山多地少,人均可耕地面積少,土地貧瘠,但是海岸線總長在我國排第二,海路交通便利,為了生存福建人只好向各地和海外拓展。廣西地理條件和福建相似,也是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多為紅土黃土,桂北多喀斯特熔岩地貌,桂中盆地,桂南多丘陵。廣西形成海外華僑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清康熙平三藩時百姓為避戰亂很多人都逃到東南亞,往越南泰國居多。第二階段清末時期,法國以越南為跳板進去廣西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當時駐守中越邊境的清朝官兵把不可一世的法國打敗了,清政府卻要求和法國議和,很多官兵憤憤不平,有的就留在了越南生活。第三階段是近代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倒臺退守臺灣時期,廣西在和平解放前期國民黨派了很多特務,而且廣西當時的土匪是非常多的,有的土匪拒絕向新中國投降就逃往東南亞等地。第四階段就是現代,廣西西南地區有很多人到非洲淘金,比如廣西上林縣有一個非洲淘金村,很多人發財了就定居在那裡了。廣西最多華僑是玉林市,如果包括港澳臺累計有兩百多萬人。接下來是崇左市,轄區市縣鄉鎮都是有華僑農場的,包括文明全國的廣西東亞糖業集團的製糖業也是泰國華僑和中國合資的,泰國華僑還和崇左政府合作了一個叫中泰產業園的工業園區。另外欽州市北海市兩地華僑也有將近四十萬人,這兩個地方以前是屬於廣東的,後劃歸廣西成為廣西的沿海城市。還有近代列強侵略中國在兩廣地區福建地區招募和販賣很多華工去殖民地做苦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活下來的華工有的定居不回來了。其實題主還漏一個,海南也是華僑大省,時間有限就不多說了。


輝輝雜談


我來簡單答下:

1.從地理位置上講,廣東、福建和廣西均屬於東南沿海,離東南亞距離較近,出海方便。所以導致現在東南亞華人華僑比較多,比如新加坡華裔佔了四分之三,馬來西亞也佔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2.中國自清朝末年直至建國,常年處於戰亂,民不聊生,尤其是沿海一帶長期受外國列強欺凌佔據,導致沿海一帶的民眾許多都出走海外,另謀生路。這也是如今海外華人華僑較多的主因之一。

3.廣東福建廣西一帶海運發達,尤其是廣州自清朝就開始的廣交會,因此海外貿易發達,跟外界也交流頻繁,對外界認識較深,不像其他地區那樣封閉(清政府閉關鎖國,只有廣州一處可進行對外貿易),所以其周邊一帶的民眾更願意到海外去發展。


廣東包打聽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人口遷徙的規律性。古代戰爭比較多。人口一直都是南遷的。現在南方人口就佔全國一半以上。到了清,民時期,戰爭更是燒到了邊陲廣西。在這種情況下,下南洋成為了一個躲避戰爭的首選。

當然,自古以來就有華人到東南亞謀生定居。其中不乏靠海吃海的漁民。兩廣和福建的漁民都不少。

在北方移民定居兩廣和福建有一定時間後,大概一兩百年,發生戰爭,導致大量人口遷徙。歷史記載的都有好幾次。比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下南洋,闖關東等等。



而有機會出國到東南亞的華人,本身在祖籍地都是一方富豪。出過後更是利用華人社團優勢開闢出一條華商之路。由於華人的競爭優勢明顯。所以在當地人口越聚越多,後裔子孫也更加繁茂。所以華僑的群體自然壯大迅速。這就有了現在海外華人華僑的強大群體。



桂林之南


他們離海邊近。是最有機會接觸到外國人的


CJY3250


都是廣東廣西那邊的窮人過去勞工,跑到哪裡去的,美國有排華法案,就是因為這些廣東廣西人,自私自利,捨得不得花錢消費,損人利己,背後當小人,人家罷工要求實行加工資,時間上班,可這些廣東人,自私自利不罷工,黑人以前是奴隸,沒有排斥黑人的法律,只有排斥華人的法律,都是廣東這邊人惹的禍


558近距離


一直以為華僑就是廣東人,那是媒體“引導”和瞎吹。媒體為什麼說起華僑就廣東口音廣東文化,令人費解。福建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僑鄉,勤勞勇敢的福建人不斷下南洋、走世界,足跡遍佈全球。福建籍的華人華僑在全世界大概有1500萬人,我們靠自己的雙手開天闢地,用智慧和汗水為當地的發展作出貢獻。《愛拼才會贏》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正是福建人民拼搏精神的真實寫照。


下表可見福建人是東南亞經濟掌控,裡頭有個“廣東”字樣,別激動,廣東陸豐住是講閩南話的福建人。

新加坡前5富豪

邱 德 拔 廈門海滄人 、郭 令 明 福建同安人 、黃 廷 芳 福建莆田人 、李 成 偉 福建南安人 、黃 祖 耀 福建金門人

馬來西亞華人前7富豪

郭 鶴 年 福建福州人 、郭 令 燦 福建同安人 、林 梧 桐 福建安溪人 、鄭 鴻 標 潮州人 、張 曉 卿 福建閩清人 、林 國 泰 福建安溪人 、李 深 靜 福建永春人

印尼前5富豪

林 紹 良 福建福清人 、黃奕 聰 福建泉州人 、彭 雲 鵬 廣東陸豐人 、蔡 道 行及家族 福建福清人 、林 天 寶 福建泉州人

臺灣地區前5富豪

蔡 萬 霖 臺灣新竹(祖籍泉州)、王 永 慶 臺灣台北(祖籍泉州安溪) 、郭 臺 銘 山西澤州縣 、蔡 萬 才 臺灣新竹(祖籍泉州) 、辜 振 甫 臺灣彰化(祖籍泉州惠安)


菲律賓前6富豪

陳 永 栽 福建晉江人 、鄭 周 敏 福建石獅人 、許 寰 哥及家族 福建廈門人 、吳 奕 輝 福建晉江人 、鄭 少 堅 福建永春人、施 至 成 福建晉江人

不是我想說福建有多麼牛逼,但是這個數據確實值得福建驕傲!廣東華僑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無可爭議,單單這一項也可以讓你們驕傲了!至於廣西排進前三有點意外(江蘇,浙江都沒上榜)說明也是不容小覷呀!


犀利的怪咖君


我們要搞清華人移居海外的大時代背景,大規模的下南洋,主要發生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

那時的東南沿海一帶,人口密集,人均土地資源非常緊張,再加之滿清政府一敗再敗,東南沿海門戶洞開,海防形同虛設,就連沿海地區的縣府政權和戶籍管理能力,也遭受了重創,這樣,就為廣東福建的人口下南洋,無形中提供了天賜良機。廣東福建,顯然更有天時之利,地利之助!下南洋,自然成了主力軍生力軍!

家鄉既然人多地少水少,不能找到合適的養家餬口的生活,那就只能橫下心來,拋家舍業背井離鄉,坐上小木船漂向茫茫大海,冒死去闖出一條活路來!

因此,華僑移居海外找活路,實在是無可奈何辛酸至極的血淚冒險,與今日的中東戰亂地區逃難到歐洲的悲慘情形是十分相似的,很多很多的人,還沒有看到夢中的流奶流油之地,甚至隱迷的海岸線,就已藏身魚腹,成了水上游魂野鬼了!

真的太辛酸悲慘了,讓人不忍訴說。能面黃肌瘦爬上海岸線找到活路的人,是多麼幸運呀!

因此,今日的海外華裔,依然萬分珍惜自己的居住地,真誠地感念先祖先輩的艱難創業。

每逢盛大空前的九皇齋期間,廣東福建籍的華裔,無論窮富,都會吃齋唸佛,齋僧行善,緬懷祖恩祖德!清明節,無論身處何地,也會不辭辛勞,率領子孫前往墓地祭拜先人,大家都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對媽祖娘娘的狂熱崇拜,更折射出了海外華人華僑的善良和感恩!

總之,華人華僑這個話題,內容太豐富傳奇,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就能說清楚!


大老伍楚人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浙江、臺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佔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廣府、潮州、海南、客家五種方言的人。佔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